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的目标明确能够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教案中的情景模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陆玖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杨氏之子的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杨氏之子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语言艺术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学生却兴趣十足,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立足于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初步感知文言文,了解阅读古文的一些方法,能读、敢读文言文,并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倡导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借助注释和上下文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中国五千年的语言魅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对于初尝文言之味的小学生而言,更应该多读少讲。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并通过多次地朗读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被祖国的语言魅力而折服。
【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能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的巧妙之处。
【学习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机智。
【学习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机智问答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初识语言的艺术
1、读周恩来机智问答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会说话吗?
(媒体出示周恩来机智问答故事,请生阅读后自由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人一出现,语言也出现了,但能说话并不意味着会说话。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使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课文也和说话有关。
2、板书课题,读题。(板书:杨氏之子)
3、解题:课文讲得是谁的故事?
4、比较古今称谓的不同使用
能用上课题的方式来介绍介绍自己吗?(费氏之女、陶氏之子……)
这和我们平时的说法相同吗?(老师点拨:“之”就是“的”的意思。)
师:不但题目如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古人用古代汉语所写下的文章,我们平时称它为古文,老师现在告诉你它的名字叫做:文言文。
(板书:文言文)
二、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书,把课文读通。
2、带着问题听教师读文。
故事中的杨氏之子是个怎么样的人?
故事的另外一个主角是谁?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交流、反馈,指导学生正确读好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未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它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语言幽默,且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但对于文言文,我们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读通、读懂文言句子,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的对答之巧,进一步说,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文言文,那是更加困难。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去感悟文中人物的语言。
【预习导航】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熟读到背诵。
2、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
(1)、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
(2)、逐字逐句地理解课文。
【预习检测】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文章主要讲了杨家小儿才()岁,是个()的孩子。有一天,孔君平来杨家()。父亲不在,()用()招待()。孔君平逗他说:“()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马上回答说:“没听说()是先生您家的鸟呀!”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揭题入学,解读文??
1、解释课题意思(生齐说并写下来)
2、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3、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或者文言文。
二、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2、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3、指名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4、学生看着大屏幕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5、生字词抽查。
【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并家听。
2、再读本课课文两遍。
第二课时
一、理解字词,读懂故事
同学们,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还得借助于课后的注释。
1、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篇古文用现代的话说一说,谁先来说?
第一句: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孩子才九岁,很聪明。
(解释“梁国”:一个地方,在现代的河南商丘一带。板书“惠”字,指导书写。)
第二句: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
这里省略很多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第三句:杨氏子为他摆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第四句: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孔君平为什么要指着杨梅和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孔说这句话的用意是?第五句: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什么是“应声”?
“未闻”是什么意思?(“耳闻目睹”、“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2、串讲故事
二、合作交流,感受机智
1、为何杨氏之子不直接反驳“孔雀是夫子家禽”而要加上“未闻”二字。
2、比较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
3、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4、如果访问的不是孔君平,而是黄秋白,那杨氏之子该怎么回答了?
总结:是啊,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又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多巧妙的回答!
三、想象拓展感悟人物
(1)听到孩子的回答,孔君平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出示“写一写”)
(2)引读中心句
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
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
【板书:甚聪惠】
(3)注释中解释:惠同慧,那么在古代,惠还有其他的意思,比如温顺、仁爱、善良、好处等,看看杨氏子的表现,你觉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四、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古文,你能回忆一下我们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吗?师总结: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多读。
【课堂检测】
1、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对话的意思是:
(2)对话巧妙极了,巧妙在何处?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学评。
2、预习第11课。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杨氏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甚聪惠
杨氏之子的教案篇3
课题:
杨氏之子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按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意图导入(8)分钟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自由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互相交流:
以上句子具有什么特点?(都是文言文,也叫古文。)
3.交流古文:
(1)古文中“曰”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的意思。)
(2)“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吾)
(3)那么“你”在文言文中怎样说?(汝)
(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怎么说?(孺子可教也。)
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指名多个学生背诵《自相矛盾》。)
5.谈话导题: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学生齐读课题。
6.理解课题:“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之”的。“子”儿子。“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7.了解《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8.简介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9.教师范读课文。
交流文言文名句,联系以前的学习的文言文,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回忆以前了解的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教学重点生字。
(1)“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
(2)有两个多音字要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g”。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节奏。
2.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3.教师领读,学生再读。
4.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现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学生首先遇到的困难。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朗读,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杨氏之子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懂故事,品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在古代梁国,有一姓杨家的孩子九岁了,特别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拜访孩子的父亲,恰巧孩子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把孩子叫了出来,想考验一下他是不是像传闻一样聪明。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孔君平是怎样考验这个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氏之子》。(板书课题)
2.解释课题: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说意思,师归纳)
二、初读课文,检查朗读
1.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4.学生练习朗读。
5.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
6.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意思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课文。
2.用现代语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找出不能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在进行过程中,强调“杨、孔、君、夫子”等关键词,引起学生注意)
预设:惠:同“慧”,智慧。诣:拜访。乃:就,于是。示:给……看。
君:您。古时敬称。闻:听说。禽:鸟。夫子:古诗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君平。
3.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串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4.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5.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你对杨氏之子了解多少?
(2)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一说?(生举手说)
二、体会语言的艺术与精妙
导语: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觉得哪句话最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妙在哪儿?
预设:
1.你说杨梅和我是一家,在姓氏上和我开玩笑,我说没听过孔雀和你是一家,也从姓氏上回敬给你。
2.一个“未闻”,孔雀和你不是一家,那杨梅和我也不是一家。
3.如果换成“孔雀是夫子家禽”好不好?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个“未闻”,婉转的回答,既表达了对孔君平的尊敬,又不失机敏,加以反击。)
(1)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2)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在下柳君平。师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
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4.分角色对话。
两名同学分角色读文中人物的对话。(方式:直接读原文,或用现代语言来进行对话)
5.发挥想象,填补空白。
师:这么聪明的小孩,他说话时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呢?孔君平听完小孩的话以后会是什么反应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下来。
三、升华感悟
1.杨家之子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简单啊!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
2.语言的魅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敏锐的头脑去感悟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课下请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看大屏幕)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课外搜集一两则《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
[教学板书]
21杨氏之子
孔君平杨梅杨家果
孔雀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甚聪慧)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文,古文要读好,首先要理解意思,这是学生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教学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学习适时停顿朗读,入情入境地品味文本。同时以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聪慧,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妙。
杨氏之子的教案篇5
一、课前交流:
1、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又见面了,还认识我吗?我是五二班的语文老师刘老师,我们再打一遍招呼,四(2)班的孩子们你们好!真是一群谦和有礼的孩子!
2、早就听闻四(2)班同学个个博学多闻,今天能和大家同台学习,老师深感荣幸。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二、解题揭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杨氏之子》,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
师:谁再来读?(你也很不错!)我们一起来读!
2、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知道?请个男孩子说!
师:真好!“之”是“的”的意思,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吗?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
(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题目中的“氏”,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三、一读:读正确
1、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遥远,读起来有困难是正常的。不过不要着急,老师有个小妙招介绍给大家。请大家打开手中的课文纸,读课文之前,老师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读通、读懂课文。你找到他们了吗?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借助注释把句子读通,开始吧!(生自由朗读课文)
2、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奥难懂的文言文,你们觉得哪些字、句子比较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
(文章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多音字,那我要考考你们,知道为什么读“wèi”吗?谁知道?你来说。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放水果的?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课文里根本就没出现,这是我们联系上下文自己补充出来的,其实是把他们给省略了,这就是文言文跟我们现代文表达不一样的地方,它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
师:“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所以我们根据它的意思确定它的读音wei,理解了这句话再读就不难了,谁来读?
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们读准了吗?是“应yìng”声答曰,知道为什么读yìng吗?怎么样回答,就是刚问完问题就能马上回答,这就叫——应声答曰。这就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一起再来读这句话。)
3、只读准发音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停顿。文言文之美,也全在停顿。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还要注意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停顿。这句话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补充:家禽在现代汉语中指我们家中的人工驯养的禽类,如鸡鸭鹅等,而在古代,单字成词,是“鸟”的意思。)
4、谁来读?再听我说。句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虽有停顿了,但也不能一刀切开。我们读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这样读,(师范读)会了吗?你再来读一遍。(读得挺好的,老师听出来,你们都特别努力,如果重音,停顿,再鲜明一些,味道就更足了。
5、再比如说这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生练习读此句。
6、每句话的意思都明白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没错,杨氏之子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样长的故事,作者只用了五句话,55个字就把它记录下来了,这就是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写文章时十分注重锤炼语言。
7、谁能一口气把整篇文章读下来?
评价: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文言文读成这样,真是妙哉!
8、古时候,诵读文言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想不想听?来,给点掌声吧!听老师读,怎么样,好听吗?是真心话吗?你的真心话说得老师心里喜洋洋的。
9、学着老师的办法,看好词语间的停顿,再小声练习读一读。相信你比老师读得更好!
10、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再配上音乐读,感觉会更美。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琴声悠悠,书声琅琅,读文言文就是这种味道)(听你读书真的是一种享受)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经过反复读课文,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全文就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叫全文的中心句,它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这么短的文章就这么有章法,同学们要把它记在脑海中。
2、说他聪明,你有什么理由吗?
我们且来看这个聪字,什么偏旁?古人造字,就是要告诉大家,人要想聪明,必须得有一双会听的耳朵。那咱们就从耳朵说起,杨氏之子的耳朵怎么样?会听吗?他听出了什么?
师:你真厉害,一下就找到了。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他为什么只指杨梅,不指其他水果?
年近九岁的他,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能一下子听得出来,的确是——甚聪慧。
过渡:只会听还不够,有口有心才为聪。那他是怎么反驳的呢?他这样说,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3、师:如果杨氏子这样说---孔雀是你家禽。还是这个效果吗?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语言幽默。)
(孔君平拿杨氏之子的姓氏开玩笑,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评:你看杨氏子不但会听,还挺会说。
4、他还称呼孔君平为夫子,你知道怎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如果是一位阿姨呢?我们可以称为夫子吗?
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所以称孔君平为“夫子”显得有礼貌。
5、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聪明机智)所以课文开头就这样称赞他---甚聪慧。
评:同学们,正如刚才同学所说,这杨家小儿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用的效果。
6、赞“聪惠”
孔君平绝非凡人,他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话语一出,他就知道自己低估了杨氏子。如果你是孔君平,在听了杨氏子巧妙又不失礼貌的的回答后,他会怎么夸杨氏之子呢?谁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吗?
神情、动作又是怎样呢?
(孔笑曰:孺子可教也,他日必成大器。)
(孔赞曰:妙哉,老夫甘拜下风。)
师评: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
小结: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这么聪慧的孩子,你喜欢吗?捧起书来读,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欢。
评: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喜爱,更听出了赞赏!
五、拓展延伸:
1、杨氏子年仅九岁,就如此聪慧,他的表现的确让人称赞。更让我们感受到如何智慧、幽默、委婉地说话是一门学问。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则关于语言艺术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岁就知让梨的孔融。
十岁的小孔融很有能耐。有一次,大人都夸赞孔融说:“这孩子是一位人间奇童!”一位姓陈的大官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用。”孔融一听,马上做出回应,他对这位大官说:“这样说来,大人您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众人听后大笑,这位姓陈的大官不但不生气,也为小孔融竖起了大拇指。请说说小孔融这句话的妙处所在。
2、好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小孔融,让陈官员对他好一番称赞。同学们,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你看,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六、拓展阅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专门记录人物言行事迹的小说,其中刻画了许多古代聪慧少年的形象,像这样的语言小故事,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请学生们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感悟人物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梅杨家果(会听)
甚聪惠
孔雀孔家禽(会说)
聪明机智有礼貌反应敏捷
看拼音
看注释
查找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杨氏之子的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反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杨氏之子的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通句子,理解意思,会有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4.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学习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感受文言文特点,指导学习方法
1.同学们,课文预习过了,你知道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的同学思考:文言文跟白话文相比有什么特点?(行文简练,难以读懂)
2.指导学习方法
学习文言文,要借助注释去理解,还不能理解的`,可以查工具书,或者上网,请教同学、老师。
3.按照要求自主学习。要求:自读文章,根据注释理解大意,不明白的地方跟同学交流一下,还是不明白的做上标记,集体交流。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5.集体交流,质疑问难。
6.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姓杨家的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机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你划出相关的语句,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7.学生交流。
三、学习《王戎七岁》
1.总结学习方法。
2.出示《王戎七岁》:
王戎七岁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释:
尝:曾经。诸:许多。
竞:互相争抢。
唯:只有。必:必定,一定。
信然:相信的样子。
3.自主学习课文文言文。
按照要求自主学习:
(1)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划出相关语句,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4.集体汇报交流。
(1)交流文章的大意。
(2)谈感受,体会王戎的善于观察,善于动脑。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5.小结巩固学习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把《杨氏之子》讲给家人听,与家人交流看法。
2.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破瓮救友》。
借助注释自主阅读《破瓮救友》,并用白话文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使故事更加生动。
破瓮救友
司马光幼时,与群儿戏于庭前。有一儿,误堕水缸中。群儿狂叫,皆惊走。光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得不死。
注释:
庭:厅堂。堕:掉下来,坠落。
皆:全,都。
走:逃避,逃走。俯:向下,低头。
击:敲打。
杨氏之子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
★ 蘑菇的教案7篇
★ 冰的教案优质7篇
★ 热对流的教案7篇
★ 盐的性质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