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教案需要与实际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下面是陆玖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生物八上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生物八上教案篇1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课件,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一条信息载体。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课件,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示范制作一条信息载体。组织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摸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1.结构2.基因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
分析染色体的作用。引导举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生物八上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四、布置作业:生物实验报告册p10、13、16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他们科学。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生物八上教案篇3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开花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植株的生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的方法;
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
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地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
五、板书设计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2.伸长区的细胞增长,增加细胞体积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生物八上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自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课文第一段。
2、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三、讨论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1、使用了逻辑顺序:
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四、延伸拓展
讨论: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五、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
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2、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第1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第2~4段)
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第5段)
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第6~7段)
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第8段)
生物八上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选自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的开篇。此时,安排学生在已备种 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自己最熟悉的被子植物种子进行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中,探究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内化;从智能培养上讲,是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本节教材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归纳、分析及表达、交流、合作能力,并理解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
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但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够丰富,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提出体温、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容易肤浅单一,不能触及实质。本实验是初中生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既 要放心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实验,又要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 趣助一臂之力。
目标
过程和方法:通过设计、实施“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培养兴趣和能力。
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分析 实验现象,综合归纳、自主获得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知识。
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并逐步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通过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树立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借助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观点。
教材处理
重点和难点:
1、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
2、将设计的方案书面化,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理念
贯彻课改精神和《生物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每个学舌功能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以宏扬学生独 特个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构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多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教学平台,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亲身感受合作学习和问题学习。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研究、逐步培养收集分析数据、交流表达等能力,训练提高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及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生物八上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识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散失;
3、知道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这的运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 :渗透作用的概念;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器官和部位:主要的吸水器官 根 ;
根尖的结构组成: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图)
吸水最活跃的部位 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图)
2、吸水方式: 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 渗透作用吸水 ,
如: 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茎叶细胞、根冠细胞
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 吸胀作用吸水 。
如:干燥的种子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
3、吸水的原理
(1)吸胀吸水的原理:亲水性物质与水发生结合(结合水)
(2)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液与外界溶液通过原生质层发生渗透作用
a、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如:课本p59图)
b、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c、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理由是: 细胞壁—— 全透性,水和溶质都可以透过。
原生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间的细胞质——
选择透过性——可看做一层半透膜。
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与外界溶液之间通常具有浓度差。
所以: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细胞液就会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细胞图分析、讲述实验)
1)30%的蔗糖溶液——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清水或低液——— 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3)所以: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 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可用 质壁分离 实验验证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t; 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可用 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验证
4)质壁分离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 t; 原生质层
质壁分离复原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 t; 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复原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 t; 原生质层
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作用:
① 证明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 证明细胞是否具有活性;
③ 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 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请设计实验测细胞液浓度大小 )
5、巩固练习:课本p62:一、二、四 学案p 1、2、3、4
新学案p116:例6、11、12 p120:1—6、9—14、16 p124:8
课练p48:19
二、水分的运输、利用、散失
1、运输: 结构 导管 ,
从细胞外 → 导管的途径:
土壤溶液 → 成熟区表皮细胞 → → → 导管(通过渗透作用)
土壤溶液 → 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的间隙 → 导管(通过扩散)
2、利用:一般只有1%-5%的水分保留在植物体内,参与 光合作用 和 呼吸作用 等生命活动。
3、散失:途径:主要通过 蒸腾作用
意义:是 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 的重要动力
三、合理灌溉:(详见课本p61内容)
1、 概念:
2、 原理:
3、 意义:
4、 巩固练习:课本p62:三
【练 习】
1下列某同学画的几个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注明图中各标号所指的结构名称:
1. 细胞壁 2 细胞膜
3. 液泡膜 4 细胞核
5. 细胞质 6 细胞液 7.外界溶液
其中2、3、5共同成 原生质层 。
(2)a→b→c,说明细胞发生了 质壁分离 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细胞结构基础是具有选择透过 性的 原生质层 和一定浓度的 细胞液 、以及全透性的细胞壁;其外在原因是由于外界浓度 大于 细胞液浓度;内在原因 细胞壁伸缩性 t; 原生质层。
(3)若将c细胞放进清水中,将发生 质壁分离复原 现象,若不发生,
则说明 细胞已死亡 。
(4)a→c过程中,细胞液浓度 变大 ,吸水能力 变强 。
2、用2摩尔/升的乙二醇溶液和2摩尔/升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分离现象,得到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细胞体积在a~b段的变化说明:在该段时间内水分从细胞 渗出 , 细胞液浓度 变大 。
(2)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浓度将 不变 ,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 2mol/l的.蔗糖溶液 。要使该细胞复原,将其置于 清水 中。
(3)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是由于 乙二醇
逐渐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液浓度 变大而吸水 。
(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生活细胞均可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有 大液泡(原生质层) 。
3、下面是用新鲜的洋葱表皮进行的一些实验与结果。请分析回答:
组别处理结果
a ①材料置于30%蔗糖溶液中 ①发生质壁分离
②然后将材料移到蒸馏水中 ②质壁分离复原
b ③材料置于60%蔗糖溶液中 ③迅速发生质壁分离
④然后移到蒸馏水中 ④质壁分离不能复原
c ⑤材料置于7%kno3溶液中 ⑤开始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d ⑥材料放入100℃热水中3分钟后取出重复(a)组实验 ⑥未发生质壁分离
(1)洋葱表皮细胞在a、b、c三组实验中均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其结构基础是 同题1(2)
(2)a组实验可以说明 新鲜洋葱表皮细胞具有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
(3)出现b、d组实验共同现象的原因是 原生质层受破坏,细胞死亡 。
(4)c组实验结果说明 k+、no3- 可以被 主动力运输进入细胞内 。
4、施肥过多,出现烧苗的主要原因是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中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过 度而死亡 。
5、在移栽花木时常常剪去部分枝叶,这是为了( d )
a、减少叶的呼吸作用 b、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c、促进植物体的根的吸水 d、维持植物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
【教后感】
植物对水的代谢中的运输、利用和散失都在初中的补课上详细讲过,高中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放在水的吸收上。主要又水的吸收的两种方式、场所,以及两种吸收方式cell的特点,其中以渗透作用最为重要。这里包括渗透作用的原理、条件和植物的渗透作用以及质壁分离实验的内容。
生物八上教案篇7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
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做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学生准备:带父母的照片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导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42,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
3.学生讨论后回答
4.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从哪知道的?(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
(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
(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
四、拓展作业
(1)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
肤色、眼睛、脸形、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多或少的
花纹、手指形状在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形??
生物八上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2.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之前两节课学习了两个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都是说明了什么原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把这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先在书本上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p22,画出概念。怎么样的环境才算是一个生态系统呢?那么我们的课室算不算一个生态系统?比较一个农田、一个森林与我们的课室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那生态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生态系统里面有无数条食物链,食物链交错又成了食物网。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看一下书本是怎么样对这两个概念下定义的?p24。让学生读出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并举例。草兔狼。(强调箭头应指向捕食者)。那在森林中这几种生物还有跟其他生物有联系吗?(昆虫吃草,老鼠吃草,老虎吃兔,狼吃鹿…)强调每条食物链的连接箭头都是指向捕食者。并简单介绍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三、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简单介绍各营养级。
课件图示几种生物,让学生自行连接成食物链,看哪个小组连成的食物链最多,最准确。根据食物链的'连接讲解处于食物链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强调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那为什么植物叫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让学生记忆更深。从树叶、蝉、黄雀、螳螂四种生物组成一句话,是什么话?(激发学生积极性)。以这四种生物为例介绍各营养结构和营养环节。巩固前面介绍的知识。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为例,说出一条以学生为终点的食物链。讨论书本p23练习。
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列举一食物链,让学生讨论这里面的植物会不会逐渐减少,动物会不会无限量增加从而引出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再举一动画实例。强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五、如果人类加入到生态系统中,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看图片介绍例子,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注地球的意识。
1、我国有天然草原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70万公顷,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鼠虫害加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2、人类大量饲养山羊,山羊吃草,斩草除根,对草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于绵羊的20倍。由于生态恶化无草可吃,导致骆驼严重营养不良,使得驼峰下垂,骆驼无法站立。
3、砍树容易种树难,生态危机一旦出现,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得到恢复。
六、做练习
教学后记:
对于前面的食物链,食物网,因为学生小学时已有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没有学到概念,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学生对食物链的连接比较感兴趣,可以以食物链为每个知识点的连接点,让每个知识点通过食物链来相联系。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态平衡,可以通过一些动画来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课件中可以设计某种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会减少,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发生,要让他们了解,有一个动态的动画。
教学反思:
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娴熟,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过渡过硬。要懂得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技巧,让课堂上得更系统。
生物八上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