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心得时,文字成为了我们情感的出口,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心得体会是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实践中的真知灼见,以下是陆玖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游北京的心得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游北京的心得篇1
北京在奥运之火缓缓熄灭后,第24届冬奥会闭幕式结束,为期17天的北京2024年冬奥会随之正式落下帷幕。
北京冬奥会是一次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聚,大家在北京共度难忘中国年。如果说开幕式是这场欢聚惊艳世界的开始,那闭幕式便是大家依依惜别后“一起向未来”的起点。
延续开幕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于20日晚20时启幕。
闭幕式从空中闪亮的大雪花火炬开始,恰似开幕式结束时定格的那一刻。孩子们手持绚烂的雪花花灯,点亮场地上的“冬”字会徽,寓意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闹花灯”的传统。
在斑斓炫丽的色彩中,十二只巨大的冰鞋,载着孩子们飞舞滑行。冰鞋采用了“十二生肖”的造型。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十二生肖”把中国农历新年的美好祝福传递给世界。
当巨型“中国结”图案出现在场地中央,伴随着经典之作《欢乐颂》欢快喜人的旋律,各代表团运动员代表依次入场,“鸟巢”刹那间成为欢乐的海洋。中国体育代表团闭幕式旗手高亭宇肩扛另一位旗手徐梦桃,后者高高挥舞着国旗,在人群中甚为耀眼。
依照传统,越野滑雪女子30公里集体出发(自由技术)项目和越野滑雪男子50公里集体出发(自由技术)项目的颁奖仪式于闭幕式上进行。在全世界的注视下,挪威选手特蕾丝·约海于格和俄罗斯奥委会队选手亚历山大·博利舒诺夫领取了属于自己的金牌。
在闭幕式上向志愿者致敬,这一环节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创,之后成为奥运会闭幕式的传统。每一位志愿者,都是一片温暖了这个冬天的雪花。
短片《温暖的`雪花》,留下了他们为世界来宾服务的笑脸和瞬间。“点亮我,温暖你”,每一位冬奥志愿者用自己的付出,温暖和照亮他人。
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
中国古时候,当亲朋好友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相赠。柳,因同“留”,有惜别和盼归之意。折柳寄情,从两千年前的古老诗歌,一直吟唱至今。
柳絮是离别的愁绪,也是生命延续的种子。它们飘到人手中,变为晶莹发光的柳枝。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怀抱银色的柳枝向场地中央汇聚。延续千年的“惜别怀远”、“折柳寄情”,在“鸟巢”传承。
当光束由白转绿,场地都被染成了青嫩的绿色,就像这世界从疫情的伤痛与苦寒的隆冬中,进入生机勃勃的春天。
来自河北阜平县山区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在开幕式上感动世界。当孩子们在闭幕式上再次唱响奥林匹克之歌,奥林匹克会旗缓缓降下。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北京市市长陈吉宁、意大利举办城市市长同时登台,完成交接旗仪式。
2026年冬奥会,将由意大利米兰和科尔蒂纳丹佩佐两座城市联合主办。两座城市,分别象征着城市和山川。
米兰,一座活力四射、日新月异的城市,以设计和时尚之都闻名于世界。科尔蒂纳丹佩佐,由雄伟的山川环绕,被称为多洛米蒂山脉的珍珠。
两个年轻人翩翩起舞,分别象征着米兰和科尔蒂纳丹佩佐。和谐的共舞,体现了人类和自然间彼此尊重、相互对话的重要性,也向全世界发出了新的邀请:四年后,意大利再见!
在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致辞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登台宣布,北京2024年冬奥会闭幕!
游北京的心得篇2
冬奥会的“科技范儿”,不仅彰显于场馆建设、能源供应等领域,也存在于每一位奥运参与者身边。比如,移动诊疗车和智能移动方舱,能够让比赛中受伤的运动员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治;5g信号覆盖到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为丰富比赛转播等媒体传播方式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具有自由视角、云端互联等特性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可为观众提供更多选择。无论是参赛运动员还是场内外观众,每一位冬奥的参与者都能够感受到科技为冰雪运动带来的新魅力。
高科技应用不仅在冬奥筹办过程中发挥出独特作用,还将在未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北京冬奥会后,将进一步加强技术成果的系统梳理,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丰富更多人的日常体育生活。从长远来看,推动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让冬奥成果更好为全民共享,科技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游北京的心得篇3
学习心得
阳春三月,怀着感恩的心,像藏民族朝圣一样,激动而又虔诚,乘坐爱心列车驶入首都北京,参加为期两月的培训学习。
“蜀中四月芳菲尽,京城草木始复苏”。初到北京,给人的感觉是春寒料峭,诸多不适。但接下来的每一天,我们都被周围的人和事感动着,犹如春风拂面,阳光暖心,让我体味到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也让我感觉到肤浅平庸的灵魂正被一天天的重塑和提高。北京学院的精心组织,用心良苦的学习生活安排,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无不使我们倍感温暖,感慨万千!
文体活动
3月30日上午,为了熔炼我们的团队意识,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北京学院专程安排我们全体学员前往北京市怀柔区的“生存岛拓展培训基地”参加为期一天的拓展培训。天空下着小雨,车行一个半小时到达目的地。第一个项目便让我们耳目一新——进入培训基地前,每位学员站在队伍前面,举起右手庄严宣誓,用尽力气响亮喊出“我—xx,参加各项拓展培训,立志通过各项考验!”每个人都气发丹田,震耳欲聋的声音大大增强信心和勇气。
在下午至第二天上午的一天时间里,我们听取了团队合作培训讲座,先后参加了空方阵拼图、秘传信息、模拟市场运作、过沼泽、搭桥、空中断桥项目,在看似简单但紧张、刺激、神秘,甚至充满危险的活动中,我们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在教练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个个考验,同时领会到蕴含其中的哲理,有力地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领悟能力。
为了丰富业余生活,学院还特意安排我们每周二到“教职工之家”参加工会文体活动。大家在活动室尽情地唱歌、跳舞、打乒乓球等,有效缓解了学习的紧张和恋家的情绪,同时也培养了高雅的情趣。
5月15日晚,学院组织学员到国家大剧院参观,并观看了国家大剧院夏季演出季倾力制作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代表名作《卡门》。这是我们第一次步入国家级的艺术殿堂零距离欣赏高雅艺术,耐人寻味,终生难忘。
理论学习
来到北京,最大的收获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和理念的更新。时间短,密度大,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头脑“风暴”。6周时间共有30余位专家教授为我们授课指导,他们风格不一,或风趣幽默、或沉稳干练、或和蔼可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独特的见解、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理论、严谨的治学态度引领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让我们充分地吮吸先进的管理甘霖与营养。
在理论学习的6周里,我们同智者对话,与贤者交流,和大师同行,心灵感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撼。我完成了30000字的学习笔记,撰写了5000多字的班级简报信息,20xx字的读书心得,3000字的课题研究论文,20xx字的下校挂职交流材料并作发言,20xx字的学校文化建设材料并作沙龙发言,3000字的赴京培训学习心得,近万字的个人感想随笔;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和杂志。这些收获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相信,通过消化吸收,专家教授的谆谆教导将化作将来的工作方法与动力,指导我们解决学校实践工作中的疑难杂症;而恩师们的音容笑貌,也必将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个学员的心中。
挂职实践
中间3周,我们被安排到北京市区的部分学校挂职实践。我和蓝天小学李洪文校长一起到了西城区名校——黄城根小学。
初到该校,感觉并不起眼,校舍陈旧、狭小,连运动场地和设施都不完善,但走进之后,别有洞天。通过访问领导,查询学校网页,我们了解到黄城根小学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拥有一支热爱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职员工队伍。先后涌现出4位特级教师,22位中学高级教师和近20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30余人获得过市级乃至全国先进教师称号,形成了黄城根小学质朴、务实的教学风格,并取得了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全国部级活动课程实验基地、西城区“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先进学校、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北京市基础系统电化优类校,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基地、北京市少先队工作试验基地和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
这是一所具有106年办学历史的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着许多历代师生的老照片,记载着光辉的历史,学生的书画作品妆扮着教室内外,透露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教室全部装备现代媒体,早已实现校园数字现代化。我们在校长麦峰的陪同下听了本部和分部的语文、美术、体育等6节常态课,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学,师生互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现代理念,让我们感受到首都名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深厚的综合素质。
该校由于办学质量受到家长、社会的广泛赞誉与认可,不断拓展办学规模和空间,现有本部、低年级部和低年级部新区三个教学点,近1600名学生,综合竞争力位列西城区同类小学前茅,成功得益于领导团队的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得益于师生的共同努力、乐观向上的态度,得益于学校各类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有效贯彻落实,并逐步由制度管人向文化管人的自然过渡。
在三周的下校挂职实践中,麦峰校长有空便与我们真诚交流办学思想,毫无保留地为我们介绍黄小的办学历程、特色建设、校园扩容发展和学校管理思路和办法,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或困惑,他都耐心作了详细的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也很感动。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首都名校校长的干练、睿智和开拓精神。
值得一提的有两项活动。
4月29日下午,我们应邀参加了黄城根小学与北师大研究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项目洽谈会。这个项目主要是由北师大研究中心针对学校实际,为学校及青年教师量身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让我们深受启发,感觉首都学校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战略发展眼光。
5月3日上午,我们应邀参加了该校两年一届的体育节(间隔一次为艺术节)。从活动的组织,全员的参与,到盛大而隆重的开幕式,再到家长的积极支持与摇旗呐喊,无不让我们叹为观止。
在下校挂职的3周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办学的特色、规模与效益的辩证关系,领略到办学自主性给学校带来的巨大动力与变化。同时也体会到先进的办学理念、走特色化办学路子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及彼,我们从黄城根小学自然能想象和感受到整个首都的师生蓬勃向上有朝气,北京的欣欣向荣有活力。
文化考察
为了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学习生活,了解首都厚重的历史文化,学院安排了我们去部分名胜古迹做文化考察。
学院组织我们先后到了天安门、故宫、国家图书馆、十三陵、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潭柘寺、国家大剧院。业余时间,我自己还去了圆明园、国子监、雍和宫、天坛、北海公园、军博、奥体中心、清华、北大等地。通过参观、考察,让我们对北京的历史有了全面、较深的认识,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艺术,感受到京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浓郁的现代都市文化气息。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经意间,培训学习就要结束了。在北京学院老师的辛勤播种下,我们收获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汲取了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明确了为人做事的努力方向。我们学习每一天,思考每一天,快乐每一天,成长每一天!
“春晖遍泽章洛大地,智力援建千里思源”!我们感恩北京,是您们给了我们机会来到首都接受先进思想与观念的洗礼,您们的无私大爱必将化成涓涓细流,浸润我们的心田;您们的博大胸怀必将化作耀眼的光辉,播洒到什邡的每个角落;我们祝福什邡,亰什携手智力援建的伟大创举必将开出最美的之花。
北京——荡涤了我的胸怀,圣地——塑造了我的灵魂!
游北京的心得篇4
华灯璀璨,大幕开启。体育健儿步入会场,朝着目标全力进发。世界人民携手相约,共叙和平、友谊、进步的佳话。这是传递激情与梦想的时刻,这是展示勇气与力量的时刻,这是书写奋斗与团结的时刻!
14年前的夏夜,从永定门到天安门,再到国家体育场“鸟巢”,29个“脚印”照映出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时隔14年的荣光与等待,历经六年多的筹办与准备,还是这片土地,时光轮转,北京及世界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始终未变。
于我而言,冬奥的筹办不仅仅是让世界了解冰雪,更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作为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主办方,所有设计无不彰显我国的传统文化。2月4日立春,第24届冬奥会,20:04开幕,24节气倒计时,各国入场按汉字笔画,雪花造型的各国名字牌,小雪花呈现中国结造型,徽章的熊猫……尽显泱泱华夏优秀的传统文化。
冬奥会的开幕正值中国农历虎年新春之际,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与冬奥文化美丽相遇。在中国,“虎”是勇气与力量的象征。面对当年严峻的形势,我们大家应团结一心,勇敢面对战疫路上的各种挑战,创造一个美丽、和平、友好的世界,让希望的阳光洒满世界各个角落,让世界充满信心和力量!
作为中国新一代青年,我们更应胸怀理想,披荆斩棘,把“小我”融入“大我”,勇担责任,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去建设伟大的祖国,让我们为祖国拉开新的篇章,实现一个又一个中国梦!同时,我们要站在更远、更高、更大的舞台上,践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让我们同筑冰雪梦,一起向未来!
游北京的心得篇5
2021《北京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作为一节小学生的必修课,无疑具有警世作用。“知识守护生命”开学第一课对小学生而言,开宗明义地诠释了珍惜生命的意义所在。
安全当前的确是每个学校的大事,但现在学生安全以学校老师灌输式为主,学生对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极差。要提高学生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就要多开展宣传活动,尤其要开展校外宣传,但现在学校开展校外宣传严重不足,无疑这就产生了矛盾。这也是目前学生安全的一个“瓶颈”。这次部要求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上好《开学第一课》,将学生的安全放大到整个社会,较好地弥补了校内宣传安全的不足之处。
学生的安全问题,其实并不单纯是一个学校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学生的“安全”需要学校、家庭、全社会来共同完成,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学生的安全问题都会存在隐患。
任何一个学生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宣传的缺失都难逃其责。《开学第一课》对学生的安全,不仅要立足于学校,更要时刻处处警钟长鸣。
生命本身既不是祸,也不是福,而是盛载祸福的大容器,就看你将它变成什么。我期待,《北京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能成为中小学安全的“催化剂”,成为安全的常态,迅速扭转只注重校内安全而罔顾校外安全的错误观念,让每一个学生都加倍地珍爱自己宝贵的生命。
随着节目的深入,也更加让我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如在马路上行走的时候应靠右边行走;在过马路的时候应走人行横道;“红灯停,绿灯行”,“宁让三分,不争一秒”。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安全对我们非常重要。通过这次节目,使我们树立了安全意识,了解了很多的安全常识,学会了自我保护,提高了应变能力。这次节目也更加让我明白了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值得珍惜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珍惜生命吧!
游北京的心得篇6
在外协会的运动员看来,中国残奥单板滑雪队是一支非常团结的队伍。他们羡慕中国队的队内气氛,并觉得这也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之一。
当被问起如何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队内氛围时,纪立家说,其实他们刚认识的时候彼此非常陌生,后面大家一起开开玩笑,在互相帮忙、互相帮助中渐渐熟了起来。现在队员之间像亲兄弟一样,无论是去吃饭还是出去玩,都会叫上彼此。
“最搞笑的是,”纪立家笑着说道,“我们有时候会在一个房间在一个床上睡觉。”
朱永钢则向记者介绍了队内“称兄道弟”的传统。他拍了拍坐在身旁的纪立家,“这(纪立家)是我三哥,武中伟是我大哥,我管王鹏耀叫‘黑哥’。”幽默有趣的昵称引起了现场记者的一阵笑声。虽然外号起得随意,但这也恰恰证明了运动员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中国残奥单板滑雪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纪立家、王鹏耀、朱永钢三位运动员都是“00后”。如何管理好这么年轻的队伍,让队伍充满凝聚力?这也是教练组所面临的课题。单板滑雪队工作人员于雷认为,队伍要有凝聚力、需要彼此尊重。
“我们尊重他们,他们也尊重我们,我们把运动员当成身边最亲的一个人,”于雷说道,“我们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一起走过低谷期。”
这些年轻的运动员们充满活力、充满阳光,但在生活管理上也会有些问题。教练和工作人员每天陪伴运动员的时间非常长,在面对这些处在青春期的运动员们时就要充当好家长、朋友、教练的三种角色。为了让运动员们能更好地成长,他们也想尽了各种办法。
教练员尹连魁说,在备战冬残奥会时教练组会根据运动员的情况进行约谈、聊天。在聊天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以教练员的身份去运动员,而是以一个大哥的身份去和运动员交流,聊天过程都是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
在冬奥会的时候,教练组也会带领运动员看比赛。不仅是单板滑雪障碍追逐,还一起看一些技巧类项目、看谷爱凌的比赛和采访,并用冬奥运动员们采访时说的话来激励队里的运动员们,让他们的心态变得更好。
队友间团结友爱、亲如兄弟,教练组和运动员彼此尊重、亦师亦友,有了良好的队内氛围,运动员们才能心无旁骛地训练和比赛。
游北京的心得篇7
圣火传递途中经过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古镇。
坐落在诸神栖身之所的奥林巴斯山脚下的迪奥村只有不到2000人,为迎接圣火的到来几乎全村出动,在古剧院遗址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小村子民风淳朴,看到追随圣火而来的中国,都报以微笑和好奇的目光。迪奥村请来了主持奥林匹亚取火仪式的希腊国家电视台主持人科斯塔拉斯,这位风趣的老人看到村民们对中国很感兴趣,特意把新华社雅典分社首席梁业倩当成嘉宾拉到话筒前,让她为好奇的村民们讲几句话。梁业倩用自学的希腊语向村民问候说:“你们好,我是来自中国的。”热情的村民们随即报以欢呼和口哨声,手中挥舞着中国和希腊国旗。中国和希腊人民的距离被瞬间拉近。
在港口城市沃洛斯,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副社长谢栋风也被当地电视台“瞄上”,一直采访别人的他自己也成了被采访的对象。当地astra电视台请他谈一谈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新闻,北京奥运会说吧)圣火传递的感想,以及对希腊组织工作的评价。谢栋风说:“感受到了希腊人的热情好客,组织工作非常出色,非常感谢希腊人民。中国人民同样热情好客,并为举办北京奥运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北京奥运会一定也会非常成功。”他们的显然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连翘大拇指。
和圣火赛跑
圣火在希腊境内传递的一周中行程非常紧密,每天至少要经过五座城市。从早上8点左右到晚上6点,除了每座城市的欢迎仪式外,圣火一路奔驰,完全不会给特意留出采访和工作的时间。
如此一来,一直紧跟圣火的新华社几乎没有写稿的时间和地点。但为了保证国内众多关心圣火传递的读者能够及时掌握第一手的信息,新华社只好想方设法,尝试在许多千奇百怪的地方写稿和发稿。
曾在中午吃饭的小餐馆边吃边写,也曾在停车场等待圣火到来时写过稿。曾经厚着脸皮坐在当地旅馆大堂的沙发上工作,并“偷”用他们的无线网络发稿;甚至为了赶在下一站之前完成上一站的稿件,在高速路上驾车追赶圣火时,也忍着头晕眼花在时速一百多公里的汽车内写稿,然后用手机上网的方式发稿。
游北京的心得篇8
在北京2024年冬奥会期间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在20日晚举行的闭幕式上站到了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聚光灯下。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闭幕式致辞中对志愿者的表现予以了肯定,他用中文说:“志愿者,谢谢你们。”
现场播放的一段短片,记录了志愿者工作的片段。画面中,有志愿者的欢笑和泪水,有他们的“比心”手势,还有他们为运动员欢呼的场景。播放这段短片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起身鼓掌,向志愿者致意。
视频播放完毕后,来自清华大学的“粉衣小哥”孙泽宇等6名志愿者代表站到了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中央。孙泽宇因开幕式热情洋溢的“welcome to china”感动了美国运动员泰莎·莫德以及海内外众多网友。聚光灯下,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的代表向志愿者代表赠送了红灯笼,代表全体运动员向志愿者表示感谢。6名志愿者随后点亮并举起手中的灯笼,“鸟巢”场地和观众席上的志愿者随之一起点亮手中的灯笼,寓意“点亮我,温暖你”的志愿精神。
北京2024年冬奥会期间,有1.8万名赛会志愿者和20余万名城市志愿者参与服务。巴赫在闭幕式致辞时说,我要对所有志愿者说,你们眼中的笑意温暖了我们的心田,你们的友好善意将永驻我们心中。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奥运历史创造了“向志愿者致敬”这一环节,这个环节从此成为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传统。
游北京的心得精选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