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教案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进展,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下面是陆玖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观潮课文优秀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观潮课文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所见有限。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理解“坐井观天、井沿、说大话、井口、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像井底之蛙,目光短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贴画(青蛙、小鸟)、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请一起读课题──《坐井观天》
2、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个故事,好吗?
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
二、看录像,了解故事内容
1、看录像前,老师有个要求,边看边思考: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事?它们在干什么?
2、播放录像。
3、反馈:
生答思考题,师板书,结合课件演示:
青蛙图 天 小鸟图
有
不过井口那么大 多 无边无际
大
小朋友真聪明,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要靠小朋友自己来读懂。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21页,自己找个朋友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等会我们比赛,谁读得最好。开始读书吧!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找朋友读课文。
2、指名接读课文。
3、学生评议。
四、第一次争论
1、课文中的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那到底谁对谁错呢?
指名讲。
2、赞成小鸟的请举手,赞成青蛙的请举手。
3、既然小朋友意见不一致,那我们就来开展一次小小辩论赛,同意吗?赞成青蛙的我们称为青蛙方,请坐到左面,赞成小鸟的我们称为小鸟方,请坐到右面。
学生交换位置。
五、再读课文,找出有力的证据
为了证明自己方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对吗?请你们再读课文,找找书上哪一段、哪一句、甚至哪个词可以作为你的证据,同时也拿出你从课外搜集的资料。
开始你们组去研究讨论吧!
六、第二次争论
两组争论:
师说:“现在请小鸟方发言。”学生发言。
师说:“现在请青蛙方发言。”学生发言。
师及时指点。
七、朗读课文,体会寓意
1、刚才小朋友争论得相当精彩,看来准备都很充分,现在我们进行读课文比赛。青蛙方读青蛙的话,小鸟方读小鸟的话,直接对话,行吗?要读出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很肯定的语气。
自由练习──指两名对话──集体对话。
2、读到这里,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除了这个内容以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是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呢?
指名答。
3、看来“坐井观天”这个词是不好的,贬义的,古代这个故事中的青蛙因为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得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而今天我们这些小青蛙真勇敢,敢于站出来为青蛙说话,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知识,我真佩服你们。
八、角色换位
1、有一天,有人来井里打水,水桶盛满水往上提时,不小心把青蛙带了上来,而那只小鸟又下来喝水,因翅膀受伤无力再飞出去,这样变成小鸟(在井里),青蛙(在外面),现在青蛙、小鸟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想说些什么?
2、现在请你们组里讨论,等会派代表来说,看哪边说得更精彩。请小朋友好好动动脑筋。
3、两边派代表发言。
九、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观潮课文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及词语。
2、积累一句句子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节,熟读4、5节
4、能初步了解动物尾巴的用处
教学重点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入新课
1、师:这些都是哪些动物尾巴?
2、出示壁虎的尾巴,让学生猜,学习虎字头,书空
3、师简介小壁虎
4、出示课题,齐读,学习生字“借”
5、听录音,想想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
6、学习第一节,学习“蛇挣断”
7、指名朗读第二节,指导朗读
二、教学第3~~5节
1、分组学习,出示要求:1)读通课文,每人选一个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一学。
2)说一说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
3)再想想小壁虎借到尾巴了没有?为什么?
(媒体出示自学提示)
2、交流
3、说话训练
出示句式:小壁虎向、和借尾巴。(指名)
小壁虎向借尾巴,不肯借,是因为。
谁能读读这节中壁虎和小鱼的对话?
指名读,他们读得怎么样?
4、师生配合读第3节
5、学习4、5节
6、到了家里,他发现了什么?自由读第6节
7、有感情朗读课文
8、出示松鼠啄木鸟图,说说它们尾巴的功能
9、选一幅图说一说:小壁虎爬呀爬。
三、出示第一张图,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处?
四、课外阅读《动物世界》
观潮课文优秀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蝌蚪、脑袋、快活、鲤鱼、捉食、乌龟、碧绿、肚皮、低头”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通过选词填空、连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4、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懂得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2、教学难点: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三、教学时间: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大概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直接揭题、读题。
学习生字“蝌蚪”。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边读边把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把它读正确。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有趣在哪呢?自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检查初读情况。
生字词出示:蝌蚪池塘脑袋甩着鲤鱼乌龟披着短了蹲着碧绿肚皮鼓着(1)按照课文读一读,即带拼音。
(2)看着黑板读一读,不带拼音。
(3)字形的教学:你记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或是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需要大家帮忙的?(4)我说你做:师说脑袋生指着脑袋师说甩着生做动作(可以用手表示)蹲着、肚皮、鼓着、短了
(5)送生字回家。
过渡:大家已经能够把生字很正确地念下来了,那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吗?全体起立,如果有错了,你就坐下来读。
(6)反馈读错的情况,集体纠正。
(7)你能把这些生字按照课文内容组成一段简单的文字吗?
生说,也就是故事的大概内容。
(三)完成课后作业:
第1题,写出同偏旁的字。师按照学情做进一步的指导。
第二课时
要点: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一)小蝌蚪的样子。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划。
找出:大大的脑袋,青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2、读一读句子。
3、画一画小蝌蚪的样子(为了画面的美观你可以加进一些事物)。
4、说一说你自己所画的图。
5、练一练。
小蝌蚪游来游去。
(1)小蝌蚪在哪里游来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样地游来游去?
(二)小蝌蚪的形态变化。
1、过渡。
师:小蝌蚪游啊游,身体发生了变化。请你在课文中找出来,用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1)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两条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随机认识“短”
(4)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2、仿造春蚕的不同时期图画一画青蛙的生长过程。
3、交流,既评一评。
4、改一改。
5、说一说。
参照课后五:选词填空,说说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又先最后接??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6、读一读。
(三)青蛙的样子。
1、读一读,找一找。
师:小蝌蚪变成了青蛙,青蛙长什么样,你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用不同于小蝌蚪的记号标出。
生:四条腿,宽嘴巴。
生: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生: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
2、说一说。
师:能把青蛙的特征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青蛙有四条腿,嘴巴是宽宽的,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3、背一背青蛙的形态句。
(四)作业布置:课堂作业本2、5、6
第三课时
要点:指导分角色朗读全问,再次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完成课堂作业本。
(一)巩固练习:
1、复习新词,听写词语。
2、排列顺序:
()小蝌蚪的尾巴变短了。
()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游来游去。
()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
3、填空完成。
青蛙四条腿、()嘴巴、披着(),露着(),鼓着()。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
1、分组读。
2、抽组读,评议。
3、选择喜欢的角色读。
(三)读了课文,你来猜一猜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到我们的课文里来?
意义:要保护青蛙,知道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看待事物要正确,不要听到一点就判断事物。
(四)随堂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本作业。
观潮课文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在吃人的剥削制度下,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没,甚至惨遭迫害,激发学生对剥削制度的痛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2、继续引导学生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会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教学重点:
扬科因偷看小提琴而惨遭毒打致死的过程是分析课文的重点,要激发起学生的同情心和痛恨感。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一百多年前的波兰,正处于封建剥削制度的统治之下,封建地主横行霸道,毒辣凶狠,使得当时波兰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一个具有音乐天才的孩子诞生了,他就是小音乐家扬科。
板书课题:小音乐家扬科。
二、分析课文。
1、扬科的外貌特征以及生活情况。
提问:有谁能够找出课文中描写扬科外貌的句子?你喜欢扬科吗?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扬科有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可以看出小扬科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扬科的生活状况来?
深刻理解:好象寄居在人家屋檐底下的燕子。
2、扬科喜欢音乐。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扬科喜欢音乐?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抖、都在歌唱、都在演奏。”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柱子真的会唱歌吗?
扬科最爱得到的是什么?
为什么扬科被人们称为“小音乐家”?
3、偷看小提琴被发现惨遭毒打。
教师导语:对小提琴的特别喜爱,使扬科产生了要看一看小提琴的强烈愿望,以至于在一个傍晚,他认为没人的时候,进入了地主的食具间。
提问:当扬科眼巴巴地看着挂在墙上的小提琴时,他的心理是怎样想的?找出有关词语或语句加以分析。(可进行讨论)
“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是什么力量呢?
当扬科进了食具间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找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说明起了什么作用?
“跪”、“抬”、“望”等词说明了什么问题?(扬科喜爱小提琴,表现了他对小提琴的一种崇拜心理)。
扬科偷看小提琴是怎样被发现的?
为什么小提琴的声音会是“轻微的凄惨的”?
请同学来模仿一下小扬科惨遭毒打时的场面。
扬科快要死了,这时他又听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躺在他身上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找出课文中有关描写扬科死去的句子。
为什么“白杨树哗哗地响,在所科头上不住地号叫呢?”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
4、总结全文。
三、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小扬科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观潮课文优秀教案篇5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揣摩精美语言,领悟诗歌的意蕴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能从诗歌中获得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领悟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自学《夜》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小组在实践中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去走走。说到田园诗,大家想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复习田园诗知识,背诵过去学过的田园诗,如《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列举熟悉的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第一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三、诗歌创作
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四、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第二课时
自学《夜》
1、课前准备:
分小组学习《夜》,读、改写、画、唱、说等学习方式任选:
请课代表牵头,自荐小组长组织小组准备。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课文、适合个人特长的方法,也可参与其中,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2、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感受:
师:相信这样的模仿创作会培养出一大批诗歌爱好者,伟大的诗人也许就会在你们中间产生。好,下面到了百花齐放的时候,分小组自学“夜”,然后我们上台交流。
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特别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出示问题:
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讨论明确:静谧、美丽的夜;安适、宁静的心境。
4、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生: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生:诗歌第二节中写“只听见溪水轻轻地歌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而《蝈蝈与蛐蛐》中运用的是以静衬动的写法。
生:最后一行诗中的“披”字,赋予明月以人的灵性,写出了月亮的多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这种情感和第一首诗是一样的。
生:第二节和第四节中都写到“夜来临,四下一片静”、“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这反复重复相同的话,给人感觉像唱歌一样,最好听的地方重复多次,令人印象深刻。这和第一首诗第1行、第9行的作用差不多。
师:是的,反复吟诵,造成了诗的节奏美、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深化了夜静谧、美丽的氛围。诗人此时的心境与诗歌的意境是一致的,那么安适、那么宁静。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夜、对于自然万物的喜爱与赞美。请大家深情朗诵诗歌。(全班朗诵)
5、课堂小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6、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摘抄优美的诗句。
板书设计:
?外国诗两首》
夜
静谧美丽的夜色
反复吟诵
安适宁静的心境
以动衬静
观潮课文优秀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火焰、暖烘烘、火柴梗、填满、橱窗、闪烁、灵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光亮中看到的种种幻象。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两句含义深刻的话。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大家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知道在遥远而古老的丹麦王国,安徒生的故乡,有一个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
3、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小女孩的处境吗?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一部分表现小女孩悲惨可怜的句子。
2、想象这一整天,小女孩是怎么求别人买她一根火柴的?
3、感情朗读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想一想,小女孩几次划火柴,她看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
a、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b、自读、互读。
c、交流汇报。
四、总结升华
观潮课文优秀教案6篇相关文章:
★ 散步优秀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