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上人教版教案通用5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在拟订的过程中,大家务必要注意与时俱进,作为教师平时都应该先将教案制定好才行,下面是陆玖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语文七上人教版教案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文七上人教版教案通用5篇

语文七上人教版教案篇1

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虚词“以”、“因”。

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1、板书课题,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崤(y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系(jì)颈黔(qián)首

牖(yǒu)氓(méng)隶隳(huī)鞭笞(chī)

3、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将文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本文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

三、让同学齐读本文后,讲读第1自然段。

1、教师强调: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

2、学生翻译:略

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4、请学生按板书思路背诵。并检查或抽查背诵情况。

四、讲析第2段。学生朗读后:

1、教师强调以下词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2、请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3、教师提问:

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4、学生朗读第2段。

5、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预习第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为背诵打基础。

教师提问: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三、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见书下注释)。

3、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学生回答: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4、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然后集体背诵。

5、作业:

(1)巩固背诵第3、4两段。

(2)预习第5段;找出本文对比的内容,体会本文论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找两位学生分别背诵第2、3两段。

二、学习第5段。学生朗读。教师强调:

1、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层次。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本段层次,背诵。

三、请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首先让同学找出本文的对偶句和排比句。

如(1)“席卷天下,包举守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3)“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教师简析。

以上第(1)句虽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并吞”之意;“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之意。但没有重复感,却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以上句子从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

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1、总结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完成书后练习三。

语文七上人教版教案篇2

学习目标:

⒈学会7个字,认识6个字。

⒉默读课文。

⒊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感受、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培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感受、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

教学难点:

培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你们观察星空,观察蚂蚁搬家运食物等自然现象,收集生活中蕴含知识的例子,谁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结果给大家说一说?

⒉指名回答。

⒊同学们可真会发现哪,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把预习中自己认为难读得字多读几遍。

⒉在四人小组内分读课文,互相评议。

⒊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处处皆学问”?谈谈你对哪个例子印象最深?为什么?

三、小组互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例子读给同学听,说自己的体会。

四、全班交流。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自由阅读,互动交流。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⒉小组互动交流。

⒊全班交流:原来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星星运转的周期,发现了潮汐和月亮圆缺的关系。

⒋你还了解那些这样的事例?

(教师提示:比如牛顿通过苹果发现了地球的引力,阿基米德通过洗澡发现了水的浮力等。)

⒌指导朗读。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⒈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话里讲了那些现象?

⒉学生交流。

⒊创设情境:召开一个小小的研讨会,交流自己研究这些现象的结果。

我是植物学家,我知道……

我是昆虫学家,我知道……

我是音乐家,我知道……

我是裁判员,我知道……

⒋小结: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只有仔细观察、研究才能了解其中的学问。

⒌朗读这段话。

三、拓展发散,揭示中心。

⒈仔细品读最后一段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⒉学生交流。

⒊教师引导学生:

⑴体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静静思考”的含义,从而懂得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了解知识。

⑵体会“聪明的人类已经将许许多多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懂得知识是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既要学会从生活中学会知识,也能将学的知识用于生活。

⒋朗读这一段话。

⒌课后发散: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从中发现了那些小知识?把它记下来。下周我们在开展一次《生活中的小知识》研讨交流会。

语文七上人教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解相关的词语,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运用它们。

3、理解诗歌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范读,指导学生读出长句中的停顿,注意不同标点符号时语气的表达。通过范读、探究、找关键词句的方法突破。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热爱和兴趣。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

生字词卡片、了解家乡的河流辽河、军河队沈阳的建设带来了哪些好处。

2、学生准备

查找小河的来历形成及对人类有哪些好处相关资料。收集辽宁沈阳都有哪些河流,他们对家乡沈阳的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课前老师让收集有关河流的资料,你们收集了么?(生汇报)

(课件播放小河经过高山、平原、田野……流淌的动画)

(一)导入

一条蜿蜒的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它穿越高山、平原;浇灌田野、森林。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她在唱自己的歌,她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通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做记号,然后在组内解决。

2、学生互动,拿出汉字卡片互相考一考。

3、老师检查学生识字、识词情况,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坎坷干涩乳汁哺育崇高浇灌寂寞嘴唇播种分享。

4、课件出示汉字,生认读。一类字让学生自己能说出识记生字的方法及相关的词语。

5、指导生字。指导书写学生认为男鞋、易错的字。如“哺灌”。评比欣赏。

(三)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大声读课文,划出全文共有几个小节。

2、你喜欢哪个小节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

3、(课件出示画面)师:我是一条小河,一条奔跑的小河。听,哗啦哗啦,那时我流过城市山村,正在把动人的故事诉说,小河的歌里都唱了哪些故事?(唱自己是明亮的小河、快乐的小河、绿色的小河)

(1)第一节:你们知道了什么?(指名同学回答,回答到哪就指导哪句话的朗读。)猜一猜,它可能都走过哪?(生介绍自己了解有关小河形成及最后流到大海的资料。可以读查到的资料:还可以画出来。形式不限,鼓励学生到黑板上画下来。)他走的路确实够远的了。练读这句话,读出路远的感觉。指名同学读,然后评价。

(2)还知道了什么?你们从哪知道的?用书上话来回答。(生补充黑板画)有和他同样感受的人请把手举起来,诗是要读的,那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小河有唱不完的歌和遇见了很多很多小伙伴。指名朗读前三句。评价。

(3)它可能唱着星星、月亮还可能唱什么?身边除了有小鸟花朵以外,还可能有什么和他作伴?

(4)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做一首小诗。(略)

(5)下面的一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同学读。(读出路途坎坷、不知疲惫、不怕严寒酷暑的感受)

(6)配乐,师范读后学生评价。老师在读的时候眼前就仿佛看到了小河在山谷中不停的奔跑,身边还有小鸟、小花等等很多小伙伴。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物,就能读好。

(7)课件动画配乐。齐读。

4、第二节你还读明白了什么?指几名同学汇报。

(1)你知道寂寞是什么意思么?你有过寂寞的时候么?给同学们说一说。

(2)那小河可能在什么时候会寂寞呢?(答案不)。

(3)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寂寞的感觉。

(4)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小河从寂寞又变成快乐的呢?用笔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5)想一想你读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和同组同学交流交流。同学交流后回答。(干旱地区大地干裂,田里颗粒无收,人们没有水喝,就像唐僧他们路过的火焰山一带一样等。)

(6)失去生机的黄土沙石;口渴得要命的小动物见到了小河一定乐坏了。小河帮助了别人一定也乐坏了。咱们也像小河一样,把快乐送给小伙伴吧!在小组里读一读,把快乐送给他们。

(7)指名同学读。赛读。表演读。

(8)比较第一、二节句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节第一句的句式相同,以及每一节下面的句子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了解总起句的作用。)

5、学习第三、四小节

思考:刚才学习诗歌时都用了什么方法?(读、画、联系上下文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这两个小节。

(1)自己画出这两个小节的总起句。小组内交流还知道了什么。

(2)生汇报,其他同学适时给予补充。从而知道小河有追求、有责任感,为人们带来快乐。

(3)(课件出示小河流动的动画,经过地方的美景。)同学们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教师边过渡:有人说它是江河湖海的儿子;也有人说它是水里鱼儿的家。他经过的土地绿树成荫,一片生机;他经过的田野,大地葱绿,瓜果飘香。好像他不知忧愁,总是用自己的身躯拍打石子发出悦耳的轻唱,好像他不知疲倦,无论严寒盛夏,永远向前。因此诗歌的最后一小节说它是一条奔跑的小河。齐读最后一小结,说说你们是怎么样理解“奔跑”的?是啊!正是由于他奔跑,才最后投入大海母亲的怀抱。不愧是一条弃而不舍的小河;也正是由于他奔跑,才有这大地的生机;真是一条播种希望的小河。让我们再读课文,去聆听,去体会。课件动画配乐。生自由加动作朗读课文。

(四)课件播放:辽河介绍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真的为小河的乐观、坚韧、执著所感动了。老师把我们家乡的母亲和辽河带来了,你们听——播放课件。

(五)总结看了辽河的介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是啊!辽河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了;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小河那样,乐观面对困难、不断努力,将来有一天把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

语文七上人教版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拓展思维。

学习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知识链接】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课前预习】(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 ) 雪骤( ) 差( )可拟 (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 儿女 俄而 雪骤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 ,作者 , 朝 家。该书是 小说的代表作。

4.熟读全文。

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 明确任务】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合作预习 问题导向】

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

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组员朗读展示。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全文。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2.文中将雪比喻为“ ”和“ ”(用课文原句回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我认为 一句更好,因为 。

3.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我喜欢 ,因为 。

【生问师答 定向释疑】(学则须疑)

提问向导: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提问,提出小组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

【盘点收获 拓展提升】

1.请说出一句有关描写雪的诗句: 。

2.课堂小结: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仔细点、动动脑,相信你一定会有不错的成绩!)

阅读《咏雪》,完成一至三题。

一、解释词语:(每词8分)

1.内集:? 2.儿女:?

3.俄而:? 4. 差可拟:?

5.未若:?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语文七上人教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1、能正确的写字。

2、让学生了解对比的表达方法,突出人物的精神作用。

3、指导学生流利读古诗文名句并能背诵。

4、学生弄清成语“指鹿为马”的本义和比喻义,能完整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对比,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通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去准确记住词语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注意加点字的写法。

1、在布置预习时,让学生通过查词典理解这些词语。

2、重点关注带点字的意思:

部 焕 诣 厉 川 裁 躁

3、自由读这些词语,并交流如何记住这些带点的字,把词语写正确。

4、集体交流。

5、学生书写这8个词语,注意带点字的笔画和结构。

二、读一读,体会下列句子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精神的作用。

1、学生自主体会“对比”方法的好处。

2、学生相互交流读这两段话后的感受和发现。

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第一句直接写诸葛亮比往常更加镇定。第二句用守城将士的“惊慌失措、面如土色”和诸葛亮的镇定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诸葛亮的沉着与冷静。这就是使用对比方法最明显的好处。

4、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二句话,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感受对比方法的表达效果。

5、让学生反复读这两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比较,哪句话更能突出哈尔威镇定自若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记一记。

1、指名朗读古诗文名句,读准字音,读出语气。

2、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这两句的感受。

4、在熟读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同桌互背互评。

5、教师指导学生抄名言,注意把字写正确,注意行款整齐。

二、读一读。

1、自由读故事,读准字音,了解故事大意。

2、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指鹿为马”的目的是什么?对他的行为你有怎样的看法?

3、学生交流。

4、学生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目标要求:

1.学生能把自己想到的练字的好处归纳为几点。

2能有条理地介绍给其他同学听。

3.能注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避免自己的发言和别人重复。

课时数:一课时

过程:

一、学生读教材,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思考:练字给“我”带来了哪些好处?并进行归纳。

三、将自己归纳的内容小组交流。

1.培养审美能力。

2.欣赏自己的书法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3.坚持练字能磨练意志,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四、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第四、五、六课时

语文七上人教版教案通用5篇相关文章:

学期末语文工作总结通用5篇

苏教版教学工作总结5篇

语文6年级教学计划模板通用5篇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5篇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案5篇

语文教案万能模板6篇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5篇

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7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最新7篇

部编一年级上册语文乌鸦喝水教案6篇

语文七上人教版教案通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3443