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案5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教案是教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支持的教案是教师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工具,下面是陆玖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古诗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古诗的教案5篇

古诗的教案篇1

一、复习《枫桥夜泊》,引入新课。

师:有感情地背诵《枫桥夜泊》。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通过读,可以获取很多信息。通过读,可以理解诗句大意;通过读,可以想象画面;通过读,可以体会诗人感情。《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我们一起再回到唐朝,和高适一起去送送朋友。

二、齐读课题,简介背景。

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首是送别诗。

师:你不明白什么?

生:董大是谁?

师简介:董大名叫董庭兰,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琯的赏识与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爱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京,他的好朋友高适给他送行。

三、自读古诗,依据注释自解。

四、指名朗读,适时点拨。

生1:

生2:

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朋友的?看图,去想象一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夕阳亦被染得惨白。天色昏黄,北风狂啸,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此情此景,依依惜别,怎不叫人凄凉悲苦?”

五、想象朗读,体会凄苦。

再读一读前两句,头脑中浮现出那幅画面。

师: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

生1:我感到遗憾,为这样一位好艺人远走他乡而遗憾。

生2:我感受到了凄凉,衣锦还乡倒还好,如今却失意流落,晚景凄凉。

生3:我感受到了留恋,一生难发几个好朋友,现在却要各奔东西,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鼓掌)

师: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公亦不作美呀。细细读一读前两句,你觉得哪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

生1:我从“北风”一词好像听到了呼呼的狂啸声,刮到我的脸上,吹进我的心里,寒意刺骨。

生2:我从“雁”一词知道是深秋,大雁集合队伍也要远行了。

师:这时,谁也要远行了?

生:董大。

师:雁阵离离,别情凄凄啊!

生3:当时还下着雪,“雪纷纷”。更增添了凄凉的情绪。

生4:我从“黄云”和“白日熏”知道了这是黄昏,我想起了第二课老师教的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昨天老师教的《秋思》中也有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我真心佩服你。你的记忆力,思维牵引力都很强。你想得很宽,很广,懂得很多,很深刻。我真为我们五一班感到骄傲。

师:是啊,已近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雁阵迁移,大雪纷纷,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啊!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六、劝慰好友,振作向前。

师:好友离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到了极点。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

生1:给董大鼓励。

生2:劝导董大。

生3:鼓励董大振作起来。

生4:送给他一句歌词:“擦干眼泪挥挥手,迈开大步向前走。”

生5:我会对他说:“昂起你的头,忘掉以前的一切吧!”

师:读一读《别董大》,看诗人是怎样劝慰朋友的?

指名朗读,(没读好)(评价:要读出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

再读。

谁再来读读。

师: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理由来劝慰董大?

生1:朋友,你是一颗明珠,只是被湮灭在尘土中,拂去那层土,明珠就会发光。

生2:朋友,在你面前的一层薄薄的纸,你只要努力捅开它,就会看到光明大路。

生3:你的琴艺非常高超,现在只是琴弦上沾了灰,擦干净了,同样还会奏出更加美妙的乐曲。

生4:朋友,我想对你说,拨开云雾见青天。天永远是蓝色的,只是暂时被云遮住了。

生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是啊,明珠到哪里都发亮的,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把它送给你们,请你们把它转送给董大,好吗?

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深情地)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激昂地)

师: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些什么?(小组说说)

生:你的话是一把刀,把我前面的那块布割开了,我看到了美丽的天空,谢谢你!

生:你的话是一盏灯,我的心被你照亮了,谢谢你的良苦用心。

生:你的话是一把火,照亮了我前进的路,你真是我的好朋友!

师: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在失意时,我们会对别人,对自己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当我们痛苦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再读

师:当我们被老板炒鱿鱼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读

师:要让自己能够理直气壮地,慷慨地对自己说这句话,需要有些什么才行?

生:要有真本事,才有勇气。

生:要有真功夫,才有信心。

生:要好好学习,学好知识,才也于对自己这样说。

师:是啊,董大是个人才,他的才能只是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所以让我们再次祝福他——生再读

师: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着实让人佩服。谢谢高适,也谢谢同学们。

下课。

古诗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含义,了解母亲的辛苦和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2、能够按照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3、增进浓厚的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游子吟》教学挂图、幼儿课本、语言cd。

2、古筝曲、《游子吟》音乐cd。

3、幼儿课本第1册第17页。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察教学挂图或幼儿课本1第17页,以故事形式讲述部分译文,理解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事先提问:图片中有谁?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故事。

一一位慈祥的老母亲,手中拿着针线,给准备到外地做事的儿子缝制衣服。她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

2、教师观看教学挂图,请幼儿欣赏、感受古诗的凝练,学说古诗。

(1)观看教学挂图前四句部分,朗诵古诗前四句。

(2)分句提问。请幼儿结合诗句,说一说每句的意思,并逐句学说古诗前四句。

(3)讨论:故事中这位母亲是位怎样的母亲?你是从哪里感觉出来的?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位母亲。

(4)继续欣赏挂图。请幼儿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意思?教师重点讲解译文,并朗诵古诗后两句,幼儿逐句学说。

讲解:小草应为有了春天阳光的照射,才能发芽长大,但小草却很难报答阳光的恩情。儿子也在母亲的照顾下长大成人,做儿子的又怎样才能报答母亲那深深的恩情呢?

(5)介绍古诗名称、作者。

3、学习朗诵古诗,引导幼儿感受古诗特有的韵律和节奏。

(1)播放语言cd,请幼儿完整欣赏。

(2)教师完整朗诵,幼儿轻声跟读。

(3)引导幼儿运用表情、动作等大胆表现古诗表达的感情,并再次尝试朗诵。

(4)播放古筝曲,教师组织幼儿通过个别、小组、集体等朗诵形式进行朗诵表演,表达对母亲的爱。

4、请幼儿静静欣赏歌曲《游子吟》。

活动延伸:

1、继续阅读幼儿课本,根据画面自由朗诵。

2、播放《游子吟》歌曲,供幼儿学唱。

?游子吟》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认知:结合课文拼音学会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的意思。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情感:感受诗人和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用爱关爱回报父母。

教学内容

1、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 感情。

2、学习难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激趣。

1、放映出全诗篇,学生齐读。

2、谈话交流。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游子?

(二)品读感悟,深化体验。

1、朗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诵。

汇报朗诵:独诵、齐诵、小组、表演诵等。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进入学生自学阶段

品读: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品读诗句。

理解:借助工具书及本文注释理解诗意。

(三)话题讨论,深化情感。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延伸。

2、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歌颂母爱)。

3、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感细节,例如:父爱,亲情,师爱等。

4、启发学生发现身边的情感细节,并分享。

古诗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

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

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所以称“回”。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及时引导。

2、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总”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读诗句。师生接诵,全班齐诵。

六、拓展积累与运用

1、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引得无数诗人都歌颂它。你还知道哪些诗句?

2、学生交流,会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诗《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试着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后理解大体意思。

(4)师生对读、接读、齐读、熟读成诵。

4、创设情境加以运用。

配乐《高山流水》,师语言描述:我们的祖国美丽如画,当你来到江南,看到青山绿水时,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诗句——(生);当我们来到洞庭湖边,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声朗读——;当我们来到茫茫大草原时,禁不住——;当我们看到巍峨的泰山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当我们荡舟西湖时,不禁想起苏轼的——;当我们来到乘船沿着滚滚的长江顺江而下,望见雄伟的天门山时,我们不禁朗诵——。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

5、默写《天门山》

(1)仔细观察生字“断、楚”老师提醒“楚”的中间部分。

(2)学生默写。

(3)全班展示。

古诗的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

板书:愁眠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教师引读:

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__愁闷____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古诗的教案篇5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古诗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填古诗活动方案6篇

古诗诵读活动方案7篇

古诗唱活动方案7篇

古诗《风》教学反思精选8篇

古诗课心得体会8篇

古诗草心得体会6篇

苔古诗读后感8篇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指纹教案5篇

中班科学教案油和水的教案反思5篇

桥的教案第一课时优秀教案5篇

古诗的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