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只是对作品的解读,更是对自己思考的结果的表达和分享,读后感中的对书籍的评价和推荐可以让读者对书籍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清晰的认识,进而产生阅读的动力,下面是陆玖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名著的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1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编入了家书180多封,它不仅仅是家书,更是傅雷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傅聪的的文字篇本,是一部充满着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大师,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作为文学翻译家的傅雷,他写给家人的书信以其真挚的情感、深邃的哲理、独到的艺术见解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傅雷家书》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了,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傅雷不忘对其儿子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的,纵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未知能有几人,因为这确实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学贯中西,儿子也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在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达成充分的默契。
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书中不仅论及音乐,同时涉及、文学、爱情、人生等各方面,且不是浅尝辄止,很多都是极有深度的见解。在这本书信集里,随处可见一个父亲的慈爱、对孩子的厚望及骄傲,深厚的艺术造诣、渊博的学识涵养在书中各个角落闪光,所有的这些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博学和睿智。
而正是由于这么一位苦心孤诣的父亲,受其陶冶与教导,使傅聪在海外的孤独环境中,汲取到勇气和力量。父母的鼓励鞭策更让他明确艺术道路上的前进方向。傅聪在异国漂流,但父母仿佛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是分不开的。
而今,七旬的傅聪已是闻名世界的音乐家,艺术造诣举世公认。被寓为钢琴诗人的他应该也会时常地想念父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吧。傅雷把培养孩子同样当作他对社会、对国家所应尽的一项神圣义务和责任。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上升到这种认识层次,但对于孩子的关爱和培养,我想是人的本性。在阅读的过程中,看着傅雷的谆谆教导,远方的父亲轮廓渐渐清晰,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时常想念、时常感动。
?傅雷家书》是老师的教导,是长者的叮嘱,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那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同书中人物的距离,给予我心灵的荡涤,思想的启发。我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2
巴金的文章能够勾起许多儿时的记忆,老师对他的文章评价还是很高的。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中国的文坛上也算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吧!我自己也没有读过很多他的文章,春是第一部。
可是读完之后似乎没有之前所想象的那样好。虽然还是有一些感悟的,但是我想作为一个在中国文坛上具有较深影响力的人来说,只是带给我这样轻微的感悟是远远不够的。不过,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我自己的期望有些太过于夸张,毕竟生活中总是存在期望越多失望也越多的现象。还是说说我对于文章的一些领会吧!
≡于一篇好的文章来说,里面自然是要必备一个个反面的角色的,这些反面人物的职责并不只是单纯地扮演一个阻挠和破坏的作用,关键时刻,恰恰只有他们的出现才能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才能将文章中所孕育了很久的矛盾推向一个真正的高潮,促进它的发生。这样下来,文章才会显得很有张力,松弛有度。但我觉得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文章当中所孕育的矛盾或是设置的伏笔应切忌拖太久的时间。甚至是在读者已经很明显的知晓这个矛盾了仍然不将它激发,这样约莫会失去很多的读者吧!其实这便是我在读春时的一个感受,个人认为这是巴金这部小说的一个弊端。小说中主人公淑英的命运无疑是每个读者最关注的事情,而其中那些具有新思想的进步青年和封建传统大家族之间的矛盾是从一开始就已经设定了的,可是在整部小说中,这个矛盾一直是悬而未决,当然在这中间也是爆发了几次小的争吵,这使得这个主要矛盾被一步步的激化,但仍然不能忽略我所说的那个弊端,这个矛盾的跨度太长,整整持续了整个长篇小说。
还有一个弊端便是小说中众多人物的牺牲问题。我明白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无非是想要进一步地激化矛盾,同时也是为了能够一步步地唤醒和强化淑英心中早已经萌发的进步意识,为最终她离开家族寻找自由的结局做铺垫。这样做也未知可否,只是我仍然觉得缺少点什么,或许是在为蕙的死感到叹惋吧!一时间也说不清楚……
很多时候,一篇文章不能太过于注重细节,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用注重细节。记得高中时学习过一篇古文,当时语文老师很是赞赏这样的写作方法。的确,那篇文章是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能够很巧妙地抓住关键的部分,对那些次要的东西只是采用蜻蜓点水式的写法,点到为止即可。遗憾的是,文章的名字和内容大半忘却了,只是约略记得这样的写作方法。当然,文章中的细节和心理描写还是很多的,也比较张弛有度,我所说的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倒并非针对这部小说而言,只是突然心有所想罢了。
至于小说中的人物,从大体上我觉得应该分为三类吧!十分冥顽不化的长辈和其中的几个晚辈,比如觉英,绝群等;处于新旧思想边界上的人物,比如说觉新,剑民,蕙也算是吧,这样的人物在文章中是最可悲的,他们的命运也是因为他们不敢和封建势力对抗的软弱而被推向深渊;最后一类便是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进步青年,比如觉民,琴,还有出走的老三,后来的淑英也是。大哥觉新是一个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憎的人,命运的坎坷和艰辛似乎全部都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但扪心自问时,谁能够否认这样的命运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呢?虽然小说一直在强调梅,珏等人的死与他有关,却从头至尾没有交代一星半点的缘由(这也算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不足之处吧),还有便是后来海臣和蕙的死,这些残酷的事实全部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这一切让人感觉很揪心,但却全部与他脱离不了关系。因为他的怯懦和退缩,眼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全部走向无法挽回的噩运当中却束手无策,纵使心中有搭救他们的想法,却完全不敢去实施,遇事只会逃避,文章中我们最常能看到的一句话便是:“他悄悄地离开,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去了。”而对于这样的人物,我们所能够给他的至多也只是一点点的同情罢了。对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他们的行为也就不重点在此申述了。
总之,作为一部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们思想的觉醒和对抗封建势力的小说,我想,春显然不能够算作是很突出的,因为不能够给人太多的启迪吧!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3
?克苏鲁神话》收录的几个短篇主人公不乏研究者和不被理解的怪咖,对于未知世界的证据,有高度敏锐性。然而,所谓的接触却并不彻底,不足以窥全貌。储存在仪器中的大脑、游离出肉身的感官、海市蜃楼般的建筑群、蛊惑人心的媚术、飞速生长的力量,仅是惊鸿一瞥,就不难看出这种未知的能耐。可怖的是,它们的出现动机不明,究竟是《黑暗中的低语》所言的帮助人类对抗邪恶物种,还是想利用人类来完成某种实验?倘若人类并非世界的主宰,我们对自然界的态度是否也能映射出其他物种对我们的态度,我们只是物种多样性的小小一环?
洛夫克拉夫特冷峻地描摹未知,又绝妙地由未知调动读者感官,克苏鲁王国犹抱琵琶半遮面。他用有限的空间圈出似有若无的界限,譬如,偏僻山庄的农舍、二楼紧闭的房间、潜入海底的船只,但我们知道,仅凭这样的界限是分隔不开的,好比主人公插上插销,只是一种心理安慰;他用数量的变化悄悄刻下轮回,透露出没有什么不可替代:死去几条狗立刻补充几条狗、大批购入却下落不明的牛、一具浮尸引出的无数死亡;他用片段暗示支离破碎的无垠:时断时续的录音带、谵妄的梦魇、始末不详的怀孕生子……
被克苏鲁的小雕像或是神秘文字、古怪仪式吸引的主人公,在迷宫中越陷越深,变得痴狂;克苏鲁神话的拥趸者松开手脚,想象更加无边无际人类引以为傲的文明可能只是鸿蒙初始但在某种层面上却堪称理性,毕竟,地球历史若折算成24小时,人类在最后3秒方才登场啊。
沉迷于《克苏鲁神话》,犹如身陷一片黑色海洋,不为视野所及困惑,沉入内心,重新认识天地、时间、自我。未知蕴藏无限可能,一如我们对明日的热切。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4
?杰出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是我在数学暑假作业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主要讲的是:苏步青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读了这个故事,对我有很大的感受,是我内心真正的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也应该学好数学,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发展科学,才能创造我们美好未来。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5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叫《巴黎圣母院》这一本书。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着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15世纪光怪陆离的巴黎生活,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以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悲剧命运剖析了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
我读过许多书,但记忆最深的,还是巴黎圣母院。依此有了这篇名著读后感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埃斯梅拉达,她长得漂亮动人舞姿也非常美丽。这时,弗罗洛一下子对埃斯梅拉达着了迷,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送水给卡西莫多喝。我不禁为埃斯梅拉达的善良而感动,在别人都在辱骂,诅咒卡西莫多的时候,她居然有勇气去救一个曾经抢过她的人。她虽然贫穷,但有着一颗许多富人没有的善良而高尚的灵魂。卡西莫多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两人约会时,弗罗洛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这部小说表现出了强烈的美与丑的对照。副主教克罗德虽然外表严厉而庄重,博学多识,心理却有着严重的疾病。而外表畸形的卡西莫多,却有着纯洁而高尚的心灵。一个是恶魔——克罗德,而另一个却是天使——高尚的卡西莫多。这正表明外表的漂亮不能代表一切,而心灵的美更为重要。拥有着天使般外表的人不一定内心就慈善,而外表丑陋的人也不一定是一个恶魔。外表的漂亮只是暂时的,而心灵的美才是永恒,一个人只要拥有一颗高尚的心灵,不管他的长相如何他都是美的。而在这部书中集内在美与外在美与一身的埃斯梅拉达即纯洁漂亮,能歌善舞,又有着善良的心,但红颜薄命,最后惨遭副主教克罗德的毒手。在说说卡西莫多,他是个尊敬长辈的,作为克罗德的养子,他对养父必恭必敬。但在正义和良心的驱使下,他不顾克罗德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毅然杀了养父。卡西莫多也是正义的化身。
表面上的美与丑,这是一个人类天天都在讨论着的话题,而有多少人深入地观察过一个人心灵的美与丑呢?爱美是人的天性,而人们不也总是被表面的美所迷惑,对内在美置之不理吗?外表的漂亮只是暂时的,而心灵的美才是永恒,一个人只要拥有一颗高尚的心灵,不管他的长相如何他都是美的。
内在美与外在美,这个人类永久的话题,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
雨果在其代表作中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如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的爱斯梅拉达,外貌奇丑无比却有一颗美丽的心灵的卡西莫多,道貌岸然的副主教费罗洛等等,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悲剧命运扣人心弦。
这本书中有很多恐怖且悲剧的事情。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6
读《史记》有感从来没有一本史书,将看不见触不到的历史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历史长廊的风云变幻,文化长河的源远流长,人物长幅的千姿百态,战争长卷的硝烟弥漫,尽在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之中。此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它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经过细心品读,不难发现,《史记》最难能可贵的在于其思想性。它正视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黑暗的统治,揭露罪恶,伸张正义的人民性因素十分丰富:荆轲为了国家的利益,以献逃将人头与地图为名,暗藏匕首,伺机刺杀秦王,可惜功败垂成,只留下易水之滨高渐离反复悲歌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留下保家卫国的大无畏,以及颂唱千古的友谊;陈涉虽是一名小小庶卒,却身怀鸿鹄之志,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大泽乡的揭竿而起,注定了给予秦的以沉重的打击……为什么说史记会有如此大的人民性因素呢?是因为客观地评价史实,对于任何人,事,物,都评价得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会因为某人是权利者就惧怕,阿谀奉承,而是勇于揭短,记录最真实的历史,也不会因为某人出身寒微就不屑一顾。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褒贬一致。史记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因为它字斟句琢,每字每句都经过严格加工整理。三千年的历史,是区区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就能精辟概括的吗?这足以体现其文学功底的深厚。很多历史典故,成语都源于史记,当我们读到“完璧归赵”,请不要忘记蔺相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的承诺;当我们有所成就,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时,请不要忘记淮阴侯韩信“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的智勇双全……
当我们旁征博引,娴熟地运用着成语与寓言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示《史记》早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只是我们不自知罢了。有句名言这样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可以做到古为今用。洋洋五十万字的《史记》,作为我国一部历史巨著,应该大家一起来鉴赏!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7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篇8
读了《西游记》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
一.做事都要处处留心,小心谨慎,不能粗心大意。比如第三十三章。唐僧听到了“救命”便上前查看,见一个女了被绑在树上,刚想救她,却被悟空拦住了,悟空告诉唐僧那是妖精,可唐僧不信,便把女子救了下来。可是,带了女子走一段路,女子便露出了_,变成了一个妖精,乘悟空不注意的时候,把唐僧卷进了无底洞,要唐僧和她成亲。
二.做人不能骄傲,要谦虚。比如在第十八章中,金角大王想吃唐僧肉,便叫银角大王去捉唐僧他们。银角看见了唐僧他们,就变成了跌伤的道士,大声呼喊救命,把唐僧师徒四人引诱了过来。银角说他不能走路了,让悟空背着他走,悟空认出他是妖怪,背着他就在唐僧后面慢吞吞地走,想找机会把他摔死,孙悟空以为这是妙计肯定行,便自以为是,在心里暗暗自笑,可银角猜出了他的心思,便使出移山倒海的法术,调来了须弥山,娥眉山,泰山压住悟空。见悟空不移步,银角这是才露出本相,掀起狂风,把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卷进洞里。
三.做人不能贪心,贪心对身心不好。八戒看见了两个童子在吃人参果,馋提口水直流,嚷着让悟空去摘。悟空来到隔壁,偷走摘果用的金击子,跑到了后院,很快用金击子敲下一个果子。不料,果子掉在地上,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悟空生气地叫出土地神询问,这才得知:原来,人参果一遇到土就会钻进去。再打人参果时,悟空就用衣襟兜着,一连打下三个果子。回房后,悟空叫来八戒和沙和尚,一人吃了一个。八戒没吃够,又嚷着让悟空再去摘。这说明八戒是个贪心的人,我们不可以向他学习。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