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我们的耐心和仔细思考,教案有助于教师自我评估和课程改进,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陆玖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科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1)教师可以采取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实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4.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5.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第二课时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小结: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们因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见,被称为微生物。现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员?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板书设计: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作业设计:
填空:
1、蘑菇是( )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 )也不属于( )的另一类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 )、( )、( )、( )、( )等。
4、细菌对人有( )两方面的作用。
简答:
请介绍3-5种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颜色、形状等。
小学科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小学科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从找寻蔷薇花丛的食物关系开始,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食物链。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
学会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教学难点:
画、找食物链。
教学准备:
蔷薇花丛的动植物卡片(背后粘有小磁钉)、学生用的活动手册、跟食物链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蔷薇花丛的食物链
1、出示在蔷薇花丛中我们发现的动植物卡片(图或文字)。上节课我们在蔷薇花丛中发现了许多动植物,有蚯蚓、蜜蜂、蚜虫、瓢虫、西瓜虫、鸟等,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个出示动植物的卡片。
2、这些小动物它们吃什么?(蔷薇、土壤里的腐殖质、小草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个出示这些卡片)
3、你能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吗?
一生上台用箭头直接在卡片之间画出它们的食物关系,其余学生在自己活动手册上用箭头画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4、分析这条食物链。
(1)仔细看看上面的箭头图示,你有什么发现?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2)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人们根据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食物来源,把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把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费者。你认为上面这条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蔷薇花丛中的动植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
5、写出蔷薇花丛中的其他的食物链。
二、水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水田的图片。水田里有许多动植物,我们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水田里的生物,他们在水田里观察到了哪些动植物?认识这些生物。
2、阅读调查报告,看看他们画出了哪些食物链。点击出示箭头。
3、他们还有哪些食物链没有画出来。你能补画上去吗?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试着画出食物链。请一生说说没有画出的食物链,师点击鼠标出示其余的食物链。
4、认识食物网。
回头看看水田里的食物链,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教师用课件隐去水田里的动植物图片,留下这些箭头。像这样错综复杂呈网状的食物链就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三、课后拓展
1、森林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出示其他的一组生态群落系统(森林群落图),在这个森林里生活着许多生物,你能找出其中的食物联系,画成食物链吗?它们的食物联系是否也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2、你还能找出像水田、森林这样的生态群落吗?
小学科学教案篇4
认识鞋的正反
活动目的:
1、分清鞋的正反,学习区分鞋的正反的方法。
2、提高观察能力、辨别力。
3、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纸制鞋样每人一双,贴绒板,大的一样的鞋子两双,大鞋样一双贴有笑和哭的表情。
2、“找朋友”的音乐磁带一盘,另“开汽车”和“哭”“笑”的音乐磁带。
3、创设鞋阿姨的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接鞋阿姨的电话:喂!是鞋阿姨啊,什么事啊?哦,好的。“刚才鞋阿姨打电话来,让我们去参观,高兴吗?”“呀鞋阿姨家的鞋可真多,
出示一双放反的鞋样。(哭声)
教师问:“鞋娃娃,你为什么哭呀?”
鞋娃娃:“我被小朋友穿反了,我可难受了。”
教师:“谁来帮助鞋娃娃?”教师请一个幼儿把鞋正过来。
鞋娃娃:“现在舒服多了,你们真是爱帮助人的好孩子。谢谢你们。”
二、引导幼儿进一步辨别鞋的正反。
出示两双鞋样(一正一反)。“仔细看看,这两双鞋子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和旁边的好朋友说说,然后请个别幼儿讲述,及时表扬能认真观察的小朋友。
教师总结:穿对的鞋子就像两个好朋友头碰头,中间有个小窝窝,就像两个好朋友张着嘴笑。如果头和头不在一起,那就是在生气,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说明鞋子穿反了。有了这个方法,我们就能分清楚鞋子的正反了。
三、通过做游戏,反复操作,分清鞋的正反,并学会穿对鞋。
1、“送鞋娃娃回家”
游戏方法:将小鞋样(幼儿每人一双)摆在教室四周。
教师:“看!鞋阿姨家还有很多鞋娃娃没有找到好朋友呢,请小朋友来帮助它们找到好朋友,再送它回家,好吗?”“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帮鞋娃娃找到朋友呢?”请个别幼儿讲述,教师小结,然后幼儿去帮鞋娃娃找朋友
幼儿每人拿一双鞋样贴到贴绒板上,然后集体评价,看看谁找错了,为什么,应该怎么放?”重点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找到自己的'鞋子的?
3、“找朋友”
游戏方法:教师和幼儿将鞋子脱下放在椅子下面,一起听音乐做找朋友的游戏。音乐结束,幼儿快速找自己的鞋子穿好。
要求:鞋子要穿对,教师检查。
四、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鞋子的兴趣。
“鞋阿姨今天真高兴,因为小朋友帮了她很多忙。她家的鞋娃娃多么?其实啊以后做成了鞋子就更好看了,那么那些鞋子会用什么材料来做呢,小朋友先回家去看看自己家的鞋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下次我们再去鞋阿姨家做客、交流好吗?”
小学科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制订计划
1、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结构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计划的基础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二、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
(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
生:(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
生:都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
(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小学科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教学方法: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
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
二、猜想假设
学生质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学生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
四、实施探究
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
(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还要把它组装好。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
五、展示交流
小组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通电有磁性断电没磁性。
六、拓展创新
生活中利用电磁铁来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说一说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了电能产生磁,学会了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