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应注重情感的真实与思考的深刻,而非单纯的篇幅扩展,读后感的写作过程,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以下是陆玖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爱弥儿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爱弥儿读后感篇1
?爱弥儿》,这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著述被毁。”这样的不朽之作,令我肃然起敬。
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对象爱弥儿的,来反对封建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思想。全书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虽然从现代社会看来,把德、智、体的截然分开的施教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以下我将讲讲让我产生共鸣的两点思想。卢梭最伟大的自然,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其概念比较抽象,据我的理解,是不是就是这样,比如说:天冷了,窗还开着,老师不是直接提醒学生,关窗可以让你感觉温暖;而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冷,并自己去关窗,让他们自己体验到通过关窗可以减小寒冷程度。这样的是比较依靠学生的实践和生活的,其效果速度比较慢,而且得出的规律也不成体系。从我们现在看来是太注重孩子的个性解放了。而我们现在的比较注重学生的书本知识传授,它是前人的丰富经验整合成的系统规律,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但缺少了孩子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我觉得让学生通过个人实践加上前人经验,这样可以保留一点学生的自然天性,又可以给予社会的`引导,这样的会不会更加完善一点呢?书中强调:“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
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所以,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我们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也要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
爱弥儿读后感篇2
今年暑假经俞老师推荐看了卢梭的《爱弥儿》,这是一部关于学说的名著,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方法,形象生动。让我很有触动的是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
作者认为要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年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对照自己,无论从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切身感受到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还未懂事的时候,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紧张之中。
我家的孩子目前还处于静待花开的阶段,除了上课不太专心、作业效率不高、对考试分数不太敏感以外,其实还是属于比较乖的孩子。他没有沉迷网络游戏,没有对电子产品有过度依赖,也没有排斥对于之前双休日被安排的兴趣班,他阳光、开朗、热情,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比赛,作为课代表有较强的责任心,他喜欢阅读,知识面比较广泛,除了买书对于物质没有太多的需求,平时给他零花钱,他也从不乱花……作为家长我既着急又欣慰,其实内心很想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但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作为一名hr每年看着应届毕业生不是985、211就是海归,且入职的比例一直攀升(今年已达30:1),实话说很难不对孩子进行干涉,因为我怕,怕属于他的那朵花还未排上绽放期……
看完此书,我静静地思考。作为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出发点肯定毫无疑问是为孩子好。但换位思考,对于他而言,他的`生活其实也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无形中产生的,因为家里有6双眼睛无时不刻的盯着他,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被“监督”的状态,他会感到紧张,也许还会透不过气来。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独一无二的认知过程,他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我需要努力平衡好来自社会的压力与践行好的目的,我坚信: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获得幸福。
这个暑假,相信有很多家长和我一样,对于新政的实施,有喜有忧,喜的是从国家层面已意识到体制的优化刻不容缓;忧的是双休日我们将何去何从?冷静思考过后,我想凡事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从容的应对“自然的存在”,平衡好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回归自然,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将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愿,更加注重孩子的思想情操的陶冶,用心引导鼓励孩子去发现和体验身边的美,进一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在学校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们遇上了改革的浪潮,有机遇也有挑战。唯有积极努力,唯有全面发展,才能不负国之栋梁之使命!
爱弥儿读后感篇3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此刻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能够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爱弥儿读后感。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此刻,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这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剩余的东西。因此,我们此刻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但是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必须的道理,这时在进行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能够不去学习,这样能够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潜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好处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对于学生的要贴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理念就应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齐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爱弥儿读后感。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就应持续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就应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着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身为一个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职责,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期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职责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职责,但是并不代表我们能够承担起全部的职责!家庭,社会,请支持我们,一齐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完美的园地!
爱弥儿读后感篇4
“教他们不去听那些废话,也就是对他们进行了非常有用的了。”
?爱弥儿》第一卷的最后部分,讲到孩子学习语言,本文来谈谈几个关键点。
01、从哭开始表达
孩子出生从第一声啼哭开始,他在使用人类的这种基本的通用语言进行表达。这种表达,只能通过语调和节奏来表达有限的内容,但是确实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步。
这里的学习可以会引起误解,因为哭没什么好学习的,每个人天生就会。但是这里的学习是指孩子对哭的运用。
此时的婴儿如果只有在痛苦时哭,那么成人就知道他此时需要帮助,可以立马实施帮助,换尿布、喂奶等等。如果不能够找到痛苦的原因,成人应该镇静,不能通过摇晃或者抚摸的方式叫他不哭。
因为没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我们就在助长婴儿通过哭来摆布成人的习惯。这种习惯通常会很顽固,比如很多大孩子在玩具商店里面打滚,成因从婴儿就开始。
02、不对他们说废话
最初,婴儿以哭的.方式来和成人交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在使用他们的语言和这个世界交流。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他们的语言,妄图以自己的想象去和他们交流。
这种妄念表现在很多方面。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成人和他说很多话,扰乱了他的学习。在小时候应该经常性的教几个简单的发音,清晰、重复,而且这几个词要他能够观察到。比如说妈妈等等。多了反而会让他混乱。
在稍微长大的时候,成人会说一些超过孩子能够理解的话,比如问“爱不爱啊?”之类的问题。这些话对孩子来说是废话,因为他们不能够理解,反而引起他们的混乱。就是能够回答对,也不是通过理解,而是他在判断形式,按照最有利于他的方式回答。
教他们不去听废话,家长首先要意识到那些是废话。这种就非常有用了。
03、限制词汇量
人们在教孩子说话这件事情上操之过急,反而会产生相反的结果。而降低这种急躁感或者焦虑的结果就是不用专门提高孩子的词汇量。
如果只了解词汇,而不了解词汇背后的思想。这就是鹦鹉学舌,有坏处无意义。因为通过不同场合的使用同一词汇,哪怕是用错,但会让这个词的意思深入人心,而且随着场景的逐步增加,孩子自己会产生区别,用新的词汇去表达新的情况。
简单的说不在词汇上不拔苗助长,他们才能把已经词汇,通过经常反复的比较,深入把握每个词的意思。等他们长大以后不至于混淆这些词的意思。
04、回归语言的本来意义
否定了很多的方面,但是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就是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每个阶段,回归语言的本来意义,即交流。
在婴儿时期,哭就是一种交流,成人需要准确回应这种交流,那孩子哭的这种交流方式也不会变形。
在说话阶段,不需要操之过急,因为单单会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是让孩子学会每个词语背后的思想,从而能够实现准确交流的目的。
在更大一些的时候,也不用要求他们的语法,字的正确性,而是看发音是否清晰,用词是否恰当。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清晰意思,而不是书法优美,态度端正等等外在的东西。
总之,语言是拿来交流的,特别是孩子,应该聚焦于本质,其他的东西不需要教,自然就学会了。
爱弥儿读后感篇5
本学期,我读了《爱弥儿》一书,浅尝这本书中的谈论,我加深了对生活中有关孩子的案例的认识,理解了小事背后所蕴涵的意义。《爱弥儿》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对爱弥儿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事情及作者的经验体会。它深入浅出,谈到家庭和教师的重要性,涵盖了不少平日我们忽视或不知的哲理。现在,我结合本书中令我有所启迪的语句,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
“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这句话讲的是母亲对孩子过于保护,让孩子在最舒适的环境下成长,使他们变得娇弱,实则是危害。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其实是一种残酷。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少受痛苦,却让他们在达到理智的年龄时,遇到更多的痛苦,岂不是愚蠢?
医药这一学问危害大。“我不知道医生给我们治好了什么样的疾病,但给我们带来的病症是足以害死人的,例如懦弱,胆怯,轻信和对死亡的恐惧。”虽说医生能治好身体,却消灭了勇气。若我们成天将时间消磨于怎样保全自己的生命,那么即使我们拥有不死之身,生命也是没有一点价值的。
“让孩子把保姆当佣人看待……保姆来看望,就让孩子不要理睬。”养育孩子本是父母的义务,但有些母亲从小把孩子交给保姆抚养,却又怕自己跟孩子不亲,就让孩子将保姆当作佣人对待,并且在后来保姆来看望的时候,不予理睬。这其实是教会了孩子“忘恩负义”!
孩子远远离开家庭,住在寄宿学校,母亲不愿哺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则不愿培养孩子。一些父亲用钱雇来一个人替他完成他所担负的责任。这个人就是教师。其实,这个被雇来的人被不能被称为“教师”,更确切地,我们可以称之为“导师”。一个能够被金钱收买的人,一个自己都没有受过培养的人,孩子能放心地交给他吗?这里提到的这个人,与其说是教师,不如说是用钱雇来的奴仆。如果家长能够真正意识到“父亲”的作用,就不会如此轻易而放心地让别人来担任这个角色了。现今,那些钱财万贯的人,流连于醉酒的娱乐场所和金屋藏娇的温柔乡,却唯独没有亲情,没有家庭感,内心空虚,何尝不是引人深思的问题呢?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缺乏家庭的爱与生活甜蜜,不良道德就来填补这些空缺了。
孩子的习惯和意识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培养。为了培养孩子的远近判断能力,当孩子伸手想拿到远处的东西时,却发现够不到,就哭泣。这时,我们应该抱着他一步一步地走到那里,而不是把东西拿过来给他。但若孩子发现自己的哭声可以让他得到东西时,就会不断地以哭泣来“命令”大人帮他做事。这种习惯从小就不能让他养成!所以,当孩子一声不响得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和东西的距离,我们可以抱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到东西那;当孩子又哭又闹,又一边伸手时,就是“命令”,我们则采取不理睬,忽视的态度。虽然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但在这些生活细节里,他们俨然是“小大人”了。一旦你让他们发觉了哭泣能让他们“为所欲为”,家里就要哭声不断了。
“身体和手臂都自由的孩子,一定比束缚在襁褓里的孩子哭的次数少。孩子哭,如果可能,马上给予帮助。如果你不能够解除他的痛,就应当镇镇静静的,切不可用抚弄的办法叫他不哭。你的宠爱不仅医不好他的疼痛,反而使他懂得怎样取得你的疼爱。一旦他知道你可以随他摆布,他就变成了你的主人。”
孩子的哭泣是对疼痛或不适的一种表达,就像我们的说话一样。如果我们慌乱地抚弄,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让孩子知道哭声可以给他“权利”,就完了。你愈是对孩子的哭不感到厌烦,就愈是不会为了要他们不哭而自找罪受。少去吓他们或者惯他们,他们也就没有如此的胆怯和倔强,也就能更好地保持他们的自然状态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长给孩子的玩意儿,金的,银的铃铛,小水晶片,各种各样的稀奇玩具。多么没有用处却有害的东西啊,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奢侈和虚荣的习性。所以,别给他们什么铃铛,稀罕玩具。几根有叶子和果实的树枝,一只可以听到其中颗粒发响的果子,一截可以供他咂,供他嚼的甘草,这些东西,同那些玩具一样,也能够使他玩得挺高兴,并且还没有使他一生下来就习于奢侈的弊害。
“孩子学说话的时候,不要过于挑剔他语言上的小毛病。”过于挑剔,会让他们讲话变得羞羞答答,说话也变得咬文嚼字,装模作样,整一个无聊讨厌的腔调。孩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灵动的腔调!
“凡是你打算给他的东西,他一要就给,不要等到他向你乞求,更不要等到他提出什么条件是才给。”你要给孩子东西,就高高兴兴地给,拒绝的时候,就要表示不喜欢的样子。不过,一旦拒绝,你就不能改变,不过他如何再三纠缠,你也不能动摇。一个“不”字出口,就要像一堵铁墙。他碰个五六次,就会碰得精疲力竭,再也不想来碰了。
对孩子过于严格,过于束缚孩子,反而会使他们更活泼。他们在你面前愈是拘束,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闹得愈凶。
阅读《爱弥儿》这本书,让我受益的话语实在太多,发人深省的语篇也无一一列举。故而,我只能浅谈自己的读书所感,希望同行们多多指正,与我交流!
爱弥儿读后感篇6
本学期粗读了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论》一书。书中阐述了卢梭对人的观点。我觉得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的观点及设想。
虽然我并不是对书中的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比如在选择接受的学生的出身时候,他做了如下的判断:"在同一个地方,我们看到社会上穷人和富人之间也有类似这样的差别。穷人住的地方很贫瘠,富人方的地方很肥美。穷人是不需要受什么的,他的环境的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反之,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的对他是最不适合的,对他本人和对社会都是不相宜的。自然的可以使一个适合所有一切人的环境,所以,与其穷人发财致富,不如富人变成贫穷;因为,按这两种情况的数字来说,破产的比暴发的多。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个富有的人;我们深信,这样做至少是可以多培养一个人的,至于穷人,他是自己能够成长为人的。"他做出如上的判断,我想是出于他对自然的看法,在之前的`论述中,他反复说过,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来自于成人或生长环境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影响,因此,他认为选择爱儿是"抢救了一个为偏见所牺牲的人"。可能是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所卢梭有了穷人可以自然成长而富人却不能的想法,但是我认为即使是生活环境不同,但是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同样都受到了来自于各方面的影响,当然这些影响都是有好有坏的,并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我却是很感兴趣的。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的。在这三种不同的中,自然的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都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是以尊重自然的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此外,他观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对学生的挑选,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因此我觉得卢梭的一个想法"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对于我们来说是要时时提醒我们注意的,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
爱弥儿读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