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所写的教学反思是最有价值的,写教学反思是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的,下面是陆玖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秒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5篇,感谢您的参阅。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
?角的初步认识》选自人教版教科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已有初步的表象,但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观念中的角大多是生活中的“角落”,而不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图形”,因而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很不容易,学生接受起来也有一定困难,所以本节课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演示、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同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因而我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把静态课本材料变成动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建立起角的表象。这节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生活实际,实践操作并抽象出角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指一指的方式,从实物中感受角的样子,在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指边说,不断强化角的特征,然后出示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描一描,直观感知角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自由地在教室内找角,拍照上传,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来自于实际生活,有的找到了数学书上的角,有的找到了台阶上的角,有的找到了背景墙上的角,教师及时把握学生课堂上生成的素材,并请学生来指一指,角在哪里,把学生头脑中对角的认识从“角落”的误区中牵引过来。
认识角的特征以后,我引导学生动手创造角,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创造了不同的角:有的组将吸管对折做出了角,有的组用小棒摆出了角,有的组用两个铅笔盒摆出了角,还有的组做了正方形、三角形,角就藏在图形里。在创造角以后,我让学生尝试着画角,引导学生把角的重要部分画出来,并通过示范画角,指导他们正确的画角方法。
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学习经验,乐在其中。
二、运用现代技术,创造高效课堂
导入新课时,我运用hiteach抢权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引导到课堂教学环境中。
探究新知时,我先播放一小段微课,通过演示的方式教学如何指角,接着让学生试着在三角尺上指一指,再通过特殊笔的功能用直的线在白板上把角描出来,利用选中拖动功能,把所描的角拉出来,加深学生对角的印象。找完三角尺上的角后,我把生活中物品推送到小组平板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角,并在平板中描出来,把作品飞递给老师,通过作品观摩,能清楚呈现学生的多元想法,对比不同的作品,推动生生互动。接着,我让学生找一找教室内的角,找到后拍照飞递给老师,将生成的素材及时、充分的呈现和反馈,体现了生本理念,大大节省了时间。在学生找完角后,利用聚光灯聚焦这些角,让学生观察总结角的特点,突出重点,效果较好。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我出示了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角,利用抢权功能,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答题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利用即问即答功能,及时反馈,通过统计图、饼状图,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精准教学;还利用计分板进行加分,促进小组的团体意识,也调动了学生的答题积极性。
操作中巩固新知:在认识了角的特征以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创造角,用计时器进行倒计时,并通过手机拍照功能及时上传小组作品,实现素材的共享,让课堂变得更丰富。
借助现代手段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高效和精准。
三、捕捉生本,把握生成
本节课,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位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积极探索新知,自己发现和创新。同时,我将学生课堂上生成的素材及时呈现,推动了多向互动和立体式交流。我通过作品观摩,反馈每组同学找到的实物中的角,清楚呈现学生的多元想法,推动他们的交流和小组互评。不过这里也有我需要反思的地方,在有小组指出钟面中心的和两根指针形成的角后,我请代表来具体指一指,该学生还是没有指清楚,让其他同学产生异议,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把握和引导,再请另外学生来指时,学生指出了另外的角,我便予以肯定,但是错过了之前那个很具代表性的角。如果当时我能及时抓住契机,适时引导,将那个角呈现出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教室内的角,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他们找到后拍照上传,教师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了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堂显得活泼生动,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把握了学生的生成。
在创造角的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集合小组同学的智慧,创造出来不同的角,很有创意。但这个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还是不够多,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手段,以致于呈现出来的作品不够丰富,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令我感觉到:课堂中多创设机会,放手让学生体验和操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会更流畅,学生的学习会更愉悦,课堂的基调也会更和谐。教师放低姿态,放松心情,和学生一块融入到新知的探索和实践中,互相倾听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和分享,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会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学无止境,作为新教师,除了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的实践思考外,我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尝试,将现代技术和课堂教学更好地融合,推动创新性课堂、智慧课堂的发展,让现代手段更好地促进课堂高效、生动地开展。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课前对于如何教学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颇有困惑,其实这部分知识并无什么探究的价值,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对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学习的负担。如何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那么如何利用学案来学习这部分知识呢?我反复思考这一问题,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我在学生学习例题之前先看米尺图,直观清晰地观察到十分之一和0.1的相等关系,另外我还设计了“我发现”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反之,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一方面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孩子,让优生自主地去学习,再让他们来帮助一些学困生,这样教师在点拨讲解的时候就轻松许多,很多问题可以让孩子们来回答.
这次讲课存在很多问题。
1.心里准备不足,想把课讲好,可行动上却很排斥,教案从家拿到学校,再从学校拿到家,可却一个字也没看,这也是此次课讲得不如意的关键原因。
2.在课堂上不够自如,受教案的约束有时思路不流畅。
3.在教学分数和小数的关系时,由于此处是重点也是难点,语言上不够简练,也因此耽误了时间,导致超时。
4.教学语言还不够规范,有时说出“口头禅”。
5.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强,对于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处理不够得当。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3
“认识比”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内容不是很多,也不算很难,但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这个概念,不太容易理解,所以这节课没能完成教学内容。在学生作业中,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讲懂,、真正弄明白的原因。归纳学生的错误,
书中先为我们呈现的是2杯果汁和3杯牛奶,告诉学生可以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2,例2以及课后的练习在表示两个数的比时,因为还没学化简比,都是用具体数量来表示比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后来一道题目让我发现了问题,题目是:钢笔与铅笔的支数的比是2:3。我问学生,钢笔与铅笔支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人说:钢笔的支数是铅笔的2/3。这个答案不错。接着我又问:还有吗?有人说:钢笔比铅笔少1支,铅笔比钢笔多1支。听完之后,我知道出问题了,学生把两个数的比当成了就是物体的具体数量。想想这也不能怪学生,因为书中出现的比都是这样。听到这样的答案后,我赶紧向学生说明:两个数的比只是表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并不表示它们具体的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铅笔有2份,钢笔有这样的3份。经过我一番费力的讲解,学生才渐渐明白了,理解了比的含义。这个问题让我很受教训: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一些问题能提前预想到,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讲解,就不会发生学生误解教学内容的问题了。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4
?认识方程》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教材运用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了解方程的含义。
?认识方程》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日后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介于以上认识我对本课进行了一些设计,通过教学感觉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巩固复习,铺垫新知”这一部分通过填空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等式、不等式、代数式”等概念,为后面区分方程和等式做一个铺垫。
1、填空:3.6+2.1○7.7-21.6×5○5×1.638.4×0.2○38.45.9÷0.1○5.9
t与8的和:b除42的商:
2、进行分类,出示名称(等式、不等式、代数式)
二、在认识方程之前就让学生辨认方程,了解学生对方程的认识程度,也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欲望。(你们能判断哪些是方程吗?
①6+x=14②3×42=126③60+23﹥70④8+x
学生有争议没有关系,带着疑问学习新知。师:“到底谁说的对呢?让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三、列方程最困难的就是找出等量关系式,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等量关系,在教学三个例题中我都按照一个步骤去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
(1)先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2)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3)列出方程
四、注意了细节的引导。例如未知数不要单独放一边;未知数最好放在左边,便于计算;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在新课中一一解决,学生掌握较好。
当然一节课总有不足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比如方程的概念的出示就比较死板,其实当学生说到哪里我就应该顺势逐步完善概念,不一定非要在预定的时候出现,应该更灵活一些。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5
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结合具体的环境让学生认识直角,使学生感受直角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在动手中探索创新,通过体验来认识直角。在课件的设计上,我尽可能多的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与使用交流中,建立直角的表象,从而丰富对直角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在教学时,我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认识直角。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对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在三角板上感觉直角,为判断直角做好铺垫,在判断直角前,让学生自我思考,全班质疑,出示的角你能肯定是直角吗?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寻找判断直角的更好的方法——用三角板去量,最后是画直角,学生画直角也学得很好,就是在画好后要标上直角的符号,有些小朋友总忘记标。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我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不够,教师引得比较多。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三角板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还是有困难的。不知道怎样放置三角板。课下需要个别辅导。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