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写教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为了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一定要认真写教案,陆玖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空城计》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空城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3、 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视频。
(过渡)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吧,在众多传奇人物中,你最佩服谁?(学生众说纷纭)【注意对学生的肯定: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受老百姓的推崇,那就是——诸葛亮。你知道为什么诸葛亮那么受人尊敬吗?(学生回答)【对,因为诸葛亮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板书:空城计】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
司马懿(yì) 旌旗(jīng) 隐匿(nì) 城铺(pù) 妄行(wàng) 擅动(shàn) 鹤氅(chǎng) 纶巾(guān) 焚香(fén) 模样(mú) 麈尾(zhǔ) 抚掌(fǔ)
远遁(dùn) 言讫(qì) 笑容可掬(jū)
把不会读的字音标在自己的文章中,然后通读课文。
2、请全班推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为他挑错。
(过渡)你能读懂文章吗?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蜂拥】
(过渡)司马懿领兵十五万向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却只有二千五百兵。二千五百人对十五万大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试想你是孔明,你会怎么做?(学生想象)孔明呢?
他摆下空城计全身而退,不损一兵,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
三、孔明之智
1、孔明之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回答时请用“智在 ,从 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并用四字短语概括。
急中生智——司马懿兵临城下,孔明想到了空城计
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传令施计;
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为什么不能“高言大语”?为何“大开城门”?营造一种平静而紧张,隐隐有大军埋伏的氛围,引司马懿上当】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料定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自己也十分了解司马懿。【如果换成是司马昭带兵,孔明还敢用空城计吗?】
深谋远虑——“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2、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各抒己见。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固然让人惊叹,不过在他身上,还有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那是什么?(学生回答:胆识、勇气)
孔明的胆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动作、神态】
“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他的镇定自若。
“笑容可掬”——从神态上看出他的沉着果敢
“笑容可掬”什么意思?【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捧着。你能示范一下“笑容可掬”的样子吗?】孔明做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他是对谁而笑?又为什么而笑呢?【司马懿带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孔明在危机关头摆下了空城计引司马懿中计,笑容可掬的样子是装出来给司马懿看的。】孔明的笑除了欺瞒司马懿,其实还有一层作用,你知道吗?【安抚人心,给身边的官兵信心,使他们共同配合演好这出戏。】兵临城下,危在旦夕时,其他人的反应怎样?【尽皆失色】他们会想什么?用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个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
孔明的笑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微笑,那他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呢?【出示图片】(学生猜测)【老师有一段京剧唱词,它正好体现了孔明此时的心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唱词】
?板书:失色】这两者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3、(过渡)通过众官和孔明神色的对比,我们不禁为孔明的胆识倾倒。平时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除了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也会用到侧面衬托,除了上面所说的“众官”,还有哪个人也是?(学生:司马懿)
?出示司马懿图片】你知道的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
老谋深算——“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多疑自负——原先“笑而不信”亲自“望”过后,转为“大疑”【看到什么?为什么“大疑”?他在想什么?】不听司马昭的劝告
4、【老师找了一些司马懿的功绩,大家来看一下。出示功绩】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那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
司马懿:多疑,大意,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知道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所以出奇不意。计高一筹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弄险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智慧和胆识,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总结
狭路相逢“智”者胜,在这一场司马懿与孔明的对决中,终因孔明的计高一筹而取得了胜利。故事在众官的“惊服”声和孔明的“拍手大笑”中落下了帷幕。但孔明聪明绝顶的形象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中。对于智勇的化身——诸葛亮,不但我们佩服,就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十分佩服他。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三国故事,就请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愿同学们能在《三国演义》中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
五、作业(二选一)
1、作者为了突出孔明的智勇双全,不仅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还通过司马懿和众官进行侧面衬托。要求: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在你身边选取一人一个片段。
2、我们已经聆听了诸葛亮“登楼抚琴”的心声。请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编写一段话来回应诸葛亮。
空城计
足智多谋 衬 老谋深算
孔明 智 深谋远虑 托 多疑自负 司马懿
料事如神
对比
《空城计》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遁、蜂拥、隐匿、失色、骇然、笑容可掬、旁若无人。
(二)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字音,注意查检工具书。
②读清字义,注意古白话字词与现代汉语的不同。重点词语释意及难句选析示例: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用飞快的马传送的消息送到。
“望西城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蜂,像蜂群似的。
“尽皆失色”:脸上全都吓得变了颜色。色,脸色。
“凭栏”:原意是靠在栏杆上,课文中指靠近栏杆。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哨,巡察,探察。
“旁若无人”:旁边好像没有人。
“抚掌而笑”:即“拊掌而笑”,拍着巴掌笑了。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丞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机,能适应事物变化的,灵活的。
“必不能远遁”:遁,逃跑,逃离。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③初读文意,圈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部分。如课文第2段关于魏兵直逼西城的情势描写,课文第3段通过司马懿眼中所见的关于孔明坐于城头、百姓洒扫于城门的描写;并能说出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作用。
④读懂背景。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掠地,势不可挡。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露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2、开课导语
①学生静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哪部电视剧的曲?(《三国演义》)
②有一首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诸葛亮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三国演义》)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足智多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三国演义》中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空城计》。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②《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哪些角色,请一一画出,并说说在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简介小说的一般常识,启发学生结合“思考与练习一”,作出归纳。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故事
①熟悉情节复述故事梗概。(如: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官大惊失色,惟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②概括情节情节的概括,答案并不是惟一的,只要言之有序即可,注意教会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再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开端(第1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4、品析活动
①第一部分叙写了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和空城的方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当时危急的情势的,孔明传令的内容用“如此如此”一笔带过,好不好?为什么?
a笨头写诸葛亮退去西城。“先”字交代诸葛亮离开大部队的原因;“西城县”交代了“空城计”的地点;“搬运粮草”暗伏下文军队“已分一半”。“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忽然”表现了这次遭遇的突然性。平生谨慎的诸葛亮,若事前略有估计,决不会来此冒险;深通韬略的司马懿,若事前有所探测,也不会放着空城不进。遭遇的突然性导致了司马懿对蜀军虚实的不清,为“空城计”提供了条件。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孔明当时危急的情势。一是魏兵来速快,出乎意料:“忽然”;气势盛:“蜂拥而来”,“尘土冲天”,“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二是双方力量极其悬殊:“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三是用众官“尽皆失色”侧面烘托。众官跟随诸葛孔明,也都是身经百战,这时竟然也“尽皆失色”,可见情势确实是万分危急。
b毙纯酌靼谙驴粘侵计。作者从“孔明传令”和孔明自身的举动两个方面加以描写。
“孔明传令”一句紧接“杀来”而出,诸如“孔明略一沉思”、“孔明沉思片刻”之类的话,足见孔明是急中生智,当机立断。作者详细地叙写了孔明传令的内容,有两个作用:一是具体展示了空城的方法;二是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孔明过人的胆识,“大开四门”和“吾自有计”岂是一般人物所能做到!孔明自身的举动则是“空城计”中的又一关键。鹤氅纶巾,焚香操琴,何等悠闲自在!城门大开,孔明则在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不能不使司马懿生疑。孔明的举动不仅表现了大勇,而且表现了大智。
②小说上下两部分都写到“空城计”,有什么不同?
通过司马懿的眼睛写孔明的“空城计”的状况。这一侧面描写和上一部分写孔明摆“空城计”的方法同中有异。基本内容相同,但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角度不同。上段写士兵洒扫是“孔明传令”,孔明在城楼上焚香操琴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这里全是司马懿眼中的客观事实。二是叙述的详略不同。上段详写孔明的部署,突出他的大智大勇,这里详写孔明的神态,突出他在强敌面前的镇定自若。三是上段以叙述为主,这里则增加了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写孔明“笑容可掬”;写二小童一“手捧宝剑”,一“手执尾”;写洒扫街道者“低头”“旁若无人”。这些描写渲染了一种安闲、镇定的气氛,使得“空城计”的场面更加生动、传神。从这些描写中,完全感受不到这是一座空城,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司马懿“大疑”。
③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和司马懿的叙说内容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将孔明的想法到最后才揭示出来,不写在“传令”部署之时?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这是司马懿退兵的依据。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认识也并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他只是考虑了在正常情况下诸葛亮的性格,而没有考虑到在特殊情况下诸葛亮的胆识,所以导致了他判断的失误。
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委。“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孔明这次冒险实为形势所迫。在打不过、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势下,诸葛亮急中生智,设置了空城计,使司马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指挥,有效地转变了敌我的优劣形势。应该看到,诸葛亮解西城之危,决不是侥幸取胜,而是有它的基础的,这基础就是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平时的认识,在危急的情势下,机智果断地设置了“空城计”,解了西城之危。司马懿也是知己知彼的,但诸葛亮却利用了司马懿的“知彼”,这就比司马懿要高明得多了。从现象上看,这一次是军事上的较量,但实际上却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从行文上看,诸葛亮的叙述和司马懿的叙述,内容完全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写说明孔明完全料定了司马懿在“空城计”面前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突出地表现了司马懿高明,但孔明更棋高一着。作者把孔明用计的想法写在最后,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情节的惊险性和奇特性,使情节带有传奇色彩。
(三)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检查上一节课内容
诸葛亮为什么能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有这样出奇的胆量?“空城计”成功的基础是什么?
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和出奇的胆量来源于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基础也是建筑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成功地运用了“空城计”。从现象上看,这是军事上的较量,实际上是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2、开课导语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如何体现其“智绝”特征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
②《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其他角色,请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人物
①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②写到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③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空城计》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中国有四大名著,你知道是哪四部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诸葛亮,他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板书:空城计作者:罗贯中)解释“计”,计谋,谋略。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过渡:诸葛亮为什么要实施“空城计”,是否取得成功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理清故事情节
1、师读第一部分,要求学生画出关键词句,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2、指名读第二部分
概括内容:“诸葛亮急中生智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孔明施计”或“临危施计”
3、师:待司马懿临西城下,他看到了什么说些什么?
全班齐读第三、四段
师:司马懿是否中计?(中了)
谁能概括这两段的内容?(“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4、让学生分两组读第五、六段后概括内容:“诸葛亮为众官解释计策”——“孔明释计”
板书:开端 兵临西城
发展 临危施计
高潮 司马中计
结局 孔明释计
三、通过情节分析人
我们通过故事情节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开端:这一部分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从那些地方看出军情紧急,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他的智慧?司马懿十五万大军 孔明二千五百军(兵力对比悬殊,说明军情危急、从侧面来表现)
文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一词好像没什么用,不写诸葛亮,写众官干什么呢?删掉行吗?(不行,写众官更能说明军情危急,更能烘托诸葛亮的智谋胆略。)
发展:诸葛亮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有什么品质?从什么角度表现的?“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这些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这是为了严肃军纪,谨防露出破绽。“吾自有计”表明诸葛亮在危乱之中不忘缓解士兵的紧张感。
为了把戏演得更加逼真,诸葛亮还亲自上场担任这场戏的主角。
这段说明他(处乱不惊、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识,从正面来表现)
高潮: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又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什么行动的词语?你看出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表现了诸葛亮什么品质,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侧面
结局:从诸葛亮释计表现了他什么品质?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描写众官,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正面、侧面)
空城计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知己知彼,司马懿老谋深算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他聪明反被聪明误,司马懿输在他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孔明赢在他临危不惧,司马输在他生性多疑。
四、找出文中孔明的“三笑”
1、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故做轻松 胜利的笑 成功之后开怀大笑
故做姿态 脱险之后的欢笑 自豪的笑
迷惑敌人的笑 如释重负的笑 对司马懿的嘲笑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的空城计最终成功了!这一战不动一兵一卒,但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心理战却异常激烈,司马懿在历史上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身经百战,和诸葛亮一样是一个谋略过人的军事家。他为什么中计呢?孔明高在何处?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场精彩的较量呢?我们一起欣赏《空城计》片断(观看电影片断4——5分钟)。
3、观后讨论:想想他们的心理战,孔明当时是怎么想的?
孔明当时在想:
司马懿可能会想: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多年以后,孔明与司马懿在酒宴上相逢,他们谈起了当年的空城计。
诸葛亮:
司马懿:
五、总结: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平生的认识,在危急的情势下,机智果断的设置了“空城计”,解了西城之危。司马懿也知己知彼的,但诸葛亮却利用了司马懿的“知彼”,这就比司马懿高明得多了。从现象上看,这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但实际上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学习了这个故事,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板书设计:空城计
开端 兵临西城
发展 临危施计 笑容可掬
高潮 司马中计 抚掌而笑
结局 孔明释计 拍手大笑
孔明:处乱不惊、足智多谋、有勇有谋、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空城计》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了解诸葛亮。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一、激趣引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你们看……(放录像)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片段。 大家猜一猜这是那个名著中的故事。 你们是不是很感兴趣?
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124页,齐读标题《空城计》
二、初读课文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并交流识字的方法。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朗读。
三、理解课文
1、自己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播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同时,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4、计是什么意思?《空城计》又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什么计?
5、“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使用这个计策?你认为怎样?你有更好的计策吗?(将有关的句子带感情地反复读)。
5、反复读课文的对话,从中体会每个人物的感情,体会他们各自的心理。
四、拓展延伸
谈一谈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形象?
五、书写生字
《空城计》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读懂古文,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与电教相结合。
学法—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
听一听:欣赏词曲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
生: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歌.也是小说的卷首
记一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的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空城计。一睹诸葛的过人智慧和超人胆略。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小标题)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
起因-兵临西城; 发展-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中计; 结果-孔明释计。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1、思考:课文中主要刻画了哪两个人物的形象?
(孔明、司马懿)
2、借助多媒体资料介绍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称“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门,成为刘备的军师。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主张。在赤壁之战中,他联合孙权,大破曹兵。后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担任丞相。刘禅继承王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曾六出祈山伐魏。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忠臣的代表,也是驱者智慧的化身。
司马懿字仲达,魏国的名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权臣。足智多变,文武双全。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3、教师出示要求,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同学们,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孔明和司马懿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划也描写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
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进行品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的记叙顺序。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对孔明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下节课我们再通过集体的交流深入领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练写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练笔: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1)助词;(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3)代词,虚指;(4)文言代词,这,这个;(5)往,到。
1、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2、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司马懿乃魏之名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对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
教师:很显然,故事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
二、品读体会、评析人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孔明。文中是怎么描述画中的孔明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出示语句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教师指名说说“笑容可掬”的意思。
(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4、孔明的笑在此是一个细节描写。文中多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学交流:每次都因何而笑?他可能在想什么?
5、集体交流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这是大兵压境时的笑,孔明故作镇定自若。为的是迷惑对方,让对方上当。他可能在想:“你会上我的当吗?”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抚掌而笑:这是魏军退兵时的笑,司马懿中计了,他觉得如释重负,可能在想:“你果然中吾计矣!”)
(3)教师:一次是计前笑容可掬,一次是计后的抚掌而笑。通过这两笑,再联系整个故事,你们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6、评析孔明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7、评析司马懿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三、研读归纳、塑人手法
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二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四、拓展训练、计成原因
1、分析完了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你们明白空城计成功的原因了吗?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生平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同学们要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这本名著《三国演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句子。
3、认真阅读名著《国演义》。
七、板书设计
空城计
兵临城下 临危施计 司马中计 孔明释计
诸葛亮: 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 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文,全文通过逼计、施计、中计、释计这一脉络生动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运用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精彩场面。教学时教师必需充分利用文中的注释加之课外搜集的三国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从审题质疑出发,抓住课文脉络,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最后通过人物性格的对比,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空城计》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