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决策和选择,心得体会是个人生命历程的总结,增添更为深沉的思考和内在的力量,陆玖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自卑的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自卑的心得体会篇1
行动果然是缓解焦虑的最好办法。还记得去年暑假,我也是刚送走一届毕业生,按照三年一循环的规律,我估计自己会被派去教七年级,已经三年没有当过班主任,我想这次一定无法豁免的,所以整个暑假我几乎是见人就会说“我可能要当班主任了!”当时我的焦虑是可想而知的。
今年暑假前我加入了隆春晖名班主任工作室,因为知道班主任工作在所难免,所以这次我变被动为主动,放假前已向学校提出申请,希望能够从七年级开始接手一个新班,带三年送他们毕业。暑假过半,虽然是在任务驱动下,才阅读完一本班主任工作室推荐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他们都觉得这本《自卑与超越》最是难读,可我第一眼就相中它了,我用了十天的时间每天读一点地读完了,再读第二遍,整理了近五千字的笔记。如果要问阅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更加从容,坚定。对即将到来的班主任工作,我在心理上已经准备好了,抚平了我内心蠢蠢欲动的焦虑。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所以直面问题,寻找解决之道,这是最直接地抵抗自卑的方法。
书中关于行为的根源——早期记忆,虽然我看完之后仍不具备作者那种能通过早期记忆,推测出一些隐藏的信息,但我还是非常认可的。这本书成书于1932年,后面出现的一大批心理学方面的书,应该都是以这本书中的理论为基础的。合作的重要性在书中一再被强调。作者认为合作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些问题儿童,罪犯,精神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训练的缺失,对合作的任何妨碍都会导致最严重的后果。
“没有学会如何了解儿童的人,是不可能了解成人的。”“不能以友善的方式进行的便是错误的。”“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这都是学校教师的工作。”“教授课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生活中的其他部分紧密连接,使孩子们能够看出这种教导的目的和他们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假如我们都能体会到合作和爱情是绝对无法用武力获得的,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一定可以避免没有必要的紧张和没有用处的努力。”书中类似这样的句子像矿藏中的金子,总是能让我眼前一亮。
这本书更多的.是从理论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个体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作者谈生活的意义,讨论人生的三大事实以及随之而来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和性。我想这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可能本书的前50页会读得有点费劲,显得有点枯燥,觉得他这里所谈的问题都是些正确的废话,但这正是整本书的理论高度所在,没有故弄玄虚,没有哗众取宠,纵观全书,书中观点是建立在事实和常识的基础之上,我反而觉得难能可贵,应该也是这本书经久不衰,畅销80年的原因之一吧!
对我而言,最具指导意义的部分应该是第六章家庭的影响。
“如果女人真正能够把家事看作是一种艺术,从中能获得乐趣,并能丰富光大她家人的生活,她就能够使它成为比世界上任何其他职业都不逊色的工作。对自己的女性角色不满意的女人,她生活的目标会阻止她和自己的孩子作亲密的联系,她的目标和孩子们的目标并不一致,她经常念念不忘要证明她个人的优越,为要达成这个目标,孩子们便成了碍手碍脚的累赘。和母亲发生关联的,有她的孩子,她的丈夫,以及围绕着她的整个社会生活。她必须对这三种联系给予相等的注意,她必须凭借尝试冷静地面对这三者。假如母亲只考虑她和孩子们的联系,她难免要宠坏他们。她会使他们很难发展出独立性以及和别人合作的能力。在她使孩子和她自己成功地联系在一起以后,她的第二个工作是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他父亲身上。以后,她还要使孩子的兴趣转向环绕着他的社会生活,转向家里其他的孩子,转向朋友,亲戚和平常的人类。因此,她的工作是双重的:她自己必须给予孩子一个可信赖人物的最初经验,然后她必须准备将这种信任和友谊扩展开,指导它包括整个人类社会为止。”
自卑的心得体会篇2
自卑是什么,作者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每个人为自己构建的“生活意义”各不相同。但是,思考生活的意义,不能忽略三个基本事实:
(1)人类生活在资源贫瘠、物少人多、竞争激烈的地球上;
(2)个人很脆弱,受到种种限制,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单独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假如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并且想只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应付一切问题,他只能面对失败和灭亡;
(3)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人类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事实。由于这一事实的存在,人类社会才产生了爱情和婚姻这两种联系。
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我们一生中所经历的事物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事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事物对我们人类的意义。即使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中最简单的事物,人类在接触它们的时候也是从自己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来看待它们的。
如何超越自卑?作者是从者和治疗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作者否定了遗传或者性压抑决定性格的观念,认为自卑是有希望被纠正的。作者认为人们需要判断哪些行为其实是自卑的表现,患者的潜在愿望是什么,患者的哪些早期经验造成了现在的错误反应模式,然后向患者指出错误所在,鼓励其建立正确的反馈模式——即作者通篇强调的“合作”,以达到一种利人利己的普世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吧!我认为人类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改变,提高自己。
自卑的心得体会篇3
嗯,我自卑过,也将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种习惯,没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经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状况,还是从读了阿尔弗雷德的《自卑与超越》开始的。怎么讲呢,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书中讲,人自卑的一个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时候,我比较好强,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但是别人都长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特别滑稽的是全模拟队个头1米92的大懋和我一个宿舍。这样的心理路程你们不懂,为了上课能和他们一样快,我简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来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又都来自于社会的共识,所以啦,有社会就有自卑。虽然文中讲的是个体心理学,但是怎么能逃脱社会的污。
社会这个污妖王产生了太多的坏水。比如贫穷,曾今有一年春节,家里都买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时候感觉无助到极点,自卑到骨子,也发奋的去努力,只为改变。所以说,自卑也是人们超越的一种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累,有人有钱,有人有知识,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还有退路。有时候,最简单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有人选择避开众人,两耳不闻式的读书、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短暂的平静,但这就像毒瘾,一次一次的将你吞噬,有人从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决,超脱自然,别人所谓的出世吧!我有时候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哄哄自己的内心,让他安静,有时候直面现实-------我虽然个头矮,可我身上的担子重啊。磨练的就是一种心境,这种时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触底没?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幸好,在这种心境的腾挪辗转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根源,我开始学着去解决他。
自卑的心得体会篇4
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步步深陷,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上迎候解放。
这是史铁生在《病隙碎笔》里写的一段话。
事实上,在东亚,我觉得人们非常容易在和自己相处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我们一出生就被投入了一个judging的世界,每个人都在赛道上前进、后退、比较、被比较。大多数时候,人们的自信并不是因为真的“自信”,而是因为“我击败了别人”。换句话说,你的自信,也是“慕强”“恐弱”的。
我时常觉得,我们都被外界的评价标准绑架了。
在和这个问题struggle这么多年之后,我有了一些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
“自卑”是自己用外界眼光凝视自己
这是我获得的一个最大的教训。
给大家举个例子。
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在因为钱而焦虑,大约是从小学时期持续到现在。我的经济状况一直非常不健康,我真的过了很多年那种时不时身上一分钱都没有需要紧急和朋友求助v我50的生活,现在也仍然是这样。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非常、非常久:穷。
当你在物质上贫穷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地就会认为自己是负面的:狼狈、搞笑、不体面的,穷酸的,总是给别人带来麻烦的,像一只寄生虫。
事实上我的朋友们非常好,他们总是随时给我支持,也从来不会仔细询问我的经济状况让我为难,这样的体贴事实上叫人更难受了。
所以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这个问题是“羞于启齿”的。它“羞于启齿”是因为我把这样的物质现实和我的精神人格挂钩。物质上的穷被联系上了精神上的穷,我根本没法抬头挺胸堂堂正正的做人。
第一次改观出现在我关注了铜雀老师的wb之后(@agent20003).她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从来不避讳自己的“穷”的人。她曾经分享过自己认为必胜客是奢侈品的童年,最近正在大骂九价太贵。
我觉得这种戏谑是最伟大的:本质上来说,她根本不在乎。她这种大大方方的“穷”的态度给我的金钱观带来了一种颠覆。而当我被颠覆过后再去回看这个问题,就会意识到:
穷并不能真的能和我的人格相联系,是我自己把它挂上钩了。
穷是一个客观现实,穷酸是一个外界评价。因为穷而自卑就好像是法庭还没开庭传唤,你就已经自己屁颠屁颠跑上刑场把头伸进断头台里——它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评价、自我束缚。
所以事实上假如你仔细去想,就会觉得这其实是很滑稽的:有些人因为丑自卑,有些人因为胖自卑,有些人因为成绩差自卑等等。这些事有可能是客观现实,有些是他人主观评价体系赋予给你的“现实”,无论如何,你有什么必要把它和自己的人格联系起来呢?
说实话,假如有人因任何事而羞辱他人,这一定是因为他自己也因为这件事而感到自卑。他成为了这链条中慕强恐弱的一环,所以会谄媚,所以会霸凌。当你理解到这个事实之后,就会感到这些评价者的可笑。
二
“说破无毒”是最好的办法
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说破无毒”是最好的办法。
事实上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当你忸怩、对某件事遮遮掩掩的时候,人们会窃窃私语;当你大大方方地把它说出来,表现得“这根本没什么”的时候,人们反而会觉得,哦,这真的根本没什么。
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样,当你直接的说出自己一直避讳的某件事,说完之后就会觉得这也没什么了。
之前去咖啡厅,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点东西,如果是以往我可能会说,嗯我不想喝,或者说我不能喝冰的云云;但那一次我直截了当的说,我没钱,穷死了,点不起,你自己去点吧。
说实话,第一次这么直接地说出这件事,有一种打破桎梏的报复性快感。从那之后,“穷”这个客观现实和我人格之间的那个链条就断了,这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我强烈建议大家尝试一下这个方法。你可以找一个亲近的朋友,找一个社交平台,你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那些“羞于启齿”的事:
我很穷。我买不起卫生巾。我很胖。我肚子上一圈肉。我成绩很差。数学又没及格。我人缘很差。我没有亲近的朋友。
你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把你的担忧统统说出来,然后问问自己,
so what?
ok,我的人生很糟糕,我的人格很糟糕,我的什么部分很糟糕,然后呢?那又怎么样?
当你习惯这样直接地描述它之后,这些事渐渐就会像“我在呼吸”这样的中性话语一样,不会对人的心情带来任何影响。
所以,这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本质。把藏起来的东西摆在台面上,反而会让人重获呼吸的自由。
三
人类的痛苦始于被逐出伊甸园
假如要给这件事上升一点哲学深度的话,我会说人类的痛苦始于被逐出伊甸园。说实话这是我非常讨厌的一个典故。
我之前读文献,中国原创的文论里有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概念,我在便签里记下了这些:
/事实上这是新歌spoiler
所以事实就是这样,人类被逐出伊甸园就是一次“伦理选择”,人们拥有了羞耻心。羞耻心是最烂的东西,它是被社会伦理所赋予的。我时常觉得人类和“粪便”的关系很不健康,人类拒绝接受这些“不好”的东西,努力把它隐藏起来。
?德米安》里有黑白两极的世界,而人努力只呈现、生活在白的那一级里。事实上,只有奋争出壳,打破世俗的评价标准,去追寻亦黑亦白的abraxas才能真正的重返于混沌之中,正视自身每一部分存在的理所应当。
自卑的心得体会篇5
我曾经是一个自卑的男孩,就如大多数自卑男孩一样,我也曾暗恋我的同桌。她是个很可爱的女孩,齐刘海,马尾辫,肤如凝脂,笑若春风。
我不敢直视她的目光,但又会偷偷地在后排看她的侧脸;我不敢与她说话,却总是在饮水机前假装偶遇。
我不敢和她表白,一整个青春期我都在自作多情与自卑中度过。即使我名列前茅,即使我相貌中上,即使……但自卑的种子却在我心中蓬勃生长,直到坚不可摧。
我曾以为我会与自卑相伴终生,但我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阿德勒,世界心理学三巨头之一,《自卑与超越》便是我和贵人的精神交流的场所。
一,我与阿德勒的第一次谈话 阿德勒:所谓性格,就是在应对挑战时的习惯性行为模式和心理态度。你从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学车、第一次面对暗恋的人,我们不断地在 “逃避挑 战”和“迎接挑战”中做出选择,我们内心中“我能成功”和 “我不行”两种声音不断博弈。
我们每次退缩,每次讲出“我不行”时都会给我们未来的抉择积累“惯性”,直到我们下意识地选择逃避,下意识的认为“我不行”。
我:我明白了,所谓的自卑只不过是因为我长期选择逃避,长期地给予自己“我不行”的负面心理暗示所导致的。那么只要我有意识的纠正逃避的生活作风,给予自身正向的心理暗示便能扭转自卑的性格。
阿德勒:是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便是改变的第一步。
第二次对话.自卑,社恐?还是逃避?
我:先生我回去认真思考了你的理论,我认为我的情况比你想象地更复杂,我除了自卑还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所以我一次次地逃避社交,可我越是逃避就越是自卑,心中的枷锁越来越紧。
阿德勒毫不客气训斥我:哪有什么社交恐惧,那只是你编造的谎言,你不敢面对交友课题和婚恋课题,你选择逃避,逃避使你不安,为了缓解不安,你欺骗自己,你告诉自己我有社交恐惧症,好像有了社恐这一理由你就能心安理地逃避!
我无言,沉思良久,鼓起勇气问道:阿德勒先生,我已经认识到了我的问题,但我能改变吗?
阿德勒:当然能,只要你想改变。
第三次对话 世界很简单,只是我们想复杂了
我:您上次的教诲的确让我受益匪浅,我不再逃避社交。相比之前,我在与人交谈时多了丝从容,但我还有不懂得地方。
阿德勒:请讲。
我:我发现世界很复杂,您的理论虽能给我勇气但却无法帮我应付复杂的实际情况。比如上次我参加聚会,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缩在角落,而是鼓起勇气加入讨论,但我一说话就冷场,那感觉糟糕透了。我想如果我鼓起勇气向喜欢的人表白,那场面肯定更尴尬。
阿德勒:世界本来是简单的,只是我们想得太复杂了。你讨厌社交,因为你害怕一发言就冷场;你不愿向心仪的女孩表达心意,因为你害怕你喜欢的女孩对你冷嘲热讽,对吗?
可真实的情况真的会这么糟糕吗?当你发言冷场时,会有人善意幽默地叉开话题,大家也会默契地配合,避免让你自责。当你对心仪的女孩表白时,她或许也会向你表达爱意,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礼貌地拒绝你。
我:嗯,听你这么一说,豁然开朗,那天虽然我冷场了但大家都在避免让我感到尴尬。世界本充满善意,只是我习惯悲观地看待世界。这么看来世界如何的确取决于我们的态度。
阿德勒:看来这些天你进步了不少。
第四次对话.我为自己起舞
我:先生,我们又见面了。听了您的话后,我逐渐改变了观念,自卑是逃避的借口,世界充满善意,我们对世界的态度决定了世界的样貌,这些观念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勇气。
阿德勒:你能这么说我很开心,的确,我所创立的心理学就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
我:在人际交往中,我有了勇气,大家都很包容我,甚至老师也感受到了我的变化,还特意地夸奖了我,可我在社交方面依然很笨拙,总是制造尴尬的局面,我对此总是很愧疚。
阿德勒:你并不需要为那些无伤大雅的失误而愧疚烦恼,他人也不会在意你的笨拙。我们并非世界的中心,没有人会全方位关注我们的缺点。我们每次起舞都是在我们生命舞台的中心,我们只为自己起舞,为自己而活。
我:也就是说,我在挑战社交问题时,虽然闹下各种笑话,但没人会因此嘲笑我一辈子。而我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舞出了生命的精彩。我的朋友包容我,我的老师夸奖我,也正是被我为生命起舞时散发出的光辉所感动!
阿德勒老师的任务
我:您是我的贵人,如果没有您,我可能还在自卑的泥潭中挣扎!
阿德勒:得到你的认可我很开心。我希望你能把我的观点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可是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做到这点,我只是个普通学生。
阿德勒:记住我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
自卑的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