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可以引发更多人的思考,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撰写读后感,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书籍中的深层含义,以下是陆玖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对赌读后感12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对赌读后感1200字篇1
美丽的玛格丽特,夜幕已经降临,我听到马车急弛的声音,似乎已经嗅到幽幽茶花的香味。
而您去了哪里?我买了糖渍葡萄想要重温您和尊敬的阿尔芒相遇的那个晚上,但是,您真的爱他吗?爱他而离去的吗?您也曾象他那样踌躇那样流泪吗?
一位沉沦游走于花柳红尘间的交际女,有天当她萌生了爱情时,这样的爱情,是不是上帝给予她的一种怜悯、一种宽恕?玛格丽特穿梭在各个势利公爵间,每天靠卖笑度日,被公爵们供养着,纵容于轻浮放荡中。她得到了金钱,获得一切物质上的欲望。可惜在她内心中总是有着那空虚的阴影,与其它平凡女子一样,渴望有个真实的爱情,只是玛格丽特在职业的影响下,对爱情丝毫不敢奢求。
阿尔芒的出现,是上帝给这苦命茶花女的宽恕。玛格丽特内心深处那一丝细缝被阿尔芒那物以稀为贵的真情眼泪所打动。两人发展出惊天动地的爱,在小仲马的描述下,我看到了玛格丽特那内心的原有纯真、自由和大义凛然的个性。因为爱情让茶花女揭开那顾忌的面纱,展现出真正的自我。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风尘女子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
“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保持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相信我对你的无私的爱情,不相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小说中的玛格丽特是一个有着高尚品质的女人,可是遭到的只是伤害和欺凌的风尘女子,别人的异样眼光。她为了能和阿尔芒在一起过上宁静的生活,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财物,甚至断绝了与公爵的关系,失去了唯一的生活资源。可她为了阿尔芒一家的利益和名誉放弃自己的幸福感人至深。她的高尚情操令人佩服。最为感动的是她死前最后的几封信,简直是催人泪下。这样的一个故事,让我感到主人公爱情故事的悲凉和凄惨,对她的同情;对时代的不满和痛恨;对资本主义家的虚伪和对利益的渴望感到恶心、讨厌。
而上帝似乎对这段感情埋入一无情的惩罚。老迪瓦尔的出现,斩断了这对真诚相爱的恋人。玛格丽特为了杜伐尔家族的声誉,牺牲了这段寻求已久的真爱,心中悲痛欲绝,于是返回那奢侈的交际圈中。玛格丽特曾向上帝祈求能否以她的美貌换取忏悔的机会,可惜最后在贫病中死去,如同一美丽的艺术品,被狠狠毁碎般的失望。
玛格丽特处于的资本主义社会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没有人性可言,只有金钱。那些在玛格丽特身上曾寻欢作乐满足虚荣的公爵、伯爵、花花公子,看到她已病入膏盲,不能再和他们玩乐,便不再理睬她。就连以前完全依靠她生活的所谓朋友迪韦尔努瓦夫人,看到这位女邻居已无任何利用价值,不再有用时,也狠心地抛弃了她。当时的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阴暗。资本主义家自私的面目已残酷地暴露了出来,用他们敲诈来的钱财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可是无产阶级却是穷困潦倒。社会是冷酷无情的,在那里没有亲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金钱而已,甚至钱是万能的,无疑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现在的21世纪,虽然世态并不如从前那样严重,但人们还有相当一部份也是这样的自私。总是觉得那些扫地工、修下水道的工人……那些低贱的下人是没有文化的草包,拥有的只是鄙视。但人们何曾又想过世界上的每一个工作都是那么的重要,就比如一个环扣,如果中间掉了一节,就永远不能连接在一起。正如一句话所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人做的某一项工作,都有着它的重要性。或许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品德也是一件好事。大家又何曾想过,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环境中,靠的是工人的汗水留下的,他们往往就是最善良的。所以每一个人都要以相同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要用自己的双手来帮助他们,一起携手共创美好的家园,这样人类之间的关系定会更融洽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对赌读后感1200字篇2
“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你才不得不写作,"这是史铁生《我与地坛》里的原话。
在他二十一岁那年,正是青春年华之时,因意外而双腿瘫痪,而他最喜欢的运动是田径,其二是足球,第三是文学。上帝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失去了奔跑的自由,给了他极大的打击。这使得他的脾气变得异常暴怒,常常一个人躲到地坛里去,不想见任何人,包括爱他的母亲。
看似荒芜废弃,但能够抚慰他伤痕累累的内心的地坛,是史铁生写作的地方,是寄托史铁生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是思考人生的佳境。“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入,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他与地坛像是相见恨晚的老朋友,在地坛里寻找写作灵感,完成了他的作品,这或许是他与外界隔绝,一个人静静地写作,做着他所喜爱的事,这或许是是上帝给他关上了自由奔跑的窗,而却打开了通往写作之门,让他在生活中寻找到乐趣。正是因为史铁生与地坛这奇妙的缘分才有了这本书的由来吧。作者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
在史铁生的头一篇小说发表时,他多么希望他母亲还活着,他多么想让母亲为他骄激,这是他最大的遗憾。在他双腿瘫痪后,母亲总是默默地关心他,而他却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中,殊不知母亲患癌症却无时无刻不照顾孩子的情绪,夜里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但母亲从未和孩子提起过,生怕孩子担心,而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母亲无私的爱在临终前还想念着儿女而不是自己,史铁生悔恨自己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母爱的伟大。“怨恨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我听到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史铁生遇到了一个懂他的好妈妈,一直站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好妈妈!所幸的是,他最终理解了这种无私而无声的母爱,此刻,史铁生能做到的就是,用感恩的心、用细腻多情的文字,去追溯回忆与母亲生活的一点一滴!而这,感动了万千读者。
看到这些文字,泪珠悄然划过了我的脸颊,心里很不是滋味。让我想起每当我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都憋在心里,把气撒在母亲身上,但母亲总能察觉到我的小脾气,问道:“怎么啦,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她愿意当我的倾诉者,来开导我安慰我,而我却和史铁生一样没有站在母亲的立场想想,只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苦闷中,一味嫌母亲唠叨烦人。现在回想起来让我很愧疚,但我很感谢《我与地坛》才让我懂得在拥有时要好好珍惜,好好珍惜与母亲相处的美好时光,好好珍惜与家人一起的日子。
在平凡的生活中,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也正是史铁生不平凡的一生,造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上帝给他关上了他自由奔跑之窗却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之旅。这是他不幸的命运中最幸运的事。他在遭遇苦难之时,不屈服命运的安排,这是我所敬佩也是我所值得学习他那不言放弃,不服输的劲。
读《我与地坛》,我最大的感触是:在人短暂的一生,应该在经历磨难之时不言放弃,要有不服输越挫越勇的劲,与此同时要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家人永远是最爱自己的人,不要让自己的坏情绪伤害自己最亲的人。
最后,愿所有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能冲破重重阻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这条道路上发光发热,变得强大无比!
对赌读后感1200字篇3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益书。
?昆虫记》不仅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这本书讲述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有螳螂,蟋蟀,石蚕,被管虫等等昆虫,它们和人类一样有感情,是一个团体,告诉我:人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蝉在地下生活了4年,在阳光下歌唱5个星期;螳螂喜欢吓唬敌人,在出其不意的抓住它;象鼻虫憨厚老实,在豌豆中生活,把生的期望留给身体强壮的伙伴……这种奇妙的景象,使我觉得昆虫世界有无穷的奥妙。
法布尔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把昆虫写的活灵活现,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上小学开始,我就很少在接触大自然,接触田野,读了这本书,我好像又听到了它们的歌声,看到了它们忙碌或悠闲的身影,想起儿时的事来。那时,我总喜欢一个人往田里跑,一整天一整天地趴在麦地里,观察或捕捉那些可爱的小虫子,每一天都“满载而归”,但大人总让我把这些“不干净”的东西扔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对这些小东西不再有兴趣,而法布尔呢?他的一生都在观察昆虫,研究昆虫,还为这些小东西写了整整十卷书,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这本书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读完这本书,我被泥水匠蜂造地屋子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蚂蚁们的团结友爱的品质,还有等等一系列的事情所感动,它们和人类一样,有优秀的品质和精神,它们都为了生存而努力。法布尔的.这本书,充满了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细致入微的体现出了作者对昆虫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的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我觉得自我在读时仿佛是一只旁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的情感。另外,法布尔抛开了人们普遍的看法,在研究蝉时,他发现,蝉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勤奋者,而蚂蚁却是一个凶悍的劫掠者,把蝉辛辛苦苦得来的食物都抢光了。这让我发现,我们不能完全赞同别人的看法,要经过自我的仔细观察和认真研究去寻找真正的答案。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法布尔老人让我了解昆虫世界,而昆虫让我永远记住了法布尔老人。
?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我觉得《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必须能够明白得更多。
对赌读后感1200字篇4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作者发给人生的一封感谢信,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运的人,当时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二十出头的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内心的愤慨与寂寥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于是他暴戾,阴郁。
然而,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克制自己,于是他遇到了地坛,也可以说是地坛找到了他,亘古不变的景象转化为内心的震撼,遍地的萧条,却让内心孤独的他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于是他爱上了这里,这里的一切仿佛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宁静,空旷,没有人来打搅,他可以静静的坐在那,抑或看书抑或发呆,于是,先前的躁动便被地坛这宽宏的大气所吞噬,可以说,这使心灵的沉淀。
可叹的是,作者忘记了,他不是弃儿,在他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年轻却饱受苦难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内心暴,烦躁,却偏偏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作为母亲,怎能不担心,但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内心的煎熬却在激烈的进行,她没有错,但此刻却在默默忍受儿子给自己的惩罚,母爱是宽容的,儿子的安全才是她现在最担心的`。
回忆过往,当年那个自暴自弃的少年已经长大,于是他缅怀着那段时光,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母亲给予的关爱与启发,地坛里他自省,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但那只说明过去,现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对赌读后感1200字篇5
第一次接触到史铁生的文字,是《秋天的怀念》,那时我不满10岁,现在对文章的记忆已经模糊了。这次拿起《我与地坛》,竟生起了一种强烈的读下去的愿望——这缘自一点巧合。
我家附近也有一个公园。对于这个公园,我可以用史铁生的话来表述: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也没长久地离开过它。那时我刚搬家。一天下午,我在外面玩,玩着闹着就跑远了些,跑过了一条马路。我在马路对面好奇地走着,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小铁门,没有上锁,我推开门悄悄走了进去,走了十几步,顿时豁然开朗,亲临桃花源的感觉。后来才知道这里是公园最隐秘的入口,再后来这里经市政府整改,成了美丽的大花园。于是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与公园结下了缘分。
相比当时双腿残缺、失魂落魄的史铁生,我很幸运,因为那时的我身体健全,活泼开朗。读到最后,读到史铁生对生与死的叩问,对父母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与事的思考,我才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不知不觉对比了这两个园子。
这公园有个大湖,市政府未整改之前,是个大水泡,泛着酸味。我玩耍的时候,为了避开那股酸味,也绕得远远的。后来湖换了水,整个公园也变得幽雅,这里渐渐有一些三三两两的老人在钓鱼。我也偶尔凑上前,瞧瞧他们的鱼篓,看到几条欢快的小鱼在游动;和老人搭讪,他们便会嘿嘿笑着向你述说最近的喜事:家里的猫喜欢鱼,最近增加了养老金……老人脸上写的满是幸福。还有年轻的夫妻带着小孩爬假山,不时有几位画家来公园写生,来这里学习的学生更是不少……这里仿佛成了人间的仙境。
在《我与地坛》中,十五年来园子里的人和事,都是那么沧桑、悲凉。唱歌的小伙子,被埋落的长跑家,弱智的小女孩……这让史铁生看到的多是命运的沉浮,生命的轮回。而在我的周围,尽是天真的幼儿、浪漫的`情侣、健康的老人。这让我看到的多是生命的活力,未来的希望。史铁生拥有的是不幸是仰望别人,而我拥有的是幸福,我没有资格只是感慨。
地坛注视着史铁生的沉浮,看着它由一个精壮的小伙子变成了双腿残缺的中年人。我却注视着园子的沉浮,看着它由一个荒凉的“地坛”变为美好秀丽的开放式公园。试想,如果我被命运击昏了头脑,偶然地来到以前那个没有经过改造的破园子,一呆就是十五年,那我再读这篇《我与地坛》,必定会产生更大的共鸣。但现实终究是现实,公园赋予了我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它们的境况不是心与坟墓,而是心与时代。时代让地坛变成了公园,让地坛中沉浮的人变为了公园中幸福的人。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子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时代的变迁与硕果,是一个时代相对于另一个时代的幸福。
如果不是《我与地坛》,同时我又不是拥有这么多的幸福幸运,那么我就无法联想到前人为我们这个时代做出的努力,更无法感恩于这个时代。
在这巧合与对比之中,我对这个时代深厚感情,可以用史铁生的话表达: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能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在某一处山洼里,必定有一些老人扶着拐杖走下山去。在另一处山洼里,必有一个跑上来的孩子,那一定是我。因为生命可以轮回,但时代不会回头,新的一代定会将时代的幸福愈加历练为永恒。
对赌读后感1200字5篇相关文章:
★ 读后感两千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