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点滴的观后感6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写观后感的过程,也是在反思我们自己生活中的价值观和选择,一篇深刻的观后感能够触动观众的内心,引发对作品更深层次的共鸣与思考,下面是陆玖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心灵点滴的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心灵点滴的观后感6篇

心灵点滴的观后感篇1

帕奇问道:“她叫什么名字?我想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顿时,所有人的眼光包括教授在内都惊奇万分,仿佛看外星人一般。是啊,医学院的学生,不问专业问题,却只是注意这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这太让他们匪夷所思了。因为在这里所有的患者都是没有姓名的,只有“5床的糖尿病患者”诸如此类的代号,所以也从来没有人学生们要去记住病人的姓名。

帕奇微笑着跟那位病人打招呼:“嗨!你好!”,病人的脸上出现了感激和笑容。

看到这一幕,不由得感慨万千,这感同身受的体会我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在住院的近半年时间里,我看到太多这样的情景,真是同出一辙的相似:严肃得面无表情的主任被一群或资历尚浅或正在实习的年轻医生们簇拥着,每天早上例行公事般的巡视病房,而病人在一旁只是小心翼翼的不敢出声。还记得那位宾阳老伯对我说的话:“医生都是仙人来的,我老伴从进院到现在都准备出院了,还没有看到过主管医生一面,之前主刀医生只是在手术那天来过,然后再也没有露过面了。每次查房只看到一大群人,也没人问我们问题,其实她(指患病的老伴)一直不太舒服,我们想找医生好好问问情况,可是每次查房我们都说不上话,他们总是很快就走了,我们乡下人来到这里什么都不懂,想找医生也不知道去哪里找,问不对人也没人理我们。”

老伯的话让我心里很难过,他的心情我完全能理解,同为病人的自己何尝不是怀有同样的期待,只是因为自己有少许关系所以可以得到稍微的热情,可即便这样也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如果说没有这一层,我的结果恐怕比这位老伯也好不到哪里去。对于广大普通的平民百姓来说,这样的期待无异于望月兴叹。

已经近半年的时间了,而且还没有结束,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在病房呆过,也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和这么长时间的接触医生和病友,每天在这里,看到的医生是千篇一律的严肃和职业性的冷漠,所有的病友也都是一律毫无生气的面孔,在这里,看不到微笑,听不到笑声,只有程序化的人和事,我痛恨这种氛围!没有经历过重病的人是不会体会到这种感受的。

在医患关系里,病人其实处于一种很被动和卑微的地位,身体的疾病加上精神上的压力决定了他们比常人更脆弱也更需要关心,这种时候,医生的一句问询甚至只是一次主动打招呼,都能让病人暖心暖肺。我不知道有多少医生曾经生过重病曾经长期住院,我也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医生的这些细微举动给患者带来的那种轻松感,我的亲身经历让我对帕奇的做法百感交集,我知道的是,通过跟医生的交谈,自己能减轻内心的焦虑和紧张,通过这样的交流我可以不那么关注病痛甚至忘记病痛。帕奇所做的一切正是病人内心最期待的,他真正走进了病人的心里而不仅仅是会开药做手术。这种交流不是通过专业技能来达到的,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心的交流和沟通。死亡也许很可怕,可是比死亡更让人绝望的是冷漠,没有人能避免死亡,可是我们可以避免绝望,避免身心的煎熬和折磨,在这个过程中,医生无疑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病人信任你。医生可以籍着这种信任,帮助病人,用爱用微笑去让病人学会拥有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也许没有一个医生能治愈世界上所有的疾病,可是只要他能走进病人的内心,陪伴病人度过苦痛,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跟这场较量里医生已经并将永远是胜者,因为他其实已经“治愈”了病人。

影片中的一名高材生,他的医术不亚于任何一名医生和护士,可是他却没有办法让一位身患重症的老人吃饭。整整三个星期,他每天都来看老人,可是他就是没有办法做到这看似简单却对治疗至关重要的一点,为什么?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倾听和交谈,他走不进病人的心里去,学校和书本只教给他专业技能,却没有教会他如何与病人相处。医生讲究仁心仁术,高超的医术也许可以治病,可是要打开病人的心扉只能靠心,而不能靠手术刀。

片尾,帕奇终于获得毕业资格,在领取毕业证书时,一直对他有很深成见的院长说了这么一句话:“很高兴你终于决定遵循了。”

帕奇接过毕业证,回答:“好戏在后头。”

说完,他先向台上的教授鞠躬致谢,然后再向台下的同学们鞠躬致谢,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理想永不放弃的信念和决心。

现实中,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帕奇已经建立以家为单位的医疗服务实验,为超过一万五千人免费治疗,并已斥资建立康健医院,在后备名单上,有超过一千名医生随时准备着离开他们的工作加入到帕奇的行列中来。

心灵点滴的观后感篇2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的是主人公patch adams怀着帮助病人的满腔热忱,从医学院学习期间就开始实践他的情绪治疗法,并开设免费诊所为穷困的人们服务的故事。主创人员将叙事的重点放在了patch adams怎样做而非为什么这样做,这使得前1/3时间里的部分剧情给人感觉比较突兀,但当你慢慢往后看的时候,从内心接受了patch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乐天派时,就会逐渐感受到那种人性光辉照耀下的温暖感觉。

这片子最开始打动我的是patch在儿童病房里把灌肠的气球套在鼻子上,把体温表、输液用的架子和夜壶都变成杂耍道具的那个情节。相信凡是有过较长时间住院经历的人都曾体验过,那些冷冰冰的医疗器械,令人沮丧、厌烦,甚至恐惧,更别说对那些小孩子了。而patch让这些稚嫩的脸上重新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让我真有些羡慕这些小孩子了,为什么自己当初没遇到patch这样的医生呢。

与医学院学生们千万不要对病人产生感情相反,patch的理论是尽可能和病人拉近距离,用欢笑减轻甚至治愈他们的病痛,我不知道这种理论是否真正有效,但当我看到背上插着翅膀的patch站立在痛苦的绝症病人床边时,觉得他的确就是天使。

和制度、固有观念作对的人总是要经受诸多磨难,有意思的是,本片中制度的化身——医院院长的饰演者,在另一部诠释自由精神挑战固有制度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同样扮演象征制度权威的典狱长。既然这两部影片均出自好莱坞,这位演员在两部影片里的'斗争也只能是均以失败告终了。

片中还有两位熟脸,一位是曾出演《波士顿法律》的monica potter,在本片中饰演令patch倾心的女同学,可惜她的结局令人唏嘘。一心想帮助他人的人落得这种结局,实在是最悲惨不过的,这令我想起了《急诊室的故事》第六季发生的惨剧。但对patch来说,生活依然要继续,帮助他人同样会继续,并会因此成就非凡的伟大。

劝说patch回到医院的那个同学是由菲利浦西摩尔霍夫曼饰演的,和那之前许多影片中一样,菲利浦再次扮演了一个不讨好、不显眼的角色,但看得出,他演的十分认真、到位。真是佩服他这么多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但或许对真正喜欢表演的他来说,那同样是珍贵且快乐的积累,甚至可以称为希望的本身。而他在本片中饰演的人物对patch态度的转变,同样给了我们希望——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只要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便可拥有交流包容的基础,一起搭建驶向美好彼岸的舟船。

心灵点滴的观后感篇3

patch的回忆和自述:在他九岁时,参加过韩战的父亲去世。而父亲去世之前因为是军人也常不在家,他的童年是缺失父爱的。成年后的他缺乏归属感和精神寄托,迷茫、厌世、有自杀倾向,他幻想自己在冰雪覆盖的原野上跋涉,困在其中逃不出来。

他自己走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精神病院里的病人:怕松鼠的室友和总是伸出4根手指让人猜的老者,让他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那种快乐使他从自己的`困扰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使得patch在人到中年时,决定去医学院读书。

这部电影大家以前都没有看过,会上分析的内容只是影片的前奏,真正的情节尚未展开。因为前奏的演出很精彩,激起了大家的兴趣,纷纷了解电影的名称,以便自己以后观看。我也不例外地想知道后来发生的故事。周末便抽空断断续续地看完了。

后面讲述了主人公patch adams进入医学院学习后,历经波折,仍坚持自己的信念,在学习期间开始实践情绪治疗法,并开设免费诊所为贫困人们提供服务,与医学院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制度抗争,差一点被学院开除,最后终于从医学院毕业,拿到学位,具备了行医资格,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没有太多故事情节,都是一些真实的零碎的生活片段,但依然常被深深地感动,因为感受到了人性光辉照耀下的温暖。

经历过寒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在漫漫长夜中行过路的人,最了解光明的意义。patch adams经历过心灵的创伤,知道如何去抚慰别人的心灵。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

让我们关注自己的心灵,让情感有所寄托;让我们爱护自己的身体,使心灵有一个健康的载体。

心灵点滴的观后感篇4

?心灵点滴》这部影片,是根据一个六七十年代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主角名叫亨特·帕奇·亚当斯在学校中总是因为“过分乐观”而受到责备,曾经一个导师对他说:“你想要成为小丑,那就去马戏团。”其实,帕奇是想当一名小丑,但他同时还行当一名医生,所以就成就了现在的他,帕奇在弗吉尼亚医学院学习,在学习期间用他的小丑天赋让很多病人的脸上多了一丝快乐,医院里有一间病房没有医生敢进去,他第一次进去试着和病人说话,但不到一分钟就被打出来了。第二天他穿着一身天使的服装拿着一本书进去了。过了一两分钟就推着那位从不出来的病人出来了,其他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毕业后,他成立了一个学院,致力于更接近的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八十年代中期他的个性化的诊所受到了媒体的注意并由此出版了一本关于他成就的书。在书中,帕奇阐述了他的基于幽默的处方,解释了他为什么穿得象个大猩猩,为什么在病房里堆满气球或在浴缸里装满蜡烛以引起欢笑,以给病人精神上的接近或纯粹的欢笑。在使用特殊的方法来减缓病人的紧张情绪后,帕奇以先驱者的身份提出了医生应该治疗人,而不是疾病,他坚信,同情、加入和心灵相通对医生来说与灵丹妙药和技术进步一样重要。

在电影中,开始没有多少人赞成帕奇的观点,学院院长瓦尔考特尤其反对他的方法,而帕奇的室友米奇也认为他是一个孩子气的家伙。但同时他也影响了一些人,包括护士乔蕾塔、同学楚门和卡琳。帕奇发现他在儿童病房大受欢迎,因为他的可笑、古怪的方式驱散了儿童们的恐惧感。

在对传统方式的抗争中,他疏远了一些人、使更多的人吃惊,但是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在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中,帕奇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开了一个诊所,每个人在这里不仅遇到了医生,还遇到了朋友。

心灵点滴的观后感篇5

我相信一个医学生和其他人的观影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可否认的是,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觉得patch是个对医学充满热情,十分幽默有趣,想法很多的人,也常常为他扮小丑,扮天使捧腹大笑。这部影片具备通常一部成功的片子有的卖点,笑点还算多,有浪漫的爱情,是主角从受人歧视反转成十分受人尊敬的存在这种大爽文类型。然而,我并不完全认同这部片子的观点。

第一,按照剧中众人的表现,patch是下课绝不复习,整天表现得不务正业然后考试考了近满分全班第一的成绩。这种情况有可能吗?医学绝对是要投入大量时间去记忆背诵才能掌握的学科,除非是过目不忘的人,但是在剧中这方面并没有提及,所以我想patch的设定应该是一个普通天资的人。也许编剧想表现出因为patch对医患关系之间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所以具备了做一个成功的医生的素质,所以就可以在考场上也一帆风顺了,我们要注意到医患平等属于一种观念,是医德的范畴,而考试考的是基础知识,是医术的范畴。并不会因为你认为医患平等就可以无师自通的知道四型超敏反应的机制。编剧的目的也许是为了凸显出这种观念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才夸张地表现了这种观念带来的成绩上的不同,然而,这种做法简单粗暴地鼓吹了观念的重要,忽视了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学习的努力。

第二,片子将近结尾,我也没有看到patch在治疗病人上展现除了插科打诨,扮丑逗乐以外的能力。医生之所以为医生,最重要还是因为他有医术吧。而patch在片中没有任何和医术有关的行为。反而将医疗器械作为取乐的工具,他的行为是肯定会对器械造成损害和污染的。病人要将自己的生命放心地交给医生是要付出多么重的信任,如果我们是病人,看到医生像patch这样的行为,会认为他是一个谨慎,医术高超的医生吗?看电影时patch的表现确实可乐,但是如果一个医院里每一个医生都是像这样的,那该有多吵闹,多混乱呢。记得曾经一个临床心理方向的老师和我们说,为什么现在医患关系这么差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生的权威被打破了。主任医师现在只要给红包就会和你勾肩搭背,喝酒吃饭了。以前的主任医师都是病人不怎么见得到的。就是因为有这种距离感,所以病人觉得医生很权威,很信任他,不像现在的病人不相信医生的医术,觉得是他们的无能才造成亲人的死亡。我认为,在这位老师看来,patch的行为就大大破坏了医生的权威。医患平等,并不该通过医生扮丑角逗笑病人来做到。

第三,在片中,我认为把过多本不应该由医生负责的责任划分在医生身上,加重了医生的工作负担。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就是职业的细化。比如说当病人不愿意吃饭时,这个问题该不该医生负责呢?我觉得应该由看护或者医院里的心理科承担起来。医生应该记住病人的名字,在和病人对话时要与病人对视,要用平等的态度和病人交往,这些我认为确实有道理。但是这不代表医生就该对病人的一切了若指掌,对他的生活事无巨细。the future shock里面提到,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不是每一个方面,这是由人员流动加大等现代社会的不可避免的特点决定的。医患关系在课本中也有提到,具有时限性,这种特殊的关系只局域于医生治疗病人的这一段时间。

总的来说,我认同这部影片希望医患关系更加平等的,但是我并不认同夸张的表达方式,和片中展现出的希望医患关系改进的方面。

心灵点滴的观后感篇6

昨晚在《医事法》的课上看完了电影《心灵点滴》,感慨万千,一夜难眠。

曾几何时,我也是非常同情患者的,为什么现在变得这样冷漠呢?记得实习的时候,我和闺蜜都曾不止一次为病人死亡而痛哭流涕,闺蜜甚至当时哭得比家属还伤心。而现在如果再看到实习生为病人哭泣,我们只会觉得他们"太幼稚了"。

我研究生读的是神经内科,病房里大部分病人是脑梗塞,我每天去看他们时都要进行神经系统查体,然后指导他们进行康复训练。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病人是个老太太,来的时候大面积脑梗,半身几乎全瘫了,大部分肌肉肌力为0,只有个别的部分还可以微动,肌力为1,不过她的意识是清晰的。这样的病人多数来讲恢复得都不好,因为肌力为0,他们很难用上力,我只能安慰老太太说,剩余活着的脑细胞可能还可以部分代偿这些功能吧,现在最好努力活动这些还可以微动的部分,让它们刺激刺激脑细胞。而让我惊奇的是,没过几天,老太太的脚居然能动了!后来手也微微能动一点,于是我抓住机会每天鼓励她进行功能锻炼,教她锻炼肌力,后来出院的时候,这半身的肌力基本可以达到3-4级,已经很了不起了!我告诉她,后期还需要长期的锻炼,想站起来还是有希望的,她和家属走的时候都非常开心。后来再遇到大面积脑梗的病人,我都以这个老太太为例,鼓励他们。还有一次,我的一个病人也是脑梗半身不遂,当天来的时候情绪低落,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时候,她竟然说着说着就嚎啕大哭起来,护士长听到动静还以为她欺负我就赶紧跑过来看,我赶紧说没事就把门关上了。她主要是觉得自己还年轻,才四十出头就变成了废人;我极力安慰她,说年龄更大的、病情更重的病人都可以通过功能锻炼而恢复得很好,她这么年轻,一定可以恢复自理能力的.!后来她通过功能锻炼,出院时是走出病房的,让我非常欣慰!和病人家属吵架的事我也干过,那是一个脑梗塞后遗症期的病人,神志不清,长期卧床,只能靠输液维持生活。每天护士都很头疼给她扎输液,因为长期卧床,她的四肢已经萎缩,血管也越来越细,以至于后来只有一个技术最好的护士可以扎成功了,连护士长都不行。但是由于身体原因,那个护士有一天被调到门诊去了,那里更加清闲适于养病。她走了以后,我这个病人的输液就成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我于是找家属谈话,希望他同意我们给病人扎一个中心静脉插管,这样每天的输液问题就解决了。但没想到家属不同意,说既然还有人可以扎成功,为什么不继续扎呢,为什么要做这项创伤更大的操作呢,人员调动是你们的问题,我不管!于是我和那个家属大吵一架,回到办公室还哭了半天。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我想想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于是又回到病房向家属道歉,并心平气和地商量这件事,没想到家属竟然反过来向我道歉,并痛快地同意了。我开始觉得很委屈,因为真心诚意为病人着想竟然家属会这么不领情,但家属向我道歉的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被理解的快乐。

毕业后我来到放射科工作,接触病人的机会不多。离开神经内科的时候,我的导师和师姐师弟们都羡慕我,说我以后再也不用接触

病人了,真好。当时的我很惊讶,因为我在研究生阶段从没觉得接触病人有什么痛苦的,我只是觉得常常对他们爱莫能助是最无奈的事。

然而工作之后,我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因为工作中主要面对的是影像资料,即使给病人打电话也只是为了多了解一点病情从而出一份更可靠的报告,我对那些急切想知道结果的病人越来越不耐烦,我总是说,我需要再仔细看看,而且还有上级大夫要看的,现在不能告诉结果,告诉了也不准确。我们还有个岗位是"接诊医师",负责接待来检查的病人,主要是对申请单过于简单的病人补充病史,有时还需要查体,当然顺便就需要向他们解释检查的注意事项、造影剂的危险性等。我在这个岗位工作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病人都是带着怒火过来的,甚至有的人把对临床医生的满腔怒火转嫁到我们身上--他们不敢得罪给他们看病的临床医生。病人不容许我们犯错误,甚至对于等待时间过长也怨气很大,有很多病人坚持用别人的名字做检查,导致信息不准确,这样有误诊的危险,也让人不厌其烦......事实上接触病人的时间少了,反倒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缺点,厌恶情绪激增,对那些只是想多问几句的病人也变得有点不耐烦了。我们的主任总是说,要对病人好一点,她本人对挂她号的病人总是十分客气,看片子比平时要仔细许多。我不知道她是如何保持心情平静的,她对我们永远也不够满意,但对病人却关爱有加,甚至有说有笑。

和我差不多年资的医生如今也多数对病人冷漠了,再也提不起当年的热情。聊天的时候发现,我们工作中多多少少都被病人或家属伤害过,主要是伤心,所以对越来越多的病人失去了信心,不知道哪个人将来就会反咬一口。老公说他现在对病人反倒比研究生的时候要好一点了,因为他越来越发现病人之间的差异,所以对大部分病人都越来越好,真心诚意帮助他们,只有对那些素质比较低的病人保持一定距离;或许这就是一个医生开始成熟的表现吧。

反过来看《心灵点滴》,如果patchadams最初的表现只是像我们实习时的那种原始的热情,那么当他深爱的人被病人谋杀后,他还能重新建立起对病人的热情,这简直就是奇迹了。我们都有同情心,我们也都感受过帮助病人的快乐。但怎样能在被病人伤害过之后还继续对他们好,这需要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也需要在实践中找到合适的与病人相处的方式。

心灵点滴的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作文《心灵的甘露》800字模板5篇

触动我的心灵作文600字作文5篇

触动我心灵作文优质7篇

触动我心灵作文推荐7篇

美在心灵作文700字7篇

触动我心灵作文参考8篇

心灵鸡汤600字作文推荐5篇

心灵鸡汤读书心得体会8篇

美在心灵作文800字5篇

美在心灵作文800字参考7篇

心灵点滴的观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6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