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写观后感中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电影对我们的触动和启示,观后感是我们与电影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对电影艺术和创作的欣赏和评价,以下是陆玖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看夺冠的观后感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看夺冠的观后感篇1
嗯!不得不说,陈可辛导演的新作《夺冠》真的是部用心之作!首先要说的就是最能体现导演用心的细节之处。就两个例子吧。第??
是巩皇扮演的郎指导在给队员开准备动员会的时候,红色外套的衣领一边平顺一边卷折,巧妙的设计突出了郎指导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赛前比赛准备会上。第二处是黄渤扮演的陈忠和指导送郎指导出征2016年奥运会,在机场候机喝着咖啡聊天时,郎指导手边的中国护照,这一设计表明了郎导还是中国国籍!更多的细节,各位可以到影片中自己找寻。其次,再来说说故事线,陈可辛导演通过最关键最具代表性两次比赛,把中国女排夺冠之路的艰辛表现的淋漓尽致!又通过 2008年轰动一时的“和平之战”表现了中国女排精神的薪火相传精神!最后要说的就是所有的演员了,一句话赞扬:“所有人的表演,让你觉得就是在看一场战胜自己的表演!”总结,《夺冠》是部上乘的良心作品,是春节档期非常值得“品尝”的一道极品大菜!
看夺冠的观后感篇2
一直以来,女排精神都是国人引以为傲的,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姑娘们必胜的决心,更代表着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的民族精神。
1月19日晚,电影《夺冠》正式开启首映礼,主创陈可辛、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等纷纷到场。
据知情人透露,全片泪点主要集中在老女排的训练及日本世界杯夺冠、新一代女排互相鼓励最终夺冠等几个部分。甚至也完美地利用了春节这个元素,据说吴刚老师饰演的教练还在大年初一请女排家长给姑娘们包饺子,引人泪目。
在首映礼现场,巩俐更是状态极佳,黑色运动服素颜出镜,气场强大。谈及饰演郎平,她说道:一开始没有信心,因为演得不好就是千古罪人,压力很大。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演好,这也是对女排精神的一份奉献。事实证明,她的演技炸裂,影片还未正式与观众见面,已经收获了一众好评。
看夺冠的观后感篇3
——中国女排是什么?
——不是你,不是我,是我们。
迟到了245天的《夺冠》终于来了,电影一上映我便兴冲冲地去看了。电影还未上映前,我就一直听到很多人在讨论女排精神,本以为这种带着强烈国家情怀的片子,总会有那么些刻板说教的成分,然而看完电影,深觉不然。
电影并没有用台词去解答什么是女排精神,甚至都未曾提起“女排精神”的定义,而是力求真实地去还原细节,用故事诠释精神,让情感直击人心。电影的时间线横跨近四十年,用一场场痛苦与荣耀的交响,串联起三代女排,十冠辉煌的荣耀之路。
电影着重描绘了三场经典比赛:第一场是1981年第3届世界杯,中国队对战日本队;第二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对战美国队;第三场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对战古巴队。这三场比赛的镜头穿插了不少细节,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中国女排的成长之路,也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郎平坚定的眼神。
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那是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一切都在起步阶段,瘫痪的体育事业也刚刚复苏,当时的中国急需要一个能被全世界看到的机会。电影里毫不避讳地说:“体育,是最快的机会。”中国女排决赛对战到东道主日本队,我们要赢得的不仅是比赛、是冠军,更是要赢得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尊重。中国女排想赢,中国想赢;中国女排要赢,中国要赢。
这场比赛,中国队本来以2比0领先,但是队员们渴望胜利的念头过分急切,导致了连连失误,被日本队生生以2比2追平。这里,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细节,这场比赛国外记者的相机一直在对准日本队,频频把镜头给到日本,在日本队追平的两局,更是频频为日本队叫好,胜利的天平似乎已经向日本倾斜。即使中国女排最后一局以17比15险胜日本队,拿到了世界冠军,大多数的西方记者们仍是簇拥在日本队队员周围拍照,仅有零星几个犹犹豫豫地拍了拍中国队员。这是中国体育事业的起步,让世界给到了中国第一个镜头。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生挚友,一日对手。
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场比赛就很有意思了。电影没有一直拍胜仗,而是把一大重头戏放到了这场输在家门口的败仗上。这一场中国队对战美国队,场上依然有郎平,彼时她的身份已然变成了美国女排的主教练。陈忠和、郎平,两个陪中国女排一同经历过风雨与辉煌的老熟人,这次站在了不同的战壕里。一生挚友,一日对手,这场中美对决被称之为“和平大战(取陈忠和、郎平尾字)”,但赛场火药味十足。我最喜欢郎平在最后一局美国队拿到赛点时对队员们说的一句话——“i have noting to say.it’s your game.(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这是你们的比赛。)”我喜欢这样的郎平,当球员时,无愧于国家;当教练时,无愧于体育精神!
这里又有一个细节,在美国队获胜后,郎平并没有留下跟队友一起享受胜利的喜悦,而是背起包沉默地离开了,离开的一路上有观众骂她叛徒。这是一个生动真实的郎平,自以为已经是个成熟的职业教练,觉得自己面对一切结果都能心如止水,却还是控制不住在中国队失败时心神不宁。中国队惜败后,人民对郎平的怨言很大,但是陈忠和并没有。当年也正是在他的支持下,郎平才接受了美国排协的邀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彼时美国对中国的一种肯定。当时的中国也发展迅猛,日渐强大,急需证明自己的迫切心态也被慢慢抚平,昔日“拿到银牌就算失败”的大众理念正在改观,民众与国家的心理素质一并变得强大起来。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一种精神,两次传承,三代辉煌。
2016年里约奥运会,在这之前,中国女排队已经经历了漫长的低谷期,淘汰赛又遇到了实力正强劲的巴西队。这时候的中国国力强盛,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已经不再是个急需要用体育证明自己的国家了。民众也对中国女排队打输比赛习以为常,电影里有人说:“哎呀,排球就是一个游戏,看看而已。”这是一个看似最不需要精神的时代——即便赢了比赛也没有人会跑到大街上狂欢庆祝,又笑又叫;中国也不再需要靠体育证明自己能行;很多队员们打球的动力也不是自己真正热爱排球,大部分就是顺应生活的安排罢了——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拾的女排精神竟然成了扭转颓势的重要推手。
重拾女排精神并不是口头宣贯,郎平带着队员回到了漳州训练基地训练,那是80年代初代女排的训练地。旧旧的木地板,两筐排球,一面被砸出无数球坑的墙壁,两段时空仿佛在这里交汇重叠。那晚陈忠和教练拍着自己的胸膛说:“因为这里。”队员们并没有说话,手上依然重复地训练着排球,但是眼神里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队对战巴西队,一个败绩连连,一个风头正盛。在此之前,中国队对巴西队的战绩是1胜18负。几乎没有人相信中国队能打赢这场比赛,有人称“这两队的实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谁曾想,中国队鏖战五局,战胜了主场的巴西队,让世界为之震惊。
你说,中国女排高不过俄罗斯,跳不过巴西,也没有塞尔维亚和意大利的力量,我们是怎么取得胜利的呢?有人说,是女排精神。那什么是女排精神呢?电影里没有给出直接的解答,女排精神更像是留给后人评述的东西。在这一幕幕镜头里,我看到了中国女排流汗、流血、流泪,不留遗憾;不怕、不躲、不服,永远战斗。这份在艰难困苦中十年饮冰而难凉的一腔孤勇满腔热血,把女排精神磨炼得历久弥新。
从袁伟民教练说:“如果输掉这场比赛,你们就太丢人了。”到郎平教练说:“姑娘们,好好享受体育的本身。”这是中国对竞技体育理念的变化,是中国心理素质的增强,更是中国国家地位和国际实力的上升。所以说啊,女排精神不仅仅是中国奥运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的生动体现,它更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它厚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如同一股穿越时空的力量,在复兴征程中,夯实我们攻坚克难的底气,坚定我们砥砺前行的步伐,让从事着不同行业的我们也受到同样的鼓舞。
看完电影的我热血沸腾,脑海里突然闪过一句话,觉得正是恰好——
生而无畏,战至终章!
看夺冠的观后感篇4
电影厅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电影的开始。原本就昏暗的灯光突然就熄灭了,变得黑漆漆的一片。
今天,正是我们期盼已久的日子。自从王老师告诉我们今天会出来看电影《夺冠》后,我每一天都是掰着手指头数着过的。我之所以会如此盼望出来看电影,一方面是想逃离作业的“苦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直都很仰慕女排精神,想要好好把握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大家的期盼下,大屏幕终于出现了亮光,电影开场了!在观影过程中,所有同学都格外专注,被电影所讲述的一个个女排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注意到不少同学的眼眶都微微泛红,眼角泛出了丝丝泪水。
“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这是电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啊,正是因为女排姑娘们日日夜夜坚持不懈地训练,他们舍弃了自我,心中只有团体,只有民族的荣誉,才使他们拿下了“五连冠”这样辉煌的成绩。在那时,这不仅仅是国际舞台上一张亮丽的名片,更是在中国走向复兴的道路上,给予中国人民心中最大的鼓励与支持。
时光流转,世事沧桑,在这三十多年来,中国女排有过荣获世界冠军的荣耀与辉煌,也有过跌落谷底的迷茫与无助。可女排姑娘们在最艰困的情况下,一次次奋起,而没有丝毫放弃。在郎平总教练的带领下,沉寂了多年的中国女排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再次为祖国赢得了世界冠军。
中国女排,流血流汗不流泪。这种女排精神使我颇为动容,又有什么事是会永远一帆风顺的呢?如果不为之付出些什么,又怎么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呢?学习亦是如此。我想,也许学习并不是所谓的“苦海”,反而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若我们在学习上也能拥有女排精神,尽全力去拼搏,那么成功或许也并不那么遥远了。
暗黄的灯光又忽然亮起,两个小时眨眼就消逝了。我们缓缓退场,心中却依然惦念着电影中的情节,细细回味着女排精神……
看夺冠的观后感篇5
太真实了!这是记者的感叹。影片一开始画面上的“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这16个字,就贴在现在中国女排北京训练馆墙壁上,是女排精神的写照。随后的那句话高度概括了女排精神的内涵: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中国人渴望找到某种方式让世界重新看到自己”伴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人的风貌一出现,就瞬间将人们思绪拉到那个奋斗年代。
中国女排40年征程弹指一挥间,从球员到教练,郎平的确是贯穿前后的那个人,直到现在仍是中国女排主帅。从最初老女排那第一个黄金时代,到陈指导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再到如今郎平指导的第三个黄金时代,这简直就是中国女排“黄埔军校”,而陈指导和郎平几乎贯穿始终的其实是情怀,两人演绎的对手戏感人至深,赛场上惺惺相惜,而共同的情结恰恰就是女排精神。
许多话语直抵人心,陈指导这样对郎平指导说:“我身边的许多人都对我说,时代变了,中国人不再需要中国女排了”,他摸着自己的胸口直言:“但是我需要!”其实,她们流露出的恰恰是对冠军的无限渴望,以及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女排精神传承至今永不褪色,他们书写了传奇,五星红旗如此鲜艳,义勇军进行曲如此雄壮。
影片在里约奥运会夺冠颁奖中落幕,银幕上闪现出中国女排历史上十次登上世界之巅的画面和记录,那广大球迷熟悉的一幕幕在闪回,中国女排10次夺冠经历,最后一个镜头又回到了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那才是初心。
看夺冠的观后感优秀5篇相关文章:
★ 女足夺冠心得8篇
★ 夺冠心得体会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