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优秀的教案,我们可以设计有趣的项目和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陆玖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54 127+28 0.37+1.6 8816
3.37+6.63 8.40.7 0.1258 1.02-0.43
1.25+ 1 16
2.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
(3)五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
(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教师总结:
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复合应用题(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2:
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
2.小组讨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
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相同,都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要求最后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
区别:
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一步计算;
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知的,需要两步计算;
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计算.
3.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
4.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
5.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按照题意进行计算;
(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算,看最后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三、巩固反馈.
1.解答并且比较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只.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2.判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
a:(2640-240)240b:2640(2403)
c:(2640-240)(2403)
(3)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需要用多少天?
a:13.6(6.84)b:13.6(6.84)4
c:(13.6+6.8)(6.84)
(4)一个筑路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路3.2千米,15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路0.8千米,实际多少天能够铺完这段路?
a:3.2150.8b:3.2 15(3.2-0.8)
c:3.2 15(3.2+0.8)
(5)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用7天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a:14710-14b:14107-14
c:14-14107d:14-14710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
(3)宽比长短几米?
(4)长是宽的几倍?
(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二)、完
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
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
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相互关系 区别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除法分数
2、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3、完成练习十三的第4题。
4、糖水的甜度(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的内容和练习二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把下面的整数改写成分数。
2=()5=()14=()25=()
二、新授。
1、统一计算法则。
(1)到目前为止,你学会了哪些分数乘法的知识?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别是什么?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2)请你试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边展示计算过程,边阐述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因此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以统一为一条,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书写形式。
(1)具体计算时,在碰到整数和分数相乘,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直接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
例如:
(2)计算时,也可以不把相乘的两个数改写成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形式,直接把整数或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例如: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6页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的第6题。
2、练习二的第8题。
3、练习二的第10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二的第5、7、9、11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让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学生观看大屏幕。
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
生可能会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生: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这样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发言,师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这一思考过程。
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挑选出完成较好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余学生在教师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齐。
4、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求实际距离
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
3.培养简单推理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可能性的有关知识,解释并设计游戏活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实验法、观察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投影出示)
2.提出问题:从( )号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红球;从( )号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绿球;从( )号口袋中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有可能是绿球。
追问:从上面哪两个口袋中摸球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两个口袋中摸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确定 不确定)
小结:是呀,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复习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3.提出问题:从上面图3或图4的口袋中摸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
提问:你能用分数表示从③号和④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的大小吗?
从③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 从③号口袋中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 ), 从④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从④号口袋中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 )。
二、指导练习。
1.做第1题。(投影出示)
指出:这里有4张圆盘,任意转动指针,指针停留的区域有以下几种情况,你能将它们连起来吗?
先让学生各自连一连,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多媒体演示)
2.做第2题。(将分别标有数字1、2、3、4、5的5个小球放在一个盒子里。
(1)任意摸1个球,下面几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还是“一定发生”或“可能发生”?
①球上的数是奇数; ②球上的数小于6;
③球上的数大于5; ④球上的数不是5;
先让学生各自判断,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2)任意摸1个球,球上的数是奇数的可能性大,还是偶数的可能性大?
同桌讨论并说说为什么?
追问: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摸到奇数和偶数的可能性大小吗?
3.现有标上“1”“2”“3”“4”“5”“6”同样的6张牌。
(1)任意摸1张,摸出数字“1”的可能性为几分之几?
(2)任意摸1张,摸出数字为偶数的可能性为几分之几?
(3)任意摸1张,摸出数字为素数的可能性为几分之几?
(4)照这样操作下去,如果要使摸出偶数的可能性为7/10,你有办法吗?
三、材料分析。
在举行中国象棋决赛前夕,学校公布了参加决赛的两名棋手的有关资料。
李俊 张宁
双方交战记录 5胜6负 6胜5负
在校象棋队练习成绩 15胜3负 11胜5负
(1)你认为本次象棋决赛中,谁获胜的可能性大些?说说理由。
(2)如果学校要推荐一名棋手参加区里的比赛,你认为推荐谁比较合适?简要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设计销售方案。
超市有多种口味的果冻:有草莓味、柠檬味、苹果味。销售部接到了儿童乐园的一份订单,要求是:要在包装袋中装入若干个草莓、苹果、柠檬三种口味的果冻,要求从包装袋中摸到柠檬口味的果冻的可能性为。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篇6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函数的定义通常有两种:即变量说和对应说,变量说便于从宏观上动态地把握,对应说便于从微观上静态地认识;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语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图像表示。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渗透,教师应创设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本性,让学生于变中把握不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变化的量是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函数。对函数的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表明: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非正式的开始,丰富早期对函数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有些变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材在变化的量这一课中,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体会函数思想。
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变化的量,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时不再觉得抽象难懂,也有利于学生函数思想的形成。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函数内容的学习从实际背景和生活经验开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逐步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小学主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初步模型,到中学逐步上升到严谨、抽象的数学概念。
2、 学生情况分析
其实以前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等)、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以及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学期的看图找关系,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学生有了一些变量的生活经验,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能感悟多少呢?为此,我对六(5)班37名学生做了前期调查问卷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问卷试题: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记录
25
(1)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2)说一说水烧开之前水温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你还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变化的量的例子吗?试着写出几个
测试结果分析:
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正如开始我们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学生能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不能感悟到很多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学生还没有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更加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 教学手段说明
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本节课将在分类辨析中比较,使学生对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解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交流和分析,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过程:
1、导语:儿子过7岁生日时,我们为他点上了生日蜡烛,过了一会儿,我儿子突然喊起来:妈妈,我发现蜡烛越来越短了!我随口说道:当然了,蜡烛燃烧的越多,剩余的自然就越短。
这个情境中有没有哪两个量变化关系特别密切呢?
2、你能举出一个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的例子吗?(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变化的量)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变化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一)初步感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的变化的量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变化的量的例子,请你看一看每一个情境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它们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先独立观察、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请针对你感兴趣的一个情景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根据变化的趋势分类
我们发现刚才的每个情境中都存在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会随着发生变化。这些情境中有的量的变化关系具有共同的特点,请你尝试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先思考,再小组交流。将同类的序号填在表格内,并简单写写每一类的特征。
小组汇报,[板书分类序号、特点]
小结:小明的体重和年龄的变化实际是有规律的,只不过规律不明显,受是知识和方法的限制,我们现在还研究不了,将来到了高中,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骆驼的变化呈现周期性规律,1个周期就是24小时。
(三)深入研究递减的变量间的联系和区别。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继续深入研究变化的量,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刚才,我们将1和2分成了同一类,虽然都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让我们来一起深入研究一下这两组(一增一减)变化的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作业纸)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再整体观察分析,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1.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从表格和图象两方面阐述,
小结:从表格中的数据能看出,同样是一增一减,燃烧长度和剩余长度是和不变(课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量是乘积不变(课件)。
从图象中也能看出这两种关系(课件)。并且同学们还发现蜡烛燃烧是有尽头的,图象是一条线段。而水是分不完的,图象无限趋近横轴,但不与横轴相交。
看来在变化的量中,还有不变的量,这个不变的量,决定了两个变化的量的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变化趋势。
2.总结方法
我们刚才观察两种变化的量时,你们都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的研究呢?他们有什么优势呢?(图象直观,便于观察整体的变化趋势,表格准确,可以借助数据进一步计算深入分析)
三、机动:对同增类的分析
刚才在分类时候,大家都同意将34分成一类,认为两个量的变化是同时增加的,你打算采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呢?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研究材料,小组合作,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四、小结全课
1、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感受或问题吗?
2、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变化的量,都是我们以前已经知道并应用过的,例如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面积都是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内容,包括其他的情境中的变量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今天我们从量的变化的角度出发,将数据和图形结合在一起观察分析,通过一次次的分类,发现在我们熟悉的这些规律中蕴含着更多的奥秘。同学们,其实变化的量中还有更多规律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五、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课后学生是否能从具体情境中发现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并能用不同方式(语言、表格、图像或关系式)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