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对于教师专业成长,都是有价值的,新学期即将到来,相信教师一定都写好教案了,陆玖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踏雪寻梅音乐课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踏雪寻梅音乐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以积极的态度体验音乐家用何种音乐手段描绘东,以及冬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2、知识目标:
了解黄自生平,能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运用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的对比等表现手法来分析与表现歌曲。
3、技能目标:
能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歌曲,主动参与合作音乐表现。
教学重点
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会演唱《踏雪寻梅》。
教学难点
?踏雪寻梅》第二声部的演唱和用探索的音响为歌曲作表演唱。
教具准备:
打击乐器自制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组织学生听《铃儿响叮当》,随音乐的节奏和欢快的情绪进教室,
2、发声练习:四二拍1 — 3 — 5 —
13 15 13 15 13 15
二.授新课
(二)歌词赏析:(通过系列启发性的提问展开讨论,赏析歌词)
1、多媒体课件出示歌词,学生在歌曲旋律的音乐背景中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2、解释歌词
a “雪霁天晴朗”的“霁”是什么意思?——雪后放晴
b “坝桥”是什么桥?——有扶手的石板桥。你现在看到过吗?在哪里看到的?(也许江浙一带的古镇上还有)
c是谁在骑驴赏花?(从诗中最后一句“书声琴韵”猜测是学堂的孩童)他的心情怎样?
d、作者简介
这首歌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黄自先生的作品。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三、歌曲学唱
3、学唱《踏雪寻梅》
a、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用“啦”哼唱歌曲第二声部。
2、唱出歌曲情绪,顿音,欢快
b、第一、二声部合唱。
1、跟琴声哼唱第一声部。
2、分声部合唱。
(循序渐进,使合唱变的较易掌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c、歌曲演唱处理:结合谱例赏析歌曲,通过引导提问、师生讨论来细致地处理歌曲:1、乐曲的力度与旋律线的起伏有联系吗?——有。根据歌曲的旋律线来做适当的渐强渐弱力度变化。
2、乐曲的高潮在哪里?力度怎样?歌曲的开始呢?——高潮在“花采得供瓶养”,力度是强,感叹地抒发情感。歌曲开始用中弱的力度以叙述性的口吻来演唱,表现轻松、悠闲的骑驴赏花的情趣。
3、乐曲中四次“响叮当”上方加了什么音乐加号?为什么要加?怎样生动地来演唱?——加了断音记号,表现驴儿清脆活泼的铃声。要唱得短促跳跃,力度作渐强,表现驴儿由远走近的清脆的铃声。
4、学生用中速稍快的速度演唱歌曲,表现出活泼、充满童真情趣的动感画面。
四、创编、表演
a探究音响,要求用各种方式表现:
1、人歌声
2、铃声
3、驴蹄声
4、雪花飘落声
b、模仿小品《踏雪寻梅》进行表演
五、课堂小结
a说说冬天带来的乐趣
b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寻访。“踏”和“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迈着轻快步伐、听音乐出教室。)
踏雪寻梅音乐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感知中华母语文化,能用自己认为恰当的声音大胆、自信表达歌曲的意境。
2.能在实践中感受理解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3.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分享与他人探究、合作的愉悦。
教学设计思路:
?踏雪寻梅》是一首传统的艺术歌曲,无论是词还是曲都堪称经典。歌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分为设问导入、探究、实践、拓展等几个部分。通过图片、文字、音乐的视听结合学习歌词,让学生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境,用“读”的方式初步表现歌词的情感,体味歌词的意境美,为歌曲的情感表现打下基础。在歌曲的学唱过程中,大胆的将歌曲活泼的小快板风格表现为优雅的骑驴赏花的行板,在歌曲表现的环节中,学生有了学习歌词时的情感积累,教师通过引导、示范、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整恰当地表现歌曲,整个过程是整体感知,分散解决,完整表现。最后通过对歌曲尾声的处理和简短的文化故事的拓展,为这节课作了一丝点缀,在轻松氛围中结束教学。
教学重点:
歌曲高雅意境的感受以及用适当的速度、力度来表现作品。
教学难点:
后半拍及大跳音程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设问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而且富有情趣和诗意的歌曲,不知道同学们熟悉它吗?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歌,在欣赏前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播放课件)
1.这首歌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从力度、速度上说)
2.歌曲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场景?
??初步感受
1.聆听歌曲(播放《踏雪寻梅》音乐)
2.学生即兴回答问题。(歌曲表现活泼、欢快情绪……)
3.教师即兴点评。
师: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首歌的歌名叫《踏雪寻梅》(板书课题),那么这首歌作者究竟是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境呢?
二、探究
(一)赏析作品标题(播放课件踏雪寻梅)
踏:游赏,用脚轻踩,指代作者轻松惬意的心情。
雪:象征着纯洁美好。指代高洁
寻:初意寻找,也指代寻访。意喻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向往。
梅:腊梅迎着寒风怒放,这种顶风傲雪的精神,让无数的文人墨客感慨不已。常用来表达一种坚强不屈、超拔脱俗的志趣风格。
(二)歌词分析(出示课件)
1.出示歌词,师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如果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那么你们在诗的描绘中看到了那些景致呢?让我们边来诵读诗边来寻找答案。
2.词作者介绍:(出示课件)
?踏雪寻梅》词作者刘雪庵(1905-1985)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家,黄自先生的“四大弟子”之一,代表作品《踏雪寻梅》《红豆词》《长城谣》等等。
3.屏幕中出现诗中的生词解释
a、“霁”——雪后放晴。(温和的暖阳使人心情愉悦)
b、“灞桥”——有扶手的石板桥。(灞桥一般修建在城郊或乡村,这样的地理位置烘托出安静的氛围)
c、骑驴——表现文人雅士的儒雅、怡然自得
d、响叮当——驴铃的响声衬托更加幽静的氛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铃儿的响声离我们越来越近,离作者向往的梅林越来越近,心境更舒畅)
e、好花采得瓶供养——找寻到知己,发自内心的感叹,抒发作者对梅花的由衷热爱
f、伴我书声琴韵——采枝腊梅,伴我读书弹琴,共度这幸福美好时光,作者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培养像梅花一样不屈的品格。
(三)朗读歌词
师:下雪的冬天是美丽的,一枝枝梅花,傲立雪中,幽香阵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用他们的笔描绘冬天,描绘不畏严寒的腊梅。瞧,那骑驴的雅士在为这美丽的雪景所陶醉,好像在呼唤我们,一起去踏雪寻梅呢!同学们,就让我们根据作者所描述的意境来读一读这首《踏雪寻梅》。
1.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介绍曲作者黄自,出示课件。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三、实践
1.教师范唱歌曲《踏雪寻梅》(用x x︱x x x音型伴奏)
2.出示歌谱(课件)学生随乐用lv哼唱旋律。
3.学生随琴视唱曲谱。教师及时鼓励、纠正、评价
4.学生找出难点,教师引领,突破难点。
5.视谱唱词。
6.表现歌曲
①、请同学们思考,你觉得,哪一句应该唱的强一些,为什么?
0 1 3 5︱ì 7.6︱3 6 5︱
好花采得瓶供养
师:“好花采得瓶供养”这一句,发自内心地感叹。抒发作者对梅花由衷的热爱。哪一个字唱得更强些呢?——“花”,(力度记号强,用f表示。曲谱中出现记号)
②、师:曲中四次“响叮当”上方加了断音记号,表现驴儿清脆活泼的铃声。要唱得短促、跳跃。如果要表现驴儿从远处慢慢走近的铃声,怎么演唱?(力度作渐强处理)
③、师:之前我们就讲过,在歌曲的演唱中,曲谱上的记号非常重要,它能够告诉演唱者,如何唱好歌词。我们再来看一看,还有哪些记号?
④、师:歌曲开始部分以叙述性的口吻来演唱,表现轻松、悠闲骑驴赏花的情趣。用中弱的力度演唱。让我们一起唱唱看看。教师点评,示范。
四、拓展:
1.播放导入时的《踏雪寻梅》课件(活泼欢快)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课刚开始时听到的那个版本,比较我们自己演唱的这个版本所表现的意境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即兴点评。(前者活泼欢快,有点像骑着马在采花,而后者更像骑着驴在寻花,表现出了歌曲的不同的意境。中国的诗词讲究的是含蓄美和意境美,这首艺术歌曲《踏雪寻梅》词曲都堪称经典,我们听到的很多的版本速度偏快,表现出非常活泼、欢快的情绪,但实际却忽略了歌词所表达的意境,我们常说演唱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歌曲所表达的真实内容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我们应该尊重作品,尤其对经典作品更应该安静的审视。)
3.根据作品的意境再次演唱歌曲(有控制,内敛的表现)
4.师:尾声老师做了一点点修改,同学们听一听,谈谈感受(好花采得瓶供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共度好时光,共度好时光……)
生:表现赏花人骑驴渐行渐远,同时也引发人无限遐想。
五、小结:
师:今天的我们一起学唱了《踏雪寻梅》这首歌,其实关于“踏雪寻梅”这个词,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传说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孟浩然经常骑着驴子在江边走来走去。他时而抬头远眺群山,时而低头俯视江面。来往的人们好奇地向:“浩然公,天气如此寒冷,您一个人在这里走来走去,干嘛呢?”孟浩然乐呵呵答道:“我在这里寻梅”。因此有人送了孟浩然这样一首打油诗:“数九寒天雪花飘,大雪纷飞似鹅毛。浩然不辞风霜苦,踏雪寻梅乐逍遥。”实际上孟浩然是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寻找写诗的灵感。所以后来唐代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诗句在霸桥风雪中的驴背上。”仿佛告诉人们下雪天骑着驴子在灞桥上走过就能写出好诗来。所以古代好多文人雅士都喜欢骑驴。李白、杜甫也不例外。改天我们也骑上一回,体验一下孟浩然般踏雪寻梅的乐趣。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追寻。“踏”和“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作品的内涵,用你们更美好的声音来诠释作品!
踏雪寻梅音乐课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这首歌意境高雅,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加强示范。
学情分析:
学生学唱歌曲《踏雪寻梅》,应注意正确地唱好断音,多唱多练习,并体会断音与连音唱法的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对歌曲的学唱将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聆听《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学习梅花勇于与严寒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
难点: 歌曲中断音与连音的对比演唱为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 导入新课《踏雪寻梅》(赏梅)
师:同学们喜欢花吗?今天向同学们推荐一种我最喜欢的花儿,请看…(多媒体放映)
师:(看完图片)我最喜欢什么花儿呀?为什么呢?
生:回答。
师:怎样才能寻找到梅的芳踪呢?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踏雪寻梅”。(多媒体出示课题)我想邀请大家一同去踏雪寻梅,但直接去是不是太没意思了呢,所以要考考大家哦!
第一关 你们能唱一唱下面这条旋律吗?
35 50
25 50
35 50
11 10
响叮 当 响叮 当 响叮 当 响叮 当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休止符了吗,下面就让小毛驴来提醒大家。
学生:齐唱
第二关:加上了顿音记号,你们会吗?
大家觉得自己正确吗?小毛驴又来提醒大家啦。
学生:唱
我:嗯,大看来大家都有好好的看小毛驴的提醒哦。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接再厉,就剩下最后一关了。
第三关:别忘了之前认识的渐强记号。
大家还记得这个符号吗?那大家来试试加上他效果会如何。
学生:加上渐强符号演唱。
过关,播放梅花图片
三 新课教学 (听梅)
我: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来一起读一读歌词。学生:齐读
我:同学们读完之后,知道词中“雪霁”、“坝桥”、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答。(不知道,没关系。有老师来告诉你们。)
了解了歌词后,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该曲的词作家。
1.初听:
(1)问题: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象并描述北方冬天下雪时的景色,为歌曲创设意境。)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2)简介歌曲创作背景与作者。
黄自:中国作曲家。代表作品还有清唱剧《长恨歌》、歌曲《点绛唇》、《南乡子》、《玫瑰三愿》、《旗正飘飘》等。其中歌曲《思乡》、《抗敌歌》、《长恨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他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娴熟,表现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作品反映的内容和作者的概况。
了解完曲作者,老师来和大家做个游戏。(踏歌寻音)
四 歌曲教学:(唱梅)
1教师范唱。
2学唱歌曲。难点处跟唱。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3模仿毛驴铃声的节奏,注意情绪与力度,并演唱歌曲。
4音乐知识
断音记号:表示音的间断的唱奏记号。断音记号是用实心或者空心的记号。写在音符上面。这些音表示要唱的干净、短促、有弹跳力,大概占原音二分之一。
5二声部演唱
注意音型:1 3 1 5
叮当叮当
6情感表达:
(1)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演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设计意图:在能以不同方式和力度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加上简单的二声部演唱,加强对歌曲情绪情感的表达。
五 课堂小结(畅想)
(略)
六 课后小记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多听的方式,代替以前教师一味地教唱歌曲,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掌握了歌曲。通过提示力度的对比,能用不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歌曲。 在欣赏与演唱中学到知识,并体会到快乐。
踏雪寻梅音乐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黄自生平,能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2、学会歌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
3、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主动参与音乐表现。
重点与难点:
1、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
2、体会歌曲情韵。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媒体播放音乐《送别》,引入课堂
二、导入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送别》是《城南旧事》中的插曲,这首二、三十年代的老歌是用一首歌曲的曲调,由李叔同填词而成的。在这个时代,我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黄自。多媒体出示黄自照片及简介。他创作了大量的既古典又有西洋风格的音乐作品。
三、新授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踏雪寻梅》就是这种风格的歌曲。
1、媒体出示歌词,播放音乐,学生想象意境;
2、提问:听了这首词,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呢?
3、(多媒体出示)叙情景,配合情景画面
4、学唱歌曲(解决难点)
四、激励表现:
1、歌曲处理:讨论、互评、集体评议
2、即兴创作
五、拓展、延伸
听赏黄自的作品《抗敌歌》,并由此延伸开,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黄自的资料,为接下来的欣赏课做准备。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踏雪寻梅音乐课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梅花的基本特征。
2、学习用手指点画梅花,将5片花瓣围成圈状。
3、在操作过程中,体验手指点画的快乐。
二、活动过程:
1、音乐响起,幼儿伴随着音乐声,边唱边跳进入教室。
师带领幼儿跟着音乐节奏跳舞进入教室。(歌曲《踏雪寻梅》)
2、展示梅花的视频图片,提醒幼儿注意观察梅花的颜色和形状。(教师对梅花进行简单的介绍)
教师出示梅花视频,幼儿观察
教师总结:原来梅花是长在树梢上的,不仅有红色的、粉色的,还有白色的,而且是由5片花瓣围成的一朵圆形的花。
3、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一起画梅花。
出示绘画视频
教师在绘画大图上示范讲解手指点画梅花的方法。(重点:示范五个花瓣的画法,及如何用手指蘸色等)
4、教师提出点画要求,幼儿操作点画梅花。
5、作品展览,互相欣赏讲评。
踏雪寻梅音乐课教案5篇相关文章:
★ 鹅音乐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