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墨的教案参考8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出色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详细地设计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度,想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案中应包含互动环节,陆玖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墨的教案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墨的教案参考8篇

关于墨的教案篇1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对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我让学生初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的相吴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整理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关于墨的教案篇2

一、学习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读懂什么。

板书(卡片):老实贪玩尽职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

胆小古怪不高兴一声也不吭

3、读板书。

4、出示:

________ ____________

( ) ________ ____________ ( )

________ ____________

(1) (2)

要求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形式,填进黑板上写猫性格的词。

5、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按一种形式,摆猫性格古怪的词。

6、指名学生具体地讲讲猫的性格为什么古怪?

7、教师领说黑板上的句子。

8、看来,这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叫做摘录法。

9、教师领读第一小节。

课文是用什么句式把猫的老实、领玩、尽职的矛盾性格连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10、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 ,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三自然段的句式。

二、再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1、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比较: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第一句体现出什么感情?

女同学读出第一句中的讨厌感情,男同学读出第二句中

喜欢的语气。

2、还找出了哪些句子?(它还会丰富多腔地)

(1)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

(2)指名读这句句子。

3、还找出了什么句子?

4、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

(1)尽职、闭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2)出示填空:

闭息凝视( )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专心、耐心、决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

(3)指名读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专心、耐心、决心。

5、师: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再读读第一段,找出刚才没有读的句子。读出味道。

三、朗读第一大段。

师:读着读着我们也喜欢上了猫,朗读全文。

四、写作练习。

师:老舍爷爷把这只古怪的猫写得这么可爱,真不愧为语言大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同学们可以用说它

的确可是的句式,围绕一句话来写。

五、学生写作。

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

胆小 勇猛

摘录法 说它的确可是

关于墨的教案篇3

反思时间

第4周

教学内容

?琵琶行》

教学时间

第5周

在教学中贯彻地理念

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人文渗透

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本设计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最后作总结概括。

学生学习收获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一、感知课文,诵读文段。

二、明确课题,合作探究

三、分析材料,扣题成文

四、发言交流,完成结题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教学中最成功地案例简述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理解诗人的“泪”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由 此也反映出朝廷动乱的变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悲,己怜,社会的变化、政权的衰落,汇合在“同”上。表现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天涯沦落”有丰富内涵,定出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代人的共鸣,成了千古名作。

琵琶女“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 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娼 商妇 怨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以此控诉了世人的重色轻才、重利寡情,通过民间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炎凉、动乱,控诉了黑暗的社会。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a.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b.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c.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教学失误及补救措施

1.虽然没有表演课的精致与完美,但让学生体验到了粗糙中的真实,平实中的真情。

2.“非指示性”教学中学生的活动量很大,本节课一个课时根本不够,以后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在学生专心研读的过程中“截流”,也不要在学生尽兴交流与讨论时“快刀崭乱麻”。既然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舍得把时间给他们。没有让学生完全放开手脚。”

3.静心想想,发现学生的发言面、参与度还不够广。虽然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外显的。归纳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班级中的十四五位同学太踊跃了,一有发言机会他们就抢着说;二是同学与我这位临时教师不熟悉,内向的同学就不发言了;三是教师提供的自由发言机会高于随机指定的发言机会。以后要使随机指定发言的比例与自由发言比例基本对等。

4.学生的研读欣赏大多粗糙浅短,不细腻,不深刻。比如“白居易对琵琶声的描写生动贴切,让人身临其境,并感受到作者凄凉、失意的心境。读此文即在读歌、读乐,不愧为千古名篇。”(陈虹虹)“作者在描写琵琶女时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将琴声的绝妙之处写得淋漓尽致,简直把这一幕景象写活了,使读者看了仿佛身临其境。”(余洁)研读欣赏文要写上两百字左右,才能写出细节,写出情境,才能使自己的研读欣赏细腻深刻起来。当然这是第一次,训练多了,引导多了,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要真正提高,还需要课外阅读,需要文化积淀。所以“非指示性”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学生需要课外阅读,需要文化积淀,作为教师,则更加需要。这次公开教学,就使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在学生面前,是多么的浅薄,多么的力不从心!

关于墨的教案篇4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学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丨、丿、”和1

个偏旁“”。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

二、教材说明

本课为象形字归类识字。12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分类。每个字都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过程,以利学生理解字义,认记字形,激发他们热爱汉字。

教学重点是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本课12种实物的图片,某一生字(如“目”)字形演变卡片,竖(悬针竖与垂露竖)、撇、捺笔画卡片。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教认字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先指导学一个字,归纳学法,再组织自学。如教“目”,先出示生字卡片和实物图片,认读“目”,知道“目”指的是眼睛。再看“目”的古文字,看出“目”的字形与实物的形的联系:外面的“”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告诉学生这种模拟实物的样子造出的字是象形字。然后读一读、记一记“目”。最后小结学法:读字看图—看字比形—认记生字。在掌握学法后自学其余生字。检查自学情况可不拘于生字的顺序,让学生说说我会学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学生没有说到的为难点,就重点指导。在学生说字时,教师要针对字中易忽略的地方加以提示:小鸟不能没眼睛,头上一点要看清;兔子长着短尾巴,竖弯钩上有一点;禾苗有穗儿,比“木”多一撇。随“兔”的教学,认识“”(角字头)。

巩固生字除认读外可采用图片与生字连一连、贴一贴的方式,也可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给它们分分组,说说为什么这样分,领着大家读一读。

2、写字

结合“十、木、禾”的书写,本课要认识“丨、丿、”三种笔画,知道“

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两条笔顺规则。为此,可先用卡片认识笔画并指导写法。

竖,有悬针竖、垂露竖两种。(竖的名称不必讲,或俗称带针尖的和不带针尖的)竖从上到下要写直。带针尖的起笔要重,逐渐轻下去,收笔处为针尖状;不带针尖的起笔和收笔都要重些。

撇,从右上向左下,起笔时重,以后渐轻,收笔时较快,形成尖状,注意把力送到笔尖。

捺,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以后渐重,收笔前更重,稍顿后向右轻轻提起,形成尖状,同时送力到笔尖。

本课的三个字较前有难度,教师必须当堂示范,示范的'同时让学生跟着比划,以记住笔顺,感悟笔笔到位。三个字的写法是:

十:横写在横中线上,右面略高些,竖在竖中线上。横笔左右两面相等,竖笔在横上面的部分略短,下面的部分略长,带针尖。

木:横短竖长,不带针尖。撇、捺起笔应相接于竖,左右对称展开,收笔应高于竖的收笔。

禾:第一笔为平撇,应写得平而短,在竖中线上。下部与“木”的写法相同。

(三)实践活动

课后“我会连”为扩展练习,其中的生字,学生不一定要掌握,目的是让他们知道汉字中这类象形字还有不少,只要联想实物的形状,很容易记住。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连一连,试着认一认,教师再检查、 纠正,指点识字的方法。

配合本课教学还可以开展以下实践活动:

1、在你认识的汉字中找一找:哪些字和它所表示的实物很相像。如:山、水、田、雨等,不拘于象形字,只要说得出相像即可。

2、猜字游戏。(不拘于学过的生字,自己认识也可。)

“木”加一笔是什么字?(禾、本)加两笔呢?(米、机)

“口”加一笔是什么字?(中、日)加两笔呢?(目、田、白、右)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自主学习。

(一)尝试认字

出示生字“日、月、兔”,问问谁认识,是怎么会认的?(这三个字在前面课文中出现过,生活中也有接触,利用学生生活积累认字,激发其成就感,以投入主动学习。)

(二)揭示课题,教“目”字

1、图、字对照,认记“目”字。

2、以学“目”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三)学生自学其余的字

(四)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汇报认识了什么字,是怎样记住的,教师相机提示容易忽略的地方。

2、介绍象形字的特点。举“兔”为例,并认识“”。

3、再读字、看图,体会生字的象形特点。

(五)巩固生字

1、用卡片比赛认读。

2、选生字卡片放在实物图下的括号里。

3、完成课后练习“我会连”。

(六)指导写字

(七)扩展练习

找找还有哪些字是象形字。

关于墨的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认识与感受泥土;

2、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能力和创造想象力;

3、在自由造型中探索塑形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用泥表现生活,塑造形象

掌握团、捏、揉、和、接、插等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器皿、各种不同质地、颜色的`土、水、泥(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带来几只瓶子,请小朋友闻一闻是什么味道?你认为这是什么东西?

(泥土)-----------揭题

二、辨别:

出示几杯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土:沙土、营养土、黏土、山泥等,请小

朋友辨别一下这些泥的区别:

让小朋友出示自己找到的泥土,你的泥土是从什么地方找到的?在找土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闻一闻:为什么有不同的气味?(有水,有草的味道。嗅觉是通往情感体验的桥梁)

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黑、棕、土黄、红等,用视觉感受色彩是美术欣赏的要素)

捻一捻:有什么感觉?(软、硬、松散、黏湿,触觉感受培养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

三、交流:

泥土有什么用途呢?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交流:种花、种粮食

做瓷器(china的来历),做工艺品等,从中了解泥土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四、尝试:

泥与土有没有区别?(土较硬,泥较软。)用什么样的土可以制成可以造

型的泥?(自由发表意见)请几位同学做实验,引导学生区别土质。

实验证明用黏土较好。

五、玩泥:

每位小朋友准备好一块黏土,设法做出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体验塑形的 各种方法:捏、搓、团、压、印、揉、拉等。

关于墨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手指点、拖的方法进行绘画。

2.体验手指作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绘画卫生。

3.感受在音乐中进行美术活动的乐趣。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节奏较快的音乐、水粉颜料、调色盘、泡沫板、擦手湿巾、简笔画、教师范画。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手指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二、引领创作

1.出示范画,讲解绘画步骤,使幼儿对手指点、拖画有初步的了解。

2.重点讲述点画技能。

三、播放音乐,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快慢,让手指跳起来。

2.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克服胆怯心理。

3.提醒幼儿用湿巾擦手,注意卫生。

4.适当指导能力较弱的孩子。

四、展示作品

把画好的'作品放在黑板上展示,并请幼儿相互交流。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关于墨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

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

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关于墨的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布和塑料不同的透水性能。

2、了解布衣和雨衣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备布衣、雨衣、一块棉布。一块塑料布、塑料桶。

2、用于试水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伞、纸袋等。

3、音乐磁带和cd。

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

1、教师:准备好两个塑料桶,将一块塑料布和一块棉布分别固定在桶的上方,请幼儿猜一猜。

——教师:我把水浇在塑料布和棉布上面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幼儿猜想)

2、请两名幼儿分别将水倒在塑料布和棉布上,幼儿验证猜测。

——教师:桶里的水漏下去了,哪个桶里没有水漏下去?为什么?

二、进一步实验。

1、教师将棉布浸入水中,再拎上来,让幼儿仔细观察水是怎样渗透棉布,再往下流的。

——教师:怎样才能把布里的水弄干呢?(拧、挂起来晒。烘干、吹风等)

——教师:怎样把塑料上水弄干?(抹一抹就干了。当场让幼儿试一试)

三、观察、比较雨衣和布衣。

1、观察雨衣讨论。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件衣服什么是料做的.?穿在身上什么感觉?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用呢?

2、比一比雨衣和布衣,讨论。

——教师:这里还有一件布衣服我们来感觉下,它和雨衣有什么不一样?下雨天可以把它穿在外面出门吗?为什么?你喜欢怎样穿它?

四、猜猜那些东西能装水。

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尼龙雨伞、纸袋等,让幼儿猜猜这些东西能不能装水。

2、请幼儿装水试一试。

活动延伸:

听歌曲,《雨,雨,走开吧》,并学唱。

活动提示:

1、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不要直接告诉幼儿布和塑料的区别在哪里,引导幼儿再摸摸、看看、比比、做做中感知布和塑料的不同。

2、在实验过程中要用水,建议教师提醒幼儿戴围群和护袖,避免幼儿因为国语专注而把衣服弄湿。

关于墨的教案参考8篇相关文章:

中班关于纸的教案通用8篇

幼儿园关于零的教案8篇

关于水的安全教案通用8篇

中班关于光的教案优秀8篇

关于礼的教案优质8篇

关于水的安全教案8篇

关于水的活动设计教案8篇

有关于水的教案模板8篇

幼儿园关于夏天的教案8篇

中班关于纸的教案模板8篇

关于墨的教案参考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