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写教案是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在起草的时候,老师需要考虑联系实际,以下是陆玖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舞蹈教案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舞蹈教案篇1
活动目的:
1、让孩子感受民间舞蹈的美,有表现和创编舞蹈动作的兴趣。
2、让幼儿学会歌曲,并能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
3、为孩子们描绘农村的孩子们在田间拾豆豆时那顽皮、愉快而又朴实的形象,培养幼儿勤劳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品德。
活动准备:vcd,歌曲碟。
活动过程:
1、播放歌曲《拾豆豆》,教师范唱歌曲。
2、幼儿跟着学唱歌曲,教师结合学习过程解释歌词,使幼儿理解歌词并较快学会。
技能目标:幼儿跟唱歌曲数遍并能用活泼地、天真地、诙谐和地方风格的情绪,清晰的吐字,演唱歌曲《拾豆豆》。
思想目标:通过活泼地、天真地、欢快地音乐形象,使幼儿受到浓烈的乡土气息的感染和热爱劳动,勤劳朴素的思想。
学习难点:1、让幼儿学会舞蹈,并会在舞蹈过程中变换队形。
2、发展幼儿的配合及互助协调的能力。
3、教师示范舞蹈动作,让幼儿在音乐伴奏下跟跳数遍。
4、指导学习变换舞蹈队形待幼儿熟悉后让幼儿分组进行表演。
活动自评:
在本次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体现“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在快乐中得到发展,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体现合作学习、分享学习,让幼儿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学习了民间舞蹈,在快乐中得到了发展。
舞蹈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根据音乐节奏x x | xx x |,踩着跳舞毯上的脚印变换不同的跳跃动作。
2、通过自己创编跳舞毯上不同方位的脚印,从而创编不同的舞蹈动作。
3、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所想的动作,体验跳舞毯带来的乐趣,发展身体动作的灵活性及思维的创新性。
活动准备:
1、用4块小泡沫地垫拼成的大正方形地垫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大地垫的不同方位贴上不同数量的脚印标记。
2、音乐《丑小鸭》。
活动过程:
一、随着音乐《丑小鸭》进场。
二、出示跳舞毯,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跳跃动作。
1、我们的小脚很能干,除了走路、跑步外还会玩游戏呢!其实小脚他还有一个本领,就是会跳舞。今天,老师带来一张神奇的跳舞毯,我们一起来看看。
2、出示跳舞毯,让幼儿尝试在跳舞毯上可以怎样踩着脚印跳舞。
(1)跳舞毯上有什么?一个脚印表示这里只能放一只小脚,两个脚印表示这里可以放两只小脚丫。
(2) 在我想请小朋友试试在跳舞毯上踩出刚刚小鸭子高兴的叫声“呷 呷 | 呷呷 呷 |”,请记住,你的两只小脚都要踩到脚印上。
3、幼儿尝试动作并进行交流,请个别幼儿上来展示,鼓励大家一起尝试富有创意的动作。
4、尝试自己重新摆放脚印的位置,创编多种不同的跳跃动作。
(1)我们的跳舞毯都是一样的,谁的小手最能干,能变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跳舞毯来?
(2) 变成新的跳舞毯啦!让我们试一试,跳法和刚才有什么不同了?
5、尝试跟着音乐的节奏在跳舞毯上跳舞。
刚才小朋友们想了很多好看的动作,现在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在跳舞毯上跳舞吧!
舞蹈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舞蹈《小红花》,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2、培养幼儿大胆的表演及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分段教学时注意引导幼儿区分不同的动作用不同的表情去表现。
教学难点:
用舞蹈表情、动作来表现对4-5岁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难点克服方法:
故事说明法、语言引导法、镜面示范法、分组教学法、鼓励表扬法、教学游戏化等等。
教学准备:
1、课前组织幼儿观看图片
2、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熟悉乐曲,了解舞蹈情节
1、听乐曲跟老师做基训动作(舞蹈准备动作),既熟悉乐曲,又舒展身体。
2、教师讲述舞蹈情节
3、教师放乐曲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分段欣赏舞蹈,分解练习动作
①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神态及动作来表现
②给幼儿音乐,并让他们分组表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三、完整地跟随音乐的跳舞
1、教师提醒幼儿根据乐曲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并注意舞蹈动作的合拍,协调。
2、教师表扬有创造力的幼儿,并请他们将创编的躲藏动作及表现的恐惧神态表演给大家看。
3、,共同进行游戏。在乐曲结束时,教师的追捉形式督促幼儿迅速回到自己的位置。
四、教师评讲并与德育相结合
1、教师再一次鼓励和肯定大胆表演舞蹈动作的幼儿,要求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中都可以表现出这么丰富的表情和灵巧的动作。
2、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舞蹈《小红花》。
舞蹈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乐意和小班弟弟妹妹一起跳舞,尝试教他们跳简单的集体舞。
2、体验大带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磁带及录音机2、 大班幼儿已学会朋友舞,并能自哼自舞;小班幼儿熟悉此音乐活动过程:
1、 通过邀请《朋友舞》让大班和小班幼儿相互问候。
2、 大班幼儿表演《朋友舞》,小班幼儿欣赏。要求:一遍音乐交换一个朋友。
舞蹈内容;前奏4小节:幼儿听音乐边走边拍手,到第4小节时能找到朋友面对面站立。
乐曲1—4小节:1、2小节双方用双手合音乐拍对方的双肩;3、4小节双方拥抱、合音乐拍对方的背。
5---8小节:5、6小节双方敬礼致意;7、8小节双方握起合拍上下晃动。
9—12小节:9小节双方握手蹲下。
10小节双方握手站立并将手举高。
11—12小节重复9-10小节。
13—16小节同前奏。
3、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一一结伴,教小班幼儿舞蹈动作。
分散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大班幼儿运用语言、动作等,提示鼓励小班幼儿进行学习。
集中展示:请几组比较成功的对子朋友进行展示。
3、 集体跟音乐练习。
4、 集体进行朋友舞:一遍音乐交换一个朋友,要求大班幼儿主动寻找小班幼儿做朋友。
舞蹈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谱,尝试进行简单的队形变化。
2.创编剪羊毛的动作,体验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剪羊毛》音乐,队形及动作变化的图谱一张。
2.幼儿已欣赏过《剪羊毛》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导入。
二、学习第一段,重点创编剪羊毛的动作。
1.你会剪羊毛吗?怎么剪?请几名幼儿示范。
羊一开始不知道要帮它剪羊毛,孩子可以做些什么让它知道?
2.师示范第一段。
我是怎么表演的?(动作顺序、舞步、哪段音乐开始剪的)
羊在一开始可以做些什么动作?
3.请部分幼儿表演。
三、看图谱学习第一段队形及动作。
1.羊毛剪完了,小朋友剪了这么多羊毛真高兴,羊儿也觉得很轻松,他们一起又跳了一段舞,还变化了队形呢,你们看。
变化了几种队形?你看懂了哪个?
请一组孩子试试看。
2.在变队形的同时他们还表演了什么动作呢?
还是请这一组孩子表演。
3.另一组孩子尝试。
四、完整表演。
将第一段和第二段连起来表演。
执教反思:
1.大班幼儿对队形的变化已有浓厚的兴趣。这从两方面可以看出来。其一,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的队列训练,幼儿非常感兴趣。其二,在今天的活动中,本来幼儿表现出的兴趣并不浓,许多孩子注意力涣散,但到了真正开始站队形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回过来了。
2.要求交代不够清晰。这是我的活动中的一个老问题,它不是指活动中个别的要求没解释清楚,而是整个表演的脉络没有理清,就像上次的《金蛇狂舞》,也是这个问题。既然是教师预设为主的活动,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幼儿清楚地知道整个表演等活动的大概框架,然后再处理好其中的各个要素(动作、队形等)。所以活动的一开始就应该先通过清晰的示范和提问,理清动作的顺序:先去、再摸摸羊、再剪、再和羊一起跳舞。然后再就具体的队形变化开展活动。
3.队形变化的图谱设计得不够科学。我一直觉得自己做事特简单,写不出论文是因为在我看来那些长大论几个字就能概括了,所以之前的反思也总是几句话概括一下。其实这不叫简单,这叫糊涂、马虎。当模糊地觉得一件事儿不好时,我总不习惯去深刻思考到底不好在哪儿,要怎么改变。对这次的图谱也是一样。在这之前没仔细看过队形的图谱,只是根据自己的编排、凭自己的感觉画了几个队形。画完就感觉图谱效果不好,挺乱的,至于具体不好在哪儿,又可以怎么改,我却没再细细思考。现在才感觉到,图谱的作用是让幼儿了解队形的变化,并能跟着图谱的指引知道怎么做,我的那幅图谱太琐碎,幼儿不能一下子看出原来的队形、要变的队形等。其实只需要把几个队形的样子画出来,如一开始的两排、后来的圆,至于具体的位置反正地上有点的提示。
4.过高估计了幼儿的能力。经常在活动前我会想象幼儿和我配合得很好的美好愿景,于是总容易过高估计幼儿的能力,比如《挪威舞曲》中对孩子分乐句编动作能力的预测、上次《剪羊毛》活动中对幼儿创编舞蹈动作能力的预测,再加上这次对幼儿按顺序走圆形能力的预测,并且我还容易过高估计自己引导的能力,以为就算他们不会,就算活动中出现一些问题,通过我的引导也总能做好的。现在才发现自己的倔强,以及人本性中有些真的是很难转变,就算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下次还是会不经意地去犯,不知道要犯多少次、经历多少次挫败,才能把他牢牢记住,用理智克服这一不足,并逐渐内化为新的品质、习惯。可能以后在备课的时候我该先翻一翻之前进行的一些活动,回顾一下自己的不足,在来谨慎地思考新的。
5.另外,我觉得学会队形的变化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技能目标,但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看,让孩子体验到那种跟着音乐愉快表演的成功感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让教师对自己的活动有信心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我感觉上次曹老师组织的剪羊毛活动成功的地方。
6.开展课题快一年了,可成功的次数少之又少,今天上完后我几乎有以后都不想再上音乐课的感觉了,但是进行了反思后,又对下次活动充满了希望,我有些越挫越勇的感觉,希望下周再组织一次,但又非常害怕面对再一次的失败。
舞蹈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
★ 舞蹈教学总结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