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孩子雨和雪读后感8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完一本书你肯定有不少感受可以通过读后感记录下来,在拿笔写读后感前,大家要好好的思考在一本书中得到的感触,陆玖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狼的孩子雨和雪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狼的孩子雨和雪读后感8篇

狼的孩子雨和雪读后感篇1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是一位平凡而优秀的妈妈所做的真诚分享。她用质朴的笔触,重温了女儿小学成长的点点足迹以及这些足迹如何为女儿铺就了通往北京大学的坚实台阶。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全文,文中的很多观点给了我启发和共鸣,也让我深深的审视了自己对孩子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再顽皮的孩子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只是如何发现它。邵思文是从小就是一个很顽皮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几个男孩子上课打闹,被老师请到教室外反省,没想到,这几个男孩子居然跑到走廊尽头的小屋子里去撒尿。danny老师发现后,当然是气炸了,但他没有马上批评孩子们,而是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孩子们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想要上厕所,而教室外没有厕所,不得已选择了那间屋子。danny老师发现孩子们找到了“上厕所”这个问题解决方法,虽然这个方案不是最佳的。他首先表扬了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接着让孩子们自己做错的事情自己解决——拿着拖把去打扫了屋子,最后让大家想想这个事件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孩子发言很踊跃,也想出了很多更好的办法。在孩子貌似铁定被批的行为下,danny老师发现了孩子能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并鼓励孩子放大这个闪光点,独立解决更多的问题。其实就是发掘孩子闪光点,并引导孩子把闪光点扩大,成就更多闪光点的过程。

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人的一生,一直处于不断学习的过程,跟学历无关,即便拥有再高的学历,也需要不断的学习。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就是好的自学方法,为什么有的人看了书就是看了,没有感悟没有收获没有提高;而有些人,不光看书,连看人家做一件事情,都会总结会积累会成长。只要我们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方法,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难题就可以解决,成功只是早晚的事情。书中给我很多帮助孩子养成学习好习惯的方法,很实用,很有效。

所以,让我们放低期许,放慢脚步,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引导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狼的孩子雨和雪读后感篇2

读书,是人生的一个乐趣,读一本好书,更是乐趣中的幸福。《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些被父母和工作者不当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令人窒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成人后的种种苦恼。

我看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章,当我看完几篇以后,给我的感悟很深,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例如:当一位老师上课的题目是“我的幸福”。

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家人当宝贝,每个人周围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再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么;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感到很幸福了。

话音未落,孩子们呢齐声回答:老师——我们不幸福。这么一问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举起手来,其中一个10岁的男孩,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觉。”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们说的全是真话。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他们挑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福被人拿走了。

孩子们在小学已经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无限制地报兴趣班,无限制地为孩子购买复习资料,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孩子们当然感觉不到幸福。

李跃儿老师归纳的三类做好一个好妈妈:第一类既懂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当我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位母亲给10岁的儿子洗脚,儿子把脚盆打翻了,母亲大发雷霆骂了一番;一个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脚,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烦意乱的结果。

这样妈妈在孩子眼中,几分钟前是慈母,给儿子洗脚;而几分钟后就变成了凶神,爱与恨的转瞬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显而易见了!我们大人们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识,让孩子处处“优秀”,至于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幸不幸福,他们却很少考虑。

最后,我只想说,与爱育的差别就在于: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压抑、甚至会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朋友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还给孩子吧!

狼的孩子雨和雪读后感篇3

现在许多的父母多数在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的不听话,也在苦恼之中。每个父母都要面临如何孩子,才可以使孩子乐于接受的问题,通俗的说就是怎样才能使孩子听自己的话。这是当今许多父母棘手的难题。而现在的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在强调和注重沟通。如何沟通才能使孩子听进去达到想要的效果,绝对是门艺术课。只有掌握了沟通这门课的艺术技巧,才能达到有效的交流。卢志丹的《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一书以现代的理论和大量正反面事例,阐明了父母“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对父母与孩子说话时的态度、方式、语调、措辞、时机等细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批评、激励、赞赏、拒绝孩子的说话艺术展开了重点阐述,对父母面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活学习、交往、挫折、逆反等各种难题时,如何通过说话、谈心对孩子施以正确的、及时的、有力的引导。

书中说到:“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看完此书对这句话深有反思。与孩子交流时说话的态度、方法、方式、时机是直接影响说话的效果。和孩子说话是一种心境,我们往往和孩子交谈时是以一副父母的姿态和权威在和孩子交谈、沟通。我说的你就应听,最好不要有意见,因为我们是你的父母,我们说的都是我们生活总结来的真理、迷经,都是对的,反驳就是不听话。是不是有过一而平静,再而责备,三而命令似的交谈呢?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把和孩子的交谈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我们没想过把自己变成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试想我们在他们这样年龄的时候,听到父母这样训说时,我们是不是和他们今天的这种反映、态度是一样呢?我们那时是不是就是不听话?我们是不是应该调整自己说话的态度、方式呢?我们交谈时要放权孩子与我们平等交谈,才能得到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方可正确的引导。还有许多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时立刻就开始责备,甚至打骂,其实有时打骂只会让孩子记住的是身体的伤痛,而没记住为什么挨骂挨打。请在开口、伸手前学会“制怒”。换个方式。多数孩子犯错误是无心的,错了也能意识到错了,我们不用那么着急。不妨我们先沉默,表现出冷静沉思的态度,沉默有时也会让人慑服,体现威严,使孩子感到震慑和压力,摸不清父母将要怎样对待自己,主动交待错误,父母再有针对性地批评和指导。

和孩子交流应拥有一颗赤诚之心,参与其中。如今更有许多的家长抱着手机聊着微信、剧着微博、追着剧、打着游戏,头也不抬的指挥命令孩子去干吗干吗。陪孩子出去玩耍时到达目的地后,孩子你玩啥玩啥去,自己找个角落看着手机等待孩子结束,完成一次陪伴。孩子你要每天坚持看书半小时……,大人有大人的事,大人有多少事是一天半小时都抽不出来的呢?孩子我今天有事,今天和你约的事,我们过天……。对孩子失信时我们有种种借口,态度也及其轻飘。又如何要求让他们守信,还夸夸其谈。在这种失落失望处境下,孩子如何接受你所说的话,如何能放到心里去。

和孩子说话是一种艺术,艺术带给人的是美的感受。现实中很多家长用瞪眼、责骂、开打三部曲,眼、口、手三位一体地完成一次、交流。我们成人之间经常说你的态度决定我的态度。这样的背景下孩子还怎样和你正常交流沟通,怎能把话听到心里去呢!只会让胆怯的孩子更加胆怯,失去自信,让玩劣的孩子更生抵触情绪。

和孩子说话是一种感情,孩子因为你的话开心或是伤心。爸妈始终是爱你的,比舌头更重要的是爱心和用心,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对孩子全心的投入,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有首歌唱到“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我们有认真的想过,我们有多少的时候弯下腰来,蹲下来,坐下来,抱着他们、拉着他们的小手,搂着他们的小肩,摸摸她们的头,顺顺她们的头发,认真地看着她们的眼睛,听她们慢慢的和我们说话,如果我们能常常这样和她们说话交流,我想孩子是开心和乐意接受的。

掌握的说话的技巧,交流、沟通才能正常延续。父母说话得体,态度、方式得当才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才可能接受我们的话,反之孩子不爱听,不愿听,无论我们说多少也只是废话。父母的言行是雕琢孩子成才最锐利的刻刀,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影响或改变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要用心研究和孩子沟通这门艺术课,让我们做个更亲切更理性的家长,让我们伴随孩子共同成长,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回忆。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如果你还在苦与孩子不听话而束手无策,不妨也看一看卢志丹的《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一书。或许你能从中得到启发,学会怎样和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变得听话而可爱。

狼的孩子雨和雪读后感篇4

读了龙应台写的《孩子,你慢慢来》以后,浮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细腻如水的女子。这本《孩子你慢慢来》,语言带有异域特点,短句较多,段落简洁,读来别有一番感受。书的封面是作者和儿子的照片,孩子睁大一双纯净的眼睛,小脸朝上,母亲面带微笑看着远处。背景是纯黑色的,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洁净。书中的文字不是很多,其间夹杂一些彩页,很是浪漫。如第一个彩页就是一道长长的铁轨中的一段,铺了一地金黄,孩子在慢慢踱步,神情是那样的专注。文字说明是“长长的路,慢慢地(书中是‘的’)走”。画面上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一望无际的长路,只有脚下这一片小小的空间,似乎在告诉我们:不要注视那么远,我们不需要拼命赶路,只须看着脚下的一点路。

?孩子你慢慢来》这篇文章,是本书的开篇。作者描述了在花店买花时看到的一个情景:一个5岁的孩子,非要自己动手给花束系上蝴蝶结,而作者就那样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愿意静静地等。在等待的过程中,作者追叙了一个昔日冰冷的事实:一个追不上别的孩子功课的女学生,带着自己的弟妹,跳进了冰冷的河里。由那凄惨的一幕,作者想到了,孩子,你慢慢来。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能不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也许一辈子都追不上别人。那该怎么办呢?别急,我们还是要等等自己的灵魂。我们不能为了去追赶别人,就不顾脚的疼痛,就不顾自己心的劳累。

作者没有像一般人那样,狭义地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而是把孩子看作和自己一样的、来这个世界上看看的一个人,只是时间先后不一样而已。她写道:“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撼动了我!她把母子间的关系看作是平等的、互助的,甚至孩子可能比母亲懂得更多。孩子的淳朴,孩子的真实,孩子没有被污染的心灵,使得他们的眼睛更明亮,心底更纯净。在她的眼里,孩子是我们成人的老师。我们走在岁月的路上,遗忘了许多美好的风景,忽略了许多美好的事物,是孩子以一颗纯真的心,用一双稚嫩的手,帮我们一一拾回。这样,我们在人生的暮年,才得以返回童真。

在向孩子介绍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做母亲的龙应台发现了许多自己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事情:在母亲的眼里,“龙”就是古人视作图腾的那个四不像的东西,那个很神圣却谁也没有见过的东西。而在孩子的眼里,一条彩带,许多玩具汽车排列起来,也是龙。在做母亲以前,她喜欢的歌曲可能是忧伤的,比如“滴不尽相思血泪……”而有了孩子以后,她却会不由自主地哼起“咕呱呱呱,就是母鸭带小鸭”。这种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也许是被孩子带动了,也许是被孩子唤醒了。

母亲总是希望为孩子遮挡住那些利剑、阴云、污秽之类的东西。《白雪公主》、《小红帽》的故事,想必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了吧?但是我们中间有多少个母亲考虑过它们的负面因子?如装扮成老妇人的皇后勒住白雪公主的脖子,继而想用毒药去药死白雪公主。可是龙应台考虑到了。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纯净的世界,她把书藏到书柜中,藏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因为爱孩子,所以她不想让孩子读《水浒》,因为怕那些绿林好汉的性格影响到孩子们,怕这样的书破坏了自己的生活。难得她如此用心地做母亲!

因为做母亲,所以失去了青春时的“野心”,所以任孩子把自己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因为做了两个孩子的母亲,所以一边悉心照顾小的孩子,一边悄悄揣摩大孩子的心思。她发现:那做过父母的,而且养育过两个孩子以上的,来看婴儿时,不会忘记多带一份给老大的礼,那不曾做过父母或只有独生儿女的,只带来一份礼。她知道,该怎样帮助那个大的孩子摆脱掉心里暂时的阴影。也许在她的心里,自己只是那个最先来到世间的,而大孩子是来得稍微早点的,小孩子是来得最晚的,大家同样需要爱,而孩子就是上帝送给那个做母亲的女人的最好礼物。

这本书的字数不多,我用了两天的业余时间,就翻阅了两遍。但是书中所蕴含的爱的气息,仿佛在这炎炎夏日里吹来的春天的气息,就那样慢慢飘到我的心房,我的心界也好像变得静谧美好,不再那样焦虑功利。我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像别人那样奔跑,我不再强求自己的学生非得优秀,不再强求自己的学生非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快、快、快!我在等待着他们。我想对他们说:孩子,你慢慢来到这个世界上,你要慢慢地走。所有真正爱你的人,都会耐心等你!

狼的孩子雨和雪读后感篇5

看完《孩子你慢慢来》是一个内心纠结的过程。一边,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更多的安安的成长趣事;一边,我又担心太快把它看完了,怕那美丽就如昙花一现。后来真的就看完了,平平淡淡地过渡到最后,毫无察觉。因为,这并不是故事的最后,安安还在继续着他的生活。所以小说的结束也就不需要一个形式上的结局。而我也不再惧怕美丽就这样被画上句点,因为我知道,更多的好作品在等着我。我想要在大学还剩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看更多自己喜欢的作品。毕竟毕业后,无论是直接工作还是继续学习都好,我可能都不再有这样好的机会和心境来品味这些简单朴实的文字。

或许那时,我会整天埋在学生的作业里忙着批改;又或许,我会没日没夜地忙于搜集各种数据信息,然后废寝忘食地写学术论文和分析报告。这样的心情有点趁年轻赶紧游戏人生的感觉,可是谁也没法说这有什么不好。我知道,没有哪个应聘者会把自己看过几部童话、几部亲情故事写进工作简历,也没有哪位学者会把童话里的故事当作论证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一套理论,这样看起来,即使是莎士比亚的.剧作也是无用的。可是,什么才是有用的呢?很多时候很多人连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谁又能看清真谛在世界哪个角落呢?

越来越爱纯粹朴实的东西。因为最真最美最动人的情感往往孕育于朴实。你看,一个憨厚淳朴的果农和一个雍容华贵的国王种的果树结出的果子,谁的会更芳香更甜美呢?

我读安安和妈妈的故事将续于《亲爱的安德烈》……

狼的孩子雨和雪读后感篇6

对于“好孩子”的称号当然是我们所有的孩子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愿望了。可是大多数好孩子都以为一个好孩子必须做到成绩好,然而他们不知道其实要做好孩子还得先道德优秀。

现在的的学校大多的班级都是以学习的好坏来建立威信。学习越好的学生对老师来说就是老师的眼中宝,没有一个人敢在老师面前说他的不好。而当他们这些好学生做了错事后,那些准备向老师打小报告的人就会故意包庇着他,专找那些学习成绩特差的、或在班上特别捣乱的学生,去隐瞒老师。但是这些替人受罪的学生为了能抄到好学生的作业,让自己甘受惩罚。久而久之,好学生变得无法无天了。而那些替人受罪的学生,已经对去老师办公室“喝茶”的这件事看得很平常了。

所以评论“好孩子”这个称号时,我们不能只看成绩,也要看人格。好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缩起头,让坏学生背黑锅吗?好学生如果这么自私、怯懦,算什么好孩子?100分再多,三好奖状再多,假的!人格上却只有0分!难道这还配得上“好孩子”的这个称号吗?

狼的孩子雨和雪读后感篇7

一直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我们现在,又或者是等到为人父母,都可以读一读。初读龙应台的书,便是这一本《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的作品,几乎都是铁骨铮铮,有着女权主义意识,针砭时弊的。然而这一本,却是例外,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女子与小人》里的为女权抗争的胡女士,不再是《野火集》里追求民主的评论者,有的,只是讲述,或者说是记录,自己作为母亲,和两个孩子一起成长的经历。

文中的龙应台,是不是初为人母的欣喜,才决定用这样细腻温情的文字,这样充满母爱和童真的片段,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只看了几页,我就醉心于她的文字,才发现,这个以笔为剑的作家,竟也有万丈柔情的一面,也许是同许多家长们一样,一被加上妈妈或者爸爸的角色,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证孩子的成长,欣喜地与我们分享。也许,之所以爱上这本书,也是爱上那种关怀孩子的感觉,不掺杂多余的情感,只是出于自己的疼爱。

读到后来,在那些文字里,也找不到一处刻意修饰的温情。龙应台习惯把文中的称自己为“妈妈”,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她就像是和读者一起,看着这两个调皮又可爱的孩子,和他们温柔的妈妈,在这小小的册子里,一起经历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岁月自然不会总是快乐,无忧无虑的,也会有孩子的吵闹调皮,会有自己感觉累的时候。然而,在书中,并没有看到作者絮絮叨叨抱怨的一面,也没有太深情的言语,甚至于没有刻意分享的喜悦,没有标榜自己的理念,龙应台只是用自己淡雅的文字,记录下自己和孩子一起,那些看似琐碎,不经意的细节,比如妈妈耐心地教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偷偷跟在孩子后面看他回家,警惕童话故事里残酷、不符合准则的情节,当孩子偷拿了超市东西的时候,手捧鲜花和孩子一起向老板道歉,也就是在这些细节中,表达自己对于孩子们的爱和期盼,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像树一样正直的人”。

龙应台在书中说,见证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大人成长的过程。因为知道了如何去关爱一个更弱小的人儿,如何用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处理孩子们的各种问题。她始终认为,孩子是上帝给予母亲的天使,所以并不遗憾孩子占用了自己太多的时间,在朋友来欧洲拜访她的时候,她还得满足孩子的愿望,以致于和朋友交谈几句的时候,还给抽出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当朋友问起她遗不遗憾孩子打乱了自己计划时,她觉得陪伴自己的孩子是幸福的,也就没什么遗憾可言了。文中龙应台对于孩子的爱,也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她尊重孩子的权利,耐心尽到自己的义务,也教导他们不能因为是孩子就能随意犯错。她并不刻意要求孩子们去达到什么目标,但却关心他们能不能成为有真正道德的人,正因为如此,在看到孩子们能够知错改正,内心逐渐成长时,我也总是能够在字里行间,细节之处,体会到她作为母亲的幸福。

不同于“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龙应台的观是“孩子你慢慢来”,她不主张消灭孩子的天性来强迫孩子,不认为调皮捣蛋的孩子就不好,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善良而纯真的,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用平等的身份来对待孩子,孩子如果犯了错,就应该以身作则孩子,让他们的内心逐渐成长。但是,她也注意不让孩子过早接触到过于世俗化的东西,比如比较残酷的故事情节,她会把《水浒传》放到高高的书架上,不让孩子们拿到,讲童话故事的时候会警惕一些不适宜的情节。孩子犯了错,她会潜移默化地孩子们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武力。慢慢来,因为龙应台希望孩子们可以珍惜他们的童年,期盼他们能够学会独立自主,慢慢成长为“正直的小树”,而不是过早地接触这个社会,和那些本不应该过早出现在孩子世界里的东西。并不是跑的早就一定能够坚持到底,最先冲到终点,慢慢起步,也未尝不能后来者居上。

“你在想什么,妈妈?”钓鱼的小男孩提醒深思的母亲。母亲叹了口气,说:“妈妈不快乐!”伸手去揽那小小的身体。小伙伴却站直了身子,摸摸妈妈的脸颊,正经地说:“妈妈不要不快乐,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母亲像触了电似地抬起头来,不可置信的问:“你说什么?你说什么?”“安安很快乐呀。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孩子的内心单纯,简单,慢慢来,不也挺好的。

狼的孩子雨和雪读后感篇8

凡是做母亲的,都应该读一读龙应台的书,那是作者作为一个母亲的真实心声,真实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境,热切地传达出她对生命起步最质朴的爱,她不是传统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也许正是这样的语言,更显得真实,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对于做妈妈的我来说,文中这段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孩子本来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天下母亲做女人的礼物。

在这本书中作者偏重于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顺其自然的不受伤害不被扭曲的成长,如:安安和弯腿的昂弟在抢一辆小卡车,昂弟抢赢了,把东西紧紧抱在怀里,死命抵抗敌人的攻击。妈妈看见安安突然松了手,退后一步。她正要安抚他,却见这两岁小娃儿端起两只小手臂,做出猎人射击的姿势,对准昂弟,口里发出“碰碰”的枪声,然后满意地说:“死了!”妈妈觉得惊心动魄,只有她知道安安“_”的灵感来自哪里。孩子爱听故事,妈妈给孩子讲过《小红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猎人的动作,有了“_”的动机。妈妈为了不让孩子看到某些童话里的残酷和暴力,她用心去为儿子选择,哪些书该让两岁的孩子读?哪些不能读?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盗》后,就自言自语起来:我怎么能跟两岁的孩子讲这种故事?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贵!她很谨慎地把这些有残酷和暴力的书移到书架上一格,保证她的儿子即使搬来小椅子也够不到的地方,把对孩子有益的书放到下一格让孩子看。从她的言行中,我们能看到,母爱,让她理性思考。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看看我们的孩子,周末、暑假有补不完的课、上不完的兴趣班,根本没有时间自己休闲,根本没有时间慢慢来。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总以为给孩子的是的,但事实上呢?我们的孩子并不快乐,他们小小的年纪真的能接受这些额外的知识吗?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曾经我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学英语吗?在我看来根本没必要,有很多家长跟我交流过,孩子上了小学后经常把英语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很多事情,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要谨记: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是慢的艺术,孩子,请慢慢来。

狼的孩子雨和雪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与孩子共都书的心得体会模板6篇

孩子心理健康心得体会5篇

家育孩子的心得体会5篇

与孩子共都书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孩子看书心得体会5篇

对孩子的阅读心得6篇

孩子家长会心得5篇

带孩子阅读的心得7篇

与孩子共都书的心得体会优质6篇

家育孩子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

狼的孩子雨和雪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7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