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是一种思维的展示,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取得高分,一篇结合自己实际的经历所写的作文一定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的,以下是陆玖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风俗优秀作文8篇,供大家参考。
风俗优秀作文篇1
说到我的家乡习俗,我最早接触到的是“叫魂”。
在我四岁那年,记得我和妈妈经过一处工地,大概的位置我也记不清了。工地发出的巨响,让我心惊胆战,感觉好像要地震了。回到家后,我不吃不喝,就连睡觉也做噩梦。妈妈见此情景,便说:“这孩子一定是惊了魂了……”我不知道“惊魂”是啥意思,刚想问,就被妈妈拉到王土楼那里。
我们小跑到一间小屋旁,妈妈按了一下门铃,一会便从屋里走出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她们商议着什么,我隐约听到她们说太阳什么的。
大约过了五分钟,那位老人让我面向天空中那轮太阳,然后她大声喊:“琨凯啦——回家了——琨凯啦——回家了——”
我听不懂后面说的什么,可说来奇怪,这天晚上,我睡得特别香,一切都恢复了正常。我很好奇,随后,我问妈妈那是干什么,但她笑而不答。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理解了“惊魂”的意思,我努力分析着:“惊”是惊吓。“魂”是灵魂。哦,我明白了,惊魂就是被吓的灵魂。对,我最近学了一个成语“魂飞魄散”,“叫魂”就是把被吓跑的“魂”给叫回来。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盯了我半天,笑着说:“你整天无精打采的,就为了想这个?”
我又去问爸爸:“我的发现对吗?”爸爸说:“你想的是对的。叫魂是淮北一带的民俗,使孩子获得安全感,目的是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是一种对儿童心理治疗的方法。”
后来,我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各种民族,各种地区,都有各自的民风民俗。民俗是祖先留下来的,这些民俗就是我们的祖先对大千世界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啊!
风俗优秀作文篇2
上次的端午节,我就是和奶奶一起包的粽子,今天就让你看一看!
我们先去菜市场问了那个卖粽子东西的人,这个粽叶要多少钱,老板说:“给你便宜,一袋五块钱。”奶奶看了看说:“这个都是不太好的,你看有的还破了一个洞。”奶奶摇摇头走了,走一半,奶奶突然想起来,家里还有一些粽叶,只要买些肉和糯米就行了。奶奶到了买肉的地方,精挑细选,看见这块肉就不错,就和老板要了这块,老板对奶奶说:“8块钱。”奶奶给了就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总感觉是不是忘买了什么东西。
到了家以后,奶奶数了数东西,发现没有买糯米,奶奶懊恼极了,我随手把冰箱打开,准备拿水喝。“咦!这不是一盒糯米吗?”奶奶赶紧拿出来浸泡。
开始包了,我先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一片粽叶,这里折,那里转弯,可是我不会折。然后我眼睛一亮说:“奶奶我们分工,你弄粽叶,我来加东西,然后您再来把粽叶包住。”说完了,奶奶点了点头,开工了,奶奶的第一步完成了,我来舀了一勺,舀到上面放了一块肉,然后给了奶奶,可是米放多了,粽子都捆不起来了。奶奶给我做了一个示范,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放,终于粽子都包完了。
最后一步,开始煮粽子,半小时过去了,房间里飘满了粽香。我拆了一个粽子,感叹道:“尝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可真幸福啊!”
返回500字端午包粽子作文>>>
风俗优秀作文篇3
大年初一,春节之际。宅在家里的我,隔窗遥望,想感受一下新春的气息。可是,小区里,除了门口的对联、红灯,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的“开门炮仗”。
开门炮仗,是中国春节的传统风俗。记得那时,即使除夕熬了大半夜,大年初一早晨,谁也不会赖床。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床了,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吃过香喷喷的饺子,就开始准备放开门炮仗。我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要放开门炮仗呀?”爸爸笑着说:“开门炮仗,就是开门大吉,驱逐瘟神,迎接新春,吉祥如意!”原来如此。怪不得,家家户户在大年初一早上,都放开门炮仗呢!还说要比一比:看谁家的炮仗品种多,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
我们家准备的炮仗可全了!最少的几十响,最多的几万响,一捆一捆的,用红纸包着,还有很多成盒的礼花。一个人拿不动,我们就两个人抬。好不容易把炮仗抬到胡同口,可是,我们谁都不敢放,大人们也不让我们放。爸爸出来了,把一捆炮仗打开,我们把炮排一直抻出十几米。“要放开门炮仗了!”在爸爸的喊声中,姐姐赶紧拉着我,跑得远远的,姐姐还用双手捂住了我的耳朵。“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连串的响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诗句,就是这样来的吧?接着,我们小孩上阵了,放小鞭的,放礼花的,放窜天猴的,放二踢脚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顷刻之间,满地都是红色的外壳纸,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爸爸说这叫“满堂红”,预示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红红火火。
后来,我上网查阅才知道:开门炮仗,上古时代,就有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用以驱逐瘟神的传说。烟花鞭炮,起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现在,中国的烟花鞭炮,花样各异,品种繁多,质量过硬,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远销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40多个国家呢!成捆的、几万响的开门炮仗,气势雄伟,响声震天,更是抢手货。如今的开门炮仗,已不仅是在大年初一早晨燃放,只要是做生意的店铺,不论哪天开门营业,大多都燃放“开门炮仗”,意为喜庆,以图吉利。
随着环保的呼声,烟花炮仗,如今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已经禁放。但是,这并不会阻挡我们对新年充满美好的祈愿,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热闹的开门炮仗声,永远一声声地响在街头,响在胡同,响在我心,响在你心,响在我们童年时美好的回忆中
风俗优秀作文篇4
爸爸妈妈是湖北天门人,而我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担心我水土不服,并不经常回老家,上学后又由于学业繁重,回老家的机会就更少了。不管爸妈工作多么繁忙,一年一度的春节我们却是雷打不动地回外公外婆家过年。
在外婆家过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除夕团圆了。老家的除夕甚是隆重,一大早外公外婆就到集贸市场选购食材,有鱼猪肉牛肉各类蔬菜水果……采购回来后外婆和舅妈就到厨房开始打算团圆饭了,外公负责打扫房间,我负责写对联,舅舅和爸爸妈妈负责挂灯笼张贴对联。等一切打算就绪,厨房里已经飘来浓浓的饭菜香,这时候表姐和表弟会被安排去叫大姥爷(外公的哥哥)一家来团圆。
开饭前,外公总会放一架超大的鞭炮,听说鞭炮响的时间越久,代表你来年的日子过得越红火。
这么多人,一桌是坐不下的,外婆一般打算两桌菜,大人一桌,小朋友一桌,家里的女性大多和小朋友坐一桌,一来可以照顾小朋友,二来方便随时添菜添饭。团圆饭一般打算十道菜,寓意十全十美。天门特有的粉蒸肉蒸排骨蒸鱼蒸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整条红烧鱼每年都不会缺席,但是每次红烧鱼上桌后妈妈都不忘提醒我不能吃,而要留到第二天吃,寓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菜肯定是一道甜汤,寓意甜甜蜜蜜。
席间,外婆会打算一些酥饼,酥饼内芯包有红糖,表面会撒上一层芝麻,一口咬下去,一层一层的,很酥脆香甜,味道有点类似千层酥。做酥饼是一门技术活,要有一位面点师傅提前打算好酥饼皮酥糖材料,一切打算就绪后,师傅负责擀皮,其余人员分别负责擀酥包糖压平烘烤,一般五六个人流水线作业,大半天时间就能打算一大筐酥饼。由于外公熟通酥饼的做法,从腊月中旬起,会被亲戚朋友轮流约到家里帮忙做酥饼,很少呆在家。
当然,还有我最爱吃的糍粑。老家腊月里,家家户户都会打糍粑,纯手工的,煎熟后,沾一点红糖,轻轻咬一口,软糯不粘牙,糯米的香味在口腔里打转,咽下去,回味会送到你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久久不会散去。
吃完团圆饭,我们会祭祖,按照旧日的说法,成年男性和儿童要去祖先的坟前点一盏长明灯,告慰祖先,我们一切安好。
爸爸妈妈小时候对过年有一种偏执的期盼,与其说是对年的期盼,不如说是对新衣和各种糖果的期盼。此刻,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回老家过年已不再关怀能吃什么,更多的是对团圆的期盼,是对亲情的守护。
风俗优秀作文篇5
又是一阵淡淡的粽叶气息萦绕在我的心间,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在心灵上跳舞,袅袅的炊烟慢慢地散开,记忆深处那个粽子包裹着的温暖,如栀子花般在指尖上绽开了!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是最会包粽子的了――谁让我从小嘴馋呢?有一次看到邻居小伙伴拿着粽子大口大口地吞咽,我便非拽着在田中干农活的奶奶去包粽子。那时的我只知道粽子的香甜,却不知道奶奶要到几里地外的小河滩上摘上好的粽叶,只为满足孙子这个刻薄的小胃口。
和奶奶去河边摘粽叶,这一大片的芦苇叶中,她只挑不留一丝黑点没有一点枯叶,甚至连一个小洞眼都找不到的新奇翠叶放在竹篮中。摘得一篮,奶奶朝我微微一笑,背起我回家了。路上静悄悄的,惟独汗水洒在竹篮上的“啪嗒”声。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厨房淘米洗叶,这时的我坐在灶台边上,不耐烦地玩弄着稻草。奶奶就这样一边打算馅料,一边还不忘为我披上一件衣服。
“奶奶,包好了没!”我焦急又有些无奈地喊道。“好了,快来!”我兴奋地跑过去,只见奶奶熟练地把一张粽叶卷起来,做成一个小尖锥,放进几勺糯米,均匀地填满,又放上几粒葡萄干,接着用手压紧,把小尖锥裹成三角状,最后再用线捆扎起来,就这样一个粽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闹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说罢,奶奶伸出右手,将我抱在她腿上,一只苍老的大手握着一只幼嫩的小手,轻轻地一卷一放一压一裹……整个屋中是如此肃静,一阵微风吹来,轻拂我的头发,把屋中的一丝潮湿也带走了。
粽子在锅中不知过了多久,连锅盖都急得跳了起来。最终,奶奶把冒着热气的棕子端在我的面前,我依偎在奶奶怀中,吃着粽子,心如同被云朵包围着,又宛如沐浴在阳光中,温暖扩散到了全身。我知道,带给我温暖的不仅是这个粽子,更是奶奶对我的爱!
如今我回到老家,眼前依然是一盆奶奶早就打算好的粽子。又是那个粽子,又回到那个童年,又是一种温暖包裹全身。粽子的味道,雪白的糯米,袅袅的炊烟,全映照着我那位挚爱的人――奶奶!
风俗优秀作文篇6
我国一年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它就是古老的“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如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与春节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节的众多风俗至今都代代相传的。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原古时代就记载着春节扫尘的风俗。因为‘尘’与‘陈’是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用意是把一切贫穷,晦气统统扫地出门,人们寄托着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借扫尘的方法去整理全年来的得失,向往打算新年的美好开始。用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等方式来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把福字倒着贴,意示着“福气已到,幸福已到”。还有行行色色的年画,窗花,春联贴挂,期盼赐予福禄寿,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当五彩缤纷的爆竹遍地开花,四处响起的时候,新年走到我们眼前,人们都会穿得整齐漂亮,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贺。长辈们给晚辈分发压岁钱,真是其乐融融,新年新气象啊!春节还有不得不说的食俗,大年初一吃红豆,寓示着一年红红火火;吃年糕,寓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汤圆,寓示着全家都团团圆圆。春节的风俗还有很多很多,趣味乐事也说不胜说,祝福寓意讲不胜讲。试问有谁不喜欢这传统的春节呢?试问又有谁不想传承这古老的风俗呢?
风俗优秀作文篇7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这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方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但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之后,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明白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期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光,建立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状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明白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明白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此刻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之后,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之后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然后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此刻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风俗优秀作文篇8
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我家过端午节常常是包粽子、吃粽子。
端午节到啦!要吃粽子了!听说要吃粽子,我一蹦三尺高,口水直流,仿佛闻到一阵粽子清香味朴鼻而来。我迫不及待的跑进了厨房,只见妈妈、爷爷、姥姥手中拿着粽叶,正聚精会神的包着粽子,像变魔术一样,不一会儿,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包好啦!我忍不住学着妈妈的样子包粽子,可是,怎么也包不好呀,一会儿绳子松了,一会儿米又漏了出来了,别以为看着简单,包着可真不容易呢!经过我的再三恳求的`,终于跟着妈妈一起包了一个大粽子,我高高兴兴地跳了起来。
今年的端午节过得真有趣啊!
返回300字端午包粽子作文>>>
风俗优秀作文8篇相关文章:
★ 期盼优秀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