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当我们有了收获想要和大家分享,我们可以提前准备好心得体会,陆玖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乒乓课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乒乓课心得体会篇1
妈妈为了丰富我的课余生活,决定让我去学打乒乓球。
一开始,我觉得打乒乓球没那么难,可是真正开始练了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没有那么简单,根本接不住打不好。
老师先教我们基本功,头三天只让我们练习颠球,正手、反手的基本动作,我练了一会儿就有些不耐烦了,心想不就是几个动作嘛,太容易了,就开始东张西望甚至偷懒,还想着老师快让我练习和别人对打吧。第四天老师终于开始教我们接球了,我这才发现原来接球也不容易,对方把一盆子球都发完了,我也没接住几个,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要想打好球,必须先把基本功练好。于是回家后我就自己专心练习颠球,正手、反手的基本功,一有空就比划动作,老师教的时候也注意认真听,认真观察老师的动作,一遍遍坚持不懈的练习。几天过后我终于能轻松接球了,老师还表扬我进步很快。
课余生活过得很充实,不仅因为我学会了打乒乓球,更因为通过学打乒乓球让我们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只要坚持才能成功。
乒乓课心得体会篇2
以下文章来源于长江商学院mba
10月9日晚,随着男团决赛的最后一拍落定,2024年第56届国际乒联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正式落下帷幕。
此次世乒赛,中国乒乓球队3比0战胜德国队实现十连冠,第22次捧起斯韦思林杯。前一天,国乒女团零封日本女团实现五连冠,第22次捧起考比伦杯。
在赛场的解说席上,我们惊喜地看到了乒乓球世界冠军、长江商学院mba22级上海班同学许昕。整场比赛,许昕金句频出,赛后还被顶上了微博热搜。
在乒乓球赛道上,他是刘国梁眼中擅长沟通的“世界最强双打型选手”,赛场之外,他也正在探索从专业运动员向组织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国球运动。
如今,他已在长江商学院mba开启一场与自己的全新竞技。
分享 | 许昕
来源 | 长江商学院mba
许 昕
中国男子乒乓球队运动员
乒乓球世界冠军、奥运冠军
亚洲乒乓球联盟副主席
长江商学院mba22级上海班
“国乒喜剧人”、“乒乓艺术家”、“大蟒”,这些都是粉丝们对许昕的昵称。
拿过二十多个世界冠军的许昕,在赛场上与对手厮杀拼搏毫不手软,私底下却是个乐呵、“爱唠嗑”的人。这是他的相处之道,更是他的学习窗口。
许昕在幼儿园时代就被选拔进乒乓球训练营,从此与乒乓球结下不解之缘。孩童时“我要当世界冠军”的稚嫩发言,如今早已成为现实。
对乒乓球事业的热爱以及世界冠军所承载的荣光,都让他自觉肩负起了推广乒乓球的使命。一直以来,许昕都致力于让乒乓球在国内外的桌子上“打响起来”,但如何才能融合乒乓球的趣味性和专业性以提高国民参与度,以及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是他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探索的过程中许昕逐渐意识到学习与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想要丰富自己,在其他领域有所输出。因此,他选择进入长江商学院mba项目深造学习。
在乒乓球赛道上,许昕凭借超强的技术和坚韧的毅力跑在绝大多数人之前,如今,他即将在长江商学院mba开启一场与自己的全新竞技。
独特的左手直板打法让许昕成为双打配对的最佳人选,但除了“黄金左手”,善于沟通更是许昕双打中的最大优势。
多年的比赛经验让他深刻体会到,单打和双打最大的区别在于搭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而运动员大都不善言辞,即便是双打搭档也往往缺乏沟通。
作为中国乒乓球国家队的一股欢乐清流,许昕从小就是个“话痨”,很喜欢和别人聊天。开朗的性格让他在队里拥有不错的人缘。无论教练、领导还是队员,许昕都能和他们聊到一块去,快速打成一片。
通过交流,许昕能快速发现双打搭档间的优势与问题,并用合理的方式去弥补不足、发挥各自优势,因此许多队员也很乐意与许昕组队双打。
刘国梁教练曾将许昕称为“世界最强双打型选手”,充分肯定了许昕的实力。
球场上的许昕总是表情严肃,他目光如电,身影如箭,无论多么难接的球,他总能死死咬住,然后用那些让网友们高呼“神奇”的动作,将球精准地打到对方台面上。
这些神奇操作的背后,是许昕作为少有的左手直板运动员对乒乓球的热爱与执著。
相比横板,直板打法上手快,但专业技巧更多、难度更高。
在简化乒乓球打法的大背景下,每一次国际乒联的规则变动对直板选手的冲击都比较大。这使得目前使用直板的专业运动员可能还不到十分之一,横板则成为主流打法。
作为使用直板的“另类”选手,许昕需要自己不断研究和适应新规则,摸索出合适的训练方法。
在乒乓球历史上,许昕用自己的坚持刻苦,续写了不一样的直板辉煌,让这个因规则改变而遭弱化的技术没有被冷落和遗忘,反而用“艺术家”的姿态传承下来。
如今,当走在中国大街小巷的乒乓球场上,你总能看到一两个直板爱好者,享受着乒乓球带来的乐趣。
乒乓球是一项极其精细的小球运动,运动员的每一次心态波动,都可能影响到挥拍的角度与力道,从而使技术动作变形,无法打出理想的效果。
因此在世界顶尖赛场上,乒乓球运动员之间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对抗,更是心态上的较量。
许昕常年面对着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经历过诸多考验和挑战,练就了强大的自信和绝佳的心态。
2019年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为了锻炼抗压能力,许昕经常一天要参加两三场甚至五六场比赛。
如此强的比赛压力没有打垮许昕,他总能交出令人惊讶的成绩。那一年他一共拿下了21个冠军,包括19个单项冠军和两个团体赛冠军。
与日本乒乓球运动员张本智和的对决让许昕的印象尤其深刻。当时他在手腕有伤、形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一直没有放弃,在现场球迷们的呐喊助威声中顽强应战并最终击败对手,这也成为球迷们心中的一场经典之战。
随后疫情突然来袭,东京奥运会被迫延期,加上搭档的伤病问题,这些场下的不可控因素让许昕也陷入了挣扎和焦虑,他一度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但许昕经受住了这些挑战。
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许昕与刘诗雯的搭档错失首枚混双奥运金牌,成为舆论的关注点,但身处风暴中心的许昕却显得十分冷静。
“我需要去反思和总结这场比赛,把责任都担了,然后在最短时间内调整心态去备战后面的比赛,这才是当时的我应该去做的事。”
在接下来的奥运会乒乓球男团决赛中,由马龙、许昕和樊振东组成的中国男团顺利拿下男团冠军。
东京奥运会之后的全运会上,许昕与刘诗雯摘得混双桂冠,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他们的正名之战,但对许昕来说,无论是奥运会混双的遗憾,还是全运会中的重新登顶,都只是漫长生涯中的一场比赛。
赢了就享受欢呼,输了就重新来过,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管是赢还是输,只要从领奖台上下来,就要从零开始,这是中国乒乓球的一种精神”。
如今,许昕的身份更加多元,除了荣耀的乒乓球国手和世界冠军,他还是亚洲乒乓球联盟副主席和两个孩子的父亲。
多重角色之下,许昕非常在意与家人的相处时间。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和家人总是聚少离多,已经缺席了太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
去年九月全运会期间,许昕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他希望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今年由于上海疫情,许昕有了更多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机会。
“当我现在离开家去训练时,孩子总是恋恋不舍”,对他来说,孩子的依赖也是一种新的“荣耀”。
2021年10月当选亚乒联副主席后,许昕开始从更高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乒乓球这项运动。
“新的身份(亚乒联副主席)要求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多元和全面——不仅要关注中国乒乓球的发展,更要思考如何为乒乓球的发展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这项运动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他希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乒乓球普及度不高的国家、地区和群体去更积极地推广乒乓球。
与此同时,他也在思考怎样进一步提高乒乓球在国内的普及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毕竟现在青少年有很多运动项目可选。
“国球必须是全民运动,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而不仅仅是国家队的成绩好。”他已经在和团队做一些尝试。
在他看来,“只做乒乓球的创意是局限的,在多元化的同时,也要从专业的角度提高基础性训练。”
而如何将基础训练与新鲜感有机结合在一起,许昕期待用自己的专业去创造更多可能性。
在越来越多参与到乒乓球推广的过程中,许昕意识到从专业运动员向组织管理者角色转变的重要性。
他发现“如何将自己的经验在更大的范围里传授给别人,这是门很大的学问,而管理能力的提高是重要的一环。”
同时随着与各行业精英和企业家的接触不断增多,许昕也产生了想要继续学习、充实自己的强烈愿望。
“除了在乒乓球方面,我也想在其他领域上有所输出,我需要让自己更加丰富多元。”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许昕了解到长江商学院mba。他决定迈出自己的“舒适圈”,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在不断地“输入和输出”中开拓视野、提升思维。
长江mba同学的平均年龄是33岁,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而压力和焦虑是这类人群绕不开的话题。
在运动员生涯中,许昕训练出超强的心理素质,反应能力和承受能力。许昕希望能够站在一个专业运动员的角度,去分享如何抗压以及调整心态的经验。
“练竞技体育带来的好处是,对目标性的东西会持之以恒地付出和努力。”
在全新的“赛道”上,许昕也将带着这种韧性和冲劲,开启一场全新的“竞技”。
乒乓课心得体会篇3
星期四下午,我和爸爸、吴俊廷哥哥一起到东苑小区去打乒乓球。
到了那里,我首先看爸爸和吴俊廷哥哥的对决,看着他们打乒乓球的样子,我仿佛学会了一点,比如:怎样拿乒乓球拍,怎样打乒乓球,怎样接乒乓球。吴俊廷哥哥终于被我爸爸打败了。再我上场,由于我刚开始学打乒乓球,我只能挑球。开始了,爸爸让我先发球,我有很多球都没有打中,乐得吴俊廷哥哥哈哈大笑,我被吴俊廷哥哥激怒了,我狠狠的打出一球,没想到,爸爸竟然没接到,我心里甜滋滋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最后我还是被爸爸打败了。但是我还是得了一分,也找到了一点打乒乓球的感觉,我心里好高兴呀!
乒乓课心得体会篇4
学习乒乓球已经快一年了,想当初能够选上这门心仪已久的国粹,我由衷感到高兴和荣幸。
回想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上学期我还是刚刚入门的新手,现在已经大体掌握了乒乓球的基本打法和规则,从发球—推球—攻球—搓球……一路走来,乒乓球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我学会了如何打球,更重要的是打球带给了我快乐,使我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应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也使我在紧张学习之余有彻底的放松自己的机会,还使本来就疏于锻炼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
这一学期主要学习了左推右攻、搓球和发旋转球。其中发球很关键,它是制胜的第一步。而衡量发球质量的优劣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发球的速度﹑旋转以及落点的配合上。要加强旋转地变化,必须用球拍合适的位置击球,其次,加强摩擦是制造旋转的关键。控制球落点是发球的主要环节,发球落点必须长短结合﹑左右结合。如果只发短球无长球的配合,即使落点再短也无法给对方造成威胁。因此要控制好发球的落点。发球时,球速的快慢与挥拍的速度的大小有关,与球拍触球瞬间作用于球的力量大小有关。因此发出好的球必须协调好三者。搓球主要是用于接对方的发球,用搓球找出制胜的机会。左推右攻是非常有效的进攻制胜手段。
上体育课时老师一般要先让我们做一些热身活动﹐然后讲述本节课的`主要活动内容再开始打球。上乒乓球课还是很轻松的,大部分时间是我们自己练习的,因为乒乓球不同于其他深奥的理论,是不需要老师做什么详细的教学的,只需在旁指导,在就完全靠自己多加练习,自己领悟
我想每一项运动都有自己的特点,乒乓球也不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要多练还要多想。仔细琢磨球的打法,打好球。乒乓球不是什么高强度的运动,但是却能考验人的灵活度和反应能力,同时需要平和的心情,沉静下来打球。我觉得不论是训练过程还是比赛,都要排除私心杂念,既然在打球,就不要考虑学习以及生活上与打球无关的锁事,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打球。身体不太僵硬﹑不要太紧张,不然动作就会变形,打球就很不协调,要放轻松,自自然然的打。更不要因为怕失分,而畏首畏尾,不敢尝试学习新的打法,怕丢脸。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要害怕失败,要有上进心,虽然我们不是这方面的天才,但通过努力,我们一样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通过将近一年的乒乓球课的学习,我真正体会到乒乓球的美。虽然现在世界主流的运动并非乒乓球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乒乓球不仅丰富专业学习之外的大学生活,而且也锻炼了身体,提高了素质。乒乓球,作为国球,是每个中国人都该了解和学习的。
乒乓课心得体会篇5
“别溜号儿!认真点儿!” 教练严肃的声音在我麻木的头脑中响起。
打乒乓球,难免会出现失误,噼啪噼啪,球在桌上弹着。天!教练打到那边去了!我的心乱蹦乱跳,活像只小羔羊的尾巴。啊!我踩到我的鞋带了,扑通一声摔了个嘴啃泥。妈妈和教练扑哧一声笑起来。我不禁生起气来,朝他们大吼道:“你们等着瞧吧!我一定会打好的!”我认真地打起来,一共打了59个哩!破了我的个人纪录。
还有一次,教练说要跟我像打比赛那样打。我想:啊,打比赛那么快,我能接住吗?再想打比赛时根本不分左右,我能反应那么快吗?开始打了!我紧张得气也喘不过来。教练的球迅速地发过来,我一回儿扣球,一会儿双连球,还有一会儿左推右攻……大部分球我都接住了。看来打乒乓球既需要反应快,还得下功夫。
后来,我一点点上了我的乒乓球台阶。每次跟教练对打,心里都洋溢着幸福的感觉。
每天,我都会去打乒乓球,球技渐渐提高了。
我的奥林匹克乒乓球运动员梦离我越来越近,我相信,我会在全世界人民的注视下,打出世界纪录的!
乒乓课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