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每次写读后感都是我们展示写作技巧的机会,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下面是陆玖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我与猫读后感优秀8篇,感谢您的参阅。
我与猫读后感篇1
算来这是我第二次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了,心灵的共鸣许是我最大的收获吧。读着这书,仿佛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一位知己细细地向自己叙说他生活中的种种,他的遭遇、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有人说,《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而沧桑,但我却并不认同,大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缘故吧。在我看来,《我与地坛》给人的是一种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人生的静美。说到人生,不可回避的便是出生与死亡。记得上大学时,常常为着“人为什么要生下来,为什么要活在这世上”的问题所困扰,想不明白想不透彻。且每每对同学、朋友提起,他们都劝我要想开些,在他们看来似乎我是有着自杀倾向之人,总让他们觉得不安。想了许久也没有想透,却也累了,便不再去想,竟平日里多了些开朗活泼,日子过得也亮堂了些。只是偶尔这个问题仍会从脑海中蹦出来,但常常也是尽量避免去想,去深思,就做些其他的事情将这种思绪排挤到脑后去。近日来,这一问题又频频在脑海中闪现,不得排遣,遂又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于生与死的问题,我没有想明白,而史铁生在地坛呆了那么多岁月,却终究是想明白了,在书中写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啊,生只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一个事实,既然只是个事实,想来也只有接受罢了,已经无谓为什么生下来,为什么来到这世上。心中的不明与疑惑稍稍有些明了。
读《我与地坛》,除了可以让人静静思索这生与死的问题,也让人深深感受到母爱之伟大,亲情之弥足珍贵。史铁生在截瘫之后,他的'母亲每天生活得都是战战兢兢,想去关心安慰他,却又知道任何安慰的语言在那时都苍白无力,最终需要自己的儿子自己在心里真正想明白了。那时,他母亲的痛苦与无奈就如作者写到的“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是啊,在那个时候,他母亲的痛苦岂是他可以感受和了解的,即使在他母亲去世后,他也有过“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之感叹。但也是在他母亲去世后,他才对他母亲当年的心情有了些许理解,对自己当年对母亲的态度感到悔恨。这真正是在教我们如何珍惜母爱,珍惜亲情。到此处,不免也想到我的母亲,她那样瘦弱、那样平凡,甚至她还是个只字不识的文盲,可她也是这世上一位伟大的母亲。无论是小时候,还是我已经长大工作,母亲的关爱从来也未曾改变,可她也从未将爱挂在嘴上。我的母亲是位农村妇女,繁重的农活和琐碎的家务,我总在想她那样瘦弱的身体是如何承受得了的。可是她自始至终都在默默承受着,自始至终都将我和弟弟的吃穿用度照顾得细致妥帖,这就是母亲,只要自己的孩子过得好,自己本身受多少辛劳都会选择默默承受。
其实,读《我与地坛》,在这深切感悟之外,还让人得到了心灵上的淘洗与安抚。作者在文中与地坛的关系渗透着看似简单实则极为丰富的感情,地坛中的风风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仿佛变得灵气十足的感情,这里有人与自然的交流。在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下,本是一座废弃的园子却是充满着温情,仿佛这园子里的一花一木都成了安安静静的倾听者,教人可以心无旁骛地述说自己,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认真安静地听着,让你的感情真实地抒发。曾有人说,在自然面前,人最接近自己的心。说得真是对极了。如今的世界,喧嚣、躁动、功利、粗暴,甚至有些疯狂,因为人们已经很少去了解自己的心,而是随波逐流在名利场上不可自拔。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谓感悟良多,也很想推荐给大家读读,所以便有此作。
我与猫读后感篇2
一张轮椅,一个青年,一位母亲,一段亲情,一种对于生与死的思考,这大概就是我最初理解的《我与地坛》。后来,我每每夜起,翻开这本书,我开始为作者的痛苦遭遇而惋叹,开始为作者母亲而担忧、心痛,以至于开始思索人生。
作者史铁生,在他人生最灿烂的时候,迎来了命运的玩笑:失去了双腿,终日只能以轮椅为伴。而在他最无助的时候,他找到并来到了地坛,也不妨说是地坛选择了他。从此,他成了那个园子里一切的见证者,而那个园子也成了他灵魂唯一的住所。
有人说,《我与地坛》是一部极富悲情色彩的作品,但我从中更多的看到得是一种力量,一种爱。作者的执著与坚强感动着我。虽然失去了双腿的他曾在年少时有过失落和暴躁,但他从无一日间断地来到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而平静、释怀以及看淡了一切。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后来的人生中从阴霾中“站”起来。而观如今,我们衣食无忧,可遇到一丁点的挫折就怨天尤人,哭天喊地。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作者的精神吗?
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憾着我。作者的双腿瘫痪带来了他痛苦的.青春,也就注定了他母亲痛苦且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知,自暴自弃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苦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但她没有终日以泪洗面,而是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独自忍受煎熬。这也无异于给自己判了死刑。也许作者是以现在的成就来告慰母亲的再天之灵,可昔人已故,只能追悔莫及。再看看我们现在,一个个孩子在家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利用父母对自己的爱来胡作非为。时不时对父母呼来唤去,毫无半点感恩之心,羊都有跪乳之恩,鸦亦有反哺之义。朋友们,醒醒啊,别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作者的博爱感染着我,虽然作者自身残废,可是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于笔尖,如果没有爱,他怎么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爱,他怎么能观察数年来地坛的变化,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的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细心的观察这一切,用心的记录这一切。
而如何才能拥有爱,懂得爱,我以为爱由心生,爱的源头来自于心底。所以让我们学着接受爱,也学着去爱身边的人。
我与猫读后感篇3
我想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几件让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个人对于“不幸”的理解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失业了,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却完全觉得这不算什么。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命运把他逼上了绝境,双腿落下了残疾,以后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来了,可能每个人遇到这样的`境遇都会感到悲观绝望吧!特别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顾和养活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反倒还要家人照顾自己,这时的心里想必会很不是滋味。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止一次的追问到“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当一个人看不到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之时,到底还有没有必要活着?我想作者曾经在地坛这个地方对“生与死”这个问题思索了很长的时间。在地坛经常出现的那个小女孩,从远处看,我们只会看到她的可爱和美丽,当我们知道她是弱智时,我们是否为她可叹惋惜,但正是这个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体现了美的意义,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义都不存在了,包括她与生俱来的美,虽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难,但一个人能活在这个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铁生写到写作就是为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绝境中所撞开的那条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那条路,“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当一个人面对“生与死”时一切的理想和抱负都会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了,人们只会想到了用什么方式“活”?只会想到自己怎样活下去,这时人的本性便会完全暴露的显现了,一个人想要活下去获得物质比什么都重要,就这么直接,就这么现实,所有写作便是为了活着。
本文作者紧紧围绕着人应该怎样面对苦难这一中心,一个人能过超越苦难,活在这个世上,就是对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诠释,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与猫读后感篇4
?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在二十一 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猫读后感篇5
文中能看出史老从小对人,对事物的观察力,用文字清晰的描述每一道风景,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包括对身边的邻居,好友的描述,以及对奶奶和对母亲的思念,也包括对史老自己。
在史老双腿残疾后的消沉,他说:命运中有一种错误是只能犯一次的,并没有改正的机会,命运中有一种并非是错误的错误。没有了,以为是什么原来什么也不是,轻易、简单、灰飞烟灭。也许人缺了什么才会更加喜欢什么。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在慢慢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后,他说:人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慢慢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将来你工作了,忙得一点儿时间都没有,你会后悔这段时光就让它这么白白地过去了。大劫大难之后人不该失去锐气,不该失去热度,你镇定了但仍在燃烧,你平稳了却更加浩荡。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
又在多少次独自享受悲伤后史老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看清了这个世界,而后爱它。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因为某些事情消沉,因为某些事困惑,有时候也曾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希望每个人遇事都有阔然开朗的时候。
对自己说要做一个勇敢的人,找到一个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和一个能够携手白头的人。
我与猫读后感篇6
近日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领悟了不同寻常的人生,史铁生虽然肢体残疾,但在我看来他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充实的人生,始终有伴随着他的地坛。
地坛在史铁生的生命里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从而引发了我对地坛的遐想。书中描述: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阑,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藏幽,到处的荒草野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这是史铁生第一次看到的地坛。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展现出史铁生的内心的无助与悲惨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荡,从中体现了残疾生命里不服输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坚强的崛起,自在坦荡,从不同的环境中寻回自己。
他两腿残废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就摇着轮椅总到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跟别人上下班一样在那里消磨时间,躺在轮椅上或者是坐着看书或者是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打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的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的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子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院子都是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中荒芜但并不衰败。
史铁生看院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看到了他心情的转变,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铁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义。只要细心观察,留心注意,不管何处都有他美好的一面。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他都去过,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天气他都在院子里呆过。他总是想一些我们看起看来很平常的事,如:经常反复想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后他便觉得安心了。还有是怎样生活,这几乎是困扰他的重要问题,但有些东西是任谁也无法改变的:比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的灿烂;比如在园中最为落寂的时间,一群雨燕都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喊得苍凉;比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荡安卧,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味苦的味道。这样的想法是他得到了安慰。也是我从沉迷中醒来,领悟到不变得美,他时刻伴随着生活。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洁,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让我们快乐起来,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阳光。、
不仅是地坛陪伴他,还有一个时刻关心、牵挂着他的母亲。史铁生到过的每一处,他的母亲都不知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母亲总是悄悄地来找他,又不让他发觉,每一次找到后又悄悄的离开。等他母亲去世后他才懂得那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无私的爱,他的伟大的值得他骄傲的母亲在他心中渗透的深彻。啊,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使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母爱不一定是轰轰烈烈,感天动地。平淡中流露着真情,爱如淡茶,越品味越浓香。母爱是一处港湾,让我们远离风浪,享受安宁。母爱是雪中炭,给了我们慰藉;是失败时的鼓励,给了我们信心。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春天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以声音来对应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盐树叶子哗啦啦的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梦哪?春天是树枝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土地上的一直孤零的烟斗。这句子不但生动明确,细细品味确实真实的描述。自然真是无奇不有,生命是上帝赐给我的最好的礼物。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与史铁生比起来,我更加感到欣慰。一定要享受自己完美的人生,无尽的奥妙在等待着我。
在这个地坛中有一些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15年前的一对中年夫妇,现在已经成了一对老人,依旧来园中散步;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还有一个老头,算得上十一哥真正的饮者,他在腰间挂一个扁瓷瓶,里面装满了就酒;有一个捕鸟的汉子,园中人少鸟却多;有一个中年女工程师,每天工作都要穿过院子;;还有一个是史铁生的朋友——一个长袍家,这位长跑家来园中,史铁生为他计时,经过他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的到了第一名,并破了记录;最后还有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她是个弱智儿。
谁有能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那?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和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地迷茫了。
假如世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那?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命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崇高又将如何让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哪?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那?
我与猫读后感篇7
在夏日炎炎里,《我与地坛》这本书给了我一段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
书的作者,也就是史铁生,在人生中最狂妄最血气方刚时失去了行动能力,只能终日在轮椅上度过。碰上这事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绝望,抱怨,不知不觉伤害关心自己的人。史铁生一开始也是这样,他急于找一个地方躲避,那就是地坛。
首先,史铁生想表达的有对母亲的歉意。如文中所述,我们看见了一个小心翼翼,不知如何与儿子交流的母亲。可惜那时他沉浸在自己的迷茫,愤怒里,没有顾及母亲。他已经无法弥补这个,但我们可以。事项我们是否也曾这样,遇到过挫折,只哀怨命运的不公,没有注意到母亲不知如何安慰我们,怕一开口又伤到我们的痛楚,只得在一旁默默关注,安慰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母亲面前,我们可以放下一切,不要倔强羞涩,倾诉对象不是自己的心,彼此交流,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还有那么多可以让母亲为我们骄傲的日子,为什么不好好珍惜?
其次,书中说道“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可以看出,史铁生认为命运是十分强势的,只能按照他说的走下去。但有句话说,命运只有一条,选择却有无数。史铁生自己也做出了选择。面对瘫痪,他最终还是找到了生命的美,释然了。要知道,面对挫折许多人选择的是扼杀自己的生命。通过他我懂得了,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要学会为在乎自己的人着想。一心想着死亡就是不尊重生命。
最后,我认为让史铁生冷静下来的还有地坛的那一群人。看着从风华正茂的情侣一起走向年老,听着年轻人练的歌,长跑男人交谈,感叹同样受命运之苦的兄妹……这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接触到的事,实在没必要悲叹,活着已是最好。我想,这些景象我们不必在遇到困难时再发现,在生活间隙中,我们应多留意生活的美好,在真正受难时激励自己。
感谢这本书给我的其实,也让我更加尊重史铁生先生!
我与猫读后感篇8
很难想像一位健康的人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他的内心会遭受怎样的打击煎熬?一蹶不振亦或是从此更坚强?健全的人任凭所有的想像,也依然无法描述那些突遭不幸人的痛楚,翻开《我与地坛》,让我们与作者一同来感受那段曲折的心理历程。
?我与地坛》 讲述了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和他与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受到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澄净的思维和深切的领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引导。“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从颓废消极 到平静感悟的转变”。作者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岁失去了双腿,艰难挣扎于人世,他在地坛遇到的人和看到的'事以及一系列的感悟,终于让他在绝境中找到了生存的理由和生命的可贵。
在作者眼里,地坛称得上“宿命”:它在那里历尽沧桑等待了四百多年,并且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它给予他冷静、思考、希望。作者在沉思中,放弃了对生与死的追究和执着,他决定“试一试”活下去,逐渐地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写作上——一个新的生命的旅程。
作者是幸运的,不仅因为冷静思考让他摆脱了心理的困扰,最大的原因是他有一位关爱理解他的母亲,这也是打动我的部分。第二段中,作者详细写了母亲因为自己的倔强遭受的苦难:每天把我送出小院、每天为待在园子里的儿子担心、偷偷来园里寻找儿子的身影······她是一位母亲,她慈爱、理解自己的孩子,她有一颗柔软脆弱的心。但这一切,作者似乎在母亲的去世后才发现,留下的只有愧疚与悔恨。母亲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儿子的记忆中越发深刻,苦难而伟大着。
作者在沉思中,给了生死一个简单的定义:生与死都是命中注定,都是事实。是的,这并非我们所要考虑,对它也不必有太多的追究。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想想“怎样活下去”“怎么活得更好”。“好”没有明确的定义,而是人们的主观感受,现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全是痛苦;幸福与痛苦之间,也许就是看待事情角度的差异。作者在地坛公园看到:小小的蜜蜂、微不足道的蚂蚁、不起眼的瓢虫、一丁点的蝉、小小的露水、令人不屑一顾的小草,它们都在追求生命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凡是自然界的东西,从不因为自己的渺小而销声匿迹,从不因为别人不重视而自我轻视,放弃生活的信念。而身为“人”的我们,又怎能因一个挫折就轻易地放弃生命?即使生命只是昙花一现,我们也要把美丽的瞬间留下。
让我们从此积极乐观生活,不因挫折而抱怨,感恩自己的父母,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与猫读后感优秀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