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安排周密,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通过提前编写教案,可以更好地规划课堂活动和时间分配,以下是陆玖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自由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自由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任意弯折电线,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造型。
2、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让电线站起来。
3、培养幼儿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与表达的精神。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粗细、长短不同的彩色胶皮电线若干
2、透明胶带、橡皮泥、积木、瓶盖、米 土豆、泡沫、黄沙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活动兴趣
1、师:小朋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口袋,你们猜猜里面装了什么呢?
2、小朋友猜了这么多,口袋里到底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
3、请幼儿从口袋里摸出电线,提问:这是什么?像什么?电线有什么用?
二、看一看,引导观察想象
1、电线会传电,有了电线可以使灯亮起来,可是今天吴老师要用电线来变魔术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数“一、二、三”
2、教师将电线弯曲成“o”形,问:看看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像什么?
3、电线真好玩,可以根据我们的想法把它弯曲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你们想不想来变魔术呢?你们想变成什么呢?
三、玩一玩,鼓励创造表现
1、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既安全又好玩的电线,下面小朋友也可
以用电线来变魔术。
2、幼儿自由结伴弯曲电线,教师观察指导。
3、师:你把电线变成了什么?
四、做一做,启发思考探索
1、师:我们的小手真能干,把电线弯一弯、绕一绕,做出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可电线悄悄地告诉我,它除了想躺着摆出各种姿势外,还想站起来摆出各种姿势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它站起来呢?
2、幼儿自由讲述让电线站起来的方法。(如借助胶带、插入彩泥等)
3、师: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橡皮泥、积木……你们可以试试这些材料,看看能不能让电线站起来。
4、幼儿尝试操作,让电线造型站立起来。
五、评一评,保持探索兴趣
师:今天小朋友真聪明,想了许多办法让电线摆出了各种造型,其实除了今天小朋友变的各种造型外,还可以变更多有趣的造型呢。小朋友回去以后还可以再试一试,变一变。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色彩鲜艳、可随意造型的电线,以观察性、开放性提问为中介,以诱发积极思维,大胆操作,自主表达为核心,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让幼儿在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识。
我觉得在活动前还应让幼儿丰富一些知识经验,在幼儿操作的时候,应该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并肯定他们的`每一件作品,让幼儿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就更能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观摩意见和建议:
利用日常生活中特殊有趣的材料--电线开展活动,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层次清楚,过渡自然,通过看一看、玩一玩、做一做,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个过程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支持者、引导者,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幼儿科学的精神。
建议:
在“看一看”这个环节中,教师只需要变一次,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
自由的教案篇2
一、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2、解决方法
(1)强调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
(2)通过染色体上标有有关基因的减数分裂图解,强调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画有关基因的细胞图。
(4)做运用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习题。
(5)通过正反实例来说明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难点
产生四种配子的原因。
2、解决方法
运用标有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磁性教具,演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重组而自由组合的情况。
三、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疑点
(1)自由组合为什么要强调在非同源染色体上?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何遗传?
(2)两对以上的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何遗传?
2、解决方法
(1)画图表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状况。强调它们之间由于在一条染色体上,往往连在一起遗传。
(2)通过一对到几对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遗传过程,分析配子、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孟德尔通过研究豌豆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但任何生物都不是只有一种性状,而是具有多种性状。如豌豆花的颜色有红花,有白花;在种子的颜色上有黄色、有绿色;在种子的形状上有圆形,有皱缩。如果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同时遗传时,又是遵循怎样的遗传定律呢?孟德尔通过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又揭示了遗传的第二个基本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学生阅教材第30页,教师出示杂交试验挂图,讲解进行过程,何为去雄,怎样传粉,正交、反交及自交等。
问:是指哪两对相对性状?为什么?
要求学生回答:黄色和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因为它们是豌豆粒色这一性状的两种表现类型,圆粒和皱粒是一对相对性状,因为它们是豌豆粒形这一性状的两种表现类型。
问:那么,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结果呢?
(2)试验结果
要求学生仿照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试验结果回答,经归纳:
①无论正交、反交,都只表现黄色圆粒。
②出现了性状的自由组合,即不仅出现两种与亲本相同的类型,还出现两种与亲本不同的类型,四种表现型比值接近。
问:代为什么只有黄圆一种性状?代为什么会出现绿圆和黄皱两种新性状?其实质是什么?
尽可能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待几位同学发言后,再转入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的。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如果就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结果:
粒形圆粒:皱粒=
粒色黄色:绿色=
上述数据表明,豌豆的粒形和粒色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问:根据性状自由组合的实质,控制黄色和绿色,圆粒和皱粒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要求学生答出: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教师强调:
①黄色和绿色分别由和控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圆粒和皱粒分别由和控制,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为此,两亲本的基因型是和,它们的配子分别是和,的基因型为。由于对,对都具显性作用,故的表现型只能是黄色圆粒(教师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解下列染色体遗传图解)。
②自交产生配子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的每对等位基因都要彼此分离。与此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也就是可以与或组合,也可以与和。这里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扰的(可用染色体模型在磁性黑板上演示基因的分离和重组,让学生尝试写出配子的种类)。
③形成、 、和四种类型的雌、雄配子,其比例为。
④四种类型雌配子和四种类型雄配子的结合是机会均等的(在杂交试验分析遗传图解上讲解上述过程)。
问:从棋盘的16种组合方式中,共有几种基因型?几种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
学生思考后归纳:
9种基因型及其比例
4种表现型及其比例(可从上面的基因型总结出)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比例9:3:3:1
问:哪些是重组类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出:黄皱和绿圆是重组类型,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
(三)总结、扩展
总结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代减数分裂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代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为。
问:1、如果是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产生多少种配子?
答案:8种。
2、如果基因型为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能产生多少种配子?如果是一个卵原细胞呢?
答案:2种,1种。
(四)布置作业
1、思考题:能否产生或等类型的配子,为什么?产生四种配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教材第37页,复习题一、填充题。
(五)板书设计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1、两对相冲控状的遗传试验
(1)试验过程
(2)试验结果
①正交、反交,只表现黄色圆粒。
②除出现性状分离,还出现性状重组。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自由的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实验探究,从探究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的关系开始,接着探究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规律和加速度,直到最后利用自由落体规律探究生活中一些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1.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善于进行观察,并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进行讨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2.渗透物理方法的,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自由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会应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能力目标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体现了物理学从简单问题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给出了频闪照相机的照片,但没有作定量的详细分析,只要求从图上看出物体越落越快,物体作加速运动即可。教材为了简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结果,直接给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讲述,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根据实验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的事实。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做好实验和推理分析。
教法建议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实验,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
主要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
[方案一]
1、思考与讨论:
(1)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请举出一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团棉花和一块石头下落的现象)
(3)请举出一轻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小粒石子和一大张纸片下落情况)
2、分析引导:
(1)上述实验现象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存在使现象变得复杂,(教师指出)
(2)演示:把纸片团成一个小纸团,再让它和小石子同时下落的现象。
(3)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4)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顿管”实验。
3、分析与小结:
(1)分析“牛顿管”实验的特点,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2)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
(3)分析频闪效果,分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进而指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方案二]
1、教师提出我们要研究一种见得非常多的物体运动,即物体下落的运动,问学生: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的快?
2、启发学生回想所见过物体的下落运动,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物体下落现象总结为“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配合演示)
3、提问:怎样从理论上说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让学生看教材30页有关伽利略的推理,认识到从“重的物体下落快”会导出矛盾的结论。
4、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可通过前面的演示启发学生想到:空气阻力的作用使得物体下落问题变得复杂。
5、教师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引导学生想到研究问题应从简单到复杂,因此应首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指出可根据实验来研究。
6、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作用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7、教师小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下落快慢相同。
8、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总结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分析引导: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物体,下落到同一位置时(这个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时间总是相同的。可知:这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里发生了相等的位移,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
2、让学生看书,记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3、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若学生基础较好,可根据自由落体频闪照片,用分析纸带的方法粗算一下自由落体加速度。
探究活动
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过程是这样的,让水龙头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在其正方的盘子里,调整水龙头,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时后一滴恰好离开水龙头,测出几滴水落到盘中的总时间t,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h,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请思考:为什么不只测出一滴水下落的时间即开始计算?按前面给的方法测出一个水滴下落时间还是?为什么?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是什么?实际做一做,计算一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自由的教案篇5
一、 教学领域:健康
二、 教学名称:中、大班户外区域活动---投掷与平衡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园嬉园------投掷、平衡区;
2、经验准备:掌握了基本的跑、跳、投掷、走、攀爬的动作技能;
四、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主要负责人:主班教师)
1、排队进入场地,让幼儿找点站好,师幼问好
2、热身活动,小朋友跟着老师做热身活动(头部、上肢、躯干、下肢、跳跃和全身运动)。
(1)、应变能力训练,老师说出相应的五官,让幼儿快速指出来。(如:耳朵、鼻子肩膀、屁股等)。
(2)、热身运动,老师喊口令,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手,抖抖手;手,摇一摇,摆一摆;头,点点头,左点点,右点点,咕噜咕噜转个圈;腰,摇一摇,摆一摆,转一转,快快快,慢慢慢,等等各个关节。
(二)、基本活动
活动一:立定跳----小鲤鱼跳龙门 (主要负责人:主班教师)
1、游戏目标:
(1)、练习立定跳高跳过20~30厘米高度的障碍物,发展下肢弹跳能力。
(2)、在探索立定跳高的高度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弹跳能力,勇于挑战自我。
(3)、体验于同伴共同游戏中自我的重要,增进团队荣誉感。能有序的一个跟着一个进行游戏。
2、游戏过程:(主班教师负责,保育员老师在旁边进行辅助指导)
(1)、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与幼儿一起边说儿歌边做鲤鱼操。
儿歌:
今天天气真正好,
小鲤鱼呀起得早,
跟着妈妈来做操,
游来游去真快乐!
(3)、练习原地纵跳动作。
(4)、游戏:“小鲤鱼跃龙门”。
①教师介绍游戏玩法。
②请幼儿进行示范,教师重点讲解动作要领。
③幼儿分成三组说儿歌自由选择游戏路线,进行第一次游戏。
④教师根据幼儿第一次游戏的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进一步要求。
⑤教师根据幼儿第二次游戏的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进一步要求。
⑥教师根据幼儿第三次游戏的情况进行小结,表扬勇敢的小鲤鱼。
5、游戏:“小鲤鱼吹泡泡”。
儿歌:
小鲤鱼
小鲤鱼,真神气!
去江河,做游戏。
屈膝蹬地向上跳,
顶到泡泡真有趣。
6、放松活动“小鲤鱼游一游”,重点让幼儿放松脚腕。
活动二:侧身钻---小螃蟹 (主要负责人:主班教师)
(一)、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体育活动,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
2、掌握侧身钻的动作要领,能在侧身钻时控制好方向。
3、遵守集体体育游戏中的简单规则。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学习侧身钻的动作要领。
活动难点:幼儿能弯腰、低头、侧身钻过拱门。
(二)、活动过程:
1、通过游戏“小螃蟹快长大”,指导幼儿充分活动身体。
2、听音乐做律动“小螃蟹学走路”,练习侧身走的动作。
(1)指导幼儿练习侧身走的动作,要求幼儿在上身直立的基础上,把身体侧过来,头转向行走的方向,屈腿侧身走。
(2)教师带领幼儿沿场地上的粉笔线,练习侧身走的动作。
3、通过游戏“回到大海找妈妈”,练习侧面钻的动作。
(1)说儿歌:“小螃蟹,长大了,大海才是它的家。不怕艰难和险阻,回到大海找妈妈。”
(2)请个别幼儿示范动作,教师重点讲解动作要领。
(3)教师带领幼儿按要求玩游戏,练习动作。
(4)请两名幼儿面对面站好,把自己的双手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4、放松游戏:“回到家里真快乐”。
听音乐模仿小螃蟹的动作,复习侧身走的动作,基本动作用开始部分的内容。
活动三:投掷---小螃蟹 (主要负责人:主班教师)
(一)、活动目标:
1、学习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原地跳投的投篮方法,提高投篮的准确性
与命中率,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2、培养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
作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过程:
1、学习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的方法。
(1)、教师示范讲解:双手持球置于胸前,两脚自然开立,两膝微曲,
手指自然张开成球状,两个大拇指相对成“八”字形,用力握球,手心自然空出。投篮时,下肢蹬地发力,双臂向前方伸出,把球投向篮筐。
(2)、幼儿徒手做原地投篮动作的模仿练习,体会全身的协调配合。
幼儿两两结伴,两人面对面站好,间距1.5~2米,持球做用投篮方法进行传有弧度球的练习。
指导重点:投球动作要连贯,两人投篮可逐渐拉长距离,体会改变距离后投篮时蹬腿、伸臂、出球的全身协调用力。
2、学习原地跳投的'方法。
(1)、教师示范原地跳投动作:准备动作与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相同,
但在投篮时,两脚迅速蹬地起跳,同时两臂上振,举球跳投到篮筐。
(2)、幼儿徒手模仿练习。
幼儿结伴站好,两人相距1.5~2米,持球做原地跳投动作。
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学习垂直向上起跳,投篮时双脚同时蹬地起跳。两人变换投篮的距离,由近及远,体会根据不同距离应使用不同力量。
3、投篮游戏。
指导幼儿把篮球投进高低不一的篮筐里(距篮筐1.5~2米)。
指导幼儿把篮球投进摆成一排的轮胎里。
指导重点:用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和原地双手跳投的投篮方法进行投篮游戏,提醒幼儿投篮距离可由近到远。
五、游戏“抢球”。(主要负责人:主班教师)
教师介绍玩法:集体在固定的场地上进行传球游戏,教师把球传给一个幼儿,幼儿想办法去抢球,这名幼儿应尽量不让同伴抢到自己的球。持球的幼儿可以运球跑,也可以把球传给其他人。
活动三:平衡---小螃蟹 (主要负责人—保育员)
(一)、活动目标:
1、能在不连续放置的平衡台上走或者是跳,锻炼幼儿腿部肌肉力量,
刺激幼儿的前庭平衡器官,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2、活动中运用视听运动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努力控制自己保持平衡;3、通过一起走荡桥、爬小山等,感受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过程:
1、双手扶住木质荡桥的两侧,平稳走过荡桥。
2、中班幼儿爬行走过高度起伏较大的塑料桥;大班幼儿能够直立平稳的走过塑料桥;
3、大班幼儿进行双杠、吊环等平衡类机械的玩耍;中班幼儿光脚(夏季)走过鹅卵石路,按摩足底。然后回到起始点。
自由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 糖的音乐教案5篇
★ 害虫的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