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作文能够及时记录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留下难忘的回忆,写作文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写出独特的作品,以下是陆玖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回家过年作文8篇,供大家参考。
回家过年作文篇1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老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相信大家都曾听过这首歌。每当过年前,大家不管到哪儿去,都能听见这首《常回家看看》,每次听见这首歌,都能听进心坎,觉得非常温暖。
过年前,老爸给叔叔打了个电话,让他回家过年,跟二十几年没见的朋友聚一聚。老爸打完电话对我说:“有一位叔叔的老爸老妈都去世了,家里的房子也没了,所以二十几年没回老家,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啊!”过年前两天,我和老爸回了老家,见到了从天津赶回老家的叔叔,老爸对叔叔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完的心,他们百感交集。老爸邀请他住我们家,叔叔说:“哎,二十几年了,我们都四十几了,真是‘乡音无改鬓毛衰’啊!”
过了几天,叔叔的女儿也来我们这里做客。我和姐姐真是素不相识,但情投意合啊!有一次吃饭后,老爸和叔叔坐下来谈心,叔叔说:“不是我不愿意回老家,而是回了老家也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说着说着,他眼眶湿润,喉咙哽咽。老爸握住他的.手说:“在村子里,不管是哪一家,都永远是你的家。”听了这话,叔叔热泪盈眶,心里暖烘烘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我看见老爸和叔叔是那么的难舍难分,他们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别。他们都不知道下一次见面会在何时。叔叔他们回到天津,给老爸发了一条短信:谢谢你们这些天热情款待,若有机会,欢迎到天津来玩!
我真期待叔叔明年过年时的到来,年年都能看到他们兄弟见面的情景。
回家过年作文篇2
都说家是孩子们的—避风港。没错,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都是家人最关心我们了,家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给人一种依赖的感觉。家总有让你牵挂的东西,而且还有令人难忘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因为上班工作的'原因,胳膊出了点问题,必须开刀做手术,对于做手术这事情我没有告诉爸妈,但最后还是让他们知道了。爸妈知道我做手术住院了,就急忙往医院赶,爸妈一找到我的病房之后就开始抱怨我:"为什么做手术这么大的事不告诉我呢“。父母这种心情做儿子的我怎能不理解呢?我知道他们出自这般抱怨是因为他们关心我,担心我。此刻,我看见母亲头上遮掩不住的白发,她脸上纵横的皱褶,此时我的眼眶湿润了。
对,他们老了。岁月催人老,但也让我们逐渐成长,走向成熟,岁月可以改变你,但改变不了岁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头再来。所以把握好现在,别让他们再孤独了,他们需要我们的陪伴,家里的大门为我们一直开着。过年回家吧!
我们所置这个世界如此幸福。美好的东西到处都是,爸妈给于我们太多了,我们却视它为理所当然,而不加重视,不知道报答。其实,他们并非需要我们的报答。 当我们闲暇高呼无聊的时候,别忘了分一点思念给他们。
也许,当你拿起电话对他们说:”爸妈,今年过年我就回来了。”此时我想,他们已经很开心了。
过年回家吧。
回家过年作文篇3
父亲用哥才买的新手机给我打来电话,兴奋地告诉我,哥也买手机了,父亲说这玩意儿还真怪,他在那边轻轻一按,我在这边就有了反应,父子俩就像面对面在说话了;接着又问我何时回家过年,到时要不要他去车站接我。父亲的电话将我从繁忙的“年终总结”中拉回到了现实,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又该回家过年了。记得去年回家过年时,村里已经出现几部手机,看来,哥今年干的不错,过年的不错,过年也用上手机了。
故乡小山村的上空炊烟缕缕,肉香四溢,过年的味道于刹那间变得出奇地浓郁了,只是,我还在这浓浓的味道中闻出了一丝淡淡的乡愁,我的心早已飞回故乡那个遥远的小山村了。故乡的父老乡亲,大概已经在忙着杀猪宰羊、磨豆腐、打糍粑了;无论男女老少,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对方的年货办的如何,不等对方回答,自己却先笑出声来;家有出门在外打工的人员,也开始陆续返乡,他们背着大包小包,逢人就派烟发糖,讲讲自己在外面精彩世界里的新鲜见闻,令沉闷了一年的村庄又热闹起来;我那顽皮侄儿,已将一个很大的爆竹点燃烧,只听得“轰”的一声,铁皮碗飞出二十几米,宛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将孩子们过年的欢乐捎向广阔的天空。
有时,人们三五一群、七八一伙围坐在八仙桌旁,打“斗地主”或者下象棋,赢的拿来纸,让输的一方撕下一块儿贴在脸上,每当这时,围观者不是哈哈大笑就是大声起哄,十分热闹。牌打完了,棋下好了,主人家便端出瓜子与糖果来招待。
大年三十早晨与正月初一早晨的'两顿饭称为年夜饭,必须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吃,饭前一般要敬祖宗和燃放炮竹。因此,天气阴冷一点,炉火生大一点,炮竹放多一点,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喝酒吃饭,传统过年的气氛与味道从浓浓的酒香菜香中飘溢出来了。换句话说,所谓过年的味道,在这里其实就是指的一家团聚与亲情的味道,正是有了这种味道,才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乡愁。
大年初一,天一亮,炮竹轰鸣,所有人互至问候,祝福新的一年。随着村里手机等现代通讯手段的慢慢普及,手机短信与电话问候,大概将为故乡传统新年带来新的气象;那些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法回家与父母团聚的儿女,可以通过手机与电话,给父母捎去新年的祝福,给儿女送来欢乐!稍稍弥补心中的遗憾,缓解醉人的乡愁……
回家过年作文篇4
大概要追溯至二十年前,我大约五岁,那时提起过年,我们差不多同龄的伙伴们高兴得就像一只顽皮的猫儿,在家中蹦蹦跳跳的,那股兴奋劲儿——简直像当上皇帝一般。
像我们那时的孩子,因为过年会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饿,大一点的孩子更可以摆脱平日的“劳役”,因此会开心个不停。
或许怪那时的日子太过清贫,平日里要吃得上一顿好的是极不容易——吃得上肉的人家很少,一般人家除非是有贵客来的时候,孩子们才勉强可以解一解馋;或就是在走亲戚,“吃酒”的时候。那时候,寨里要是谁家有红白喜事,帮忙的大人总是带着孩子,并且趁人不注意把一两片豆腐或其他什么吃的塞在自己孩子的嘴里。
又或许是那时的生活过于枯燥,所以人们在玩的都比较简单,快乐也简单,但大家都很知足,生活平平常常的过,日子顺顺溜溜地流。那时过年,大人们总喜欢凑在一起玩纸牌,玩牌的方式简简单单:一副扑克变换着玩“上游”、“怪噜”、“三五反”之类,输了的就罚站或钻“板凳脚”。(我就是那时常跟在父亲身边问这问那的,现在还清晰记得那些玩牌的花样。)大家共娱共乐,输了牌却赢回快乐,大家都觉得自己是胜利者。
父亲喜欢在大年初一、初二的白天和晚上翻起民间手抄或刻印的《柳荫记》、《八仙图》之类的书唱个不停,他周围就围着妈和其他年轻年老的妇女,动情处大家唏嘘喟叹,有的还流眼泪,听不明白的时候大家就议论纷纷。我们那一带像父亲年龄差不多的男女都会“唱书”,几年前回家过春节还听父亲给妈唱了几段,很是动听。
对我而言,那时爸唱书的声音就是最好的音乐,所以对一些如“攒十字”、“莲花落”之类的唱腔至今还有印象。那时寨里有一台唯一的收音机,音乐从那个小东西里飘出——很悦耳,多是些“朝霞——啊——映在——阳城——湖上——”,偶尔也飘出“何日君再来”的感慨。但这种奢侈的声音我们很少听到,有时只是在较远处聆听。有收音机的那户人家很少放歌给我们听,一般要有客人来或过年的时候才能听到,更别说是亲自看看摸摸那“小家伙”了。我的记性一向很好,只要那家人放歌,我听一遍就能“哼唱”了。
那年头,寨里没有通电,收音机只能用干电池,舍得买电池的人家很少——别说用收音机了,就是用手电筒的人家也很少,我们家那时点的是煤油灯。用油灯灯芯也不敢做大,晚上睡得很早,一般晚饭后就洗脚熄灯就寝;有时熄灯后坐在火炉边听母亲讲“老熊婆”、“七姊妹”和其他的民间传奇或鬼故事。那时听鬼故事时尤其着迷,但一定用坐在爸和妈之间,不敢靠近门,生怕有个东西推门而入把我抓去。我哥不同,从小到大都不相信有鬼,晚上再怎么黑也敢出去解手——我那时最佩服他了!妹妹还在呀呀学语,只有哭的份,享受不到我听故事的高兴和怵悚。但不知怎的明明害怕,却用缠着妈一遍又一遍的讲,自己就一边听一边幻想一边害怕了。
至于玩的呢,就简单得过分了。除了“抓瞎猫”、“躲猫儿”或学唱花灯外再无其他花样,但那时过年,我们就成天跳来跳去,唱来唱去,变换着玩熟悉的游戏,快乐无穷。有时被大一点的孩子欺负,哭一阵鼻子,又笑眯眯地跟着玩去。
“过年”这一词在那时是什么概念?我只记得那种兴致了。以至以后长大在寨里老祖公那里听他“摆大传”,读那些《征东》、《征西》的几百部“大传书”都无法把儿时的记忆抹灭。
但这些年,从我九八年起异地求学直到工作数年后的今天,我对过年的兴致淡得很,真有“过年如过关”般艰难的感觉,真正感受到一个成年人的悲哀了。
要说这几年,要穿有穿,要吃有吃,要享受有享受,哪里不比儿时的条件强?家里不是早有了彩电、音响了吗?不是有三五好友常在一起把酒言欢吗?但总觉得少了些实在。
过年真正的快乐是属于孩子们的。但我对他们的玩法有些不一样的感触。很多孩子在家看套碟,对武侠大戏里的动作津津乐道,大一点的孩子们聚在一块玩着纸牌输压岁钱,也有凑在屋子里看大人们“砌方城”玩通宵的。
而我现在的娱乐也只是看看春节的电视节目和玩玩麻将了,偶尔对着麦克风唱几首歌。回家过年又有什么好玩的呢?不过是为了陪着双亲,一家人吃汤圆,一块看“春晚”,话话家常,如此的简简单单。只是给儿时给我唱书讲故事的父母一丝宽慰,让他们在年老的时候感受到全家团圆的满足——作为父母,或许他们每年的愿望不过如此,质朴而平凡。
但留在我们心上的无聊、死气、沉寂是过年的鞭炮声爆炸不去的。如果可以,我还是想去看“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乡土戏,听寨里的老人将“西游”、说“水浒”,听大叔的笛声,学着一两首新鲜的曲儿……只是如今事过经年,一切恍在梦中。
而今天,书还少吗?音乐还少吗?可就是没有那时的探求欲望了。
这就是长大的烦恼吧——也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
但我们还得回家过年,为久盼儿归的年迈、鬓白的双亲——为儿时给我唱书、讲故事的双亲。
当然,还为我们的孩子。
我又得思考,我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了。
……
毕节市层台镇斯栗村杨春考551709
大概要追溯至二十年前,我大约五岁,那时提起过年,我们差不多同龄的伙伴们高兴得就像一只顽皮的猫儿,在家中蹦蹦跳跳的,那股兴奋劲儿——简直像当上皇帝一般。
像我们那时的孩子,因为过年会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饿,大一点的孩子更可以摆脱平日的“劳役”,因此会开心个不停。
或许怪那时的日子太过清贫,平日里要吃得上一顿好的是极不容易——吃得上肉的人家很少,一般人家除非是有贵客来的时候,孩子们才勉强可以解一解馋;或就是在走亲戚,“吃酒”的时候。那时候,寨里要是谁家有红白喜事,帮忙的大人总是带着孩子,并且趁人不注意把一两片豆腐或其他什么吃的塞在自己孩子的嘴里。
又或许是那时的生活过于枯燥,所以人们在玩的都比较简单,快乐也简单,但大家都很知足,生活平平常常的过,日子顺顺溜溜地流。那时过年,大人们总喜欢凑在一起玩纸牌,玩牌的方式简简单单:一副扑克变换着玩“上游”、“怪噜”、“三五反”之类,输了的就罚站或钻“板凳脚”。(我就是那时常跟在父亲身边问这问那的,现在还清晰记得那些玩牌的花样。)大家共娱共乐,输了牌却赢回快乐,大家都觉得自己是胜利者。
父亲喜欢在大年初一、初二的白天和晚上翻起民间手抄或刻印的《柳荫记》、《八仙图》之类的书唱个不停,他周围就围着妈和其他年轻年老的妇女,动情处大家唏嘘喟叹,有的还流眼泪,听不明白的时候大家就议论纷纷。我们那一带像父亲年龄差不多的男女都会“唱书”,几年前回家过春节还听父亲给妈唱了几段,很是动听。
对我而言,那时爸唱书的声音就是最好的音乐,所以对一些如“攒十字”、“莲花落”之类的唱腔至今还有印象。那时寨里有一台唯一的收音机,音乐从那个小东西里飘出——很悦耳,多是些“朝霞——啊——映在——阳城——湖上——”,偶尔也飘出“何日君再来”的感慨。但这种奢侈的声音我们很少听到,有时只是在较远处聆听。有收音机的那户人家很少放歌给我们听,一般要有客人来或过年的时候才能听到,更别说是亲自看看摸摸那“小家伙”了。我的记性一向很好,只要那家人放歌,我听一遍就能“哼唱”了。
那年头,寨里没有通电,收音机只能用干电池,舍得买电池的人家很少——别说用收音机了,就是用手电筒的人家也很少,我们家那时点的是煤油灯。用油灯灯芯也不敢做大,晚上睡得很早,一般晚饭后就洗脚熄灯就寝;有时熄灯后坐在火炉边听母亲讲“老熊婆”、“七姊妹”和其他的民间传奇或鬼故事。那时听鬼故事时尤其着迷,但一定用坐在爸和妈之间,不敢靠近门,生怕有个东西推门而入把我抓去。我哥不同,从小到大都不相信有鬼,晚上再怎么黑也敢出去解手——我那时最佩服他了!妹妹还在呀呀学语,只有哭的份,享受不到我听故事的高兴和怵悚。但不知怎的'明明害怕,却用缠着妈一遍又一遍的讲,自己就一边听一边幻想一边害怕了。
至于玩的呢,就简单得过分了。除了“抓瞎猫”、“躲猫儿”或学唱花灯外再无其他花样,但那时过年,我们就成天跳来跳去,唱来唱去,变换着玩熟悉的游戏,快乐无穷。有时被大一点的孩子欺负,哭一阵鼻子,又笑眯眯地跟着玩去。
“过年”这一词在那时是什么概念?我只记得那种兴致了。以至以后长大在寨里老祖公那里听他“摆大传”,读那些《征东》、《征西》的几百部“大传书”都无法把儿时的记忆抹灭。
但这些年,从我九八年起异地求学直到工作数年后的今天,我对过年的兴致淡得很,真有“过年如过关”般艰难的感觉,真正感受到一个成年人的悲哀了。
要说这几年,要穿有穿,要吃有吃,要享受有享受,哪里不比儿时的条件强?家里不是早有了彩电、音响了吗?不是有三五好友常在一起把酒言欢吗?但总觉得少了些实在。
过年真正的快乐是属于孩子们的。但我对他们的玩法有些不一样的感触。很多孩子在家看套碟,对武侠大戏里的动作津津乐道,大一点的孩子们聚在一块玩着纸牌输压岁钱,也有凑在屋子里看大人们“砌方城”玩通宵的。
而我现在的娱乐也只是看看春节的电视节目和玩玩麻将了,偶尔对着麦克风唱几首歌。回家过年又有什么好玩的呢?不过是为了陪着双亲,一家人吃汤圆,一块看“春晚”,话话家常,如此的简简单单。只是给儿时给我唱书讲故事的父母一丝宽慰,让他们在年老的时候感受到全家团圆的满足——作为父母,或许他们每年的愿望不过如此,质朴而平凡。
但留在我们心上的无聊、死气、沉寂是过年的鞭炮声爆炸不去的。如果可以,我还是想去看“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乡土戏,听寨里的老人将“西游”、说“水浒”,听大叔的笛声,学着一两首新鲜的曲儿……只是如今事过经年,一切恍在梦中。
而今天,书还少吗?音乐还少吗?可就是没有那时的探求欲望了。
这就是长大的烦恼吧——也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
但我们还得回家过年,为久盼儿归的年迈、鬓白的双亲——为儿时给我唱书、讲故事的双亲。
当然,还为我们的孩子。
我又得思考,我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了。
……
回家过年作文篇5
盼望着、盼望着,星空中猎户星座濒临正南,春节就要到了。
一学期的守候,候到了寒假,一整年的盼望,后来了这个春节。当做上回家的汽车时,“年”这个字更加活跃了,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我几乎每天都在念叨着这句话。从二十三的小年起,家里一天比一天红火,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烈。奶奶早把馒头蒸好,爸爸也贴好了春联,然后沐浴,洗去所有的旧疾与忧愁,以开心去迎接新的一年。
度日如年,用它来说我的心情可一点儿不假。即使从二十三到除夕只有短短的六天时间,但是我却感觉每一天都有一个世纪般漫长。盼星星、盼月亮,星空中猎户座正南,我终于盼到了除夕。
除夕的那一天,家里的年味更浓了。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今天是20xx年最后一天,明天,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年——龙年!玉兔辞旧岁、金龙踏春来。今夜,我将见证这一刻!
炮竹备好了,年夜饭也上桌了。炮竹炸响,年夜饭开动。一家人其乐融融,吃了一顿祥和丰盛的年夜饭。哎,慢着,还有一道大餐,哈哈,那就是——春节联欢晚会。
今年的春晚为“回家过大年”。是呀!“回家”二字,是此时此刻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心中久久萦绕的二字。回家了,团团圆圆,但是有些人至此仍在工作着,他们是多么伟大。春晚的一首歌《故乡的云》就是献给那些思乡的人的。
11点59分50秒,时间步步紧逼12点。我已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倒数:5、4、3、2、1!此刻,炮竹声响起,欢呼声响起、新年的钟声响起!龙年到了!
祥龙踏着春天走来,新年当天,拜年,得红包,这是我最喜欢的了。当然,我也该开吃了!
饺子是新年的主食,新年当天,奶奶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饺子。饺子代表着团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这团圆的水饺。突然,我的牙被咯了一下,这饺子不对,是甜的、还有硬物。我取出硬物,是一枚硬币。妈妈这时说:“你吃到它,说明你会幸运一整年。”哦!我恍然大悟,原来我迟到“福”了!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我们每一个华人心中都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这里,我向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每天都有新的进步!每天都快快乐乐!新年好!
年过了,我又在盼望着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作文篇6
年近了,心就慌了,恍惚之间有一种想撒开腿逃之夭夭的感觉。逃的方向早已明确,东南一百三十五公里,一个叫做三站的小镇。那是我的老家,叫故乡似乎不对,因为和我居住的这座城市同属一个地区,且相距不远,父亲、弟弟在那儿朝晖夕阴地生息着。隔三差五我也回去一趟,镇上还有七八个虎视眈眈的发小,只要能嗅着我的味瞄着我的影,一场拼死拼活的大酒在所难免。
过年了,想家,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结。家,平常日子里指的就是自己饮食起居的地方,比如现在的大庆就是我的家。但是到了年节,家的味道就变了,强烈,厚重,浩荡。这个时候的家,就是老家了,或者故乡。老家和故乡的概念容易混淆,有人曾做过判定,生你养你且有亲人在的地方,就是老家;而几乎没有什么亲人、回不去或者很少回去的地方,则称之为故乡了。
回到老家,一脚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心一下子便落了底,阳光登时也灿灿烂烂起来。如果这个时候正值薄雾冥冥的黄昏,夕阳无限,炊烟四起,人声嘈杂,心中就会溢满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慨,只身沐浴在这沸腾的人间烟火之中,眼眶不知不觉就湿了,心也由内而外一点点地酥了。
老家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集市了。五花八门的吆喝,琳琅满目的商品,轰轰烈烈地充斥着整条大街。附近村屯的车车马马也活跃起来,云集在小镇之上,和它们的主人一起茫然而兴奋地投入到这场节日的喜庆之中。信步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一边嗅着老家亲切的味道,一边努力找寻着一种久违的温暖,童年、少年、青年,许多人、许多事、许多物,争先恐后从天空,从大地,从一阵若有若无的风里,向我奔袭而来,左怀右抱,嘘寒问暖,一时间我似乎又找回了往昔的自己,找回了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的自己。
集市上来来往往的每一个人,我似乎都认得,年龄稍大一点的,我能一口叫出他的名字,甚至他的小名或者绰号来;年龄小一些的,扫上几眼,也能从眉宇和口鼻之间,八九不离十地猜测出他是谁谁谁的儿子或者孙子。最高兴的莫过于正信马由缰地走着,突然有人喊我的小名或者从背后轻轻地拍一巴掌,回头望去,先是一愣,然后恍然大悟地啊啊呀呀着,一把握住那个亲戚或者发小的手,两个人过筛子似的上下左右剧烈地摇晃着。随后就近寻一家小酒馆,要几碟荤荤素素的小菜,三杯水酒下肚,许多发黄的往事、模糊的人,就在推杯换盏之间一一清晰了、复活了、重现了。
年根儿前的老家是安静的,没有了平日里的孩子哭老婆叫,就连那些沸沸扬扬的猫儿狗儿也都识趣地噤了声,一扇扇明澈的窗子闪着别样的光,偶尔从远处传来几声若有若无的汽车喇叭声,随后又烟雾一般一点点地飘散了。小镇,似乎恹恹地睡去了,
一眨眼,年就到了。年这一天,老家的天空格外的蓝,跟水洗了似的,微风阵阵吹来,清凉之中滤去了往日些许的冰冷,隐约着早春丝丝缕缕的气息。家家户户都在辛勤地忙碌着,米面菜蔬,煎炒烹炸,一时间整个小镇仿佛开了锅,酒香肉香,和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老家广袤的大地上袅袅地升腾着。
夜幕降临,一盏盏耀眼的大红灯笼,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君临在老家的上空。远远望去,所有的灯火亲昵地连成了一片,老家简直成了灯的.世界、火的海洋。渐近子夜,数以万计的烟花不约而同地腾空而起,所有的星星霎时被遮蔽了光芒,浓烈的硝烟味肆无忌惮地弥漫着,此时的老家仿佛正在进行着一场纠缠不休的战事,只不过这场战事没有敌我,也不分胜负,只有幸福和祥和。我特别爱闻那硝烟的味道,狂烈,刺激,亢奋,从小的时候起我就一直固执地认为那种味道才是年的味道,才是老家的味道。
当当当,子夜的钟声准时响起,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旧的一年悄然逝去,新的一年扑面而来了。驻足在老家浩瀚的星空下,举目远眺,突然之间,我竟然有了一丝激动、一丝感慨。我想,此时此刻,那些游离于老家之外的游子,是否也同我一样,在一起仰望老家的星空,一起聆听新年铿锵的脚步声……
回家过年作文篇7
今年我们要回奶奶家过年。2月9日,我和爸爸,妈妈从长沙出发,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到达了西安。一下火车,厚厚的城墙上方八个遒劲有力大字:“欢迎来到古城西安”,鲜红醒目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看着这些红灿灿的大字,我的心一下就激动起来,“西安,我来了!”
到奶奶家后,一眨眼就到了年三十。今天我们贴春联,包饺子……忙得团团转。一大清早,厨房就响起了锅碗瓢盆交响曲,爷爷和奶奶为了今晚的盛宴都早早地来到了厨房,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什么糖醋排骨,狮子头,肉皮,鸡,鸭,鱼丸……大老远的便可以闻见阵阵菜香。看来,今晚可以大饱口福了!
随着奶奶一声令下,“开饭喽!”我赶紧跑到饭桌前,一看,饭桌上摆了许多美食,馋的我直流口水,我拿起碗筷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吃过晚饭,伯伯提出我们一起喝茶吧!爷爷就拿来一套茶具。大人们就着渺渺的茶香,开始天南地北地侃起大山来。而我却不管那么多,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响炮,迫不及待地就往外冲。不一会儿,院子里就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几个小伙伴的欢呼声。忽然我感觉有一个湿湿的东西滴在我的鼻尖上,抬头一看,哇!下雪了!我就赶紧跑回家,大声喊:“下雪了!下雪了!大家快来看呀!”大家都出来看这美景,爷爷乐呵呵地说:“瑞雪兆丰年”,而妈妈却把我扯到一边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我又仿佛看见了一位身穿银色衣裙的仙女微笑着把一朵朵美丽的雪花撒给大地,不一会儿大地,房屋和树木都披上了雪白的外衣……“春节晚会开始了!”爸爸一声呼把我从遐想中惊醒。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逗得我们前俯后仰,刘谦的魔术又将我们引入奇妙的魔术世界,小虎队的“再聚首”则引起了爸爸和妈妈对青春年代的无限回味。当主持人朱军带领全国观众倒数:“五,四,三,二,一”时,随着“一”声的结束,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此起披伏的鞭炮声响彻云霄,绚丽的礼花把漆黑的夜空装扮得繁星璀璨,顿时,静寂的夜晚明亮起来。
很快七天过去了,我们要回长沙了,当伯伯把我们送到西安火车站,再次看到“欢迎来到古都西安”时,我真想在西安多住几天呀!尽管只有短短的七天,却让我流连忘返。
西安!明年春节再见!
回家过年作文篇8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年味儿渐渐浓起来,大街小巷洋溢着过年的气氛。红红火火的商场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川流不息的街头涌动着购买年货的男女老幼,临街的店铺里播放着祝福新年的歌曲
近日,遇到熟人朋友见面打招呼,总不忘问一声过年回家吗?每每此时心中便涌起另番滋味。我明白,所说的回家,是人们传统观念里的那个老家。有了小家不算家,只要父母健在,那个生你养你的家才是你的归宿,才是回家过年的终点站。所以,无论你年龄有多大,身边的儿女有多少,都会习惯而幸福地说:春节,我要回家过年。于是,很多人不管路途有多远,春运的车票有多难买,各种交通工具有多拥挤,都难以阻挡他们渴望回家过年的匆匆脚步。于是,我明白了临近年关,提着大包小包,匆匆往家赶的人们,脸上总洋溢着回家的喜悦
我已好多年没在家乡过年了。自从离开家乡到外地读书至今,已有二十个年头了。起初的那几年,还常常回家过节,但后来,回家过年的次数渐渐少了,尤其在建立了自己的小家有了孩子以后,工作和生活的忙碌,总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取消了回家过年的'计划。但每当春节来临的时候,回家过年的愿望一直魂牵梦绕。
过年,曾经是儿时的期盼。在那贫瘠的岁月里,过年意味着穿新衣,吃好饭,拿压岁钱,有多少过年的美好往事留在记忆中。岁月的流逝,如今多年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也不再渴望过年了,小时候那种充满喜悦与期盼的感觉已渐渐消失殆尽。但我依然向往回农村老家过年,在那里,可以寻找旧日的时光,回忆童年的美好,享受亲情的温暖。
回家过年不需要理由,回家过年是无声的召唤,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不变的情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唱出了多少在外游子共同的心愿。回家过年吧,不管你官有多大,也不管你事有多忙,为了亲情,为了那份对故乡挥之不去的眷恋,带上爱人,领上孩子,常回家看看。
回家过年作文8篇相关文章:
★ 回家的路教案8篇
★ 过年心得体会6篇
★ 过年调查报告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