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我们才能写出优质的教案,编写教案能够帮助我们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的适应性和反馈效果,陆玖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骆驼》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骆驼》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课件:猜谜语引入。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自读自悟
师:读课题,根据老师给你们提纲自渎课文,让你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出示自学提纲:
(1) 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 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义
师: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个词语?
忿忿:很生气的样子。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样子。
3、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词语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四、学习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可以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1)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听听别的同学有什么发现。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1)出示: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2)填一填,说一说:(出 示)
因为老人看见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又看见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还看见 ,所以知道 。
(3)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请你比较这两句话,说说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第二句)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用“果然”练习说话。
(4)读一读,想一想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想一想。(老人善于观察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4、启发学生思考
师: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要像老人那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5、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的观察力和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五、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表演读一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要想象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
2、给人物语言补充提示语,指名读
师:老师给他们的对话加了提示语,你能看着提示语,读得更好吗?
3、分角色读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读)
六、拓展写话
师:请你任选其中一项说一说、写一写。
1、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什么?
2、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七、总结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
《骆驼》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5个生字。
2、看图理解课文,懂得应当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懂得要正确对待自己和正确对待别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
同学们,你们见到过骆驼吗?出示骆驼的图片。骆驼有什么特点?(高大)那你们见过羊么?羊有什么特点?(矮小)高大的骆驼和矮小的羊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二、新授:
(一)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或录音),请同学读准字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有几幅图,每幅图分别和哪一段文字相对应。
4、检查并读生字新词:骆驼 他们俩 围墙 茂盛 摇头 很窄 大模大样 评理
5、分段读课文。
(二)借助插图,理解课文重点,懂得其中的道理。
1、出示几幅插图,指着图,提问:骆驼和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争论起来?
2、讨论:到底高好呢还是矮好?
3、分段、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讲读二、三自然段。
1、看图读思: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它们在做什么?
2、读第二段,思考:骆驼用什么方法证明高好?请你找出描写骆驼动作的词语。出示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3、羊认输了吗?羊又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呢?
4、看图理解:“又窄又矮、大模大样”等词语和描写骆驼动作的词语。
5、齐读课文,思考:骆驼和羊到底谁对呢?它们各有什么长处?它们互相服输吗?不服输怎么办呢?
三、作业:
熟读课文,熟读本课生字词。分角色朗读二、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骆驼和羊都能通过一件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对的,它们互不服输,最后想出什么办法呢?
二、新授:
(一)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思考:骆驼和羊去找老牛评理,老牛怎么评的呢?老牛的话对不对?
2、“长处”指什么?“短处”指什么?骆驼和羊错在什么地方?
3、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么想呢?它们会做些什么呢?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字形。
2、同学们互相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对同学们认为有困难的字进行重点指导。比如:
茂:注意下边不要多一点。
腿:要先写两边,后写中间。
4、读读生字新词。
5、书写指导。
三、练习:
课后2题、3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分角色表演《骆驼和羊》的故事。
2、听了老牛的话,骆驼和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骆驼》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骆驼》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1)看懂图意借助图画理解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能力训练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扩展思维,想象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写下来。
(3)继续提高观察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懂得应当全面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老牛的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看图,观察想象来理解课文。
2.以自己为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句。
3.以讨论、总结的方式来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引出课题。
⑴出示关于两条关于骆驼、羊的谜语。
⑵板书课题《骆驼和羊》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骆驼和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呢?咱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学习新课
学习第1自然段
1、请你一边读课文第1自然段,一边思考,骆驼和羊为了什么事争论起来?
生:骆驼和羊都认为自己长得,所以争论起来。
2、指导朗读。
⑴骆驼和羊是怎么争论的呢?请你用“------”画出骆驼说的话,用“~~”画出羊说的话。
⑵小声读读骆驼和羊说的话,想想它们说话时会用什么语气?
⑶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
⑷每组推荐两位同学分角色读骆驼和羊的话,大家评议。
如:
“长得高好”读出了肯定的语气,还特别骄傲。
“不对,长得矮才好呢”读出了不服气地语气。
“我可以……证明……”这句应读出自信肯定、又有些瞧不起羊的语气。
“我也可以……证明……”这一句应读出不服气,不认输的语气。
⑸男女生比赛朗读。看谁读得最有语气。
学习第2自然段。
1、图文结合理解第二句。
⑴小声读读第二句。然后从图中找到“围墙”,想想“围墙”是什么意思?(如:围墙是围绕园子建起来的墙。)
⑵边指图边提示第二句的内容。
师:园子里种了——
生:许多树。(一起回答,以下同)
师:茂盛的枝叶____
生:伸出墙外来。
师:茂盛的枝叶——
生:长得特别好的枝叶。
(教师相机板书)
⑶指导朗读。(谁能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一句?)
园子∕四面∕有围墙,∕∕里面种了∕很多树,∕茂盛的枝叶∕伸出∕墙外来。∕
3、图文结合理解三、四句。
⑴从图上哪些地方能看出骆驼很容易就吃到了树叶?
⑵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四句,边读边想边画出羊吃树叶的动作。(如:抬、扒、伸)
⑶看图说说“扒在墙上”的样子?
(如:羊用前脚使劲抠着墙,生怕脚滑下来。它上半身的力气都用在墙上了……可怎么也够不到树叶,真急人。能简单说出所看到的就可以)
⑷谁能把骆驼和羊吃树叶时的样子有语气地读出来。
⑸骆驼用这个办法证明____
生:高比矮好。
(教师相机板书)
4、指导朗读第五句。
⑴想想骆驼现在是什么心情?(很得意)
⑵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骆驼的心情吗?
“你看∕这∕可以∕证明了吧∕高比矮好∕
5.“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不肯认输”是什么意思?
如:不想承认自己失败了。
6、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第3自然段。
1总结学法引导学生自学。
2、羊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根据学法小组自学。
思考提示
⑴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
⑵羊怎样走进园子吃青草?
⑶骆驼在门前有什么表现呢,请你画出表现骆驼动作的词。
3、小组自由学习讨论,教师随机指导。
4、学生汇报。
(1)生:骆驼和羊来到又窄又矮的园门前。
师:看图把又窄又矮的门和骆驼的身子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门还没有骆驼的身子宽,骆驼前后腿之间形成的半圆都比门宽。)
(这个又窄又矮的门还没有骆驼腿高呢!)
(2)生:羊大模大样走进园子。
师:结合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怎么理解“大模大样”这个词?
(羊走进园子时一点也不费劲,它很得意,因为它知道骆驼进不去。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大模大样的意思说出来就可以。)
师:有语气地读一读第二句。
“羊∕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去吃∕园子里的草。∕”
(3)生:骆驼跪下前腿,低下头往门里钻怎么也钻不进去。
表示骆驼动作的词有“跪、低、钻”。
师:有语气地读读第三句话。
(4)小组比赛朗读第3自然段,看谁读得。
学生讨论:
1、自由讨论到底高好还是矮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2、可能有以下4种观点
⑴高好。因为长得高才能吃到从围墙里伸出来的树叶。
⑵矮好。因为个子矮才能走进又窄又矮的园门。
⑶都好。理由同⑴、⑵。
⑷都不好。长得太高钻不进园门,太矮也吃不到树叶。
3、同学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在第4自然段中老牛把你们的看法做了总结。
学习第4自然段。
1、老牛是怎样评理的呢?(生读课文有关句子)
2、老牛的话是什么意思?理解:“长处”、“短处”
3你能用不同的句子说一说吗?
出示句型:……只看到……而看不到……(学生能谈出1、2点就可以)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缺点)。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缺点),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优点)。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看到不到自己的短处(缺点)。
生:老牛是在批评它们,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缺点)。
4、你认为怎样做才对?(出示:___,这才是对的)补充完整,注意不要与别人说的一样。
5、如果你就是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谈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生:我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是不对的。
生:我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是不对的。
生:我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6、如果骆驼和羊再次相遇会怎样?
生:它们会互相帮助,用我的长处弥补你的短处,用你的优势弥补我的劣势。
7、你能续编一段故事吗?
学生自由发??
拓展思维:
1、大家想一想,在你所认识的动物中,它们行为往往都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你能用两个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来说明只要互相帮助,就能把事情办好吗?
如:鸡和鸭可以互相帮助。
2、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有哪些事可以互相帮助?
学生自由发??
小结:
作业:
续写故事: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
板书设计:
高(长处) (短处)矮
骆驼和羊
高(短处) (长处)矮
《骆驼》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骆、驼、跛、驮、忿、哄、啃、顺”等8个生字,理解“忿忿、不紧不慢、果然”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初步理解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的。
4、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过程:
一、音节引入,揭示课题
1、拼读音节:luò tuó
2、学习生字:骆驼
3、出示图片,请学生介绍骆驼
由于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可以运货,也能驮人,人们把它看做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所以骆驼一直享有“沙漠之舟”的美誉。
4、学习第一节
(1)朗读第一节
(2)商人的心情如何?从商人的哪些举动感受到他很着急呢?用圆点标出。
(3)指导朗读
5、揭示课题 (板书:找骆驼)
二、学习1-9节,了解骆驼特点
1、轻声读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2、用直线划出商人说的话,用曲线划出老人说的话。
3、师生合作朗读对话,想一想: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1)读老人的三句话。
(2)学习生字“跛、驮”
(3)当老人准确说出骆驼的特点,但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里时,商人心情非常生气,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
学习:忿、哄
(4)指导朗读
4、小结骆驼的特点
5、过渡:老人没有看见商人丢失的骆驼,怎么会知道这头骆驼的特点呢?下面我们再细细读读课文,想想问题的答案。
三、学习第10节,理解老人的分析推理
1、读第10节,数一数老人说的话共有几句?
学习生字:啃、顺
2、学习第二句话。
(1) 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它是怎么想的?
填空: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心想:如果骆驼的脚不跛, 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板书:脚印右深左浅)
(2) 学习第三、四句话。
教师引读:因为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想到——
我想到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是因为我看见——
(板书:左驮蜜右驮蜜)
(板书:仔细观察)
(3)学习第五句话。
出示树叶图片,观察: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老人在树叶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牙印,心想:要是这骆驼——
(板书:树叶上有牙印)
3、指导朗读“不紧不慢”。
四、学习第11节,总结全文
1、朗读第11节,理解“果然”
2、老人给了商人什么指点?用横线划出来
出示句子: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老人要商人根据什么线索去寻找骆驼?为什么?
3、小结全文:
聪明的老人通过路边骆驼留下的点点线索,推测出骆驼的特点,还为商人提供了寻找骆驼的最佳办法,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这其中除了仔细观察之外,还必须会——认真思考。
(板书:认真思考)
4、布置作业。
板书: 33 找 骆 驼
脚印右深左浅
左驮蜜右驮米
树叶上有牙印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骆驼》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教学反思:
?找骆驼》一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前提下,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通过文章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分析判断,体现单元教学目标。
1、悬念导课,激发兴趣。
今天上了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出了略读课文的味道,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课前学生已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悬念导课:“商人丢了骆驼,而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真是神了!”这样的#三年级# 导语,为学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渴望知道其中的秘密,读书的兴趣高涨。常言说兴趣是的老师,在兴趣的引领下,何愁学生找不到其中的奥秘呢?
2、在分角色朗读中得到启迪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一种读书方式,在分配角色时,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时能入情入境,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这样的朗读感悟能不深刻吗?因此在读商人愤愤地说时,他们的声调提高了,老人不紧不慢地说时,他们的语调缓慢了,此时此刻他们好像真的.成了文中的商人和老人,对话读的有声有色。在朗读中了解了骆驼的特点,在朗读中领会了老人的判断。神奇的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秘密不攻自破:原来老人能帮商人找到骆驼的秘密武器就是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判断。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这节课结束了,我也觉得轻松了,而这轻松就体现在兴趣先入,朗读为重,感悟推动。学生在自主、自觉、自悟中,学会了学习,培养了能力,提升了素养,达到了高效。
《骆驼》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两个生字,练习用因果句式造句。
2、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3、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勾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准备】
小组自主学习表格;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实验
教师首先出示半杯水,然后请学生向水中放入大量辣椒水,教师和一名学生共同品尝。教师尝得津津有味,学生辣得苦不堪言。
问:我们同样尝了这杯辣椒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生各抒己见。(如有人发现其中的秘密,可让其解释。如没有人发现课程结束前,教师揭示其中的道理。)
(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还有意的`训练了学生遇到问题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与本文寻找失物紧密相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遇到重要的词句勾一勾画一画,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说说你初读后有哪些收获和疑惑?
生自由回答。
(简单回顾内容很有必要,有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理解课文,引导探究
1、幻灯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
我们组最棒!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填表:
骆驼的特点
老人观察到的现象
4、请将骆驼的特点与老人观察到的现象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一说。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5、请换成之所以是因为再说一说。
老人之所以,是因为
老人之所以,是因为
老人之所以,是因为
6、小组合作学习。
7、展示交流:
⑴ 当学生每次用因果句式回答时,教师要追问学生是从哪一段知道的,并且为大家朗读那一段。
⑵ 带领学生体会商人与老人的心情、语气变化等。
⑶ 带着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分角色朗读。
⑷ 课本剧表演。
(本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读懂,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表格的设计很符合文章的特点,骆驼的特点以及老人观察到的现象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理解课文;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更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让学生分析寻找骆驼的最好方法,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角色朗读不仅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从而提高对人物的认识。)
2、让学生分析老人为什么会这样了解丢失的骆驼?
生体会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拓展应用:
请你也来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破破这宗大案。谁如果成功了,就是我们班的大侦探。
(幻灯出示案例)学生各抒己见。
四、发散思维
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上台表演。
(想象说话,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说话能力,更是对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的更深层次的领悟。)
五、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揭示实验奥秘
教师尝辣椒水的时候,用中指沾水,品尝的却是食指。(边解释边演示。)
七、板书设计
16、找骆驼
骆驼的特点
老人观察到的现象
左脚有点跛
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缺了一颗牙齿
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
结论 ← 思考 ← 观察
《骆驼》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