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写教案时,缺乏对教学环境的合理规划,教案的撰写促使我们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从而提升课堂的包容性,下面是陆玖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善文化教案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善文化教案篇1
一、活动名称:香香的饺子
学生情况:本班共8名学生,实际年龄在3-4岁之间,其中2名学生佩戴人工耳蜗,6名学生双耳配戴助听器。通过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本班孩子听觉能力为一级,听觉补偿效果基本达到最适;语言年龄平均为3岁。
二、活动目标
1、能够进行简单的半开放式对话交流,学习掌握句型“我把饺子给x吃”,并能进行句型仿编:我把x给x吃。
2、通过活动,让孩子学会分享劳动成果,培养幼儿热爱家人的感情。
三、活动重点
能够进行简单的半开放式对话交流,学习掌握句型“我把饺子给x吃”。
四、活动难点
学习掌握句型“我把饺子给x吃”,并能进行句型仿编:我把x给x吃。
五、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在生活中吃过饺子,已经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2、物质准备:儿歌《包饺子》、实物饺子、小朋友做好的橡皮泥手工饺子、水果模型、小动物模型、家庭成员的手指偶
六、活动过程
1、点名法检查助听器的工作状态。
听到名字的小朋友和老师击掌问好。
2、活动导入:播放儿歌《包饺子》,然后做手指操,直接引出。
羊妈妈,(双手比自己,一蹲一站)
包饺子,(一只手把另一只手的五指往内、往外来回扳)
中间突起,(双手握拳)两边翘(大拇指、小指升起,作”六”的手势)
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元宝(两只手半举并左右摇动)
师:儿歌里,羊妈妈包什么?
幼:羊妈妈包饺子。
3、出示实物饺子,进行简单的半开放式对话交流。请幼儿观察、讲述饺子的外形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吃饺子的经历。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饺子长什么样子?
幼:饺子像小船,像元宝,还像橘子瓣儿……
师:你们吃过饺子吗?什么时候吃的?
师:冬至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吃饺子,要不然,耳朵都冻掉了。
师:饺子好吃不好吃?饺子里面有什么?
幼:饺子很好吃。饺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馅儿。有鸡蛋,有韭菜,有肉肉……
师:你们喜欢吃饺子吗?你们会不会做饺子?
……..
4、请小动物吃饺子,练习句型:我把饺子给x吃。
师:“喵喵喵”,小猫来了,它说它闻到小朋友做的饺子真香!它也想吃饺子,谁想让小猫吃饺子?
师:小猫说:谢谢你,你的饺子真好吃。小狗小狗,你怎么了?你也想吃饺子吗?那么谁想让小狗吃饺子?
(引导幼儿练习表达:我把饺子给x吃。)
5、学习仿编:“我把x给x吃”的句式。
通过“我爱我家”游戏,学习仿编句式。幼儿通过教师引导学习仿编句子。我们也请爸爸妈妈吃水果吧?如:我把苹果给爸爸吃。我把香蕉给妈妈吃……
七、活动结束
在家中和家人一起包饺子,体验自己动手制作食物的快乐。
八、活动反思
语言教学的核心在于“运用”二字。本次活动通过创设丰富的情景,让幼儿在宽松的游戏中不知不觉练习句型,大胆仿编。而且两个情景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对于他们并不陌生,更容易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善文化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习俗,懂得用文明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2、通过活动,对清明节有印象。
二、活动准备
扫墓图片(献花、植树、送食)、清明节的课件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小朋友知道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吗?(桃花开了,小草发芽了,小动物也出来晒太阳了,还有轻轻的风)
师: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2、介绍清明节
师:清明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呢?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那你爷爷的爷爷你们
见过吗,他们都去哪里了?(去世了)。他们去世以后,人们非常想念他们,就在每年的清明节去墓地看他们,所以呀,清
明节就是去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3、清明节扫墓
到了清明节呀,人们就要去拜祭死去的亲人,你们知道怎样拜祭吗?(引导幼儿说出一些拜祭的方式,如,送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的。
(1)播放图片
(2)幼儿讲述
(3)教师小结(人们把最美的花献给亲人,有的给他们敬酒,还有的通过植树,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告诉他们你很想念他们)
4、清明节的习俗
通过播放课件,了解一些清明节的习俗。
5、小结,结束
清明节的习俗可真多,有献花、送食、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那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呀,你们可以让你的爸爸妈妈带你们
去扫墓、踏青、春游,并拍下一些照片来带到幼儿园,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好不好?
善文化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2、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复杂的感情,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胡同文化》教学设计6。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找中心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点】
提取精要,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教学设想】
1、课时1课时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适当的诱导、点拨与开掘。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江南水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水多、桥多、弄多)由此形成水乡特有的文化风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胡同多”。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尽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区,但仍还有近半数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北京城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就随着京味小说家汪曾祺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体会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几张关于胡同的老照片,(问):从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胡同有什么样的特点?(展示幻灯片)看后有什么感觉?
(低矮、拥挤、破旧;感到压抑,不舒服。)
我们看到低矮、破旧、拥挤的胡同心里会不舒服,心情会感到压抑,可是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却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1、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5—12自然段,体会北京人对胡同的感情。
问:北京人对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大轻易迁居他乡。重,重视)
他们的这种心态,其实正是基于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什么?
(生答):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内涵
问:那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请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课文原句勾画出来)
?特点】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外在的表现】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处世哲学: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设疑讨论】
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市民怎样的内在心理特征?
?小结】
从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6》。
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请第一、二组同学齐读课文1——4节。(正音正字约yo羊尾(yǐ)巴)
?设疑讨论】
文题是“胡同文化”,作者为什么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笔墨写北京的胡同,我们把这一部分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
a、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谈胡同,也就是谈胡同里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观影响了内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观到内在。
【小结】
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没有胡同,就没有胡同文化,也就没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善文化教案篇4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魏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生平不详,曾任高阳郡(治高阳,今属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约在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间(533—544),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齐民”,即北齐的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故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其中心与出发点在农业。
?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地位是怎么样的?
内容:《齐民要术》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祖冲之有哪些科学成就?
数学成就:圆周率、《缀术》。
历法成就:《大明历》。
机械制造成就: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知识梳理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科技 贾思勰 评价:①__________著名的农学家 成就: 著有 《②_____ ________》 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主张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北朝 齐民 要术 评价 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我国现存
③__________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祖冲之 评价:④__________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成就 数学: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⑤__________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历法: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⑥__________》 最早 南朝 七 大明历 艺术 书法 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 代表人物 曹魏 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胡昭: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东晋: 王羲之 代表作:
?⑦__________》 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评价:后人尊称为 “⑧__________” 兰亭集序 书圣 北魏时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绘画:东晋的顾恺之,绘有《⑨__________》和《洛神赋图》 雕塑:山西大同的⑩__________和河南洛阳的 __________,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女史箴图 云冈石窟 11 龙门石窟
真题演练 1. (2015南京)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a. 《道德经》 b. 《齐民要术》 c. 《资治通鉴》 d. 《天工开物》 2. (2015南通)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该文献主要介绍了 () a. 江南的手工业技术 b. 全国江河水道系统 c. 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 北方农业生产经验
善文化教案篇5
三维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 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3、 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4、 能读懂复杂的说明文。
教学过程:
一、 预习检测
1、本课的作者是 ,中国现代学者,著有 、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船坞 渲染 茨菰 苦苡 裸露
二、相关连接
由我国景观设计专家、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俞孔坚博士领衔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项目,在10月19日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大会颁发的“本年度全球景观设计奖”中,获得了其中的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设计大奖是该领域国际最高奖项之一,中山岐江公园设计的获奖是目前为止我国首次获得该类大奖。
三、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本文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
2、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设计理念?
4、 文中五个部分的关系怎样?
四、 精彩语段赏析
(一)、人们在追求美,一个同样抽象的概念。我们习惯于追求园艺之美、几何之美,或古典式的小桥流水之诗情画意。这些美,作为设计师的追求都无可厚非。而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
1、“美”的含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无可厚非”?
3、野草之美的内容是什么?
(二)、场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等。作为文物,它们都被认为毫无价值;作为废铁,它们论吨计价;作为景观,它们往往离现代普通人的审美期望相距甚远,大多不堪入目。但我们从中仍感悟到工业的“设计”力量,可以肯定在当年的机器制造行为中,甚至像“在可能的条件下美观”这样的指导条文肯定也不会存在,但是,结构的、功能的、逻辑的“美”,使所有的机器,似乎有一种“大师”般的设计气质,在这充满“装修”、“装饰”的年代,一种震撼自脚踵而起
1、“在可能的条件下美观”的含义是什么?
2、“大师”指
3、“装修”“装饰”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后记:
答案
1、按设计师对几个问题的思考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这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理解“场地”、“文化解说”、“自然”、“设计”。文章的结构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的。
2、 “足下的文化”:指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哪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园使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野草之美”:指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3、设计师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之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思路和中国传统的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4、五部分之间互相照应,互为补充,在层层阐发中清晰地表现出超越传统的思想和行动。
善文化教案篇6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来源:]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设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采用激趣导入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图片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归纳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善文化教案篇7
授课教师:安师大附中 朱诵玉
授课地点:芜湖市十二中多媒体教室
授课对象:芜湖市十二中高一(8)班
听课老师:芜湖市区及三县部分高中教师
本课性质:芜湖市“点拨——创新”多媒体教学公开演示课
(说明:借班上课,师生彼此陌生,故在上课前,教师步入学 生中,边漫步边和学生低头交谈,作些沟通,以拉近师生距离)
上 课
师:早就听说,八班的同学都很聪明活泼,热情大方,我就非常愿意和这样的同学一起学习交流,(生笑)但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是不是真的这样呢,还要看大家的表现哦,第一册胡同文化。
(先扬一下,让学生兴奋起来,再抑一下,激起其不服气的精神)
师:在上课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
(播放《故乡是北京》,让学生感受一下音乐和图画)
师:听了刚才的歌,你们对北京有什么印象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
生1:北京很古老。
生2:北京也有高楼大厦,是现代化的大都市。
生3:北京是十朝古都。
师:其实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也一样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师: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生4:胡同就是小巷子
生5:胡同四四方方的。
师:像四合院?
生5:是的!
师:那是死胡同!(众生笑)
师:十二中门前这条路是不是胡同?
生6:是比较宽大的胡同。
师:芜湖市的北京路呢?
众生齐答:不是!
(展示胡同图片,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师: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屏幕展示: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师:“胡同文化”是哪个阶级的文化?
生7:市民阶级。
师:哪里的市民?
生8:北京的市民。
师:北京什么地方的市民?
生9:北京胡同里的市民。
师:那么胡同文化就是——?
众生齐答:北京胡同市民的一种文化。
师:对!课文第5段也说到什么是胡同文化
(教师示意学生看课文第五段)
师:在了解“胡同文化”前,我们先来看看北京胡同都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半部分,把自己的发现和同位前后位同学交流一下再回答。
(几分钟讨论后)
生10:胡同很多!
生11:胡同有宽有窄!
生12: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很安静。
生13:胡同取名有各种来源!
师:你是从课文第2段发现的,是吧?
生13:是的!
师:那么请你说说第2段都提到了胡同的哪些名称,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一册胡同文化》。(生13读)
师:很好,请坐。(面对所有同学)刚才这位同学读了很多胡同的名称,请你们说说,这些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众生思考,半晌无人回答)
师:我现在把这些胡同改改名字,把皮库胡同改成皇家胡同,把狗尾巴胡同改成凤凰美食街,请大家比较一下改过的名字有什么特点。
生14:改过的名字显得很高贵。
师:那么原先的名字吧?
生14:带有市民气息!
师:(赞赏地):很好!改过的名字很高雅,原先的名字就显得——
众生齐答:通俗!
师:北京的胡同还有其他特点吗?
(众生思考,无人作答)
师:其实课文第1段也说到了胡同。请大家看课本,看第1段是否提到了胡同的特点。
生15: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师:很好!胡同走向都是很正的。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归纳一下胡同的特点。(展示板书)
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几分钟后)
生16:胡同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生17:他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生18: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生19: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还有没有?
生20:北京人讲究“处街坊”。
师:(面对全体同学)大家对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有什么不同意见?
生21:他(生20)说得不对,我认为第7段主要讲的是北京人不喜欢交往。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21:说不出来,反正我认为是这样!
师:是一种感觉!
生21:嗯!
师:其他同学赞同哪一位同学的看法?
(众生议论,没有结果)
师:那我们来做个添字游戏,怎么样?(众生欣然)请大家在“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这一句前的某一句开头加一个“虽然”,改变其他句子的标点,使之变成转折复句。
(一会儿后)
生22:应在“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一句开头加!
师:(对众生)大家同意吗?
众生:同意!
师:好!那么,转折复句强调哪一部分?
众生:后半句!
师:那么本段重点应是——
众生:强调“平常日子,过往不多”。
师:很好,其实本段还有两个词“除了”、“此外”,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块比较也可看出作者主要说的还是北京人不喜交往的特点。
(总结胡同居民特点,展示板书)
师: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众生:封闭的文化!
师:对!这种封闭的文化的精义是——
众生:忍!
师: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文化持什么态度?
(众生交流、讨论)
生23:批判的态度!
师:你怎么看出的?
生23:从第6段的“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一句就可看出来!
师:能再说具体一点吗?
生23:“封闭”就是不好的词!
师:很好!“封闭”从感情色彩看是贬义词,作者用了这个词正好表明
了自己的态度。文中还有类似的词吗?
(众生寻找、交流)
生24:“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说得好!那么作者对胡同文化仅仅持批判态度吗?
生25:还有伤感!文章最后3段明显地表现了作者这种情绪!
师:是的,作者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现在看到胡同在一天天衰败,自然会有一种伤感情绪。可见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应是批判中又带有伤感留恋。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课所学的内容。
善文化教案篇8
一、教学目的: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教师作适当提示。
六、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朗读课文,作适当的批注。提供有关背景资料给学生阅读。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上网点击汪曾祺、北京胡同,搜索相关材料。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
砖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
您哪,要侧身行
提问:听了这首歌,大家又何感受?
讨论、明确:(1)京腔京韵(2)对胡同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对胡同的热爱。
歌声里唱出的是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沧桑巨变,新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旧城被大面积改造,大多北京市民走出狭小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都在没落着,甚至那些很有名气的胡同也在走向没落。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对于胡同的没落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笔下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他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二、默读课文,思考: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3)、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提示:注意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三、讨论上述问题。参考答案: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北正南,正东正西。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的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四、阅读指导:
本文充溢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语言朴实、雅致,这些内容需要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课堂完成练习第二题。
五、小结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文化的空间是很大的。胡同是一种建筑文化(幻灯片12),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风民俗。汪曾祺更擅长写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写写本地的食文化。
善文化教案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