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集体成员分享心得,能够增强彼此之间的协作意识,在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将内心的困惑转化为清晰的思考与见解,以下是陆玖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8篇,供大家参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如同夜空中璀璨的银河,令无数人神醉。而汉字恰巧就是那银河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望着这明星,我的灵魂穿越到了远古时代。
在那个神秘而散发着幽香的时代,我仿佛看到了仓颉,他正忙于收集和整理这些一块块的东西。这引发了我对古人的崇拜。看着他们衣不着体的样子,我沉思了;为什么这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能造出这么优美而极富表现力的东西呢?但不管原因怎么样,汉字终究还是造出来了。
每当我写字时,一种激动之情难以言表。看着这些写在本子上的歪歪斜斜的字,一个个好像要蹦出来的样子,仿佛一个个都在对我笑、对我挥手。同时我又很内疚,为什么要把这些生动有趣的东西定格在了纸上,让它们无法获得自由。
纵观历史,古往今来,多少人用自己手中的笔挥写出了不朽的'文章。这些文章当中字字传情。都无一不是诗人当时内心的真实感受。王羲之的《兰亭序。他的字如行云流水,狂放中不失婉约》无疑是我国书法领域中最杰出的作品,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但是,随着电脑时代的来临,汉字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人们变的越来越轻视汉字了,只懂得在键盘上操作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汉字,也不懂得汉字的深层意蕴,只是把它当作了一个作为与人交流沟通的工具。可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先们创作它们的起源是什么。
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完美结合。它体现了我们祖先丰富的想象力。它是我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东西。它就似一根纽带,扭紧了整个华夏儿女的心。
我希望在如科技发达的今天,请大家不要忘记了我们身边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请大家按耐住浮躁之心去认真领悟一下蕴含在汉字下的文化魅力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2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华传统美德积淀丰厚,博大精深;中华儿女代代学习传承,富民强国。时至今日,不仅在中华大地上,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研究中华文明的热潮。从亚洲、欧洲到非洲的汉语热,从法国、英国到俄罗斯的中国文化节,从日本、韩国到美国的孔府学堂等等,鳞次栉比,如雨后春笋。因此,作为炎黄子孙,学习传承民族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对于自身的修身立业,对于民族的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究其原因,在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代代继承发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大家要继续传承这一优良传统,立志报效祖国,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弘扬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修身立业之本。没有勇敢勤劳,就不能创造财富,就不能生存发展;没有钻研学习,就没有聪明智慧,就没有现代文明;没有尊老爱幼、互助协作,就不能在社会立足,就没有社会秩序。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他的熏陶,影响了他一生,使他的人生有了一个坚实的根基,做人的方向,做人的品格,他觉得这是人生奠基的东西,是立身之本的东西。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其实文明礼仪是自身的修养,它就如同一棵小树,只要你注重它,从点点滴滴的事去表现它,它就会在你的心中扎根,成长。虽微不足道,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比如:下课时主动向老师问好;进老师办公室前先敲门;坐公交车时主动给老人让座;不乱扔垃圾……
而今天,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与中华传统美德不和谐的一面。从一些资料可以看到,在国外的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很多都是中国人。一些国家用中文提示,不要大声喧哗,不要随地吐痰,只有中文,没有英文和其他文字。这实在是一种耻辱。在国外,很少会有人闯红灯,而在我国,这种现象每天都会出现;在德国,连醉鬼都会找垃圾箱,而我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垃圾。再看我们的校园里:见到老师和长者不知道问好的有之,随地吐痰,乱扔废纸、杂物的有之,不爱护公物,在课桌椅上乱写、乱刻、乱画的有之,在教学区喧哗、追逐、打闹、张口就是满嘴脏话的有之,诸如此类的问题相当不少。当然我并不否认我们绝大多数同学有着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具有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文明小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改掉各种陋习。当你走在校园里,你是否会自觉地弯腰拣起脚边的纸屑?当你走在教学楼里,你是否会主动地向迎面走来的老师问好?当你步行在大街上,你是否会认真地遵守交通法规,与文明同行?当你坐在公交车上,你又是否会真诚地为身边的老人让座呢?……文明其实并不遥远,它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大家要争做孝敬父母的好帮手;来到学校,大家要争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在社会上,大家要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让我们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朗朗书声和欢歌笑语在校园里回荡,让我们在这里留下人生当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古人云:诚于心而形于外。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让我们在自我监督与自我完善中逐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使之习惯成自然。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德行是灵魂的力量,自觉是进步之母,同学们,大家都是新野一高的主人,时时处处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共筑我们的文明校园,让已经点燃的文明之火熊熊燃烧起来。如果我们大家都养成事事讲规范、时时讲文明的好习惯,那么我们学校这片天地将会四季如春,每一位学生都将始终沐浴着文明的春风。反之,若不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任凭不良习气滋生蔓延,则无异于农夫暖蛇、东郭护狼,于人不利,于己不利。文明行为的养成对一个人来说,刚开始时可能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会感到受约束、不自在。但习惯成自然,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会终身受益。
有人说,个人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纯粹是小事,可我说这是绝对错误的。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社交中的无声语言,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看某个人的行为是优雅还是粗俗,实际上就是在看其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礼仪的要求。有些人在个人行为举止上不拘小节,把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举止行为当作小事,而不加注意和重视,其实,文明举止恰恰是从一些小事情做起的。如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妇让座,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你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文明的举止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乐意与你接近;而粗俗的举止便会使人疏而远之,必将影响你的社交活动的展开。由此看来,个人行为举止不是一件小事,在人际交往中,应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文明规范的要求。要做到举止文明,首先要克服行为举止是小节问题的模糊思想,要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其次要注意文明举止的养成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同学们,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我们是新一代学子,是社会文明美德的传承者,让我们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工夫,告别不文明行为,完善自我,认真践行社会的文明美德,弘扬传统美德,做文明小学生!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3
自古以来,“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为有这样的传统美德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一直以来,有许许多多尊老爱幼的事例,如春风一般感染着我们,打动着我们纯洁幼小的心灵。然而,有那么一类人,他们却不能享受天伦之乐,甚至……。
记得,一天清早,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看到一个老婆婆弯着腰吃力的在垃圾堆里认真的翻着什么,只见她满头银发胡乱的盘在头上,黑黄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穿着一件破烂的灰围裙,飘落下来的几丝银发随着北风晃动,脚上穿着破旧的拖鞋,在寒风中仿佛述说着她的辛酸。我好奇的走了过去,问老奶奶您这么大年纪,怎么还干这种活呢?老奶奶拨了一下银发叹了口气说:“唉,为了生活呀!”“那您有儿女吗?”“当然有,三个儿子!现在都成家了!”“那您怎么不在家享福呢?”老奶奶摇摇头说:“享福?他们都大了,谁都不愿养我这个老骨头,就只好来干这行了!”我气愤极了,大声说:“那可是犯法的!您可以去告他们呀!”“唉!都是自己的肉呀!……”听了老人的话,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老人好可怜呀。于是,每天我都会帮老奶奶一起捡破烂,有时还会给她讲学校里快乐的事,经常逗老奶奶笑,看着老奶奶脸上的笑容,我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
现在,只要看到有困难的老人,我都会上前帮忙。一天,我坐在公共汽车上,上车的人越来越多,这时,挤上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我见了,急忙起身准备让座,没想到,在一旁等候多时的一个小学生一屁股坐在位子上不动了,我拉了拉他的袖子,轻轻地对他说:“小同学,你能让座给那位老奶奶吗?”说着指了指不远的老奶奶,小学生翻了翻白眼说:“干嘛要让给她呢?”哼!还挺倔的。我只能搬出了大道理:“小同学,你想想,老奶奶老了,脚站不稳,万一摔倒了怎么办?你身体壮,应该让给那位老奶奶,再说,现在提倡尊敬老人,爱护老人,你说呢?”小学生听了,脸刷地一下红了,赶忙起身与我异口同声地说:“老奶奶请坐!”老奶奶慢慢地走过来,抚摸着我俩的头,说:“真是个好孩子!”小学生瞥了我一眼,脸更红了……
还有一次,一位盲人爷爷过马路,我赶紧跑上前去,搀着爷爷过马路,而且还把这位盲人爷爷送回家,爷爷高兴地摸着我的头说“真是个好孩子,叫什么名字?”“爷爷,我是少先队员,这是我应该做的”。说完,转身就走了。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每一天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传承传统美德 ,争做文明少年,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4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深邃底蕴,这千年的厚重的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斗拼搏着,在世界的勋章墙上嵌上中国人的印记。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鲜为人知。为了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国家相关部门群策群力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广电局的,有人就通过制作多档文化类节目,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由中央电视台推出《朗读者》董卿担任制作人的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又如:由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是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这个节目充分反映诗词文化在全社会的继承发展。再如由江苏卫视、北京天润农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联合制作出品的历时3年的《茶界中国》。这档节目不仅讲好了中国故事、传递了中国声音、塑造了中国形象,更是为中国的制茶行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站在全球的视角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作为中国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茶人的执着和坚守,代表着中华传承的匠人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有意义的、有内涵的电视节目正传承着中华的传统文化。这些节目将沉睡的或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赢得了各类观众的一片叫好。正是在这叫好声中,那些沉睡的或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得以了传承。而这些制作人就是真正的传承人。
有的人看着他们火了,荣耀了。他们也想来蹭一蹭“文化热”。是的,他们确实是蹭蹭。他们也只能蹭蹭。于是有所谓的大师讲《论语》,有所谓的大师讲“养生之道”,有了所谓的大师办“国学班”。他们用着断章取义的伎俩,祈祷着圣人的光辉能散射出来的一点点荣光在他们无人问津的节目里。的确,他们做到了。他们骗取了部分观众的关注。但是这是不长久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正真去静下心来去品味孔圣人的《论语》,他们是打着“文化”的伪旗,用所谓的“文化”哗众取宠。虽然不久就被精明的观众揭开了他浅薄无知的本质。但是他们名不副实,哗众取宠的行为不仅玷污了圣人的思想,更可恶的是误导了人们的思想,又特别是学生们。还有那只为追求收视效果却不尊重历史的影视剧,更错误的引导了孩子们对历史真相的了解。这些行为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极其不利的。他们的行为是可耻的。他们不是正真的传承人。
那么,怎样才能做像董卿等人那样正真的传承人呢?
请你铭记: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们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推敲。要想把他们发扬光大,同学们必须得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要有“匠人之心”,这样你才会是一个正真的传承人。
同学们,加油吧!用你们的勤奋和智慧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做一个真正的传承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5
“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立足传统文化产业,挖掘“赤水竹编”特色潜力,让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网络视频达人”李子柒,用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国漫骄傲《哪吒之魔童降临》取材中国经典传统神话英雄故事,唤起文化自信……当打之年,“国货”正当“潮”,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在民间民俗、非遗元素、经典文化中进行创新创意衍生,让“国潮”风生水起,传统与创新、经典与潮流的融合逐渐成为文化传承、守正创新的新步调,中国青年要扛起文化传承大旗、担起文化传承重任,当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结合中的文化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并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当代青年要传承传统文化,必须在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筑牢文化认同的坚实根基,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相结合。文化是连接历史与现在及未来的一种精神力量,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的结合根本是旧与新、传承与创新的冲突化解与相互共生,既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也要不断挖掘、保护、整合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以共同的价值情感培育起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正确价值观引导正确的文化认同,当代青年应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坚持文化创新,了解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汲取中华文化的智慧,在自我发展中既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让中华文化展现出经典魅力和时代风采。
“国潮风尚”崛起背后的文化自信。
从时尚大牌到综艺节目,从非遗传承到文创产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以潮流的方式传承中国传统元素及文化,“国潮风尚”在各行各业掀起了一波时代风潮,也成为当代青年喜好的“复古热”,这是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各方力量汇聚推动的成果。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当下“国潮风尚”的崛起正是以时代创新创造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在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展现着中华儿女的精神志气,要对中国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激发新时代新时期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国潮风尚”的背后正是不断的创新,有一种潮流叫做经典,有一种创新就叫做“国潮”,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的声音,以开阔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国潮青年”用传统定义“潮范”的文化精神传承。
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大力弘扬那些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又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出去,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努力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是仁者爱人的人道思想,是刚柔相济的坚韧精神,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等等,从古至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始终指导和推动着中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继承和弘扬文化精神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当下,以90后为主体的“国潮青年”正在成为传统文化精神传承的主力军,无论是“国潮”还是“国学热”“传统文化热”,都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当代青年正在用年轻的方式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让传统文化永葆青春活力,用传统定义“潮范”,赋予文化精神以新的时代光芒。
“国潮”背后,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文化精神的接续传承,“国潮”趋势势不可挡,“国潮”动力坚定而强大。当打之年,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在传统中定义“中国潮”,青年一代是最重要的角色担当,中国青年要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承者。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6
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的创新,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好这湾源头活水,用其蕴藏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行文化创性,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进行文化创新,要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发掘其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觉性与文化的自信,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按照时代发展需求,对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华的传统文化永远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7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我还是最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过春节可以收到象征着祝福和平安的压岁钱;过清明节可以祭拜去世的亲人;过端午节可以吃到香甜软糯的粽子;中秋节是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的日子;重阳节是登高、佩带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骗,伤心至极,当晚投江而死。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时,纷纷赶到江边,上了小船准备把屈原的尸体打捞回来,可怎么也打捞不回来了。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让鱼虾吃粽子。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我国的每个传统文化都有它的一个历史背景或是一个经典故事。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8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传统文化如同一条激昂澎湃的长江滋润着这片辽阔、文明的厚土,它培育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养育了56个民族,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册册光辉的篇章,一首首气吞山河,如泣如诉的诗词与典故,无不蕴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这样的星空下生生不息,不断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读过的经典名著数不胜数,那些为保家卫国、敢于探索、敢于牺牲的仁人志士,无时无刻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使我们的内心久久不得已平复。我国是个知识渊博的国家,有众多的名著值得我们去阅读,就比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这些经典名著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读起来耐人寻味。阅读经典名著,就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同游,它们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知识和人文素养,而走进这些名著,使我认识了很多的名人,就像王昌龄,王维,宋代的范仲淹,三国的诸葛亮……他们的诗更是独具一格。从中我也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做事要持之以恒,有上进心,做人更要慈善仁爱,尊敬长辈,谦虚礼让,不追逐名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应该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
在我阅读的名篇里,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文章,篇名叫做《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灵魂》,它的字眼深深的吸引着我,而起初,我却对它感到一片茫然,但奇怪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冷落了它,反倒有一种想要去深入了解它的冲动,于是,我下定决心,决定去体会它的内涵和意义所在。在后来的仔细品读中,才有所感触,有所感觉,它使我意识到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力量,它足以让一个国家走向富强,走向成功的道路。与此同时,作者那一句句独到的见解至今都还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这是引用了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名言,虽然只是那么短的一句话,但它却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不可动摇。
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栋梁,就应该传承与发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就是只有继承中华民族和弘扬优秀传统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力量才能“征服”世界,才能保有民族的特质,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正在学习阶段的我们,了解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与阅读经典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优良传统的方方面面,从而更好的去维护与发扬。阅读经典犹如与古人同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想法,去聆听他们对世界,对生活的感悟,就比如读先秦诸子,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儒家思想那“仁爱”,的人性光芒,激发我们“济世,修为”的进取之心,还能感受到道学空灵的境界,学会洞悉世界的方法,阅读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颗颗激越跳荡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阅读经典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还可以激发我们保卫国家的斗志。
是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经典名著,民族的灵魂,使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题高自己的素养,培养爱国情怀,多为国家做奉献,请记住,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灵魂,有了祖国,就会有灿烂辉煌的未来,只要有了信心,就一定会迈向成功,我们携手同游于知识的海洋,阅览古今中外的经典知识,于此同时,我们可以把书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让更多的人受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向我们的祖祖辈辈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尽自己应尽的义务,做国家的好公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8篇相关文章:
★ 中华文明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