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对书籍中世界观和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思索,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人物命运起伏和情感纠葛的思考和感受,陆玖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最好的告别》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1
这本书读的格外艰难,翻看记录,发现自己在2018年12月就看过,可是,我们年轻时都害怕衰老,害怕面对死亡,甚至连想想都觉得可怕。而这本书就被我搁置了。
直到奶奶去了,我忽然发现死亡原来离我们这么近,我很遗憾自己没有多陪陪她,为这,我希望能更了解衰老和死亡。就在返校的车上,我看起了这本书。
前言里就知道了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在人近黄昏时,所需的不仅仅是医药,还有生活有意义的生活,在当时情形下尽可能充分的生活。”
书中具体举了很多例子,都是阿图身边的实事,因此也更让人真切的感受到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故事。
但对于一个对医学一窍不通的我来说,有些专业术语让人敬而远之,尤为头大;且书里大多讲老人的癌症,生病,这些肯定不会像小说题材那么好读,一边读一边就会想到过去,想到未来会老去的自己。
所以这些天,其他书都进度很快,这本却是龟速的前进。
书里讲了一些作为子女的我们,在面对亲人日渐衰老,疾病缠身时要怎么做。比如“脚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险”,我们要尤为关注老人的脚;老人怕孤独,可以在家里养动物和植物,带孩子回去看看他。
同时我们(不止家人,还有医生)要聆听老人的心声,而不是以自己的意愿选择该怎么做。他们可能要求的不是万无一失的安全护理,而是自己做主的尊严和独立的空间。
在读到关于有没有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时,我想到我爷爷对于儿子提议“去养老院怎么样”的反应,他呜呜的哭了起来。我知道,爷爷是真的害怕去那里。
可能在子女看来,养老院多好,有健全的设备,有老人一起聊天。可是他们没想到,对于一个孤零零的老人来说,最怕的就是子女不管他,让他去养老院,其实也是让他在不断看着身边的老人的死亡啊。
想想眼睛花了,不识字,不会用手机,连电视都不会用的爷爷,他的老年生活该是多无聊和无助啊。他基本上都是躺在床上,唯一的乐趣就是听听豫剧,那漫长的一天天他是怎么度过的呢?
书里讲“对疾病和老年的恐惧不仅仅是被迫忍受对种种丧失的恐惧,同样也是对孤独的恐惧。当人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他们就不再要求太多。他们不再寻求更多的财富,不再寻求更多的权力。
他们只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被允许保留塑造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命故事的权利——根据自己的优先顺序作出选择,维持与他人的联系。”也就是按他的意愿度过余生吧。
虽然东西方在文化上会有差异,但大部分内容都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希望我们国家也能有一座像书中提到的有动植物、老人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的疗养院,有健全的善终服务。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2
这本书是闺蜜介绍给我的,从去年看到今年,看开头分分钟想睡觉,有种看不下去的感觉,但还放不下,总是想翻翻,越到后面越有带入感。
作者被寓为医生中最会写作的人。这本书荣获20__年众多媒体大奖。在书名的下方有个副标题----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我们都去过医院,医生的能力会让你有一种安全感,但是作者却认为对于自我认识的威胁,最严重的莫过于解决不了病人的问题。
我们终将都要面对家人、朋友和自己的衰老与死亡,其实再高科技的医学也不能帮助人类长生不老,高额的医药费也并不能挽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
作者说他在医学院读书期间学到很多东西,但不包括死亡。在病人家属问到:“她要死吗?”他不知如何回答。其实家属言下之意是病人如!何!死!
这本书信息量好大,一个个真切的故事,囊括了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的实证,归纳起来主要从三大话题展开:临终医疗、护理以及养老。
作者从不同身份的角度来阐述医学、疾病和老年。使我们能更明智地思考这些本就无法回避的问题,并且做好应对的准备。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的更好。作者这句经典让我不再惧怕谈论死亡。
曾经在重阳节,陪女儿参加舞蹈学校的活动,去过养老院,走进去的那一刻我就想哭,那里的老人大部分是因为患病子女没时间照顾才不得己送去。我询问了好几位老人,他们的实际年龄都比我目测的至少老5-10岁,简陋的房间里只有床、床头柜、衣柜和坐便椅,每天基本只靠发呆来打发时间。这样只会加速他们病情加速。
那次在养老院只有短短1个小时的相处,我和孩子临走时老人那种不舍的眼神我都不敢正视,拉着的手不愿松开。
可见心理关怀是多么多么重要。书中也提到:修复健康,也需滋养心灵。孩童时代,父母甚至是祖父母对我们呵护备至,他们老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关爱有加。
“当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时日时,当我们想象自己拥有的时间比当下拥有的时间多得多的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冲动都是战斗,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缝线。”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我们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宽度。
关注当下,而不是未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快乐程度提高,会比年轻时更少焦虑、压抑和愤怒。但我想奉劝朋友们,在能够享受生活的同时对自己的身体保持高度的警觉。
最最让我想跟大家分享并且我们可以及时做到的就是书中p34----脚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险,导致跌倒的三大主要危险因素是平衡能力差、服用超过4种处方药和肌肉乏力。没有这些风险因素的老年人一年有12%的机会跌倒,三个风险因素都占齐的老年人几乎100%会跌倒。
美国有专门的老年病医生,作者在跟着专家实习的时候,专家在聆听完老年病人的阐述后,观察他们从椅子上站起来是靠手推扶手还是轻松地自己站起来,然后都会仔细检查他们的脚。绝大部分老人暴露了问题:由于无法弯腰够到脚,所以不洗脚,不剪指甲,趾间有疮疡,脚球处有厚厚的老茧。
朋友们,从今天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脚吧。减少服用处方药,增加平衡感和肌肉力量,把跌倒的概率降到最低。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3
当我们老去的时候,终将要面对的选择题。
忘记了是什么时候入手的这本书,前两天在书柜前随意浏览的时候,不经意间拿了起来。
讲到老年人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不同的经济条件下,面对的养老方式。从救济院、医院、疗养院等。
也讲到如何面对癌症,去选择治疗还是善终服务,从一个外科医生的角度重新诠释了如何自主、快乐、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还有那些病例患者,爱丽丝、路、萨拉等不同人患了不同的癌症,多次的化疗、最后的放手。
作者阿图,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医生世家,印度新移民的后代,先后就读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医学院。
每个人无可避免的都会走到衰老的那一天,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死亡是我们的敌人,但是这个敌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力量,注定是最后的赢家。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明白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要去追求什么?实现什么?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4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600字!
没有人是不怕死的,即使是那些一心求死之人。我从来没有想象过养老院会是一个如此糟糕的地方。我全然把这个地方当成了一个度假中心。
可事实是,它跟度假简直有着天壤之别。监狱。将养老院比作一个监狱,我想也大不为过。在这里,你没法决定与你同住的室友,不能拥有你的宠物。
你必须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什么时候该起床,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该上厕所。所有的一切,都要听从指挥。这不是你的家,你甚至连一把开门的钥匙都没有。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保证你的安全和健康,养老院
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在忙活着自己的生活,难易照顾到老人,觉得把老人放到养老院再好不过。可是,很多老人却不愿意进到养老院,因为这违背了他们的生活习惯。
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想想我习惯于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去跑步,七点坐下来吃早饭看新闻,睡前喝几口红酒。可是,进到养老院,我不得不每天早上八点起床,为了我的身体健康考虑,护工不得不停了我的红酒。
我甚至习惯于在房间高歌几曲,可是在养老院禁止打扰到他人。我不喜欢跟太多的人一起,可是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让我参与。我习惯了自己的生活,不喜欢过着被安排的生活。我在养老院过得不开心,可是,我的孩子们太忙,没有时间照顾我。他们认为将我放在养老院是最安全的,他们不知道我真正想要的其实是每天过得开心。
我也幻想过如果人类摆脱了衰老和死亡,那该是多美好。
哪有那么美好?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保持年轻,那可以不断生孩子,地球如何容得下这么多的人。如果没有人会衰老,那就不存在退休的问题,要永远不停地工作,子孙后代,又该上哪儿去找这么多的工作。
这个世界迟早就会乱套了,所以,生老病死如四季更替不可改变,以平常心相待,不负当下。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5
阿图·葛文德在这本书中讨论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衰老和死亡。初拿到这本书,我没有马上读。面对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我内心是拒绝的,避之不及。而且,在二十岁的年纪,衰老和死亡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有一天无意中翻开读了一段话,就被深深地触动到,当即决定开始读这本书。
葛文德围绕衰老和死亡讨论了三个话题:养老、临终医疗和善终护理。从葛文德的文字中,我欣喜地看到,无论是罹患绝症的病人还是衰老脆弱的老人,好好活到生命的终点不是不可能的。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我们在对待病人和老人方面最残酷的失败,是没有认识到,除了安全和延长生命,他们还有其他优先考虑事项,譬如避免疼痛或不舒服,尽量保持头脑清醒,偶尔能和家人外出,实现个人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觉。通过改变每个人生命最后阶段的可能性这一方式,我们有机会重塑我们的养老机构、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对话。
有一些有意义的改变正在发生。对于老人,可以有比疗养院更好的东西,譬如辅助生活。遭遇死亡,可以有紧急抢救之外的其他选项,譬如善终服务。患上绝症,医生、病人及其家属应该通过一系列谈话,考虑清楚什么时候从为时间而战转向争取人们珍视的其他事物。
关于衰老和死亡,我们越早思考越好!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6
习惯了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就很难再沉静下来读完一本书。于我而言,这事还不算难,看书是我的爱好。“果然还是要好好活着,活得久才能读更多书,像是活了更久”,这是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喜欢的书评。
最近在读美籍作家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作者还有另一个身份——外科医师。全书站在医生的角度探讨如何迎接、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即衰老与死亡。该书一度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阿图·葛文德除了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可这些并没有引起我的兴趣,而是被书中的一句话吸引,“一个60岁健康人的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也只是一个20岁年轻人的1/3”。简单的陈述句,却有力的击中内心,愈发增加了我对生命的敬畏感以及人终将衰老的无奈之感。
衰老、死亡的话题因为过于沉重,几乎不会被提及,我们从小接受的中,不会有人教我们怎样去应对它们的到来。去年夏天因为身体不适住院就诊,在icu(重症监护室)住了两晚,临床是一位高龄爷爷,整夜的呻吟,厚重的喘气声以及反复重复的话语,让我深刻感受到变老或者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在美国以及当今世界的其他很多国家都很缺乏老年病学医生这一现状,是值得全社会都该去思考的问题。在美国,身体还算健康的老年人一般是自己独自生活,独立完成衣食住行,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交际圈。儿女也会定期探访他们,可如果一旦身体健康状况变得不再良好,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当我们衰老到不能照顾自己,进行基本的日常生活时,该用什么方式继续有尊严的活下去?书中提及到养老院、疗养院等等机构,但随即作者也提出这些机构的弊端,它们与监狱有着相似之处,生活在一个被允许的范围之内,会有人监督你按时做每件事,包括吃饭、喝药和睡觉,日复一日,超出范围之外的活动是不被允许的。我们老了但对生活的要求不能仅仅是安全,针对如何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自立的尊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晚年生活的伊甸园里是不能只有安全和保护,有价值的生活也是我们需要的”。书中关于在生命最后阶段的人什么时候该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作者试图通过自身丰富的医师工作经验让读者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的更好。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我们离告别还有一段旅程,在最后的阶段到来之时,望内心能更从容。读完这本书,我并非从此不再害怕衰老与死亡,还是会害怕。今生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去经历的时候,大家都一样。生而为人,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是我所向往的理想状态,也是我所理解和定义的最好的告别,对我来说,生命的厚度更重要。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7
看了美国作家阿图·葛文德所著的小说《最好的告别》,几度想哭。小说原名为being mortal,作者是名医生,他在书中写到医生和病患的关系,书中笔墨大多在老年社会学问题上。
近年来,全球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各个国家也在积极地解决老龄人“衰老与死亡”的问题。面对老年人生活习惯以及不能自理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从古至今,每个人仿佛都在追求“长生”,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都在进行自我欺骗。
作者的父亲也是名医生,年暮之人不愿承认自己衰老的事实,即使人老了,也想保持自由,不愿被限制,更不愿让别人照顾自己,害怕成为家人的负担。只有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时,才会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也不希望全身插满管子,那样对病人来说,实在痛苦。
作者用发生在自己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尊重病人。可是现在有许多家庭一再违背病人的意愿,不惜付出一切,挽救病床上的亲人,哪怕病人苏醒过来,成为植物人,家人也情愿。
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同事外公去世前,那会老人已经意识不清,在昏迷中。医生问老人的三个女儿接下来继续手术还是用药物,老人的三个女儿知道父亲的病情,她们不希望父亲在生命的最后还在疼痛中度过。她们是我见过的最理智的病患家属。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人在生命的最后能感受得到疼痛吗?答案是能!子女为了让父母多活一天,宁愿让老人身上插满管子,有些家庭不惜倾家荡产,他们这么做是极不理性的。我家也面临着祖母的养老问题,她年事已高,身边没人照顾,爸妈又不能时刻在她身边,她走路倾斜容易摔倒,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几乎没人知道。
今天坐车回家时,一位老人走路不稳,颤颤巍巍的,听力不怎么好,和乘务员交流都是问题,他独自一人坐车,旁边没有家人陪着,看到此,我眼睛湿润了。老人的境遇让我想了许多,儿女也需要工作,没时间陪老人看病,让人有点心酸。可见养老问题,现在急需解决。
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在一次访谈中,回忆到他最后悔的事情,便是把父母接到了自己身边,想着能更好地照顾他们,却适得其反。父母离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家,来到他的新家,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环境,他们一直在努力适应,生活的并不顺心,但又不想给子女造成困扰。
现在好些年轻人把年迈的父母接到身边,不管他们能否适应,不问他们的想法如何,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己给父母安排的就是最好的。何为“孝顺”?让父母的老年生活里高兴顺遂,不强迫他们尊重他们的想法,方可称之为“孝顺”。
作者阿图葛文德在小说中描写到医患关系有三种,分别是:诊断型、咨询型、解释型,作者在书中还写道:对于医学工作者的任务是什么……我们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保证健康和生存,但是其实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我们的工作是助人幸福。
真希望国内和国外一样,也有专门的“临终”服务,这个词听起来不怎么吉利,可确实是医院所不能呈现的服务。“临终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受过系统的训练,也懂得基本的救助常识。他们从病人的心理出发,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想,他们并非只将“病人送走”,而是在病人的有限时间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病人心情愉悦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最开始读到作者所说的“临终”服务时,我不太能理解。总觉得国外人没有人情味,病人还在病床上,便想着接下来的事,未免太操之过急了。
读到作者所写的更多病例,越来越能理解作者所描述的“临终”服务了。截止到目前,国内的医疗水平还赶不上国外,但国内的医疗水平也在继续发展,预计以后老年人老有所养,老龄化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夏洛的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