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在读完一本名著后有感而发的一种,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及时记录我们内心的情感,下面是陆玖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800字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800字篇1
一向都没有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总是觉得好像书里的文字认识我我却不认识他。可是看过之后有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一本书文字不在于能看多少,在于你理解了认识了多少!其实它里面所谓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不是很理解,可是我唯一看懂了就是应对和勇气。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应对苦,应对饿,应对困境,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应对这么一个巨大的财富,我们当然要捡起来,人生就是积累的过程嘛。期盼成长就要应对所谓的生活烦恼,看过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应对,然后理解。
作者说过,放下人生的某些东西,必须会给心灵带来痛苦,而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应对死亡。任何的放下在必须高度上说都是放下自我--放下速度、放下情感、放下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甚至个人人生理念,这种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经历这种痛苦,我们就无法超越自我、自我的灵魂。可为何要追求这种自我精神的发展呢作者坦言,“或许你能够找到答案,或许怎样努力,你都与最终的答案无缘。”应对放下,应对痛苦,其实人生重要的不是行为,重要的是态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气,所谓勇者无敌,好多人都说年纪越大胆子越小啦。还是懵懂的小孩的时候,心怀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说青春期叛逆,可是仅有在青春期我们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我,一一光青春然后无畏。
作者首先让我们认识到问题,应对问题,并研究问题的根源,慢慢地教会我们爱的方式,鼓励我们坚定信仰,真正的爱,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执着于痛苦,而是微笑,应对然后理解,树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生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教会我们让心灵成长,让心智成熟。并且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忙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一温一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一温一暖的名字,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读《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觉就想起这样的诗文,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很简单,给我们的心涂上幸福的颜色,应对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样的胸怀,应对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一温一暖的一一光下。
书中反复强调真正的爱,我们每个人对爱的定义不一样,有过爱才能了解爱,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应对,才能够真正无畏。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必须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条充满幸福欢乐充满爱的指引人心灵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800字篇2
让人觉得“孤寂”的书名,是当初吸引我去翻阅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这本书据说曾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还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二十年。一翻作者简介,发现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难道这是一本心理学书吗?随手翻阅一下,却发现语言很平实,还有一些真实的事例,于是,我开始了此次阅读之旅。
一向以来,作为特教教师的我,当被其他人问起职业时,他们都会追问两句:是小学还是中学教师啊?是教什么的?当了解真相后,大都会“夸”上一句:很有爱心的工作啊!“爱”这个字眼似乎总会在我耳边响起。固然,在他人,甚至是自我看来,做教师的都要有一颗爱心,而做特教教师的,这颗“爱心”的分量应当还要重!所以,我也曾单纯地认为,只要抱着对学生的爱,就能胜任这份工作了。但当我读完《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爱”时,顿时哑然失笑,我对于“爱”的理解看来是有失偏颇的。
诚如书的作者说道:“爱是自律的原动力”、“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我,也是爱他人”。看来,爱不仅仅是为了促进他人心智成熟,还是为了促进自我心智成熟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像这样,对于“爱”的一系列的阐述,顿时让我觉得心域宽阔了许多。这又让我突然记起导师在我们新教师带教会上提及的“爱”的意义:“用爱打开心灵”!是啊,要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要让自我的心灵更充实丰腴,就必须要怀有“爱”意。
要爱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要爱我们的家人,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要爱我们的工作,这样才会找到自我的人生价值!
要爱我们的生活,这样才会让热情和自信充满每一天!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800字篇3
记得大概一年半前我就看过m斯科特派克的这本著作,然而,当时并没有看完。从此刻的角度看过去,我发现自我当时是“不明白自我不明白”的境界,所以当时并没有觉得此书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此刻,我明白自我不明白了,所以觉得此书真是句句金玉良言。如果按照这个说法的话,那么今日又有多少我自我不明白自我不明白的呢?恐怕不会比从前的更少,我又有什么理由满足于已经明白的道理呢?
全书第一句:“人生苦难重重”,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是啊,人生本就是苦难重重的,无论你怎样努力,你都无法永远摆脱苦难。不一样人生,人生的不一样阶段,都有各自的苦难,这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人十分的努力,而其努力的目标是摆脱苦难,那么他注定是备受挫折的,因为他会发现苦难如影随形。有些人可能被认为生来就不需要受任何苦难,可是饿汉又怎样会理解饱汉的苦恼呢?
如果能平静地理解“人生本就是艰难的”这个观点,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那么,为什么人生本来就要是苦难的呢?有些宗教归结为“原罪”,有些宗教归结为“来世”,我觉得原因是“仅有经历苦难才能取得提高,而人类本身就是天然地追求提高的。”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难题,应对它,你是哭哭啼啼,还是勇敢奋起?你是束手无策地哀叹,还是进取地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慷慨地将方法传给后人呢?
part1: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欢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如果孩子童年的时候缺少父母的爱,孩子就会对未来充满恐惧。他们觉得世界不安全,甚至把世界看成是地狱,这种感觉会一向带到成年时期。他们不愿推迟满足感和安全感,更想选择当即透支欢乐和满足。他们觉得未来遥远而渺茫,让他们缺乏起码的信赖感,哪怕未来要比此刻好过许多倍,他们也宁可选择得过且过。
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问题降临,必将带来程度不一样的痛苦体验。尽可能早地应对它们,意味着推迟满足感,放弃暂时的安逸和程度较轻的痛苦,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如此才会得到回报。此刻承受痛苦,将来就可得到更大的满足感;而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part2:承担职责
我们必须应对属于自我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显然一点好处也没有;指望别人解决,也不是聪明的做法。唯一的办法——我们应当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还是由我来解决!”相当多的人只想逃避,他们宁愿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个问题,不是我而是别人的原因,是别人拖累了我,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应当由别人或者社会替我解决。我绝不是我个人的问题。”
我们请求别人为自我做决定,是力图把职责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上司。为远离职责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part3:尊重事实
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觉,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我的位置,明白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这个地图其实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出生时,并不是带着地图来到这个世界的。为在人生旅途上顺利行进,我们需要绘制地图,为此显然要付出努力。我们的努力越大,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地图的准确性就越高。相当多的人却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原有的地图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的认识狭隘而偏激。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咨询,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仅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我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在于唯有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资料翔实和准确。
part4:坚持平衡
自律,是艰苦而复杂的工作,你需要拥有足够的勇气和确定力。你以追求诚实为己任,也需要保留部分事实和真相。你既要承担职责,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职责。为使人生规范、高效、务实,必须学会推迟满足感,要把眼光放远。还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要经过适当的努力,让人生的欢乐多于痛苦。换句话说,自律本身扔需要特殊的“约束”,称之为“坚持平衡”。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800字篇4
在素质班的要求下,我翻开了一本以前从未听说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此刻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共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承载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性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作者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时间不一样而已。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视问题开始。可是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难的旅程。
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进取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坚持平衡。时间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你要勇敢应对痛苦而非逃避。
人生是一个应对问题病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困难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并享受更大的欢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突然想起我的一个习惯,比如说在吃一碗鸡蛋面的时候,最期待的往往是我最爱的鸡蛋,可是面我也得吃完。每次的选择都是把蛋留到最终,即使吃面的时候有点勉强,可是有蛋在后面等着我,所以最终的感觉大多还是满足。这不也是一个推迟满足感的过程吗呵呵……
很幸运有机会了解这本书,否则将会是我心智走向成熟的一个遗憾。我会慢慢学会自律,学会爱,学会独立,找到真正的自我,做自我的主宰,用进取平和的心态迎接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800字篇5
这是一本滋养心灵的书。
读完此书后,我并不试图转述此书的资料,只是提议每个人都去认认真真读它一遍,相信你必须会有所收获。
人生苦难重重。
在必须意义上,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程度的心理问题,出现问题,我们就要去勇敢的应对和解决,而不能逃避,因为越逃避,随着时间的积累,问题就会越大。
心理疾病实际上比身体的疾患更严重,它不但影响自我的生活质量,还严重的侵扰自我周围世界,让自我的亲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我的命运,但每个人都要有改变自我命运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实现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爱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是获得自身解放和成长的方法论。爱则让我重新认识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动力。
人生就是不断地寻找平衡的过程,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寻找认识真我的可能,我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也在发展自我。不要轻易地向命运妥协,应当是在不断地抗争中去寻求心灵的解放。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作者给出爱一个与众不一样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爱是自我完善的需要。这让爱不再是狭隘的和自私的,这让爱不再以占有为目的,这让爱能够全然的去理解。
爱不是纵容,但也不是出于善意的约束和纠正。它一方面是自我完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经过改变自我去改善别人,是渴望滋润对方的心灵,让对方获得成长、因自我而逐渐完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800字篇6
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但有许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日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我认为任何人都该读一读《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叙说中感受这本畅销20余年的心理书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
“自律”被作者分为几大类,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个实例引发的思考。一个女财务分析师因经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医生求助,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无意当中的一个问题解开谜底“你喜欢吃蛋糕吗”因为这位分析师喜欢将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样,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难的事,导致她整体速度极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们止不住先尝甜头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这种习惯如果不在童年时养成,长大便无法改善。所以导致拖拉,中国的许多学生会产生这种行为,往往是因为贪图一时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对孩子们至关重要,家是人们的第一所学习,也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有许多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上,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所以,父母应当学会关爱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对症下药地解决孩子的疑惑。让孩子得以健康欢乐地成长。当然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使孩子不懂自律,无法无天。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带来幸运,缺乏爱的只能导致不幸。仅有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才会拥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认真倾听
在我们六年级之前,常会拉着父母不断地说话,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往往父母会不理睬或假装倾听,实际忙自我的事以及有选择性第倾听。但应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方法明显不适宜。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个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能从孩子口齿不清,语句不通中品味更伟大的不一样,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发掘不平凡之处,将个人想法放在一旁,尽可能低体会说话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为什么人人都爱逃避问题是因为我们心智还未成熟,本书作者点明了一个人们从来不敢说的,也不愿承认的话:几乎人们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时间不一样而已。但我们不能逃避它们,而应当勇敢滴应对自我的问题,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800字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