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可以帮助我们老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是提高老师课堂效率和感染力的前提,下面是陆玖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有关蚕的科学教案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有关蚕的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观察并发现递增递减排序规律,会接着往下排。
2.用自己的的方式大胆表达操作的结果。
3.感受规则排序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美感。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操作材料等。
活动过程:
1.情景引入,寻找排列规律。
师:小朋友,我是中都中心幼儿园的老师,我的幼儿园可漂亮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但看完后老师要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出示课件1,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排列装饰。
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看了我的幼儿园,怎么样,好看吗?现在我想问问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它好看在哪?是怎么设计的?
(2)出示门、围墙图片,观察比较发现等差关系,引发幼儿思考如何排列。
师:这是新幼儿的围墙、(大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它们的设计的,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我们想一想该如何来设计?
(3)小结。刚才小朋友都看了我幼儿园的大门是两种颜色,左扇门是一种颜色的数量不变,另一种颜色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右扇门是一种颜色的数量不变,另一种颜色的数量越来越少。还有围墙也和右扇门一样,一种颜色的数量不变,另一种颜色的数量越来越少。小朋友真棒,发现了新的排列规律。
2.幼儿操作,学习递增递减的规律排序规律。
(1)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上设计材料,找出规律,并继续进行排列。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设计材料,我幼儿园的设计师因有事没设计完,现在我请小朋友帮忙把这些没有设计院完的接着往下设计。但小朋友先看看设计师是按什么规律设计的,然后我们一起来接着往下设计。
(2)幼儿分组操作,并将操作卡分成两类(递增和递减),展示在展板上。
(3)观察评价,总结规律。
①师幼共同观察评价大家设计的排列正误。
②教师小结规律: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设计得很美!比如(门帘等)是按照一种颜色的数量固定不变,另一种颜色后面一次的`数量比前面一次的数量增加1,这种设计的排序规律,我们叫它递增规律。还有(汽球等)是按照一种颜色的数量固定不变,另一种颜色后面一次的数量比前面一次的数量减少1,这种设计的排序规律,我们叫它递减规律。
3.幼儿分组操作"装扮幼儿园",巩固知识。
师:我刚才看到你们幼儿园也新建一座新楼房,可是我发现新楼房四周还空荡荡的,没有种树、没有围墙等等,要不我们也一起来装扮它。
(1)介绍各组材料。
※设计围墙:用两种形状的图形,按照不同规律在操作卡上"挂设计围墙"。
※挂彩旗:用两种颜色的图形,按照不同规律在操作卡上"挂彩旗"。
※种树:用两种不同的种类,按照不同规律在操作卡上"种花圃"。
※铺地砖:用两种颜色的卡纸,按照不同规律在操作卡上"铺地砖"。
※设计大门:用两种颜色的汽球,按照不同规律在操作卡上"设计大门"。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观察幼儿是否按照递增递减的规律来排列。
(3)幼儿分享交流:你做了什么,是按照哪种规律进行排列的?
4.知识拓展:感受规律排序在生活中的作用。
师播放生活中一些常见按一定规律排序的东西,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规律排序在生活中的作用。
有关蚕的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a4纸,两个油泥盒子,一根吸管。
2、每组一盒塑料积木。
3、折纸扇,石棉瓦,平常的瓦片等等。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
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
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
(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
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瓦、折纸扇、瓦楞纸等等)
5、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制作山形的纸桥,通过弯曲次数的变化,看看谁的纸桥最牢固。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有关蚕的科学教案篇3
设计意图
在一次餐后区域活动时,两个小女孩把纸杯当小电话,模仿着大人聊天,只见她们你一句我一句说的可高兴了。其他孩子们觉得好玩,也纷纷用纸杯当小电话玩起了打电话的游戏,忽然一个孩子说:"要是纸杯真的可以当小电话传声音那该多好玩呀!"孩子们听这个提议可兴奋了兴致盎然地说着"用纸杯做电话"的不同看法,我马上捉住孩子这一兴趣点,根据大班孩子动手能力强、喜欢探索特点,设计了本次的科学活动"奇妙的传声筒"。预设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旨在通过科学的探索,引导幼儿在做做玩玩中获得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主动尝试、积极探索科学的兴趣。
一、活动目标
(一)了解声音能通过棉线、铜丝、塑料绳的震动进行传递。
(二)学习对比观察,能对探索的问题进行预测与验证并作出准确的记录。
(三)感受探索科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1.初步知道"传声筒"的玩法。
指导语:引导幼儿探索能让传声筒传声的方法。
(二)材料准备:
1.ppt多媒体课件:《奇妙的传声筒》《电话屋》。
2.两人一套幼儿操作记录材料(线绳连接的传声筒、细铜丝连接的传声筒、塑料绳连接的传声筒操作记录卡)。
3.场地准备:园内较开阔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
(一) 出示用棉线连接的传声筒,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1.幼儿自由玩棉线连接的传声筒,探索传声筒玩法。
指导语:老师今天带来什么?用棉线连接的传声筒能不能传递声音呢?请两个小朋友一组找个舒服的地方试一试!
2.分组再次探索,发现拉直棉线震动才能传声。
指导要点:两个小朋友合作探索,发现要把棉线拉直、话筒贴紧耳朵才能传递声音;传递声音时棉线在震动。
(二)幼儿分组探索,引导幼儿探索声音通过连接物的振动传递,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1.出示三种不同连接物连接的传声筒,学习记录。
指导语:瞧!老师还带来了两种不同的传声筒,一种用铜丝连接的传声筒,另一种是用塑料绳连接的传声筒,请小朋友比一比三种不同连接物连接的传声筒,看看哪种传声筒传声的本领大?请小朋友来做小小裁判员,一边做实验一边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指导要点:介绍记录表格,引导幼儿学习记录的内容与方法。
2.幼儿两人一组合作实验,比较三种不同连接物连接的传声筒那种传声本领最大,并把探索结果记录下来。
指导要点:请幼儿两人一组合作探索,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记录:连接物是否拉直、是否能感受到振动、是否能传递声音。
(三)分享交流,启发幼儿把传声筒传声的探索与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
1、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指导语:请小朋友说说你们的探索发现,那种传声筒传声的本领最大?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记录的结果,大胆说出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
2、播放课件,了解声音传递的秘密。
指导语:为什么铜丝连接的传声筒在拉直或不拉直的情况下都能传递声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秘密。
(知道声音通过连接物的振动进行传递,铜丝硬振动快,声音就容易传递到另外一只话筒,所以铜丝不管拉直或是不用拉直都可以传递声音。而棉线和塑料绳软,松松的棉线和塑料绳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震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只有拉直的棉线和塑料绳才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让声音随着拉直的棉线和塑料绳的震动顺利地传递到话筒的另一端。)
(四)了解"传声筒"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知电话传声的秘密。
1、激发幼儿寻找传声筒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电话传声的秘密。
提问: 请小朋友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应用了"传声筒"传声的原理?
2、观看课件《电话屋》,初步感知电话传声的秘密。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电话是如何把我们说话的声音传递出去以及如何接收的全过程。
四、活动延伸
(一)将幼儿制作的不同的"传声筒"投放在科学区,鼓励幼儿课间继续探索发现声音传递的更多奥秘。
(二)在美工区提供材料,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不同的传声筒,通过尝试和改进更多的"传声筒"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附资料:
1、传声筒的小秘密传声筒利用的就是声波引起固体振动传播的原理。一般的固体的传声能力强于空气和水,线在拉直后与固体相似,可以提高传声能力,降低声波损耗,达到传声效果。声音通过连接物的振动进行传递,铜丝硬震动快,声音就容易传递到另外一只话筒,所以铜丝不管拉直或是不拉直都可以传递声音。而棉线和塑料绳软,松松的棉线和塑料绳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震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只有拉直的棉线和塑料绳才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让声音随着拉直的棉线或塑料绳的震动顺利地传递到话筒的另一端。
有关蚕的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有趣的实验活动中观察感知鹌鹑蛋在白醋中的变化。
2、尝试用记录表的方式表现实验结果。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鹌鹑蛋每人2个,一次性杯子每人2个,旧牙刷每人1把,毛巾每人1块,记录表每人1张,标记每人1个,篮子每人1个。
2、白醋、水、蜡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兴趣。
1、出示鹌鹑蛋t: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它长的什么样子?身上还穿着一件什么颜色的衣服?(有斑点、花衣服)
2、出示白色鹌鹑蛋t:有位魔术师朋友变了一个魔术,帮鹌鹑蛋变了一件新衣服,看,是什么颜色的新衣服?它怎么就会变成白色的呢?(幼儿猜想)
二、做实验。
1、区分水、醋,贴标志。
①t:到底这个朋友变了什么魔术呢,不如我们先拍拍手把它请出来问一问吧!
②t:你们的掌声真热烈,一下子就请来了两个朋友,可是,在这两个朋友中只有一个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朋友。看看,这两个朋友住在哪里?长得是什么样的?(透明液体)你们猜猜是什么?(幼儿猜水)
③t:告诉你们,这里面一个是水,一个是醋。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判断一下?(引导幼儿闻一闻,区别水和醋)
④t:水闻上去怎样?(没有味道)那醋呢?(酸酸的)做个酸酸的表情。
我这里也有一个酸酸的表情,我轻轻地把它送给白醋。
⑤贴酸的标志,并互相验证看看是否贴对。
2、猜一猜。
①反馈幼儿判断情况。
t:你用了什么方法来判断的?
t:我们刚才把鹌鹑蛋区分出来了,到底谁才是鹌鹑蛋真正的魔术师朋友?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是同时将2个鹌鹑蛋放进醋和水的杯子中),到底鹌鹑蛋放在水里会变白还是放在白醋里会变白呢?(幼儿猜)
②介绍统计表t:如果你觉得鹌鹑蛋放在水中会变白吗?如果你觉得能就在问号下面的格子里打勾,反之就打叉。
③幼儿猜想记录。
t:现在请你轻轻地把统计表和小蜡笔从你的小椅子下面请出来。
3、做实验,观察鹌鹑蛋在水里和白醋中的现象。
t: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现在,我们要用小手亲子来做一做这个小实验。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2个鹌鹑蛋,请你轻轻地将它分别放入水里和白醋里,从杯子口仔细的观察它们,你发现了什么?
t小结:我们发现在水里的鹌鹑蛋没有任何变化,而在白醋里的鹌鹑蛋身上会有许多小气泡。
4、洗鹌鹑蛋t:下面我们请来了牙刷帮帮忙。
①t:请你先轻轻地用手拿出住在水里的鹌鹑蛋,请你轻轻地刷一刷,发生了什么变化?(刷完后放回水里,用毛巾擦擦手上的水)
②t:再请你轻轻地用手拿出住在白醋里的鹌鹑蛋,请你轻轻地刷一刷,你都发现了什么秘密?(刷完后放回白醋里,用毛巾擦擦手上的醋)
③做记录要求:刚才你用牙刷刷过后,发现水里的鹌鹑蛋怎么样?(没有变化就打叉)放在白醋里的鹌鹑蛋怎么样?(变白了,就打勾)
④将幼儿的记录表放在黑板上,反馈幼儿的记录情况。
5、小结:
鹌鹑蛋为什么放在白醋里会变白,而放在水里没有变化呢?因为白醋是酸的,酸的东西很厉害,它有腐蚀性,能咬像蛋壳一样的东西,所以鹌鹑蛋才会变白。我们的身体里也有和蛋壳一样的东西——牙齿,我们的牙齿也是怕酸的,我们吃的很多东西在牙齿缝里塞的时间长了就会变成酸的东西,就会损坏我们的牙齿,所以我们要做到每天早晚刷牙来保护我们的牙齿。谁是每天刷牙的,举手让老师看看!
三、和幼儿一起念刷牙儿歌,孩子保护牙齿。
小牙刷,手中拿,早起晚睡先刷牙,小牙刷,沙沙沙,从上往下轻轻刷,从下往上仔细刷,爸爸妈妈夸奖我,是个讲卫生的好娃娃。
活动延伸:
大家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变软的蛋)这是鹌鹑蛋放在白醋里好几天的样子,变成什么样子了?(软软的,像没有蛋壳了)哇!酸的东西真的好厉害呀,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牙齿。现在请你端起白醋,我们回到教室里再仔细地观察,看长时间在白醋里到底能不能变成这样,好吗?
有关蚕的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简单实用的软管节约小妙招,初步理解节约的意义。
2、尝试使用多种方法发现废弃的牙膏壳里残留物。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教具:课件学具:旧牙膏(人手一份)、剪刀、小棒等(若干)、小罐子。擦布、皮鞋、脏玩具护手霜(若干)、挤牙膏器(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有使用小工具进行操作实践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挤牙膏大比拼。
(目的:探索多种挤牙膏的方法,初步萌发节约意识)
1、导入:旧牙膏--"我是一支被主人丢弃的'牙膏。主人说我已经用完了,可是我扁扁的身体里还留着许多牙膏。谁能帮帮我,帮我挤出来?"(教师出示旧牙膏)
2、幼儿尝试使用多种方法挤出剩余牙膏,教师观察指导。
(教师指导能力强的幼儿尝试使用小工具,鼓励幼儿耐心操作使用多种方法挤牙膏。提醒幼儿把取出的牙膏收集在小罐子里。)
3、幼儿交流操作方法,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介绍使用小工具取牙膏的方法。
4、拓展思路
师:原来被扔掉的牙膏皮里还有这么多牙膏,要是浪费了多可惜呀。我们可以用它来干什么呢?除了刷牙,牙膏还有什么其它的用处呢?
小结:牙膏的用处有很多,除了能刷牙外它还可以清洁很多的物品,如:擦拭水龙头、擦皮鞋、清洁茶杯茶壶,另外它还有治疗烫伤的作用呢!
5、鼓励幼儿尝试用牙膏擦洗自己的皮鞋和脏玩具。
二、牙膏的朋友们。
(目的:拓展思路,迁移学习的经验)
1、师:牙膏住在软管家里,还有哪些牙膏的朋友也住在软管的家里?
重点提问:还有哪些牙膏的朋友也可以使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节约好方法?
2、 幼儿积极发表意见
小结:在生活中有很多日用品都是住在软管的家里,如护手霜、洗头膏、面霜等等,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很容易在软管中遗留很多还能用的东西,我们一定注意做到节约、不浪费。
3、师:要想做到节约、不浪费,其实从第一天使用的时候就应该注意。
重点提问:怎样挤才能做到不浪费?
小结:刚开始使用的时候应该从软管的底部开始,挤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挤 太多,只要有合适的量就可以了。
三、神奇的挤软管器。
(目的:拓展眼界,操作使用感受新发明的好处)
1、师:这就是为了避免浪费,发明家设计的"神奇的挤软管器",大家可以试试感受它的好处。
2、幼儿操作:使用挤软管器挤护手霜涂抹双手并说说它的优点。
小结:我们以前挤软管需要双手配合,而且无法控制挤出的量,在使用完后每个软管内都有很多东西残留在里面无法挤压出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了这个新发明,只要轻轻单手轻轻一按就可挤出,它也可以做到使用后软管里几乎没有剩余的东西,真是简单、方便,实用,具有环保性。
有关蚕的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捕捉、观察各种昆虫,使幼儿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与活动方式,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容器、塑料袋等若干个。
活动过程:
(一) 捕捉昆虫
幼儿到草地上捕捉昆虫。将捕到的昆虫按会爬的、会跳的、会飞的……分类放在容器中。
(二) 昆虫运动会
将幼儿捕捉的各种昆虫放在一起,准备举办昆虫运动会。
1、将会跳的虫子放在大纸盒子内,比一比谁跳得高。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昆虫的前腿与后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昆虫跳得高,有的跳不高?
2、将会爬的虫子放在桌子(或地板)上,比一比谁爬的快。用火柴盒做小车,套在昆虫的身上,比比谁拉得动,谁的力气大。让幼儿观察这些昆虫的身体和腿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会跳?
3、将会飞的虫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谁飞得远。注意观察它们的身体与翅膀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会飞。
4、将昆虫放到水中,看看谁会游泳,谁害怕水?
5、将昆虫肚皮朝上放置,让幼儿观察它们怎样翻身。
(三) 饲养昆虫
将几种常见昆虫,放在容器中饲养。让幼儿观察它们如何活动,如何进食。
活动建议:
此活动适合在夏、秋季进行。捕捉的昆虫最好是当地常见的种类。
活动反思:
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科学越来越受重视。活动我以昆虫运动会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又在环节中设计了小游戏。活动中认真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科学地设计与组织科学活动,是完成与落实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促进幼儿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健康发展。
有关蚕的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石头的基本特性,乐意参加玩石头的游戏,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2、尝试自由探索,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并愿意大胆表述。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两块石头;若干件硬的物品(木头积木,金属勺子);若干件软的物品(海绵,毛绒玩具);厚垫子,桌子等,ppt图片。
经验准备:已学习节奏乐《闪烁的小星星》。
【活动过程】
一、猜石头。(通过猜猜的游戏,激发兴趣)
1、师:今天小林老师带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就藏在这个袋子里,你们猜猜它是谁呢?
2、师:听一听,有什么声音?(将包起来的石头放在地上敲)
3、请出石头朋友,问好。
师:想不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呀?(原来是石头呀)小石头,你好呀!
二、玩石头——“石头展览会”。(通过玩石头游戏,充分的体验石头的特性)
1、师:今天我们要去参观石头展览会,展览会上的石头想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去展览会有两个要求,第一、到展览会后可以选一个你喜欢的石头,每个小朋友只能选一个哦!记住了吗?第二、就是拿到石头以后要赶快回到你的座位上,看一看石头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石头上有什么?然后再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也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发现。当你听到叮叮叮的声音,就赶紧把石头轻轻的放在椅子下,然后把小门关紧,要不然小石头就不跟你做朋友了。(引导幼儿闻一闻、摸一摸、再摸自己的脸,认识硬)
师:刚才小朋友都玩了石头,谁愿意来说说你的石头是什么形状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石头有什么颜色?(红色、白色、黑色、棕色)石头上有什么呀?(有的小朋友还发现石头上有花纹)石头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呢?(硬硬的、冰冰的、粗糙的、光滑的)
小结:通过玩石头的游戏,知道石头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而不同的石头摸上去的感觉也不一样,有粗糙的,有光滑的。
2、那我们给石头取个名字吧?你们看这个石头是什么样的,(大的)
(老师先取,引导幼儿根据大小、颜色。大大、小小、花花、冰冰)
三、找石头。(通过找石头的游戏,了解石头在哪里,石头有很多品种,造型,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石头等知识。)
1、师:在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见过石头?(工地,池塘边,小溪边,海边,公园)
2、寻找游戏:请孩子从照片中找出哪些是石头变成的物品。
师:刚才小朋友在很多地方找到了石头,小石头可调皮了它还想跟我们玩。你们看这是什么?(石拱桥、石桌椅、房子、石雕:对,这是一种特殊的石头,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寿山石。)是用什么做的呀?(石头)原来石头会变成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
四、石头音乐。
1、石头碰碰响。初步感知软硬物体与石头碰撞产生的不同现象
(1)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引导幼儿互相交流。
(2)请个别讲述小石头与不同物体碰撞的声音是否一样,各是怎样的声音。
师:今天呀,班上还来了几位朋友,你们看是谁呀?(勺子、积木、海绵、布娃娃)这些东西呢也想跟石头交朋友,把这些东西跟石头碰一碰你们猜一猜会发出什么声音?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当你听到叮叮叮的声音,要马上坐到自己的位置上。现在请每个小朋友都帮你的石头找个朋友吧。(小石头与勺子碰碰,小石头与积木,小石头与海绵碰碰,小石块与布娃娃碰碰)
师:刚才小朋友都帮石头找朋友了,是不是所有的东西跟石头碰一碰都会发出声音?(不是)那跟什么东西碰一碰不会发出声音?(海绵、布娃娃)用手捏捏看什么感觉?(它们捏一捏是软软的,喔,跟软的东西碰不会发出声音)那什么东西碰一碰会发出声音?(勺子、积木)也用你们小手捏捏是什么感觉?(硬硬的,对硬硬的东西碰在一起会发出声音)刚才小朋友都发现了石头跟硬的东西碰一碰会发出声音,那它们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有的小朋友说一样的,有的小朋友说不一样)我们来听一听吧。石头跟勺子发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叮叮叮)石头跟积木呢?(咚咚咚)
小结:原来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就没有声音;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但跟不同的物品碰碰发出来的声音也不一样。
2、石头打击乐《闪烁的小星星》
(1)音乐响了,我们用石头跟着音乐一起演奏吧!
师:小石头交了很多朋友可开心了,还想跟我们一起来唱歌。现在请每个小朋友上来找个你喜欢的朋友回到位置上,然后把石头拿出来听着音乐一起唱歌。(音乐响起,自然的敲击)
(2)播放音乐,按节奏选择石头与石头、石头与勺子、石头与小铁块一起敲击。
(3)分成三组,分别用石头敲击不同物体,随着音乐演奏。
五、活动延伸(洗石头)
师:石头累了,想睡觉了,我们带他们去洗个澡吧!那边有大盆和刷子,还要注意哦,洗完石头要给他擦干,不然会感冒的。我们也请爸爸妈妈一起来吧。
有关蚕的科学教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