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应该写下一篇精彩的读后感,以展示自己的理解和独特见解,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从书中的智慧中汲取到对人生的启示,下面是陆玖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规矩》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规矩》读后感篇1
作为一名幼儿工作者,我常常被这一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怎样让孩子在幼儿园既快乐又能主动遵守规则?”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书中所倡导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获益匪浅。
他认为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他不是父母的私属品。父母可以爱孩子,但却不能占有孩子。作者的另一个观点也为我所推崇,即:尊重孩子。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因此动辄对孩子进行呵斥。实际上,孩子也有其人格,你不尊重孩子,就不要期望获得孩子的尊重。你所采用的方式,实际上也会被孩子所学习。权威表面上很有效果,但是却存在隐忧。真正的,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置换。
就像王涛博士所说的:当孩子闹情绪,很抓狂的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收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对待孩子,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可以理解或是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能被我们带领……
这些方法不正是我们老师常用的吗?
所有的孩子都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让他懂得尊重、礼让、感恩,悲悯,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爱;另一个是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条。要建立正确的规矩,在这规矩中充满爱,才能培养真正健全的孩子。书中有很大篇幅介绍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我们的情感是一致的,相信我们合理的有效的借鉴书中的方法,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快乐幸福的成长!
本书看似是给家长准备的,其实对于我们老师也是非常实用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仅只有孩子还有家长。我们也需要这些有效的家教方法来指导家长,为他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和孩子、家长们一起快乐的学习,一起健康的成长!
《规矩》读后感篇2
身为人父,我读了不少有关于育儿的相关书籍。其中有些是教导方法的,有些是介绍沟通技巧的。有些是讲解教养方式的,有些是解析孩子心理的。在众多的同类书籍之中,我认识到了当今身为父母的不易。而养育好一个孩子的前提是父母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者正确的理念。“百年大计,为本”,身为一名工作者,我无时不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赵校长说过“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使孩子们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性格,是大有稗益的一件事。通过通篇的阅读,我其实感觉是受益匪浅的。尤其是看到那段“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更让我坚定给孩子竖规矩的使命感。老人们常说“从小看到老”,殊不知,孩子们长大之后的一言一行与从小养成的规矩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成功的是爱和规矩的结合: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美好的未来。他们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而方法何在呢?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让有爱的“规矩”起来,并时刻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1、规矩的根源是爱,归根结底就是我们把感性的爱上升到理性上来。因此规矩的建立要本着遵循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的大原则。具体规则则依据孩子年龄,让孩子做自己能负责的事(比如5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让他们自己穿脱衣服,收拾碗筷,整理玩具和书籍,按时吃饭不磨蹭等等)不要超于孩子年龄段设立孩子做不到的规矩。——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理解自己的孩子,对做不到的事情要宽容。
2、在立规矩和培养孩子规矩意识时(也就是管教时),不是出自自身的情绪,而是出于规则本身。即违反规则时管教,而不是自己需要发泄情绪时管教。这点很重要,情绪管理是很多大人都未完成的任务。管教时要带着爱,让孩子感觉到规则背后的爱,而不是感到规则是冷冰冰的,是跟自己作对的,是让自己受苦的。这也是懒妈友童跟我们分享过的:管教是温柔的坚持,即持一种负责任的、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坚定的态度进行。管教时父母要有内心的力量,要树立权威感,让孩子意识到,我管你是因为我爱你,我比你更知道什么对你好,你在界限里是安全的。
3、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受成长的过程;要改变孩子,父母先改变自己。因此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同时,大人也要遵守规则,给孩子做好榜样,润物细无声的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王涛博士所说的早教原则之一——共同成长原则。
4、关于打孩子。王涛博士的观点我很认同。可以打,但不能发怒时打,要带着爱打,打前要沟通,打时要用一种仪式化的东西进行(比如一根杖)。另外,在孩子青春期时不要打孩子,那时候孩子很叛逆,用这种方式效果不好,更多的用谈心的方式。(其实我感觉小时候给予充足的爱和规矩,青春期应该过渡得顺利一些)。
5、用规矩和爱发展孩子的兴趣。作者举了郎朗的例子,也提到了虎逼迫孩子、“股神”巴菲特不逼迫孩子,他们的孩子最终都得到了成功,这些也是规矩和爱的结合,也许在尺度的把握上,虎妈更注重规矩,而巴菲特则更偏重于爱的感染,但是任缺其一而目的达不到。
6、情商和幸福。情商要素之一: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情商要素之二: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商要素之三:积极明确的内在动机;情商要素之四: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情商要素之五;交往合作的能力。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家庭中,很多父母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却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更注重了孩子的学业技能等而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培养,从侧面来说也反映了父母的低情商,要想培养好孩子,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一个人能否有一颗感受幸福的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情商,高情商的父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也知道如此能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做一个自信成功乐观的高情商的人。
7、规矩建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律,走向成熟。
总之,规矩和爱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两方面,爱为规矩之根源,规矩为爱之保障。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为爱而定规矩,才能保证我们的孩子快乐成长,才能给孩子一个幸福圆满的未来!
《规矩》读后感篇3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天职,是本能,可是,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呢?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一书,给了我们深深的启迪,我们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有规矩的爱,而不是溺爱,不是宠爱。
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一出生,我们仿佛就成了奴隶,为了孩子,考虑很多,甚至从胎教开始就做了很多努力,目的是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而实际上我们最终变成了孩子的奴隶。读了《规矩和爱》有这样几句话我被深深触动。
“先做父母,再孩子”,读了这句话,我心里一颤。原来我们一直认为孩子怎么怎么样,不听话,不爱学习等等,其实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学会怎么样做父母,却去抱怨孩子的行为不能让大人满意。
子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点都没错。在家里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里首先要干净卫生,其次要讲文明懂礼貌,再次要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俗话说言传身教,一定不假,我们做父母的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规范自己的行为,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不能奢望你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你坐在那里玩着手机,孩子能够不受影响的进行学习;不能奢望每天在外面应酬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回到家,还能看到孩子自己坐在书桌旁在独立写作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话我们也都懂得,但往往我们忽视了自己应该做到的说到的,应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生活环境,却陷入了要求孩子去听话去学习,而自己的行为不妥的境地,我们没有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却成为了他坏习惯的诱导者。
原来,孩子也是门学问,想好他们,我们先要学习如何做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父母。
下面几段话,也是读了《规矩和爱》后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为人父母也是艺术,它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乐,也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痛。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1、别以为生孩子就是父母;
2、为人父母要谦卑;
3、为人父母需要专业培训;
4、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
二、为人父母基本原则之一。
1、不占有原则
2、规矩和爱统一原则,
3、情商先于智商原则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做人,再做学问。
4、和孩子共同成长原则。
三、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父亲往往失之过严,母亲往往失之过宠”方法过严,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
这段话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生活中,孩子的过程中的确遇到这样的问题。对孩子过于严厉,甚至有时动了棍棒,打手……而为什么没什么效果呢?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依然吃饭时不安心,手里要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玩游戏;学习时思想开小差,写了几分钟就想着要休息。到底为什么?我反思,主要是方法不对,对孩子的行为规范没有约束,原则过宽,过宽最终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了敬意。而一旦大人发现孩子学习效率底下着急时又发脾气甚而动了棍棒,打了孩子一顿,又犯了方法过严的错误,最后在心平气和孩子沟通时,孩子说爸爸妈妈对他不好,谁谁从来他(她)爸爸妈妈都没有打过他,等等。如何给孩子一个有益的疏导,给孩子树立一个可行有益的行为规范,真的需要认真思考。严与宽的尺度如何掌握,真的需要在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揣摩。
父母爱孩子,父母要孩子。孩子要先学习做父母。孩子要注意严和宽的尺度,要给孩子有规矩的爱。
做规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敬畏感。这句话是《规矩和爱》书上说的,说的太棒了。书上教导我们给孩子树立规矩应该注意的几点,我感觉很有启发。
1、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君子之心,常有敬畏。
2、做规矩需要树立权威。
3、做规矩不能随便。
?规矩和爱》真是一本好书,做父母的必读的一本书,它让我们懂得了如何从做好父母开始,去给孩子建立规矩;它告诉我们规矩建立时应注意的问题,给规矩以权威,让孩子对规矩产生敬畏感;它告诉我们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严宽有度、是有规矩的爱,而不应该是无原则的溺爱或宠爱。
孩子是门学问,想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那我们就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摸索的方法,与我们的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规矩》读后感篇4
首先,引用书中的一段话:
“你今天用怎样的规矩和爱孩子,你就会给身后的世界留下一个怎样的人;你给身后的世界留下一个怎样的人,就会影响你身后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所以规矩和爱所成就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也是一个未来的世界!”
身为一个母亲,“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即快乐又主动的学习呢?”身为一位教师,“怎样才能把握好严与爱的尺度,让孩子们快乐成长?”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你不爱他。怎么办?一爱就乱,一管就死。如何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呢?
十分有幸,在陕西省名师高秀琴名师工作室的推荐下,我读了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一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所倡导的理念,让我认识到要养育好一个孩子的前提,要先掌握知识技能和正确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去指导我们的行动,更好的工作。身为一个母亲,身为一名老师,我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王博士说:“当孩子闹情绪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受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对待孩子,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可以理解或是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能被我们带领……”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如果要真正的做到,做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对于我来说,都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在书中,我还学习到,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也要学习二点:一是让他懂得尊重、礼让、感恩,悲悯,简单的说,就是爱;二是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训。要建立正确的规矩,不要超于孩子年龄段设立孩子做不到的规矩。要先理解孩子,对做不到的事情要有宽容,管教时要带着爱,让孩子感觉到规矩的背后是有爱的。而不是让他感觉冷冰冰,是跟他作对,让他受苦的。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全的孩子。
其实,无论是规矩还是爱,无论我们的角色是什么,我们的情感是一致的,只要我们在孩子的这条路上,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观察,多一些学习,多一些沟通,总会寻求出适宜的方法,相信我们合理的方法,也一定会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幸福的成长!让有爱的“规矩”时刻伴随他们的成长。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的学习,一起健康的成长!
《规矩》读后感篇5
带着敬畏的心情,我认真地将《规矩和爱》读了两遍。读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王涛博士一段段肺腑之言震撼了我的心灵,仿佛夜航中的灯塔,为我指明了前进中的方向,也解开了我心中的重重困惑。
从小,我的父母对我很严厉,我对"规矩"一词并不陌生,这种传统式的模式使我能约束自己,力求上进。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常有被忽略的感觉,也因此产生莫名的自卑感,不敢肯定自我,追求创新。而我爱人恰恰与我相反,从小在外婆家长大,"隔代疼"加上经济优裕,自然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受不得半点委屈和否定,个性十分张扬。两个不同模式下成长的我们有了宝宝后,欢喜和矛盾接踵而至。因为我们家在合肥,我在合肥上班,爱人在上海上班,婆婆家在蚌埠,要照顾公公和小叔子不能过来,"孩子由谁带?"便成了核心问题。
本来,我想在自己家中请个保姆和我父亲一起照顾孩子(因为我父亲腿有残疾,走路不方便),可是婆婆和老公都极力反对,坚持要把孩子留在蚌埠。为了"和平",我只能妥协。一家三口三个地方,每周往返于蚌埠合肥之间,疲于奔命,对孩子总抱有歉疚的心理,忽略了非常重要的早期。直到一件小事彻底让我醒悟。那是一个星期天中午,快到吃饭点,我在蚌埠突然接到单位打来的电话,让我赶回合肥制作一份报表。此时家中饭已烧好,我胡乱扒了两口饭就去收拾东西,嘴里吃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过了一会,突然听到宝宝一阵大哭,我赶紧跑出来看,只见他跺着小脚对我说:"妈妈是个坏妈妈,把我最爱吃的鸡心吃掉了,我要把你的肚子割开,再把鸡心拿出来!"而旁边的婆婆居然还在笑!我的心一下子给刺痛了。回合肥的路上,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这样奔波劳碌,是想给孩子和自己创造一个好的明天,可是忽略了重要的家庭,又怎么可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明天?如果孩子失败了,那我们今天的成功又有什么用?!反复思考后,我决定辞去工作,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带。不少朋友为我惋惜,看到书中p6页写道:"如果经济许可,选择孩子!",我不禁为我当初的行为点赞。
接下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孩子已经四岁半了,某些不良习惯已经形成,此时做规矩让他无法接受。我首先从吃饭立规矩,自己吃,定时吃,不准剩。一开始也担心他吃不饱,可后来发现,这种担心完全多余。正因为在家有了严格的训练,才使他在幼儿园立于不败之地,身体反而好起来了。接着,我又开始规定玩的时间,要有节制地玩,不能看电视、玩游戏弄起来没玩。最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很庆幸我们上了一个好的小学,经典颂读让我们全家爱上了阅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突飞猛进。正当我为孩子的进步感到欣慰时,我发现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差了。孩子开始有逆反心理了,怕我、疏远我,有时也顶撞我。我一下子懵了,这可是我们小的时候不敢有的呀!直到读了《规矩和爱》,我才明白过来。
原来,我们的规矩不统一。我的严、老公的松、婆婆的溺爱,都给孩子不一样的标准答案,让孩子无所适从。同样是看电视超时这件事,在老人眼里很可爱,在老公眼里是没关系,到我这却是不允许,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是妈妈在故意找他碴,还经常打他,他肯定就不和妈妈亲近了,有时还变成个"两面派"。明白了这个道理,我迅速又上网买了两本《规矩和爱》,一本快递到蚌埠,一本塞进老公的包里,让婆婆和老公一起通读这本书,尤其是p144页《不同者之间的一致性》,然后我们进行一次沟通和交流。
首先我很尊重老人的经验,并欢迎她参予我们的家庭,但是请她明白:隔代只能是亲子的补充,绝不能替代亲子!接着,我又和老公商量谁成为孩子的"头"。由于老公在外地上班,我自然承担了这项任务,那么他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另一方的规矩。
最后,我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经常带着怒气打孩子。书中p115~125页详细地介绍了"为什么打孩子?"、"怎样打孩子?"这一系列问题,其中"怎样用爱打孩子"发人深思。书中说道:"为人父母需要有谦卑、敬畏的态度,的孩子的过程,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但我还是决定按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去做。当孩子闹情绪,抓狂的时候,不能忙于和他讲道理,先控制好大人愤怒的情绪,不去急着训斥,训不好就武力解决。而是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并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上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
这种的转变很难很长,是对我们爱的检验,但是真的有效!渐渐地,孩子明白了,妈妈是因为爱我才打我,妈妈愿意陪我一起去改错。笑容重新绽放在孩子脸上,人也变得听话、懂事了!回家能干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还经常帮我捶背、按摩,前段时间自已制作时间表,让我陪他共同执行。我静静地享受着孩子这些点滴的进步,感到很幸福,因为我和孩子一起长大了!
《规矩》读后感篇6
本人有幸拜读了江渐名人王涛写的《规矩和爱》,感悟颇深。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孩子方面,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孩子在研学方面也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传说。有头悬粱、槌刺股、匡衡凿壁借光等。而这些传说构成了中国人孩子方法的一部分。我儿时,听得最多的也就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上等人自成人;中等人打骂成人;下等人打骂不成人。从中可以看出来,望子成龙的中国人,孩子,打骂不失为一种手段。西方国家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仍然没有忘记学习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化,包括孩子的方法。中国人很少有人潜心将西方国家孩子的方法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告诉国人。江渐名人王涛做到了。下面说说我的读后感,请斧正。
1、细心观察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交朋友,不断听取孩子的想法。要让孩子体察出家长的'亲和力。给孩子定规矩,并因孩子的成长而调整规矩。
2、相信孩子,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独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事后与孩子多沟通。让孩子增强历练,提高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孩子好学上进的习惯,行成良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注意孩子坐势、走路姿势、睡觉姿势、吃饭、睡觉时间。孩子加强团队意识,尊师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体现出平和的学习、工作心态。
4、人生的历程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是坎坷的。我们要与孩子一起树立信心,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让孩子感悟到,他是家庭中关键的一分子,他也有责任心,也需要他的努力。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人生理念。孩子懂得任何事情经过不懈的努力后,会成功的,会苦尽甘来的。同时,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心,不断的回报社会。
5、谦虚谨慎,虑心学习,知错就改,做人做事,要低调。
《规矩》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