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的教案优秀8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编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下是陆玖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兰花的教案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兰花的教案优秀8篇

兰花的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想花的学校释什么样子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2、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分大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回答,说话练习:

什么时候,花孩子会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跑出来呢?花孩子又是什么样子呢?

3、你在学校里最开心、最快乐是什么时候?

4、说说花孩子的妈妈是谁?

三、展示绘画,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把上节课布置大家画的花的学校展示出来。

学生活动

1、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

讨论交流,进行说话练习。

分大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谈谈自己的理解。

介绍自己想象中的“花的学校”。

自由阅读信息窗的内容。

板书设计

花孩子冲出来美丽,活拨,可爱

急急忙忙

教学反思

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因而我将教学重点放到感情朗读课文上。让学生走进课文,真正理解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并从中读出滋味。

兰花的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法:朗读感悟

教具: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9课《生命生命》导入新课,作者通过三件事得出感悟。

2.这节课来学习20课《花的勇气》,它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齐读课题)

3.这是一片略读课文,首先自由朗读阅读提示,看看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1、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2、他为什么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砰然一震”?)

二、初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划出生字词,遇到不懂的也划出来,并找出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ppt出示生字词。

3.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4.从这件事中作者得出的感悟是什么?

5.多种方式背诵作者的感悟。

三、文本解析

1.默读课文,找出作者在寻花的过程中为什么心情会从“失望”、“遗憾”、“惊奇”再到“怦然一震”?划出感情变化的语句。

2.为什么作者最开始会有点失望?

3.“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4.我对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5.小吕熟悉维也纳吗?他看见“我”这么失望,就把“我”领到路边,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快看看,不要那么失望啦。

6.我拨开草一看,看到了什么?(生朗读感悟)

如果那个是你,你看见了眼前有这么多小花铺满了绿地,你会怎么想?(很惊喜)

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读

7.“白的、黄的、紫的”体现出小花的什么特征?(颜色美)

“纯洁、娇小、鲜亮”又体现出小花?(形状美)

“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这体现出小花的?(气势美)

8.这些小花虽然很美,但是比青草还矮几厘米,作者在想:什么时候才能冒出来呀?“我”很着急,小吕却笑道:?(生:“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一个样儿。)

9.哪里体现出作者很遗憾呢?(路上我对小吕说:“这次看不见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10.他看见了这壮观的花儿,小吕跟我说:“去看吧—你的花!”他看到的是一个怎样壮观的画面?

11.重点解释:改天换地、冒、铺;朗读感悟。

12.所以当“我”看到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小花时,我的心头?(砰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句话意味深长,富含哲理,学了这篇课文,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13.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渺小,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14.小结:作者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的惊喜,到离开时仍不见花儿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

15.拓展:这篇课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下课可以了解一下相关资料。

四、作业布置

1.积累词语

2.《新课堂》20课

兰花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深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质疑。

2、交流反馈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草时,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主研读:

a.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傍边。

b.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自见。

五、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六、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兰花的教案篇4

?花的勇气》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归纳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看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可以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勾下来,有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学生汇报,指名学生回答。注意学生对于几个要素的总结: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

4、师总结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学生汇报

刚见草地,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丛,见到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里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读 ,品味语??

1、学生自主研读

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深刻的地方仔细体会体会。

2、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重点体会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绿色到处泛滥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分别体会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

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在规律的心跳,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仅是作者从自然界感受到这生活的真谛,很多人也有着自己的感悟。交流收集的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本文及这些名人名言对你有什么启发?写一写。

兰花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在做做玩玩中,初步感受和体验散文中展示的语言美和快乐的情绪。

2、能够大胆表现对散文的理解。

3、丰富词汇:害羞、清香、扑面而来。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散文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若干橘子、托盘、小盘、湿毛巾、背景图一幅、磁带

活动过程:

一、操作感知,激发兴趣 现在是什么季节?哪些水果成熟了?

1、幼儿和老师共同制作橘子花。

2、幼儿在闻一闻、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橘子花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丰富词汇。

二、欣赏散文,体验理解作品的语言美

1、幼儿倾听教师配乐朗诵,回答提问:自己听到了什么?

2、幼儿再次欣赏配乐朗诵,回答:自己喜欢散文里的哪句话,并愿意用语言讲出来,用动作做出来,喜欢学习散文中的优美语句。

3、师幼共同有表情的朗诵。

4、自编动作进行朗诵。

幼儿之间合作表演再次表现对散文的理解。

三、内化迁移,大胆讲述

1、橘子花真美,你还想到可以做哪些水果花?

2、小组讨论,用香蕉、苹果也来编几句散文诗。

四、延伸活动:

回家后把自己学的《橘子花》和自己编的散文诗讲给爸爸妈妈听。

活动反思:

因此在这次活动中,我准备了一些教学材料,帮助孩子们更形象、具体地体会这篇散文。同时还准备了一个橘子进行示范,在优美的意境中,慢慢地脱去橘子的外衣,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优美的语句。大多数孩子能够竖起小耳朵和我一起去聆听去感受,但是有些注意力不大集中的孩子,完全找不到重点,这也是我忽略的一点。比如在我边朗诵文章边进行示范剥橘子的时候,就有孩子一个劲的在旁边说,“老师,我要吃橘子”,由于我经验的缺乏,当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只能忽略不计,但其实不管是对其他孩子还是对于我而言,在我好不容易创设出来的情景中,冒出来那么煞风景的话,其实是很受打击的,而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会被转移。这是我的一个疑惑,是我考虑不周到的一点,但是我在想如果下次还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老师的我到底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呢? 其次,我感觉我们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好,倾听的习惯也是重点培养目标。 当然,不管怎么样,这是我第一次让孩子接触散文这种形式,进行美文欣赏,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以及我未曾预料到的状况,有我的疏忽也有我的疑问,希望在这样的不断总结经验中,对我、对孩子都能有一定的经验的提升。

兰花的教案篇6

?花的勇气》一课,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对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升华自己的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

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我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沿主线引导,围绕以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为主线创设情景,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习,思考,领悟。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时,要求划出重点句子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让学生感受作者最初看不到花时的失望。再引导学生阅读绿色到处泛滥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体会作者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花时的那种吃惊。当读到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时,感受那份震惊。这种方法,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重点体会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这些优美的、令人感动的句子,要让学生多读多感悟,激发他们的灵感,争取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写出如此的语言。

兰花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节。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花的学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泰戈尔。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

荒笛罚假赏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由:笛、青:猜

b、换偏旁记忆的字:汤:扬、汪:狂、劈:臂

3、读读写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润湿:潮湿润泽。

原野:宽广平坦的地方。

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思考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2):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部分(3-5):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部分(6-7):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部分(8-10):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部分(1-2)。

a、老师范读。

b、交流汇报这一节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c、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

(1)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①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

②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③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①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②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③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④“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部分(3-5)。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①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

②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部分(6、7)。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①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②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哗啦啦地响”一句的?

③“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④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的?

⑤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部分(8-10)。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①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

②“那儿”是指哪儿?

③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④在作者看来,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拉哪个度、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笛罚假裳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

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湿润: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段(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段(第7自然段~第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会写“落、荒”等13个字,正确读写“阵雨、荒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赋予童真童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倾听录音,走进文本

1、同大家一起走进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诗人、哲学家,并获得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花的学校》。

2、请同学们尝试跟着音频里的老师一起轻声朗读。

3、好诗不厌百回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吸引你的词句画上横线,再多读几次,记得按下暂停键!

(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吸引你的词句画上横线,再多读几遍,有问题可以随时与老师交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先来看看你们的字词是否通过课前预习和练读文章掌握了呢?

出示五个会认字的词语:荒野、吹笛、罚站、放假、衣裳

生:我想来读一读:荒野、吹笛、罚站、放假、衣裳

我还想告诉大家:这里面“假”(jià)是多音字,还读真假的(jiá)“衣裳”是轻声音,读音为(shang)

2、尝试读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词:

生:落下、荒野、吹笛、跳舞、狂欢、罚站、假期、互相、所以、能够、猜想、扬起、双臂

3、一同来看看其中比较复杂的字——“舞”,这是舞字的字理演变过程(展示课件):

甲骨文:一个人两手舞动花枝,后来加双足,强调双足配合双手,和着乐曲,有节奏地踢踏跳跃。

书写指导:四竖要均匀,第二个长横要舒展。(播放书写指导)

4、再来认识一个难写的字:罚这个字,我们也可以仿照刚刚的“舞”字,通过探究字理来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上面的四:就像一张网,表示逮捕,抓住;言字旁:表示审讯;利刀旁:表示用刑惩治处罚。这个字在书写时注意:上方的“四”要变形呈扁平状,上下结构而不是左右结构(播放书写指导)我们按下暂停键,在写字本上练写两遍。

三、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轻轻闭上眼睛,再来用心聆听,仿佛眼前看到了什么?(音频朗读示范1:54)

生:我看到了雷云、花草、雨水、树枝和绿叶。

生:我看到了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生:我看到了花朵们也好像我们一样,有学校上学,认真做功课,如果来了红暴,还可以放假休息!

生:老师我还想说:我好像还看到她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在雨中奔跑、追逐。

生:我还看到这些花孩子们急急忙忙往家赶,对着妈妈扬起双臂,似乎要抱一抱!

四、布置作业,巩固方法

1、在写字本上认真完成会写生字的书写,一个字一行,并组一个词语;

2、一边读文一边想象画面,可以用笔描画下来或用文字记录下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花的学校》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兰花的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课文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一、导课激兴趣。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并齐读课题)认真读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初读知大意。

1、小组合作: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互相质疑问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录下来,留到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2、自学反馈:

a、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师生共同质疑答难。(此时重点解决理解字词的问题)

3、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维也纳的春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四、品读感悟美。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圈画出精妙之处,反复品味,揣摩作者的内心感受。必要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换意见。

(1)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旁边。

(2)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己见。

2、文学鉴赏会。

教师扮演文学鉴赏会的主持人:各位文学评论家们,大家已经反复阅读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现在就请各位就文中的语言是否优美,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发表高见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五、美读入情境,交流感悟。

1、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

2、举办朗读比赛,评出优胜者。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六、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七、回读抒胸臆。

生命是宝贵的,却又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时,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请把你的所思所感记录到自己的日记中吧。

兰花的教案优秀8篇相关文章:

故事类的教案优秀7篇

舞蹈腰的教案优秀7篇

11的减法教案优秀5篇

中班灯的教案优秀5篇

钠的认识教案优秀6篇

蚕的美术教案优秀5篇

幼儿健康领域的教案优秀6篇

数的认识教案优秀7篇

大班音乐桥的教案优秀7篇

教学洞的教案优秀6篇

兰花的教案优秀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