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内容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程度,教案的评估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陆玖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年级圆柱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圆柱的教案篇1
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 在公式推导中渗透转化的思想。
重点:
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
用具:
课件、圆柱模型。
过程:
1、 教师提问。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来解决的,那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1、 教学例5。
讲授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演示动画“圆柱的体积”)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的形状,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a、拼成的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没变,但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的立体图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高的长度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通过以上的观察,启发学生说出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2、 教学例6。
出示教材第26页例6。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师:要知道能否装下这袋奶,首先要计算出什么?
学生:杯子的容积。
(3)指明要计算杯子的容积,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50、24(cm2)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ml)
答: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3、 教学例7。
师: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办法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7)
生1: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积。
生2:我们可以先转化成圆柱,再计算瓶子的容积。
师:怎样转化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瓶子里的水的体积始终是不变的,即使瓶子倒置后,水的体积与原来还是一样的,这样就说明瓶子的容积其实就是水的体积加上18cm高的圆柱的体积。
也就是把瓶子的容积转化成了两个圆柱的体积。
……
师:尝试自己解答一下。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瓶子的容积=3.14×(8÷2)2×7+3.14×(8÷2)2×18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3.14×16×25
=1256(cm3)
=1256(ml)
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不强求算法一致。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实际,灵活地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利用“转化”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利用了体积不变的特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进行体积的计算。
在五年级时,计算梨的体积也是用了转化的方法。
……
?设计意图: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所学知识,又及时总结了学习方法,渗透了数学思想】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a类
1、填表。
底面积s(平方米) 高h(米)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15 3
6.4 4
2、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考查知识点:圆柱的体积;能力要求: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b类
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9分米,体积为162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考查知识点:圆柱的体积;能力要求:能运用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45 25.6
2、 314平方米 471立方米
b类:
54立方分米
教材习题
第25页“做一做”
1、 75×90=6750(cm3)
2、 3.14×(1÷2)2×10=7.85(m3)
第26页“做一做”
1、 3.14×(8÷2)2×15=753.6(cm3) 753.6cm3=0.7356l 0.75361 不够。
2、 3.14×(0.4÷2)2×5÷0.02≈31(张)
第27页“做一做”
3.14×(6÷2)2×10=282.6(cm3) 282.6cm3=282.6ml
第28页“练习五”
1、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2、 3.14×(60÷2)2×90=254340(cm3) 254340cm3=254340ml
3、 3.14×(3÷2)2×0.5×2=7.065(m3)
4、 80÷16=5(cm)
5、 3.14×1.52×2×750=10597.5(千克) 10597.5千克=10.5975吨
6、 表面积:3.14×6×12+3.14×(6÷2)2×2=282.6(cm2)
体积:3.14×(6÷2)2×12=339.12(cm3)
表面积20×10+20×15+15×10)×2=1300(cm2) 体积:20×10×15=3000(cm3)
表面积:3.14×14×5+3.14×(14÷2)2×2=527.52(cm2)
体积:3.14×(14÷2)2×5=769.3(cm3)
7、 25cm=0.25m 35—3.14×(2÷2)2×0.25=34.215(立方米)
8、 3.14×(6÷2)2×11×(2+1)=932.58(cm3) 932.58cm3=932.58ml
932、58800 不够
9、 81÷4.5×3=54(dm3)
10、 3.14×(10÷2)2×2=157(cm3)
11、 3.14×(1.2÷2)2×20×50=1130.4(cm3) 1130.4cm3=1.1304l 1.13041 能装满。
12、 3.14×(10÷2)2×80—3.14×(8÷2)2×80=2260.8(cm3)
13、 30×10×4÷6=200(cm3)=200(ml)
14、 3.14×102×20=6280(cm3) 3.14×202×10=12560(cm3)
15、 第四个圆柱的体积最小;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最大。
发现: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围成两个不同的圆柱,且以长边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时围成圆柱的体积最大。
六年级圆柱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它们各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2.(课件出示)师:那下面的这些物体你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圆柱模型,边看书边思考:
①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什么?
②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什么?
③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
及时练习(课件出示):让学生根据圆柱的特点判断下面的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初步了解圆柱的特征,为后面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六年级圆柱的教案篇3
设计说明
1.在情境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本设计在教学伊始,有效利用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展形象思维,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建立了圆柱的表面积表象的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意识。
2.在操作中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数学学习和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本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使学生经历用自己的方法把圆柱的侧面化曲为直的过程,体会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所形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推理中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转化思想,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在应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设计重视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对圆柱表面积的不同情况的探究,提高分析、概括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纸质圆柱形物体 剪刀 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设疑导入
1.说一说。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谁能和大家说一说?圆柱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2.想一想。
课件出示情境图: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师:要制作这个圆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至少用多大面积的纸板”是一个关于什么数学知识的问题?
3.汇报。
小组合作,观察、讨论:求至少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就是求圆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之和。
4.交代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师:圆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之和也叫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初步感知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六年级圆柱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圆柱表面积的,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圆柱的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2.5周长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4、提问:圆柱的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的面积就圆柱的什么?(表面积)
二、教学表面积。
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题目: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应该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2)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画出这个圆柱。随后教师出示圆柱模型,将数
据标在图上。现在我们把这个圆柱展开。出示展开图,如下:
2、小结:计算表面积时,一定要分步计算。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提问)
3、出示试一试: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
(2)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3)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三、课堂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4题。
五、《作业本》第2页。
六年级圆柱的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近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六年级圆柱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