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教案的准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以下是陆玖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四年级下册教案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1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会认生字,能正确读写。
3、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第一教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合作交流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三、品读感悟:
1、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四、巩固延伸:
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二)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三)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播放多媒体软件:一幅“象山图”出现,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甜啊!
(四)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两幅人们在水中玩耍的情景,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五)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此文转自淘、教。案网()、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1)桂林的山真奇啊!(2)桂林的山真秀啊!(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教案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词语,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紧扣课题“让”字,叩问文本,感受三美,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
学习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课前准备:
师:了解季羡林;设计课件
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扣问课题
1、引出作者:孩子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记得文中的大树是谁吗?
生:季羡林
2、介绍一下季羡林:
季羡林,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35年9月,赴德哥廷根留学。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返哥廷根市考察学习。
3、揭题导题: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季羡林一生几次到过德国?
预设:两次,第一次是为了——留学,这一呆呀就是——10年
师:所以对于季羡林来说,德国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他写的与德国有关的文章,题目是——(课前板书)
4、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擦去“让”体会德国人心甘情愿种花给别人看。
6、叩问“让”字,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预设: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贴纸: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
如何让别人看花——贴纸:怎么让?
为什么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 ——贴纸:为什么让?
7、牵线“美丽”,一线贯穿
1980年,季羡林爷爷重返德国时,迎接他的主人问她: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季羡林回答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发问:德国的什么可能变了?
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哪些美丽没变呢?
8、过渡语:难道真的只有花的美丽是不变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这篇课文都读过好几遍了吧?其实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美酒,是越品越有滋味儿。下面就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自由地读书。
注意: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读完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书读完了,但真的都读好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1) (请一名学生读完后)问:第一句想说什么在美中占重要的地位?——花。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花。想要把一个字重点突出来,可以怎么读?——重读。来读读看。
(2)同样的道理,第二句应该怎么读。齐读,突出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 (请一名学生读完)问:季羡林想赞美德国的什么?——美丽,所以我们要把朗读的重点落在——美丽。听老师读。
(2)我还是采用刚才那样重读的方法突出美丽这个词的吗?——不是——那我是怎么做的——在美丽后面停顿久一点、那你们也来试试看。
(3)生读句子
归纳学法:原来我们在朗读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采用重读,也可以采用停顿的办法。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不要问为什么这样读?)
(1)停顿教学,“如”是好像的意思,“入”是进入,我们平时读书停顿往往是在一个词语读完之后,虽然这里的“如”和“入”是单个字,但是实际上表示一个词语,所以要做此停顿。
(2)介绍山阴道的美丽故事:东晋王献之一日由我们现在的浙江绍兴去往诸暨,途径一条山阴道,其风景甚美,于是他写下了这一妙句:“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此言一出,山阴道就从此声名远播,很多文人雅客就把“山阴道”奉为风景极美的地方。
(3)齐读。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概括方法:概括内容一定要清楚,简洁,明了。发现了没有,原来有时候题目拿来概括课文内容!
三、一品“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感受花美
(1)交流
(大屏幕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配乐批注,开展语言训练
(3)生自由读,做批注。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点评。
(5)关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老师发现你抓住了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谈了自己的读书收获,你说什么是花团锦簇?
学生交流:
预设:花非常的多
那可能会有哪些花?
这些花都簇拥在一起,这就是——花团锦簇(板书)
从哪里还可以看出德国街头的花很多?——任何,家家户户,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姹紫嫣红
什么是姹紫嫣红?
预设:花有很多种颜色。
哪些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花的颜色多?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是的,从这么多颜色,我们可以读到,这的花很——美(板书:姹紫嫣红)
(6)朗读训练,引读
你看,所有的花聚集在一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团。这就是
——花团锦簇。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蓝的像——海。这就是
——姹紫嫣红。
走在这条街上,抬头向上看,这家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那条街,那家的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
走过任何……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7)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8)交流想象的画面
(9)分组朗读,读出花的又多又美
师:多美的意境呀!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走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德国街头,能不使人感到惬意舒服吗?现在带我们男女生分组读读看,看看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能把德国街头的花读得又多又美。
(10)感悟花美
孩子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德国的.什么美?——花美(板书)
(11)背诵句子
这么美的画面,我们就把它刻在心里,记住她,一起来背背看吧,真不会背,可以偷偷看一眼。
四、二品“如何让别人看花”,感受行为美
1、教师引导:是啊,德国的确是一个爱花的民族。那么,德国人是如何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3、交流:句中哪些地方让你明白了德国人种花是让别人看的
种花的地点——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自己在屋子里看花的角度——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4、摸摸你的脊梁,文中“花的脊梁”指哪里?(花梗,花的茎,花的杆)
5、出示图片,理解花的脊梁
6、师:在家里,德国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他们仍然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7、激发情感,感性朗读
现在你们想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句?
学生交流(敬佩、赞美)
齐读
8、引导理解莞尔一笑,体会德国人种花给被人看的行为美。
(1)什么是莞尔一笑。
(2)走进画面,情景再现,师生表演“莞尔一笑”
(3)你从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读出了什么?
预设:德国人认为种花给别人看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
9、引导感受行为美
这是你又觉得德国人什么是美丽的啊?——行为美!(板书)
五、三品“为什么让花给别人看”,体会风土人情美
1、师:家家户户种花,家家户户的花都临街而种,虽然在家只能看见花的背影,可是倘若出去——又是怎样的场景,找出那句话?
2、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种境界是怎样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2)从哪里可以看出德国人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引读:
是啊,德国人就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时候别人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3、交流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1)其实何止德国做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实在我们也是一直这样做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学生交流,师引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扫地,借阅书本
4、扣“又”,引导理解风土人情美
孩子们,课文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什么是“又”,又表示以前也是这样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以前是什么时候啊——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的那十年。
说明了几十年来,无乱风雨怎样变幻,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德国人种花的习惯没有变。
如果一种习惯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是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5、此时此刻,你觉得什么极美——风土人情!(板书)
六、回顾“美丽不变”,升华课堂
1、现在你们懂了吗,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的是什么没有变?
花的美丽没有变;种花的行为没有变;风土人情没有变
2、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就是:花美、行为美、风土人情美。
七、朴实拓展,抄录“美丽”
孩子们,美的东西值得我们珍藏,拿出我们的采蜜本,选择其中的一种美,把相关的句子抄下来。(播放音乐)
八、板书
美丽没变?
花团锦簇
花美
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
风土人情美
我为人人
行为美临街而种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初步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培养学生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鸡兔同笼",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点:
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难点:
确立等量关系,列出正确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流程:
课前回顾
复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情境引入
探究1: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
“雉兔同笼”题:今有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雉兔各几何?
(1)画图法
用表示头,先画35个头
将所有头都看作鸡的,用表示腿,画出了70只腿
还剩24只腿,在每个头上在加两只腿,共12个头加了两只腿
四条腿的是兔子(12只),两条腿的是鸡(23只)
(2)一元一次方程法:
鸡头+兔头=35
鸡脚+兔脚=94
设鸡有x只,则兔有(35-x)只,据题意得:
2x+4(35-x)=94
比算术法容易理解
想一想: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二元一次方程,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3)二元一次方程法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1)上有三十五头的意思是鸡、兔共有头35个,
下有九十四足的意思是鸡、兔共有脚94只.
(2)如设鸡有x只,兔有y只,那么鸡兔共有(x+y)只;
鸡足有2x只;兔足有4y只.
解:设笼中有鸡x只,有兔y只,由题意可得:
鸡兔合计头xy35足2x4y94
解此方程组得:
练习1: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则“甲数的二倍与乙数的一半的和是15”,列出方程为_2x+05y=15
2.小刚有5角硬币和1元硬币各若干枚,币值共有六元五角,设5角有x枚,1元有y枚,列出方程为05x+y=65.
三、合作探究
探究2:以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五尺;若将绳四折测之,绳多一尺。绳长、井深各几何?
题目大意:用绳子测水井深度,如果将绳子折成三等份,一份绳长比井深多5尺;如果将绳子折成四等份,一份绳长比井深多1尺。问绳长、井深各是多少尺?
找出等量关系:
解:设绳长x尺,井深y尺,则由题意得
x=48
将x=48y=11。
所以绳长4811尺。
想一想:找出一种更简单的创新解法吗?
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更简单的方法:
找出等量关系:
(井深+5)×3=绳长
(井深+1
解:设绳长x尺,井深y尺,则由题意得
3(y+5)=x
4(y+1)=x
x=48
y=11
所以绳长48尺,井深11尺。
练习2:甲、乙两人赛跑,若乙先跑10米,甲跑5秒即可追上乙;若乙先跑2秒,则甲跑4秒就可追上乙.设甲速为x米/秒,乙速为y米/秒,则可列方程组为(b).
归纳:
列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审:审清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设:设未知数.
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解:解方程组,求出未知数.
答:检验所求出未知数是否符合题意,写出答案.
四、自主思考
探究3: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作侧面和底面,做成如图中竖式和横式的两种无盖纸盒。现在仓库里有1000张正方形纸板和20xx张长方形纸板,问两种纸盒各做多少只,恰好使库存的纸板用完?
解:设做竖式纸盒x个,横式纸盒y个。根据题意,得
x+2y=1000
4x+3y=20xx
解这个方程组得x=200
y=400
答:设做竖式纸盒200个,横式纸盒400个,恰好使库存的纸板用完。
练习3:上题中如果改为库存正方形纸板500,长方形纸板1001张,那么,能否做成若干只竖式纸盒和若干只横式纸盒后,恰好把库存纸板用完?
解:设做竖式纸盒x个,做横式纸盒y个,根据题意
y不是自然数,不合题意,所以不可能做成若干个纸盒,恰好不库存的纸板用完.
归纳:
五、达标测评
1.解下列应用题
(1)买一些4分和8分的邮票,共花6元8角,已知8分的邮票比4分的邮票多40张,那么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张?
解:设4分邮票x张,8分邮票y张,由题意得:
4x+8y=6800①
y-x=40②
所以,4分邮票540张,8分邮票580张
(2)一项工程,如果全是晴天,15天可以完成,倘若下雨,雨天一天只能完成晴天
的工作量。现在知道在施工期间雨天比晴天多3天。问这项工程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分析:由于工作总量未知,我们将其设为单位1
晴天一天可完成
雨天一天可完成
解:设晴天x天,雨天y天,工作总量为单位1,由题意得:
总天数:7+10=17
所以,共17天可完成任务
六、应用提高
学校买铅笔、圆珠笔和钢笔共232支,共花了300元。其中铅笔数量是圆珠笔的4倍。已知铅笔每支0.60元,圆珠笔每支2.7元,钢笔每支6.3元。问三种笔各有多少支?
分析:铅笔数量+圆珠笔数量+钢笔数量=232
铅笔数量=圆珠笔数量×4
铅笔价格+圆珠笔价格+钢笔价格=300
解:设铅笔x支,圆珠笔y支,钢笔z支,根据题意,可得三元一次方程组:
将②代入①和③中,得二元一次方程组
4y+y+z=232④
0.6×4y+2.7x+6.3z=300⑤
解得
所以,铅笔175支,圆珠笔44支,钢笔12支
七、体验收获
1.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解决以绳测井问题
3.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七、布置作业
教材116页习题第2、3题。
x+y=35
2x+4y=94
x=23
y=12
绳长的三分之一-井深=5
绳长的四分之一-井深=1
-y=5①
①-②,得
-y=1②
-y=5①
-y=5①
-y=5①
x=540
y=580
y-x=3②
x=7
y=10
x+y+z=232①
x=4y②
0.6x+2.7y+6.3z=300③
x=176
y=44
z=12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
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学习过程: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教师导语:“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意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彩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然而当你对于千万朵在冷风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课题:20*花的勇气
认真读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初读知大意:
1小组合作:互相检查课文情况,互相质疑问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录下来,留到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2自学反馈: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师生共同质疑问难。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意见什么事?
三、细读理清脉络:
1维也纳的春天给作者六下了怎样的印象?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四、品读感悟美: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圈画出精妙之处,反复品味,揣摩作者内心感受。必要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换意见。
2文学鉴赏会:
教师扮演文学鉴赏会的主持人:各位文学评论家们,大家反复阅读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现在就请各位就文中的语言是否优美,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发表高见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五、美读入情景:
1循着作者情感的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
2举办朗读比赛,评出优胜者。
六、回读抒胸臆:
生命是宝贵的,却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是,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请你把你的所思所感记录到自己的日记中吧。
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准备:
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
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四年级下册教案推荐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