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实践报告5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实践报告,也能帮助我们分析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高质量的实践报告,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具体全面的审视,下面是陆玖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研究生实践报告5篇,感谢您的参阅。

研究生实践报告5篇

研究生实践报告篇1

__年7月31日,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重温红色记忆,感悟革命情怀”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对实践团成员进行爱国主义。

上午九时,实践团从学校出发,历时三个小时抵达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我们先是参观了纪念展馆,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冀东抗战燃烽火、人民战争建奇功、今日顺义更美好。展陈内容以照片、图片和实物为主,馆内还修建了以抗战历史人物为造型的浮雕群、地道战刨面模型以及大型立体三维沙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地道战保留下的珍贵历史文物、各种翔实的历史图片资料以及地道战遗址模型。参观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关于“红色旅游景区对革命精神的宣传以及其对第二课堂的发展现状的影响”进行了问卷调查,使得实践团成员充分了解红色旅游景区对国民爱国主义情况。

接着实践团全体成员就去亲身体验地道,地道内十分窄小,仅容一人通过、很湿,有些方面能看出渗水。观看了地道内了单人掩体、会议室、水缸存放处、陷阱、翻板、碾盘射击孔、地道射击孔、猪圈射击孔等生活设施和战斗设施。还有水缸、炕洞、墙柜、锅台、猪圈、柴棚、驴槽等较隐蔽的出入口和瞭望楼。参观后,我们不禁由衷地钦佩焦庄户广大人民的智慧和英雄气概。亲身体验后,实践团成员对地道战的历史及其在抗战中的重大历程和意义进行了宣讲,焦庄户地道战,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所创造的不朽功绩,显示了人民战争伟大、神奇的力量。

实践团经过一天对焦庄户地道战纪念馆的参观、亲身体验地道以及问卷调查、宣讲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实践团成员对地道战的认识,增加了大家学习革命精神的热情,学习和发扬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风范和伟大艰辛的革命精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3篇《研究生专业实践总结报告》,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研究生实践报告篇2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和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及肇庆市的瑞州区、鼎湖区、高要、四会等地。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农村工业化程度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快等特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团组织以当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根据当地青年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推动共青团工作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办公厅赴广东调研组对该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中感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作的探索,从思路上可以归结为:社会化运作,事业化发展。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2.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4.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种养业为支柱,农工技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5.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城镇化。70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个,1992年达到406个,1994年达到597个。15年增长近10倍。中山、东莞两市,只辖建制镇,而没有县和乡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现在,该地区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将现代城镇的服务功能优势与现代乡村的田园风情优势相互补充、结合,推动了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区。

6.社会流动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外来工聚集地。现在,在该地区就业的外来务工者有数百万,形成了规模庞大、富有特色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群。这种社会流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体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和劳务机构对外来务工者的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依法管理,使社会流动从无序走向了有序。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特点青年群体的构成为二元结构。

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由本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部分组成。据1997年底的统计,广东省青年总数为1589万,全省外来务工青年有500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城镇,外来务工青年与当地青年的数量基本相等。有的城镇或行政村,外来务工青年已经超过当地青年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如,广州市东山区有外来务工青年6000多人,占全区青年就业人数的65%。又如,深圳宝安区有外来务工青年90多万,是当地常住人口的4倍多;福田区皇岗村有外来务工青年15000多,是本村青年的40倍;龙岗区爱联村有外来务工青年近3万,而本村村民只有2907人。

2.青年群体分化明显。总的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青年分为当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个基本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联络的日益广泛,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整合与分化也在加深。其中,“三高”青年和“四不”青年是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三高”青年是指高学历、高职务、高收入的青年。这部分青年是青年中的“精英”,他们的行为方式在青年中有明显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四不”青年是一个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青年群体。

这部分青年不学习、不读书、不经商、不做工,主要靠出租自有物业生活,具有明显的寄生性。根据当地团组织的调查分析,从职业分类角度看,青年工人主要追求收入稳定,青年职员一般向往体面和荣耀的生活,知识分子重在谋求发展机会。其中,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类金融机构、管理机构、新型公司的出现和迅速发展,青年职员群体迅速壮大。他们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比较高,其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青年中的其他职业群体相比,有明显不同。总之,不同职业青年群体的利益要求与精神追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这种需求的多样化引导着青年群体的分化。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中基于共同爱好与兴趣而自发成立的专业社团比较发达,其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

研究生实践报告篇3

研究生入学已经一年了,在即将步入研二的这个暑假,我没有回家,而是在校外自己开了个小小的补习班,把我的四个家教学生放到一起来教,这样既省时又省力,教他们数学英语和物理,这是上午的忙碌;下午,是常年辅导班的课,在那里我主教初二和初三的数学,经过二十四天的教学,我深刻了解了现代中学生的基本学习生活状况以及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也从中总结出一些关于我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凡事难不倒“认真”

讲课之前,我都会好好的准备,把教案写的有条理、有逻辑,知识点清晰明确。备课的过程就是讲课的过程,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认真准备教案,是每个要登上讲台的老师讲好课的“充要条件”,这个大家不要质疑,有了这个过程,讲课的时候不会心慌,不会紧张,会使你的课条理清晰,连贯性强。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觉。

二、时间的分配

时间分配是讲课的又一大问题,一节课中各部分内容大致需要多长时间,应心中有数,重点和难点需要的时间要长些,讲的力度要深些,切忌主次不分,重点不清。时间分配要科学,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有的教师讲课开始时怕学生听不懂,反反复复,絮絮叨叨,把精讲变成了繁讲,到后来一看时间不多了,便任意删减授课内容;还有的教师随意延堂,下课铃半天了,还在不停地讲授,学生还哪有心情听呢!这是我的第二个授课感想。

三、课堂提问要有技巧

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方法,设计的问题应该保持逻辑性、系统性,要注意深浅程度,既不能冒进,也不能保守。

课堂提问可分为以下三种:

1、为讲新课铺路的提问。这种提问可创设一些悬念,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讲清新课内容铺平道路。更可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2、为突出重点难点而有意创设的提问。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自觉地接受、掌握课堂知识。在讲授新内容时如果遇到了旧的知识,最好不要直接应用,而应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从而加强教学的系统性和巩固性。

3、总结式的提问。这种提问一般在每节课的小结中进行,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最后,还可以请几名学生到黑板上作示范以便纠正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上三种提问方式是我比较喜欢的,而且也是经常应用的方法,学生们也很喜欢,很实用的!

四、社会实践总结我国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课业负担十分繁重

2、学习竞争的日益激烈

3、分数是衡量中国中学生能力的唯一尺度

这些问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至今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和解决。但我觉得不只是以上三个主要原因,回想一下,除了现在这个时代,以往的每个时段,都存在着课业负担重、学习竞争激烈,而且分数一直是学生能力的衡量标准。可是,它们都没有出现这么猖獗的学生补课现象啊!在我看来,学生补课现象反映出的问题就是以下三点:

1、老师的不负责任

好多来补课的学生家长反映,现在好多课任老师上课不好好讲课,利用课下时间给学生补课;还有在补课的时间讲新课,在校时间复习。这样班上的学生就都得“乖乖”去参加补课,老师用这种方法“赚来”了好多学生,更赚来了好多“财富”。这便成了一些老师的“谋生”手段。

还有部分学生去老师的补课班,则完全是由于“课任老师”的缘故。自己的老师开班补课不去不给老师面子,老师会对我有成见,而不待见我,这种情况也占不下30%。

考虑一下,每天学校的学习量就已经很大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本来就有限,在校老师还要占用大家的课余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剩余价值”。这可是与学生在外自愿补课天壤之别的。

想想这种被动后得效果会怎样呢?可想而知,去补课也是走形式,白花父母得血汗钱。

这种情况就要由学校来解决,来加以管制了!虽然,局在大力管理,但是,还是治标不治本啊!每个学校都希望自己学校的学生成绩高,这样知名度提高。这是好的,但是要讲究方法。我觉得制止补课不是局能彻底制止的,而是各个学校及每个老师自身的'配合办到的。

2、教科书的编写存在瑕疵

接触到初中的教材,第一个感觉就是:知识点不明确,典型题太少。你要想学好,就看教材,你连六十分都得不到,我备课的时候都要用到三、四本练习册。与我小时候得教材相比,现在的教材编写的我实在是不敢恭维。我初中的时候自学就能把知识点都弄明白,而现在,虽然改用了启发式教学编写模式,这一点是较以前的提高。但知识点的总结和课后习题的少之又少,是数学教材得强大缺点。由于这个原因也使某些老师讲课偷懒,课下补课。

教材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事业得发展,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教材有不足,课外练习册就会“吃香”,就会大大增加家长们没必要的开支以及增大学生的精神压力。看看现在学生们书包里每科的练习册都多少本,编教材的老师们,你们不应该反省一下吗?

3、学生的学习竞争太激烈

由于知识难度不断加深,没有谁能够轻易地将知识彻底弄通,于是成绩好的同学也有学不完的内容。补课能让他们比别人知道得更多,理解得更深,精益求精的道理使他们也热衷于补课。基础好的同学都补课,那些不如他们的人就没有了不补的理由。大家都将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加上城市里优越的学习环境,竞争力日益增强了。而竞争力的增强又加大了获得优势的难度,补课便成了不少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动力。但更多的动力总是与更强的竞争力相统一的。于是补课,竞争力增强;竞争力再增强,再补课。如此反复,看得出补课与竞争力的增强是相互推动的。

活在节奏较快的现代化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表现得极为突出,于是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便通过种种途径以获得不被淘汰的资本,而后者生活的环境较闭塞,也许对他们来说生活的操劳更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精力,他们缺乏学习上的竞争意识,自然不会想到除课堂以外的充电方法

归根结底,由竞争而引起的补课成风主要有两种情况:程度较差的希望消除差距,而程度较好的希望扩大差距,这两种矛盾的意识统一于同一件事,中间必然就会产生一些强制性的环节以减少两种矛盾的冲突。

其实,最根本还是:分数高低是衡量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尺度这个死定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传于中国民间的话道出了一个非常残酷的问题。中华民族可以算得上是考过千余年的国度,不少状元、大学生就诞生于考场。也正是一考,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古人希望高中状元,给未来的道路铺上金色的地毯;今天的人们期待一个好的大学,以便今后能找个好工作。说到底,古人的十年寒窗以及现代学生的小学、中学、高中都是为了最后的考场一搏。

前两点我认为是问题的关键点,也是解决补课问题的入手点。第三点,我们一直流传下来的思想所致,想要改变,我觉得难了点,除非中国的体制改变。

研究生实践报告篇4

时光从二十天前炎夏将至的北京,转眼溜至七月份尾巴上酷暑正当的上海。在__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为期三周的实践其实并不长,在实践即将结束的今天回想起来却是满满当当的充实。

作为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就业尚早,所以在实践之前我对于本次实践并没有抱定十分明确的目标,仅仅是简单地想要了解设计院的工作性质,体验设计院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令我惊喜的是,三周的实践给予我的不止于此。

南门一侧颇具田园特色的传达室是__市政院予我的第一印象,仿造山林小木屋的设计小巧而精致。当时便想:传达室尚且用心建造,这个企业的文化氛围理应不差。不出所料,渐渐熟悉环境之后发现,无论是一楼大厅一角的钢琴、绘着跳芭蕾的姑娘优雅身姿的油画,还是二楼走廊里质量上乘的摄影作品,午后安静的咖啡厅,办公室内彩色的天花板,甚至电梯间的休息座椅,加班时间分发的水果,都无一不从细微处彰显出一个优秀企业对于它的员工的在人文上的关怀。而这些,对于单一枯燥加之工作量巨大的.设计行业,无疑是重要的。也许这就是__市政院所以能迅速发展、走向业内领军位置的原因之一。

就工作内容而言,设计行业的工作确实乏味而辛苦,高强度的画图,高密度的出差,经常性的加班,对于一个员工无论在体力还是脑力上都是挑战。实践期间指导工程师给我们指派了一些简单的任务,多半是描图、改图或者核图,他们告诉我们,新进员工在头两三个月每日从事的也就是这些任务。另外,单是实践期间每个同学都有过加班经验,甚至有的还几乎每天加班,可间工作量之大。因此,在日后择业的时候务必要先了解工作性质、看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再做选择。

不过好在市政院的工作氛围并不像其工作性质那般沉闷。上班时间时不时会有工程师之间就手头的项目进行交流探讨。经历头脑风暴才能出来优秀的作品,尤其对于大型的项目,共同承担项目的工程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无疑是设计的保障,而他们之间因思维碰撞擦出的智慧火花,便是作为实习生的我偶尔听上几句也能有所收获。相较上班时间的相对严肃,下班后的气氛就愈发活跃,员工们谈笑风生,或是就当前时事评论几句,或是相互调侃相约吃饭,在闲谈中便不觉舒解了工作压力。

除了这些之外,我想实践期间令我收获最大的还是与前辈们以及队友们的交流。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市政院的工程师们尤其是清华的师兄师姐们热心指导,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也会耐心为我们解答;在平时的交流中,他们告诉我们在市政院工作的种种,畅谈他们各自的事业发展历程,为我们日后就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而二十天来和支队其他十名队友的相处的点滴又是另一种收获。每天我们一块儿吃饭、相携上班下班,下班之后开展各类活动,或交流困惑,或畅谈未来,分享实践期间各自的收获和感悟,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

三周的时间匆匆而过,虽然工作多数时候都是波澜不惊、按部就班的程序,但这一次的实践经历依旧会成为我的生命旅程中精彩纷呈的一笔。在这期间我们也遇到过困难吃过苦,我们都一一克服过去了,临近离别,我深刻地体会到这支队伍比来时更加团结,相信实践之外我们收获的友谊也将是令彼此终生获益的一笔财富。

最后感谢学校提供的这一次实践机会,感谢市政院各位工程师前辈对我的耐心指导,也感谢队友们的悉心照顾和帮助。

研究生实践报告篇5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来自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xx级公共管理班,我叫xxx。时光飞逝,流年似水,转眼间,xx年西南大学智力支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我们六盘水智力支乡小分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仅是短暂的十几天,但那清晰的回忆,清澈的眼神,宁静的校园,淳朴的清远注定要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种既单纯又珍贵的爱的回忆,在那安静的清远村庄中流淌,同时也在我们每个队员的炽热的心中流淌今天我感到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做社会实践报告,我这次以副队长的名义参加西南大学贵州省六盘水小分队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活动地点是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陇脚布依乡。我们的活动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志愿者的名义协助六枝人民政府举办布依六月六文化节;第二部分是进行新农村调查;第三部分是义务支教。下面请允许我以ppt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我们的活动过程。

布依文化节篇:

六月六当天,太阳撒下第一道光辉时,震耳的鞭炮声便欢快的响起,紧随着便是喧天的锣鼓声,热闹便一发不可收,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非常重视的节日,有过小年之称。当节日来临之时,布依男女老少集聚一堂,共同庆祝的美好的时刻。xx年7月27日,也就是农历六月初六化节的日子,我们西南大学贵州六盘水小分队总计33名队员来到这盛大节日的现场,非常荣誉地以志愿者的名义参与到这富有文化气息的节日,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早在xx年7月21号那天起,我们队就开始进行文化节的准备工作,志愿者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坚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开拓创新、持之以恒的原则,围绕大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唱响主旋律、将我们的热情与激情投入到文化节的准备工作上。我们有的队员利用自己的特长协助政府修改策划书、安排节目的报名与筛选、协助选拔主持人。我们男生队员发挥不怕吃苦的精神进行搭建舞台等。在xx年7月27日,我们队员积极组织后勤工作,包括接待领导、安排演员的更衣室、提供免费水服务、设点进行避暑药的领取、协助保安人员一起维持秩序等。除此之外,在活动结束之后我们还进行现场的清理,还给活动地点一份清洁的美丽。

调查篇:

我们的调查活动和支教同时进行,在不耽误上课的情况下我们就下乡进走访调查,我们都怀揣着激情与新鲜感步行到布依村寨,布依人民的热情与纯朴深深感动着我们每一个队员,在队员的努力与村民的积极参与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调查任务,通过调查,我们得到以下结果:

陇脚乡家庭总收入的分布状况:陇脚乡的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年收入8000元以下的占了56%。而也有9%的农户家庭年收入在30000以上。这部分家庭的收入较高是因为有包括2个以上的家庭成员外出务工。

陇脚乡91%的家庭都有子女普及了九年义务。其中,初中学历的比较多,占38%,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学历的占了23%。说明陇脚乡的农民十分重视子女的,特别是高等。经调查,87%的农民支持子女上大学,但大多数人也表示经济能力无力供子女上大学。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农民的宣传不够,使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参与的主动性不够,延缓的新农村建设的速度。

由于当地村民的经济条件差,加之上级建设资金有限,新农村建设规模不大,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距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远。

由于陇脚乡以农业为主,但农业环境不算很好,加之没有乡镇企业,很难吸引投资。因此,缺乏建设资金。

外出务工的农民逐渐增多,存在劳动力不足,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减少。

支教篇:

7月24日12点半,我们六盘水智力支乡小分队一行33人,背着行囊,经过 一路的颠簸,终于抵达了我们的驻地陇脚乡中学。陇脚乡团委书记叶发威热情的接待了我们,随后陇脚乡中学校长杨柒萍也赶到了学校,并给我们安排了住宿。一路的艰辛没有减退我们的激情,我们也顾不得歇息,用过晚饭后就开始打扫住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开展了紧张又有序的三下乡工作。

7月25日 ,这天,正逢陇脚乡赶集,一大早,服务队员早早地起床,准备好精心设计的宣传单,排好队列,整装出发。一路上,微风徐徐,阳光灿烂,鲜艳的旗帜在微风中飘扬,似乎也在表达着内心按捺不住的喜悦与激动。到达目的地陇脚乡街上,我们迅速地布置好咨询台,拉横幅,正式开展报名招生咨询活动。

7月26日,教学组长安排教学任务,并制定课表。任课老师备课。分配人员筹备教学设备以及准备开学典礼。

7月28日,举行开学典礼。

8月5日,举行师生告别会。告别会的结束也宣告我们着我们xx年暑期三下乡的结束。

总结:

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接受了深刻的,经受了火热的锻炼,促进了我们全面的发展,健康成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闪耀光芒,学子青春在奉献中锻炼成长.

在这次三下乡的活动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不论是哪种滋味,它都是一种收获,一种提高,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回味。我们实践中深刻领悟了合作意识,发扬了团队精神,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同时接触了社会,更深地认识了社会,为将来提供了一些决策经验,体会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一次活动,一个过程,一次难忘的记忆。我想我们的每个队员在这次活动中都有不少的收获。生活让我们建立起了牢固的友情;调查让我们肩负起了责任;教学让我们积累了经验。我们在锻炼的同时,也完成了人生的又一篇章,遥望通途,我们无须等待;路途漫漫,我们携手前行。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研究生实践报告5篇相关文章:

研究性活动方案5篇

实习报告与实践报告推荐5篇

研究学生心得体会5篇

社会实践报告社会调查报告5篇

学校课题研究工作计划5篇

工作实践报告5篇

暑期调研实践报告5篇

茶研究会工作计划5篇

个人教学研究工作总结5篇

社会实践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精选5篇

研究生实践报告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0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