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得体会里面我们必须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思想,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就是帮助我们思考的过程,可以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以下是陆玖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杜绝浪费粮食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杜绝浪费粮食心得体会篇1
中国人口超过13亿,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还以千万亩的速度在消失。我国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75亩的警戒线。而我国由于设备和管理落后,粮食在收获、储存、调运、加工、销售和消费中的总损失高达18.2%,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的产后粮食约有850亿公斤被白白浪费掉。稍微关心时政的人都知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且进口数量逐年增加。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有必要从一粒米上节约吗?有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表面上看,掉几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财富,都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珍惜这种创造的成果,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爱护,也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创造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粮食是劳动者付出辛勤劳动、大自然消耗大量资源产生的财富,浪费它就是白白丢弃劳动成果、无端牺牲生态环境,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一位学者就曾指出:“可持续发展,这句话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粮食。”
我们浪费一粒米,扔掉一个馒头,实际上丢弃的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丢弃的是对劳动人民的一片真挚情感,丢弃的是做人的一种品格和精神。我国现在还不富裕,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有将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人皆有食,也并不是每个公民都曾实现了的梦想。世界性缺粮的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会得到根本转变。因此,浪费一粒粮食也是很可耻的行为。
节约粮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有了节约意识,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尊重劳动成果、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自觉意识。珍惜粮食吧,这是在珍惜你的生活!
建设节约型社会,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节约资源,健康生活,让我们从珍惜粮食开始做起吧。
杜绝浪费粮食心得体会篇2
我们都知道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苦才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爱惜每一粒米,绝不能大手大脚地浪费粮食。
有一次,我在学校吃午饭,因为饭菜不爱吃,就把它们都倒了。到了晚上,竟然做了一个梦!
我梦见:我把饭菜都倒了的事儿,农民伯伯知道了,他们竟然来我家找我,我心里有愧,腿都软了,就哆哆嗦嗦藏在衣柜里面。农民伯伯倒没抓我,就在衣柜外面谈话,他说:“你知道不知道一粒米一根菜是我流了多少滴汗,费了多少心血才换来的吗?”我吓得都不能思考了,就结结巴巴地说:“您,您在说什么呀?”
这时,老师走过来,说:“你是不是把今天的饭菜都倒了?”我一听老师都知道了,只好对农民伯伯道歉字。我说:“农民伯伯,对不起,我不该不节约粮食,更不该撒谎。以后,我一定不会再浪费粮食了。”农民伯伯听了我说的话,笑眯眯的说:“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老师走过来,把我拉出衣柜,说:“你以后一定记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伯伯也笑着点点头,看样子已原谅了我。我高兴得说:农民伯伯,谢谢您能原谅我。”说完,我们都高兴地笑了。笑着笑着,我的梦醒了。
现在,我还记得那个梦。我再也不敢浪费粮食了,因为我怕农民伯伯在找我。有了我的这个梦,大家都知道浪费粮食的后果了吧?我要告诉大家,节约是一种美德。如果一个人能节约一粒米,那么一般人,就能节约一百粒米,我们一定要节约啊!
杜绝浪费粮食心得体会篇3
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非常不注意节约粮食。每天吃饭都把许多白花花的米粒留在桌子上,掉在碗里。
过不了几天,我吃剩下的米粒一点一点地聚集在一起居然有一个0.5立方分米的碗的容积那么多。妈妈见我这样浪费粮食,下了一个决定:要在星期天带我去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让我见识见识农民伯伯种米的辛苦。不知妈妈苦心的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到了星期天,我和妈妈正要去拉车去田野时,妈妈突然说道:“相蕾,车子坏了,没办法,我们只好走着去了。”一路上,强烈的太阳光像一个大火球一样,让人们感到非常的闷热。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我的额头上渗出来,我不耐烦地向妈妈说道:“妈妈,什么时候到啊?”而妈妈却总是说:“快了快了!”。
到乡下了,我睁大眼睛望着,田野一片绿色,就像是一块一块绿色的大毛毯铺在那里叫人恨不得马上就扑上去睡个大觉。在这翠色欲流的绿毯子上,有着许多勤劳的农民伯伯在忙碌地干着农活,有的在耙田,有的在挑秧苗,有的……你瞧,那边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民伯伯正在抛秧呢!他从一块奇特的板子上拿出翠绿色的秧苗,撒到田中,让它们自己“随遇而安”。他每抛撒一把秧苗,手臂上的汗珠就都随着秧苗飞洒向田中。此外,还有一个农民伯伯在除草,伯伯轻轻地弯下腰,用那洁净的双手去清除在稻田里的那肮脏的杂草和污泥。火似的太阳照射在每个农民的后背上,汗水浸透了他们每个人的衣服,一个个农民从田里走出来,都是一身污泥一身臭汗。
忽然,我看到了我年过六旬的外婆也在地里干活,她弯下腰大概只有五六分钟又站起来伸伸腰,并不断地用手捶打着自己地腰。满头的汗珠都来不及擦,正一滴一滴地掉落在田里,像一个个可爱的小水滴贴在外婆的脸上。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李绅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回到家后,我想了又想,觉得自己以前这样浪费粮食真是太不应该了,我下决心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粒粮食。
杜绝浪费粮食心得体会篇4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比喻粮食的来之不易,每一粒粮食我们都要爱惜,可人们却知而不做。
比如,我们中午吃饭,有的同学只吃鸡腿什么的,剩下的米饭,菜,全都到水房倒掉,他们自己认为不好吃,不要了,那非洲的孩子们能有馒头吃就高兴的不得了,那要把这饭给他们,他们不得高兴坏了,再说你倒掉的一粒米饭,一点菜,可都是农民伯伯很不容易,一点点种出来的呀!你随手一倒,那农民伯伯的很多辛苦都白费了,要是换过来,别人随手一倒,你去辛辛苦苦地种,你愿意吗?那为什么你在倒的时候不去想想农民伯伯呢?粮食可是农民伯伯用汗水,用勤劳的双手种出来的,人们啊,节约一些粮食吧,就按小的来说,全国每人节约一粒米就等于节约了13亿粒米,吃惊吧,一粒米是很少,但你要坚持每天节约一粒,那你一年就节约了365粒米,那米就能再做成一碗米饭,去捐给一些贫苦的人,这样就可以帮助一个人维持一顿饭,如果这个人已饿到极点,已快无法坚持时,这碗饭就说不定可以延长她的生命,一碗饭的力量无限大,有时在你眼里是一碗即将被倒掉的饭,但在一个饥饿的人的眼里却是一碗维持生命的饭。
因此,我建议:重视抓好节约粮食。一是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把宣传对粮食的节约放在首位。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及其他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当前国际市场粮食紧缺的严峻形势、国家粮食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勤俭节约传统美德、节约粮食和食品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形成反对浪费粮食和食品强大声势。动员机关、部队、企业、学校、街道、社区、乡村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崇尚节俭、适度消费、文明生活的理念。营造 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浓厚氛围,开展节粮食堂、节粮连队、节粮企业、节粮学校、节粮社区创建活动,把节约粮食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我国是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对人口出生实行限制,也应该对过多饲养宠物限制,以减少对粮食的消耗。节约粮食的宣传要常抓不懈,深入人心。
二是从娃娃抓起,从年轻人做起。在大中小学中普遍开展节约课程或者。家庭对孩子的节粮要从一天三顿饭做起,让自觉珍惜粮食的习惯在餐桌上形成。所有的家长和所有的学校都应负起这个历史性的责任,切实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节约资源、节约粮食的意识,真正使这一代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和素质。
一碗饭的组成着永远是米,米的生产创造者永远是农民,珍惜一碗饭就是珍惜一碗米;珍惜一碗米永远是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珍惜每一粒粮食吧!
杜绝浪费粮食心得体会篇5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民以食为天,勤俭节约,我们要从节约粮食开始。
中国的粮食现状是十分不乐观的,我国虽然凭借着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粮食产量飞增,但人口的增长使粮食人均占有量大大减少,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仅占着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面积,却要养活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如今,吃不饱饭的现象还存在,而铺张浪费的人却比比皆是,他们为了所谓的面子光彩,在餐馆点山珍海味,点得一大桌都放不下,吃不完的就倒入垃圾桶。他们丝毫不觉得羞愧,而认为显摆了自己的阔气,可是他们是否想过,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些人民吃了上顿没下顿,整日为温饱忙碌啊!浪费粮食是最可耻的行为,我们应该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
另外,我们还应该有“一饭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的情感。如果你曾下田劳作,从翻地到播种,从插秧到呵护禾苗茁壮成长,再收割、晒干、入仓,最后碾成白花花的大米,要流多少汗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我们有什么理由浪费一粒粮食呢?珍惜粮食,是对农民伯伯辛苦劳动的尊重。
珍惜粮食应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第一,去餐馆吃饭,要尽量少点,少了再加,吃不完打包回家。第二,不能挑食,做到不浪费任何一样菜。第三,吃饭时不掉饭粒,每餐把锅里的饭盛干净。第四,妥善收藏好粮食,不使其霉变。
爱惜粮食是美德,糟蹋粮食就是作践自己,我们应以节约粮食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
杜绝浪费粮食心得体会篇6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美食大国,中国人爱吃,会吃,痴迷于吃,所以也便有了“民以食为天”之类的俗语。但是中国人除了吃得多,浪费掉的更多。
据在国外亲戚讲,参加一些聚会,去饭店吃饭时,吃光盘中的食物是对厨师的赞赏,是对食物的肯定。而在中国,吃饭盘中食物在一些人的眼里,是一种卑贱,被人看不起的行为。难道只是因为国籍的不同,人们的思想就有如此大的差异吗?
“舌尖上的浪费”实在太严重,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去北方的参加表哥的婚礼,作为东道主,热情款待。8个人上了30几个菜,菜叠了好几层,亲朋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寒暄忆过往,很多佳肴连品尝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酒足饭饱,一个人的胃是在装不下那么多的食物,只能闻美味兴叹。我提出了把没有动过的食物打包带回家继续食用,叔叔们也许为了体现大方豪爽的面子,拒绝了打包,结果眼睁睁地看着一盘盘食物直接流入了垃圾桶,有一只鸡还没有吃也直接丢入垃圾桶里。面对盛情的长辈,又无力阻止,这种感觉心里好难过。
我们学校有大块农场,每个班级有自己的种植区域,每周我们跟着学农老师,一起学种地,一起播种,一起施肥,一起收割。体验到了一粒食物从发芽到收割的整个过程,知道了农作物到口中的过程是要经过这么多程序。
现在学校同学间流行一种行为叫做“光盘行动”,就是吃饭时要打自己的食量,吃光碗里的饭,盘里的菜。如果出去吃饭时吃不完的菜要打包,努力做到不浪费一点粮食。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兜着走。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好,不仅仅致敬了向天要粮食农民伯伯每天辛苦的劳作,也尊重了做食品加工每个环节师傅们的付出,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豁达与包容。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如果吃不了,那我们就“兜着走”。从现在开始,让我们都节约粮食吧,请相信我们。
杜绝浪费粮食心得体会篇7
说到,“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珍惜粮食,节约资源——光盘行动”这句话时,平时喜欢watchtv(看电视)的同学们一定会想到,电视里有个公益广告里的一句话——“立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今天不剩饭,从我做起,我,是“光盘!”怎么样呀,是不是非常熟悉呀!没错,这就是光盘行动的口号!
要不是那天,我看见有10个人拿着5万份宣传单在8个加油站散发。要不然,我还真不会相信“全世界饥饿的人口数超过10亿!全球平均每年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可达1000万,每6秒钟就会有1名儿童因饥饿而死亡!如果我们每天的食物减少浪费5﹪,就可救活超过400万的饥民!”这是“光盘行动”宣传单上的话,我相信任何一个人看到这样触目惊心的数字,嘴巴都会张成“o”字形,都会再也无法忍心将盘子中没有吃完的食物倒掉!
如果,我们说起来浪费,还是在饭店,餐馆里工作的服务员们看的最多、最心疼。有的顾客爱于面子问题,点了好多菜又吃不完,还不愿意打包。他们可能是忘记了《悯农》这首古诗:锄禾 日 当 午,汗 滴 禾 下 土。谁 知 盘 中 餐,粒粒 皆 辛苦。每一粒米,每一棵菜,都凝聚了农民伯伯的汗水和心血,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坚决不浪费一粒米,一点菜。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珍惜粮食。
有一次,舅妈请我去“北京烤鸭店”吃晚饭。舅妈先替我们点了一道这个饭店的特色菜,接着,我们又点了三、四道菜。吃完饭后,我发现:还有许多菜没吃完。我心想:倒了也太可惜了,不如打包吧。可谁知道,舅妈早已经准备好打包的饭盒了,我帮着舅妈把没吃完的菜拨到了打包盒里。嘴里还嘀咕了一句:今天不剩饭,从我做起,我,是“光盘!”舅妈说:“你也知道呀!”我点了点头。
我们家也在施行“光盘行动”。每天吃不完的剩饭剩菜都会换一个小碗装起来,再放到冰箱里。等着吃下一顿饭的时候拿出来加热一下。在我的碗里,你看不到一粒米饭,因为它们都被我给“消灭”了!
今天,你“光盘”了吗?
杜绝浪费粮食心得体会篇8
勤俭就是勤劳节俭,包括努力工作和节约用度两个重要方面。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的美德,《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引古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提出:“俭德辟难”之说,《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在现在社会,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费的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勤俭作为一种美德,作为一种工作态度、生活作风或治国方针,还是要大力提倡的。
有许多的历史人物都以勤俭来修身,他们不仅在国家事业上勤劳,而且在家庭生活上也非常节俭。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如尧特别关心民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是自己的过错。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正是由于尧在事业上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成为一位圣贤。
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也把节俭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以节俭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他在生活上坚决反对奢侈浪费。有一年,他被贬黄州,俸禄减少,这给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渡过困境,它不仅辞退了身边所有的仆人,而且自己更加节俭,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完整详细的开支计划,把所有的收入和手边的钱都集中起来,然后将这些钱分成十二份,每月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天只用一份。他就是这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度过了难关。“君子以俭德辟难”,苏东坡就是这样做的。
奢侈浪费小到足以破坏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大到足以灭亡一个无比强盛的国家。自古就有许多帝王在刚开始创业时,以勤俭修身,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但后来他们逐渐放弃了勤俭而一味的追求安逸享乐,结果招致了自己的灭亡。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但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每天在宫廷上用重金请人表演,演得好,用重金封赏,并且整天大肆兴建乐宫,乐队,造成黄金流失,最终导致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中国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时更是如此。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分别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规劝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实现长治久安。
还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意思是说,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很难。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的。它强调要自觉保持节俭,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商纣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制。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能力。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淡漠了古人的教训,大肆的奢侈浪费。我国就形成了一种通病——“节俭冷漠症”。身边的小事就足见这种病态的严重。白天明亮的教室里非得开灯,洗手间的水龙头“细水长流”,电脑永远处在待机状态,简直是“不知节俭何滋味”。据上海能源管理部门统计,按平均每户家庭有15瓦特的耗电量计算,上海480万户家庭在白天高峰时就增加了2。5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一台电脑的待机能耗30瓦,如果上海15万机关干部下班后都不关掉电脑电源,仅此一项,就将每天增加4500千瓦的用电负荷,倘若加上企事单位的的电脑待机浪费,数字十分惊人。如果这样浪费下去,有多少能源将被这样白白的浪费掉。为国家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长此下去,即使我国再强盛,恐怕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
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忘于奢靡。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阶段,所以都很勤俭节约。但是对于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这是几千年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从俭,不糜费财物,认识我们崇尚的美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杜绝浪费粮食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